网络文化走势与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文化论文,走势论文,和谐社会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为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寻找新的样态和途径,不断改变和丰富人文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对和谐社会的文化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在网络传播中。BBS论坛、网络文学、博客、虚拟社区讨论等诸多现象已让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古今中外跨文化信息场不断增强的辐射力,并由外到内受其感染,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网络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生长点,也成为影响和谐社会人文精神构建的重要因素。
一、网络传播与文化走势
1.网络传播模糊了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分野和界限,使既有文化形态日渐失去传统划分的价值和依据。网络为诸种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参与氛围,多元文化得以相互交融、并存共生。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文化参与者角色淡化、权威话语失落。网络中的文化创作和评价较少有身份制约,文化表现也没有人为的模式。在搜索、续写、链接中,中西文化、高雅文化和世俗文化,传统文化和时髦文学杂糅在一起,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风格迥异、意见不同的人群也常常汇集在一个虚拟社区中,隐去社会地位差别,针对同一个话题共同参与、交流,不同类型的文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模糊了多种文化形态和参与者现实身份的传统分界。同时,话语的力量更多地存在于文本,而非创作者的名气、身份和理念,文本力量推动情节的发展,牵引生活的逻辑,也接受着读者的检验和评价。
2.网络消解媒介文化权力,公众意见在传播体系的解构中得以真实浮现,并产生日益强大的现实影响。媒介是现代社会文化构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具有传播信息、舆论监督、反映民意、传承文化等社会功能。在大众传播时代,传媒被视作权力机制中的核心,单向、强有力地掌控并实施着文化权力。而受众在许多情况下,难以辨认和摆脱大众媒介的“拟态世界”和公共议程,处于被动接受的文化状态之中。这种状况,往往妨碍了媒介更好地了解民意、疏通情绪,满足需求、提供服务,准确把握传播的效果。
而网络媒介功能的发挥,则是对传统媒介传播体系的一种变革性试验。在这里,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参与者、评判者、报道者处于前台首要位置,编排、组织、传播者则退隐于幕后,他们通常只作为空间的提供者、文本顺序的编排者、公共利益的维系者。媒介组织和机构的意见穿插其间,作为一家之言存在,个人颇有见地的意见表达也能够脱颖而出,迅速成为亮点,并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可能不带有任何组织色彩,其影响却可以不逊于任何媒介机构。
3.创新文化消费形式,网络以独特的方式丰富和推动了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多样、集多媒体功能于一身的网络媒介,自然地融合了大众传播的多种消费文化方式,并推陈出新加以创造。网络中,文化偶像不再是那样遥不可及,通过跨时空、多媒体实时互动,他们真实可感、如在身边。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轻松地步入明星行列,以自身的独特风格,引发虚拟世界的关注和骚动。如果说大众媒介渲染了浓郁的追星氛围,网络则直接演变成普通人的星工场。它使大众成了自己“消费崇拜的对象”——一种新消费方式的标志和符号。
在这里,文化符号的消费与个性化需求直接联系,短信、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新颖的传播形式被附加以消费价值;源于网络技术的形式越来越被表现为一种文化象征,似乎越懂得运用技术,网络驾驭能力越强,文化层次就越高,网上行为和观念就越时尚、越进步。另一方面,网络技术制造的现实时空感和虚拟时空感,也被赋予意义加以强调。在网络游戏的英雄扮演中,在模拟新闻的播客视频报道中,在梦游般的网络恋情里,现代人经营梦想、轻松减压、温润心灵,现实欲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4.网络凸现文化个体的主体性,模糊身份,使主体形象多元化,同时拓展视野,增加了人们文化交往的丰富性。市场化、工业化、都市化的生存环境强化了现代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却隔开了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而网络传播恰好为实现人们展示自身价值和拓宽社会交往的愿望提供了富有魅力的空间和手段。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扮演自己心中的角色,甚至可能以对立面的形式出现。而庞大多样的虚拟社群,认可他们以不同身份表现自我。直面自己,自由放纵个性,网络互动凸现了文化个体的主体性,也让人们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事、物。由于相对于主体的“他者”形象是如此的丰富和庞杂,以至于主体自身的想象塑造也有了无数的参照系,从而不断激发主体的想象和表现力。现实中相对清晰的主体形象因而变得模糊、难以确定,而匿名无节制的角色转换也模糊了主体身份,使主体形象更趋立体、多元化。
