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与体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技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23X(2003)02-0001-05
竞技早于体育。人类竞技意识的产生,远远早于体育。竞技和体育,当然不是一回事。然而,竞技性身体活动一旦具有体育意识,竞技就融入体育,再也不能分开。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如何认识竞技和体育的异同,协调关系,以便在新时期调整目标,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 竞技与攻击性
自古以来,人类为了生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儿童都爱玩与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如“老鹰抓小鸡”之类的追逐游戏。原始时代的儿童经由游戏学到许多关于如何作一个成年人的事,如跑、跳、投、射箭、骑马、泅水……这些游戏逐步成为一种程式化的竞技,发展到成人游戏,其规则的日益严密和完善,使之变为成年人也乐于接受的趣味无穷的游戏——运动竞赛。原始的竞技游戏并没有多少体育的成分。一部分演变为成人游戏,如羌族的推杆,成为适应生存的礼仪,具有鲜明的娱乐特点。而从多数古代民族的传统竞技游戏看,竞技最初是表现攻击欲望的形式。
早期人类的攻击本能曲折反射在许多巫术活动和宗教祭祀中,到文明社会后逐渐演变为竞技的雏形。例如古代埃及的欧赛埃司人,他们对自己传说中的女神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祝祭。希罗多德在记载时用了希腊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在祝祭的时候,“他们的少女分成两个队,相互用石头和木棒交战,据他们说这样做是遵照他们祖先的方法来崇敬当地的那个我们称之为雅典娜的女神。因伤致死的少女则被称为假处女。”(希罗多德:《历史》)中国少数民族中现仍然流行的此类活动不胜枚举。弗雷泽在《金枝》中讲述的“国王赛跑”的故事,说明原始的竞技几乎看不到体育意识,而是巫术-宗教-科学的进化过程中的最初形态。
原始竞技的形式多样,包含各种各样的目的,但几乎都没有体育的目的。相反,人类为了生存而形成的攻击性本能与竞技活动的诞生有密切联系。
人类渴望竞争、拼搏、奋发、前进,攻击性在与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竞争中表现出优势。然而,攻击性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竞争的负面,是攻击性本能的驱使下涌动血腥的暴力,导致对同类的严重侵犯。
竞技的萌芽和发展与人类的攻击性本能有密切联系。观察发现,在有限的范围内增加儿童的密度会增加其攻击性。在拥挤的环境中,群体成员的友好社会交往减少,破坏活动在频率和烈度上都会显著上升。过分拥挤的空间,会增加攻击行为。用运动竞技来疏导人的攻击性,有助于减少战争和暴力行为。
在步入现代社会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习惯于通过决斗的方式来裁判争端,双方中谁要是杀死了对方,他就被认为在这场争执中代表着正义。人的攻击性之猛烈,任何动物难以望其项背。人类的智慧,在消灭自己同类的战争中得到充分利用。人类漫长的历史,随处可见斑斑血迹。小规模的战争,刺激着社会的发展。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有着巨大杀伤力的核武器,足以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在厚重的社会伦理道德对恶意侵犯加以限制时,最适当的方式是通过竞技比赛让人们胸中熊熊燃烧的攻击性欲火得以喷发。竞技场,使发泄原始形式的攻击性有各种形式的替代物,并借助文化性的仪式得以升华。
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艰苦的历程。直到原始社会晚期,才出现了有规则的运动竞技的萌芽。这时,最初仅仅表现狩猎场面的洞穴壁画和岩画,也开始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格斗,军事训练也开始成为青少年学习的内容。在原始部落的传说中,时常提到英雄人物用比赛的方法战胜恶魔的故事,英雄常以超自然的身体能力和智力,以竞技的方式消除对人类的威胁。原始人祈望通过竞技来使神灵感到喜悦,以期风调雨顺,驱魔避邪。竞赛成为原始宗教仪式,胜者很谦虚,失败者亦无怨言,重要的是参加,而不是胜负。
“竞争性的户外运动在有史人民的宗教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且一村的运动员与另村的运动员的比赛,对参与比赛的人以及观众来说都是一件大事。运动员在数周前即练习运动的基本动作,并通过练习跑步来增强耐力以准备参加预定的比赛项目。在此训练期间,巫师或教士规定禁止食用某些食物与两性的性行为,并且每日举行仪式以抵制对方的教士所施行的魔法。在比赛的前一日,巫师用草汁调制清洗,自此时起一直到比赛结束,运动员不得对其自身有所脏污。在比赛前一日的晚间,运动员参加村民所举行的典礼仪式,在此仪式中他们担任舞蹈,不论胜败,每一个人都参加盛宴与狂欢会。”(哈肯史密斯:《西洋体育史》)
