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_社会价值观论文

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_社会价值观论文

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价值观论文,现状分析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575(2012)05-0118-0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在我国大学逐渐普及。互联网是一座“海量图书馆”,容纳了世界上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互联网在为大学生求知开辟了广阔空间的同时,也日益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将这种影响的时代背景称作网络时代,目前,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此,本文立足于网络时代背景,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时代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研究前景。

一、研究的时代背景

网络被称为继书刊、广播、电视之后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第四媒体”。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快捷性、多元性、自由性、交互性的特点,因此,它更多地被人们视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存在——“网络文化”。有学者用“网络社会”概括这个时代:这个由计算机、远程通讯技术等有形载体承载的高速信息交换系统建成了一个无形的、新式的、虚拟的社会——“网络社会”。[1]也有学者用“网络时代”概括这个现象。[2]我们认同这种看法,这个特殊时代自然构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现实背景。

学术界很早就注意到网络对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发生的影响。大学生是接触网络最多最频繁的一个社会群体,网络已构成大学生重要的社会生活环境。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从中找到立足之地。至2011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有网民中,学生网民达到约1.45亿人(29.9%)。其中,因具备电脑及时间等条件,大学生网民占学生网民的很大部分。[3]2007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中断学业的大学生中有80%都是因为网络成瘾。[4]由此可见,网络对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已产生重要影响。

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很多学者都注意到当今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多元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趋势,高校社会化因此受到强烈冲击,传统的价值观面临挑战。西方政治人物已经将网络视为“和平演变”的工具。[5]很多学者都论及,西方文化的影响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实用化、短期化、工具化、个体化现象。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整体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的同时,有些大学生也呈现出信仰缺失的状态。[6]大学生是文化传承与延续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价值观发展的缩影和折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代表着社会价值观变化发展的趋势。大学生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及中华民族的复兴。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工具

(一)价值观理论的探讨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Kluck Hohn & Strodt Beck,1961)就展开过价值观的实证研究,此后美国心理学家沃尔伯特(Allport)和弗农(Vernon)、Staud(1974)、Ben和Lord(1979)、Hui和Traindis(1986)、Batson(1991)都专门研究过价值观。[7]洛奇赤(Rokeach)的价值观理论和“洛奇赤价值观调查表”被西方心理学界认为具有开创性。[8]

对价值观结构的探讨是价值观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者做过专门的探讨。国外经典的观点有罗克奇的终极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分类,布莱斯怀特等人的个人目标、社会目标、行为方式的分类。[9](P874)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杨中芳将中国人的价值体系分为文化理念层次、社会制度层次和个人行为层次。杨国枢将价值观分为个体自我取向和社会取向,后者又包括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和他人取向4个次级取向。[10]张进辅将价值观分为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价值。[11]金盛华等人认为中国人价值观是一个包括品格自律、才能务实、公共利益、人伦情感、名望成就、家庭本位、守法从众、金钱权力的8因素结构。[12]可见,学术界对价值观的体系与结构意见并不统一。有学者对价值观结构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个体价值观结构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对幸福的追求,因为追求幸福是人们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目标,这一目标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13]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价值观研究为网络时代价值观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部分学者直接使用上述价值观结构理论进行验证性研究,部分学者综合上述研究成果重新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结构。例如,辛志勇等人从目标价值系统、手段价值系统、规则价值系统维度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结构。[14]李宝峰将在校大学生价值观所涵盖的基本内容具体化为政治观、道德观、成才观、生活观共4个方面。[15]龚慧香在把人生价值观分为人生价值评价、人生价值目标和人生价值态度。[16]