与此同时,在不断的链接、更新、交流中,人们自主选择、结识了更多具有相同爱好和持有相近观点、意见的人。他们通过多种互动形式结成联盟或竞争关系,形成了交流的氛围和联系的纽带,边消遣边传达差异、引发共鸣,增加了文化交往的丰富性。
透视网络文化的诸种趋势可以看出,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正在日益发挥出不同于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网络传播对既有文化形态分界和划分依据的模糊与淡化。为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打下了基础;网络对大众媒介文化权力的消解,为反映舆论、通达社情民意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网络以独特的方式推动和创新了文化娱乐形式,为舒缓压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网络传播模糊身份。突出文化个体的主体性,为同中求异、“和而不同”,取长补短、创新文化做好了准备。正因为如此,清醒地把握网络传播的特点和文化价值,发挥其所长,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
二、网络文化与人文精神
网络影响和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样态与内容,也生成了“新东西”。这种不同凡响的意义和作用,影响着人文精神的传达,在跨区域跨国界跨文化的范围内,促进、冲击着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影响文化的健康走向。
1.网络尊重个体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扩展文化主体的自由度,释放和缓解现实的精神压力,有利于促进人自身心理的平静与和谐。但同时,网络也助长个人自由的滥用,一些极端的个人主义行为影响了交往的和谐以及社会文明的维系。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作为文化主体的价值与权责,重视人们的精神追求,关注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自由与限制,是人文精神的基点,也是建立和谐文化的需要。以此来考量,网络的出现提高了人们在文化生产和精神交往方面的能力,为不同层次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提供了获得满足的场所。在网络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教育背景、趣味的主体,都有权利、有能力进行文化创造、价值判断和评价。同时,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的快节奏生活中所积累的压力和不愉快,甚至一些不满和怨气,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得到宣泄;人们也能够通过网络找到个人观点的同情者、支持者、理解者,兴趣和爱好亦可以更大范围地得到“同好者”的共鸣和分享。就这一点来说,网络不仅体现出对人的尊严和现实需求的关注,而且也使现实难以充分实现的自由得到满足。
但是,由于虚拟条件提供的便利,网络传播中个性化、个人意志的充分表达,往往演变成一种单向发展的滥用的自由。对他人来讲,个人极端的放纵行为不易把握,更难以控制。在维系社会和谐、文明运作方面,网络极端化的自由会带来更大的伤害,表现出与人文精神相背离的一面。
2.网络通过传播信息满足人们的需求、激发好奇心、质疑固有观念,网络权威经由个体自主选择达成认同,这契合了理性的觉醒。但另一方面,现实权威身份的弱化,网络权威与理性分解,也加大了文化的负面影响力,增加了媒介舆论引导的难度。社会需要理性来引导。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阶段,精英文化以其倡导的理性精神确立了权威地位,一直以来被广泛地视做理性的引导者。但在大众传播那里,权威往往被等同于理性,其观点和意见往往通过媒介简单直接地灌输到普通人头脑中去,当面临相反意见的强烈问责时,受众很难表现出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免疫力”。而这是关系到社会安定与和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网络传播则不同,它尊重个性化需要,并表现出满足需求的独特方式。信息和思想的表达是多元的、充分的,并可能便捷地相互参照。这虽然为思想、理性的产生加大了难度,却也提供了更为丰厚的资源基础和便利条件。
不仅如此,在网络互动中,“权威的理性”随时会受到质疑或挑战。权威的建立很难由外界强加而来,往往是人们自觉、自愿选择的结果,增加了民主性色彩。这种变化更富于人情味,也更接近社会生活发展的逻辑,对个体更能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但这种传播特色也加大了媒介运用网络引导舆论的难度。
还应该看到,由于网络中各种信息和思想都可以找到充分说明,它亦可将权威与理性分解。如果一种具有“权威”力量的消极思想占据了上风。由于它同样作用于人们内心,其负面影响也会对社会理性的发展产生比传统媒介更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