历史研究表明,对抗性的运动竞技的萌芽很早就出现在东方。现存于巴格达博物馆的一尊大约于公元前2800年铸造的青铜像,是反映抱腰摔跤仪式的古老文物。约在公元前1800年镌刻在石碑上的表现狩猎、射箭、拳击、车赛的图画,反映了古巴比伦人竞技盛会的状况。在古埃及法老们的墓壁上,还发现了角力时捉握连续动作的若干图画;公元前15世纪创作的浅浮雕,已刻画了划船手比赛和追逐战车飞奔的战士。公元前1360年的赫梯文本也反映出当时古印度已有了高超的赛马术。
从中国远古的神话传说中,可见竞技活动的端倪。蚩尤“与轩辕斗,以戴牛角而相抵。”(《述异记》)。《礼记·王制》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赢股肱,决射御。”表明先秦已出现对抗方式的竞赛。西周盛行的“礼射”,按等级排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各有定规,所用的弓、箭、靶、音乐各异,是文绉绉得举世罕见的有一定规模、程序、制度及工作人员分工极细的礼仪竞技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赛马车较为流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了当时齐国的王公贵族赛马车赌钱的故事,军事家孙膑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帮助田忌战胜了对手。令人遗憾的是,东方古国的竞技萌芽一直未因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受到尊崇,终沦为雕虫小技。
而在古希腊,却把竞技捧上至高无上的宝座,出现了一整套的专业竞技体制,奥林匹克竞技期间甚至连战争都要停止。可以说,成型的运动竞技,已在古希腊绽放出耀眼夺目的光辉,作为典范而照亮着古往今来的运动场。
2 古代竞技的典范
古希腊竞技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地理条件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古代的希腊,其国土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古代希腊人,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充足的阳光和宜人的气候,没有浓雾,没有飓风,温煦而晴朗的天空为他们的户外运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这里多山多岛,贫瘠的薄土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于是,古希腊人用橄榄油和陶器对外贸易,不断向外扩张,向周围边远地区移民。远在公元前12世纪,希腊人就渡过爱琴海,在小亚细亚占领或建造城市。此后,又在遥远的黑海海岸、沿地中海的非洲海岸、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法兰西以及西班牙沿地中海的海岸,建立了许多殖民地,为聚集财富开拓了大片沃土。由于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与对外扩张紧密相联,带来了频繁的战争。他们需要掠夺资源,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航海需要强壮的身体,航海本身也锻炼体魄。同时,对外扩张必然也引起各个城邦及有关国家的冲突,所以希腊历史上战争频繁。这时的战争,从广义上说,是一种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需要强健的体魄,是以领土和奴役为奖赏的残酷的“竞技”。为了应付战争,形成了全民族锻炼身体的风气,也促进了检阅和炫耀体力的竞技活动的高度发达。
古代希腊实施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制度,承认人的伟大与崇高。主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人是主体,是标准,是世间万物的尺度;而神不过是理想的人,对神的赞颂实质上是对自身的肯定。这样的观念,使得古希腊人对锻炼和炫耀自身强健的肉体、显示超群的运动能力表现出狂热的喜好。他们的一生,是竞技的一生。体育和竞技中人文思想的萌芽,也由此而生。
各种有利条件的综合,使古希腊人率先将原始的攻击本能渗入到大规模竞技活动中去,建立了人类早期惟一形成了完备体制并且延续至今的竞技文明。
早在克里特文明时期,米诺斯人就在庆典和盛宴上形成了竞技的风气。在克里特出土的瓶画上,有不少拳击、斗牛的场面。有趣的是,在娱乐性的斗牛中居然还有女性参加。多少世纪以来,荷马的叙事诗《依利亚特》与《奥德赛》仅仅被认为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人们以为关于特洛伊战争(公元前1194~1184年)的传说并非历史真实。然而,一个世纪以前德国人施里曼的考古发掘已经纠正了这种看法。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们热衷于举行的战车竞技、拳击、角力、徒步赛跑等竞技活动,终于被证实了。同时,考古学家们陆续挖掘出的文物表明,早在公元前12世纪,古希腊奥林匹克山下就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至迟在公元前9世纪就已开展了敬奉宙斯神的竞技盛会。