(二)大学生价值观调查工具的构成

价值观实证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研究工具主要为调查问卷。由于研究人员的观点和视角不同,调查工具的结构和内容也不同。倪纲、詹晓玲的调查围绕大学生最喜欢的人、最喜欢的物品、最喜欢的公益活动3个主题进行。[17]左飚的调查问卷由家庭与个人、集体与个人、依存与独立、权利与义务、人生目的与行为准则4部分构成。[18]李儒林的价值观量表由3项主因子构成和10项次因子构成,主因子分别为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每一个主因子下又包含若干次级因素。[19]魏然的问卷由振兴国家、从众行为、爱情与婚姻、家族期望、自身素质、求职6个维度构成。[20]曹新美、曾泽鑫的价值观问卷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14个不同的价值观念;第二部分是对被试对社会观念一些程度的判定;第三部分是对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的判定。[21]张进辅等通过大学生对各条谚语、俗语的赞同态度的调查,初步探讨我国当代大学生传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22]

三、网络信息源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意识形态渗透问题研究

(一)网络信息源

综合学者的研究,网络上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各种信息资源和渠道主要有各种文章资料、新闻报道、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网络交际、博客、个人空间、论坛等。在这些信息源中,学者特别关注网上交际、网络游戏和网络影视。

大学生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倾注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玩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有调查显示,国内网络游戏玩家的平均年龄为24岁,其中,19~25岁的玩家超过50%,这个年龄段正是大学生所处阶段。目前,中国拥有2560万网络游戏用户,在校大学生游戏玩家占整个网络游戏玩家的1/3以上,超过了其他人群的玩家。[23]

(二)网络的意识形态渗透性

网络信息传播所具有的高效性、广泛性、强渗透性等特点导致国家对文化的控制力减弱,从而使网络“成为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政治斗争的阵地”。西方国家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很早就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有学者分析了网络中的西方话语霸权。据统计,网络上英文的信息量占95%以上,而其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网上服务,全是由美国提供的。[24]由美国发起并由美国主导的互联网成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向全世界推行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的工具。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把信息强制性地通过网络传输给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推销反映其价值观念的文化,推行“网络文化霸权主义”,传播西方价值观念和政治标准,加紧开展意识形态的渗透,并对发展中国家展开文化颠覆活动,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文化阵地,或是露骨地诋毁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25]这种殖民文化在终极价值上,是强权主义者政治利益、军事利益的一种新体现。[26]很多学者对网络资源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分析。如有学者认为,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媒体反复地大肆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就成为具有统领地位的普世价值观念。这就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挑战并非常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偏移。

现今网络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思想意识自由表达的主要空间,各种非主流的思想意识与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思想争夺话语权,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大学生在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困惑和迷茫,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错位。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信仰及其所谓民主、人权的理念使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容易使大学生本不成熟的价值观产生混乱。同时,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下,网络信息也可能成为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手中为达到其既定目的而运用的工具,并产生不同的甚至完成相悖的影响和效果。[27](P45)

四、研究的结论与基本观点

价值观作为一个观念系统,与大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网络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观点纷呈,主要有:

1.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特征。很多研究人员通过观察与逻辑分析,或者通过调查与访谈归纳了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如刘素芬等人指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为:自我意识增强,社会价值取向分化明显;道德价值标准呈双重或多重趋势,追求功利,淡化理想,政治观念淡薄。[28]孙立华等人指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为多元化、自我化、实用性、不稳定性。[29]于俊如等人认为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表现为世俗化、功利化倾向明显增强;理想主义和精神价值明显衰退;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尊严意识等民族价值观空前增强。[30]

2.社会转型中价值观的变化。研究人员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受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李高东等人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为个人利益为重,理想淡化,重“才”轻德,趋利忘义,价值评判利己化。[31]张存库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趋势:价值观念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并存发展、价值取向由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价值评价标准由内在精神型转向外在功利型、价值实现途径由外控取向转向内控取向。[32]

3.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吴晓云指出,由于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即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大学生们在获取知识方面又增添了一个比课堂更为广阔的领域。[33]张斌认为,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使大学生的思维更趋开放和灵活,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34]黄佳佳等人认为,网络中大学生能多向度地、交互式地对信息进行交换,参与互动的各方在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这两种不同的角色中轮变。[35]张斌认为,网络交互中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检验和考验,这有利于他们进行自省、反思,从而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塑造健康价值观念。[36]