3.网络为文化创新提供了重要手段。却不必然地具有“文化超越的意义”,网络在为弘扬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明创造便利的同时,也为文化糟粕的传播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渗透提供了可能。创新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无数次地否定传统和否定自身的传播过程中,网络文化不断地容纳着创新,容纳着“解构”的存在。网络传播引发的不仅是一种对以往媒介功能认识的突破,更是对“媒介”观念本身的创新。而这种深层次革新给人们带来的是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心态,给社会带来的是文化成果的跨区域、跨国界的流通和融合。
然而,创新的标准是什么?创新选择了怎样的方向?创新是否总具有“超越”的意义?针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却不让人感到轻松。其一,网络的文化创新会受到市场利益和市场份额的控制和摆布;其二,网络传播的变化之快,加剧了文化冲突、交锋与矛盾;其三,网络文化在人们伦理道德、社会心理方面所造成的冲击、断裂和错位较之以往更显强硬。因此,通过网络传播。推进创新、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同时,增强评判和把关能力,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传承。赋予优秀民族文化成果以新的时代内涵、时代精神,保持和谐社会人文精神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已成为网络这一新兴媒体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课题。
三、网络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一,合理的文化态度是引导网络人文精神传播的前提。新文化形态或文化理念的产生及变化。导致传统观念遭受冲击甚至强烈抵制,相应地造成新观念的极端逆反,这是文化传播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如果社会不能为这种冲击和矛盾提供或长期拒绝提供冷静辨析的氛围,理性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目前,对于网络的发展还存在着保守、淡化、激进等不同的偏颇态度,反映了人们对网络文化认识上的缺陷。事实上,回避或漠视网络对于人文精神传递的积极作用不现实,无视或放纵网络文化传播的消极作用也不可取,明智的选择是以合理的文化态度来面对网络文化的挑战,充分弘扬网络文明,主动提升创新和竞争意识,将网络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理性公正而非情绪化地认识、评价、接纳它,站在弘扬和谐社会人文精神的高度,制定出适合网络文化发展的积极战略。
第二,根据网络文化传播特点,培植网络和谐文化,积极有效地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播。网络文化传播有其自身的走向和特点,与大众传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而在借鉴传统管理方式的同时,需要研究适应网络传播特征的文化规范,积极培育网络和谐文化,在网上树立人文精神的权威性。目前,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呼声。从法律的角度制定规则,规范网络行为,建立专门机构加大对网络文化运行的监控力度,对网络上的不法犯罪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是保护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网络世界良好秩序的有力手段。
同时,通过网络建立起促进和谐社会人文精神传播的内在机制,也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工程。为此,必须探讨和遵循网络文化发展规律。第一,对于可借鉴的大众传播优势经验。通过网络加以放大和强化。第二,要勇敢地扬弃大众传播与网络文化不相契合的特点,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网络传播能力和技巧,以开放而负责任的行为不断创新网络文化产品。以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提供平等参与、畅所欲言的场所,形成网络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第三,要积极主动地树立起和谐社会人文精神的权威。引导网民文明上网、理性地讨论问题、表达意见、交流观点,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这种新兴媒体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
第三,构建网络文化传播良性生态,为和谐社会人文精神的倡导创造有利环境。网络传播中的各种文化走向,实际上是人们社会行为和心理、社会理想与风尚的共同反映。通过网络促进人文精神的传播,除了加强对网络文化走向的关注,积极参与网络文化的建设之外,更需要在全社会提高人文素质,构建网络文化发展的良性生态。
比如,切实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出版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作品引领市场;在把关的同时,为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提高舆论引导质量,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经营网络;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夯实社会信用机制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倡导文明促进和谐、高扬人文精神的良好环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