第一次有纪录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公元前776年举行的。每隔4年,希腊各城邦的选手们在夏季举行一次竞技运动会。参加竞技的选手,提前10个月就要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并在比赛前1个月向裁判报到以供检查。合格选手的姓名公布在显眼之处,退出比赛者将被罚款并为人们所不齿。运动会开始前,裁判们要求正在交战的希腊十三城邦停战30天。这时的典林匹克便成为一块中立的和平乐土,成千上万的人来到奥林匹克村。希腊城邦的官方代表参加壮观的游行行列以及对宙斯神的祭祀仪式;政治使节们借此良机缔结联盟或讨论条约;艺术家们展示他们的精美作品;学者们研讨深奥的问题;商人们出售货物……。运动会于夏至后的第二次或第三次月圆时开始,为期5天。第一天主要用于游行及对宙斯神的祭祀,运动员们站在宙斯神像前宣誓,保证不以不公平的手段获取胜利。此后开始正式比赛。每天早晨先由一位主持人发表演说,宣布竞赛项目,同时介绍运动员及其父亲的姓名,他们曾在奥运会上获胜的项目,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城邦。运动员在众人的注视下抽签以决定次序。每项比赛吹号发令,裁判决定胜负。当主持人宣布了胜利者的姓名后,优胜者就走出来让裁判长加冕,戴上一个由橄榄树枝做成的王冠。
古希腊除了奥林匹克竞技之外,还有三种运动会也很著名。为崇拜阿波罗而在德尔非举行裴西安运动会,奖品是一顶桂冠花环及一支棕榈;尼米亚运动会每隔一年在阿加利的尼米尼山谷举行,据说是力士赫克勒斯为纪念父亲朱比特而设立的;而在哥斯林南部举行的伊斯玛斯运动会,则是为纪念波塞冬的。在希腊半岛,还经常举行赫拉运动会等不同规模的竞技运动会。古希腊人从小在运动场上锻炼,长大后就上战场,他们的一生都在竞争中渡过。希腊青年在竞技场上锻炼身体的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为一种特殊的全民性的文化活动。
古希腊的文化活动与体育是分不开的。苏格拉底与门徒讨论学术时,习惯到开阔的体育场,“当他不去那些在其中可碰到青年的角力场时,‘吕克昂’(体育场)是他所爱去的地方。”犬儒派的创始人安提斯泰纳“曾经在居诺萨格(意即‘快犬’)地方的体育场中讲学,于是就有了‘犬’或‘犬儒’这个名字”。“大约是387年,柏拉图设立了他的学校,其中建立一个体育场。”亚里士多德335/4年“回到雅典,在吕克昂设立了一个学校,这地方是在供奉吕克昂的阿波罗的寺庙附近的一个体育场。像所有别的体育场一样,有一个‘散步区’。因此亚里士多德学派之所以被称为‘逍遥学派’,当是由于亚里士多德的教学,至少有一部分是在他散步时进行的。”([法]罗斑:《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公元前2世纪,罗马征服者结束了希腊的战乱后,试图将奥林匹克竞技搬到罗马,并参照这种竞技方式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形形色色的运动会。后来,竞技的内容发生变化,热衷于开展斗兽和角斗士的比赛。竞技场上的表演变得越来越残酷,罗马的居民喜欢看流血的场面,追求野蛮的刺激,为戴着铜箍和铁钉的手套拳击的选手喝彩,微笑着注视猛兽把人咬得肢体破碎,狂喊着敦促角斗士用短剑刺入对手的身体。两千年前的可容纳几万名观众的圆形竞技场遗址,可使我们想见当时的盛况。
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古代基督教对竞技持反对态度,以至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仍对古希腊竞技加以忽视。其间虽有骑士竞技和民间的娱乐竞技,也有一些项目的规则和竞赛制度,但规模都很小。同一时期的东方,如中国的马球比赛,日本的武士比赛等,也局限在某一阶层和很小的区域内进行。直到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人文精神得以高扬,竞技才随着近代体育的形成而重获新生。
3 近代体育观的确立与竞技的科学化
工业革命带来了体育观念,近代体育的兴起,使作为体育手段的竞技运动走上科学规范的道路。从某种意义讲,体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人类的一种理性需求、自身发展的功利向往、抵御现代文明给我们身体带来负面效应的积极方式。
既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意识到的观念、名词到术语,都需要内容。因此,体育就把几乎所有的竞技运动作为它的内容和手段。竞技,就这样与体育融为一体。
也正因为如此,拿掉丰富多彩的竞技运动,体育就成为空壳。体育与竞技分家,在实践中不具有可行性。
就这样,体育接纳了并非完美无缺的竞技,也要忍受它带来的麻烦。