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更为学者重视。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价值观整体的影响。周可卫指出,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表现为:对外开放的观念与意识形态的西化;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与民族认同感的弱化;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的迷惘;现代便捷的交往手段与人际关系的冷漠;自由民主的需求与社会责任感的弱化;[37]郑红认为,网络使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实用化与理想信念的边缘化倾向;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与主流价值的模糊化倾向;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传统精神的表面化倾向。[38](P18-20)

(2)对道德的影响。郭志新指出,舆论的“从众”心理和“情绪型舆论”会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的理性成分,[39]北京联合大学对5所高校的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互联网对现有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冲击和影响,大学生对一些道德、价值问题的判断更加模糊。[40]邱铁红认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降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思想道德弱化,并最终致使道德行为和价值失范。[41]卢新文认为,网络使大学生道德价值判断感性化,网络信息多元化所带来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冲突、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大学生道德弱化。[42]网络对道德的影响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3)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张斌认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出现偏差,带来人际关系冷漠;[43]张爱民认为,一些学生患上信息上瘾症、信息孤独症;[44]盖元臣认为,一些学生长期沉湎于网络,形成消极的处世态度和网络病症;[45]徐少芳等人指出,当前网络游戏大部分充斥着战争、暴力、凶杀等内容,痴迷于此内容容易养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46]吴立平等人指出,部分缺乏自律能力的大学生通宵达旦沉湎其中,染上了严重的网瘾,对个人健康、学业甚至是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47]

(4)价值观的引导与构建策略与方法。针对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学者们都提出了各自的解决策略。综合而言,主要措施有:一是改进教育方法,加强思想引导。学者们提出坚持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增强其鉴别能力。[48]利用网络的特性,建设成多功能的集成体,引导网络讨论,抵御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49]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制度化管理,开展实践观、民主观、法制观、价值观教育。[50]二是完善网络管理制度,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学者们提出,建立一支懂得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41]使网络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与引导的新载体。探索高校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机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加强对青年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坚持进行先进典范、英雄模范人物的宣传教育。[51]三是增强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促进心理健康。学者们提出,学校组织辅导员、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52]四是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如傅永春等人认为,从校园环境建设、制度建设、教学和科研工作多个方面来考虑校园文化及其建设,注重对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吸收,引导大学生社会化。[53]如此等等。

五、研究特点与研究展望

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主要视角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学者们的分析思路大都是从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问题出发,通过不同的学科视角分析产生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哲学的视角为大多数学者所采纳,他们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理论,以辩证的态度和方法分析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构建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对价值观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学者们根据自己对价值观的理解设计问卷,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研究网络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方法;政治学的视角倾向于运用思辨的方法,分析意识形态对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学的角度,主要关注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化的影响。[54]此外,还有学者采用传播学和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网络传播的规律性,分析价值观、影响要素、网络三者的相互关系和互动规律,等等。

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有以下特点:其一,研究的多元化。其二,就某一项研究而言问题也明显,出现“解释多,实测少;视野狭窄,理论滞后;方法单一,质量差,学科意义缺失”等问题。[55]其三,调查样本代表性不够,主要以东、南、北部地区的相关调查资料为主,西部地区的比较少。这些研究缺陷可能与价值观研究缺乏专家的介入以及研究人员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不够有关。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今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方向和前景为:其一,研究范围与视阈需要拓展。我们应该从研究“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转向对“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前人的研究仅从“网络”媒体本身或者从“网络文化”角度来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这显然缩小了网络对人们影响的意义和范围。因为,网络介入大学生的生活后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交往方式,从而赋予了大学生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道德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这种影响是全面的、全方位的,这就是我们采用“网络时代”这个概念的原因。其二,研究视角与方法需要创新。从研究视角上看,应该多学科结合,从方法看,应该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结构分析与功能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56]特别是,价值观作为个体心理倾向,新的研究方法如个案法、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一些质性研究更能适合其需要,应该得到大力提倡和运用。只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进一步创新,才能开创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实现研究目的。

标签:;  ;  ;  ;  ;  

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