说来有趣,对于公平竞争必不可少的竞技规则的制订,竟出自于赌博的需要:16世纪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涉及英国,发展程度较高的“绅士竞技”取代了旧有的传统竞技游戏。代表资产者的“绅士体育”在举办赛马、赛跑、拳击等比赛时,签订商业性契约,搞彩票交易以赚取钱财;同时还组织狩猎、马术、板球、滑冰、划船之类的俱乐部,利用身体活动以享乐消遣。由于竞赛时赌博下注牵涉到经济利益,导致了早期运动竞赛规则的制定。对于关心自己赌注的观众来说,准确记录时间、测量距离、评定成绩等都受到高度重视以防止作弊。因此,从1709年起,开始正式公布赛马成绩,打赌条件和限制。1727年始提前一年公布赛马的竞赛大纲和规则及打赌的说明。整个规则的制定都源于赛马场上的经验,并由此推行到其他运动项目中去。看来,赌博和商业化是和竞技与生俱来的。
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为现代竞技运动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1850年以前,除英国之外,运动俱乐部寥寥无几;而过了短短的数十年,竞技运动已遍及全球。欧洲大陆于1875年在布达佩斯首次举办了按英国规则组织的田径比赛,欧洲人为自行车公路赛和赛车场赛的热烈场面所吸引,越野赛马、射箭、滑冰竞赛日渐风行。在澳大利亚,游泳选手的成绩超过了英国。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兴盛草地曲棍球比赛。日本用柔道比赛代替了粗野的武士摔跤竞技。足球在南美、澳大利亚和欧洲迅速发展为有组织的竞技项目。
19世纪末期,美国的竞技运动异常繁荣。校际校内比赛频繁,学校里在田径、棒球、橄榄球比赛中崭露头角的学生享有崇高声誉。篮球、排球等项目相继发明。纽约的田径俱乐部组织了最早的田径锦标赛(1868年室内,1876年室外)。1895年,美英俱乐部之间进行的最初的竞技比赛,美国在所有项目中获胜。直到今天,美国选手还在田径、游泳等许多项目中保持领先地位。
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的改善,促使运动技术和比赛规则相应得到发展。田径场上铺了煤渣跑道,设立了可挪动的栏架,运动员开始使用钉鞋和训练服装,并按照赛马的方式逆时针赛跑。拳击比赛使用了专用手套和围有绳索的拳击台,每一回合的时间有了规定。摔跤、举重等重竞技项目按重量分级。自行车的车轮材料日益更新,修建了内倾的赛车场。内燃机的发明和完善。出现了赛车和摩托车运动,1907年在英国举办了首次摩托车赛。薄冰刀钢鞋的出现,使滑冰分化为速滑和花样滑;19世纪末英法等国已建立了人造运动冰场。足球于1874年规定了直接任意球,1882年规定了边线球,1891年规定了罚球并给球门挂上网,1878年出现裁判员,1891年出现巡边员,1895年出版的正式规则一直沿用至今。乒乓球最初是实心的,后来使用充气球和蒙皮纸球拍,1899年发明了塑料球,比赛常在咖啡馆里举行。
面临20世纪,竞技越出了学校和贵族的小圈子,走向社会。各国开始建立单项俱乐部和运动协会等团体,全国性的运动协会筹办竞赛、制定统一规则、审查纪录、出版刊物。其后,在举办一些项目的国际运动会之后,各种单项的国际运动协会也开始诞生。这样,系统的专门训练随之兴起,医务监督也得到重视。国际间频繁的单项比赛,导致了综合性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产生。
在欧美一些知名学者的积极倡导下,1894年6月16日在法国召开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成立大会;1896年4月6日~15日在希腊的雅典举行了第1届奥运会。1924年,在法国又单独举行了第1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下,制定了首批长期使用的国际比赛规则,技战术训练逐渐成熟,运动设施也日渐完善,因而使最重要的运动项目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传播,运动成绩不断提高并作为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得到记录保存,同时使各国各族友好交往大大加强,极大地推动了人类体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Physical Education出现以前,人类可以说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清晰的体育观念。朦胧的体育意识表现在一些身体活动中,只是作为手段为军事、生产、娱乐、繁衍后代的目的服务。而体育的术语和概念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体育意识的飞跃,使一些身体活动的目的发生质的改变,成为满足体育需要的手段。
后人认识竞技,可以是源于战争游戏,具有英雄精神,阐释宗教功能,表现人类最原始的本质力量与价值,是人类文化的独立存在方式。但是,工业社会毕竟已经用体育的观念把古老的竞技揽入怀中。
4 中国特色竞技体制的形成与转轨
近代形式的运动竞技活动在中国的出现,是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而开始的。当时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1873年清政府选派30名青少年学生赴美国留学,他们在美国组织了“中华棒球队”并经常参加比赛,战绩卓著。学成回国后,他们把棒球运动带回了中国。
各单项运动的竞技活动,19世纪末也逐渐展开,如网球、足球、田径、体操游泳等。而再此之前,洋务派已经把兵操引进了清朝军队。
有竞技就有比赛。近代运动会,最早出现在外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上海圣约翰书院于1890年举行的以田径为主要项目的运动会,可算是中国最早的近代运动会。一些官立的新式学堂之间举办的运动会推动了早期运动竞技的发展,如1899年天津的北洋大学和“水师”、“武备”、“电报’等学堂举行的联合运动会,1902年天津各学校举行的田径联合运动会,1903年山东的一些学校举行的“烟台阖滩运动会”等。从1905年起,京师大学堂也开始举行运动会。清末最大的一次校际运动会是1907年在南京举行的“江南第一次联合运动会”(又称“宁垣学界第一次联合运动会”),计有80多所学校参加,比赛及表演项目共69个,包括花样繁多的赛跑、推铅球、跳高、体操、兵操、击剑、刺枪、赛马及各种游戏。可见,西方竞技文化的传入一开始就是和学校体育分不开的。
早期的一些大型运动会,几乎都是基督教青年会中的美国人组织的。1913年至1934年共举办过18届华北运动会,其中前10届是受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中的美国人控制的;1910年举行的第1届旧“全国运动会”是上海青年会发起组织的,美国人爱克斯纳任全委会主席;第1届至第7届远东运动会的筹备组工作、选拔比赛等,也都是青年会干事、美国人柯乐克、麦克乐、葛雷等人所主持的。这种状况,恰与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相适应。旧中国一共举行过7届“全动会”,时间是1910年、1914年、1924年、1930年、1933年、1935年、1948年。从1913年起,中国开始参加亚洲国际体育组织——“远东体育协会”及其主办的运动会。远东运动会从1913年至1934年间共举办过10届,主要参加国有中国、日本、菲律宾等。中国于1932年正式派代表团选手参加奥运会的比赛,1936年和1948年还派出人数较多的代表团参加第11届及第14届奥运会,但均未获奖牌。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国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较低,竞赛成绩与世界纪录有很明显的差距。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相对独立地发展高水平竞技,经过漫长的奋斗,直至80年代,中国才在世界竞技强国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完善和巩固了具有特色的“举国体制”。
中国体育管理部门的建立和发展演变过程,是我们所熟知的。由于当时的国际社会环境的险恶,体育内部出现发展的不平衡,是历史的必然。可以说,竞技与体育在管理体制上的裂痕,在20世纪50年代已初见端倪。
70年代--80年代初,我国出于强烈的政治需要而集中力量发展竞技,中心严重倾斜,导致一些学者从名词术语的研究中强调竞技与体育的差异,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在学校体育界衍生了要求竞技与体育分家的情绪。
从某种意义讲,体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人类的一种理性需求、自身发展的功利向往、抵御现代文明给我们身体带来负面效应的积极方式。既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从意识到的观念、名词到术语,都需要内容。因此,体育就把几乎所有的竞技运动作为它的内容和手段。竞技,就这样与体育融为一体。也正因为如此,拿掉丰富多彩的竞技运动,体育就成为空壳。体育与竞技分家,在实践中不具有可行性。至于反对所谓“赖化” (recreation)体育,更是无异与风车作战,因为中国体育半个世纪以来极其缺乏的恰恰就是“娱乐”(recreation)!
随着改革的深化,体育的政治工具形象淡化,重心转向群众体育,从根本上体现国家利益。竞技与体育在名词术语上的纠缠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发达国家早已停止争论。只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历史形成的体制障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消除。
中共16大确定今后半个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发展体育事业或产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的竞技体制正在转轨。新时期的中国体育如何为建构中国人的幸福生活服务,才是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