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关联度与产业波及效应研究&以中国旅游业为例_国民经济论文

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研究——以中国旅游业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论文,为例论文,旅游业论文,中国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深入剖析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及产业受最终需求的波及影响,有助于把握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更有助于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我国旅游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观的产业规模。201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44万亿元,直接就业人数达到了1150万人。中国旅游业在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标志着旅游业发展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因此,如何加快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产业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由于旅游业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产业,因此,全面把握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及波及效应,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的定量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如李江帆等[1]开创性地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广东省的旅游业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进行了分析;其后,张文建等[2]利用上海数据、余斌等[3]利用2000年河南数据、李为科等[4]利用2002年重庆数据、崔峰和包娟[5]利用2002年浙江数据,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相应省份的旅游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但是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省区层面上。张华初、李永杰[6]和宋增文[7]等虽然对全国旅游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进行了分析,但是,这些研究主要使用的是2002年的数据,无法揭示出中国旅游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近期特点,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研究都只选用了单一时间点数据,无法揭示出旅游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的动态变化趋势。

为了弥补上述研究缺陷,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利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三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对中国旅游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定量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需要说明的是,旅游业有广义旅游业和狭义旅游业之分,由于广义旅游业与其他部门交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目前进行旅游业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分析时一般只能采用狭义旅游业口径[1,5],即“为社会各界提供商务、组团和散客旅游服务的行业,包括向顾客提供咨询、旅游计划和建议、日程安排、导游、食宿和交通等服务”的部门(国家统计局,2008)。

二、中国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8]。产业关联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是指某产业对那些将本产业的产品直接或间接作为投入品的产业的影响,后向关联是指一个产业对那些向其直接或间接供应产品的产业的影响。

(一)旅游业直接后向关联与完全后向关联产业分析

式中: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为单位矩阵,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根据公式(1)和公式(2),我们测算了中国旅游业的直接后向关联产业和完全后向关联产业情况,从测算结果来看:

首先,从与旅游业后向关联的具体产业来看,中国旅游业与“吃、住、行”相关产业的后向关联度明显高于与其他产业的后向关联度。2007年中国旅游业直接消耗最多的前三位产业分别是: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旅游业,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2599、0.1685和0.0753(见表1),即旅游业每产出1万元产品或服务直接消耗住宿和餐饮业2599元,直接消耗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85元,同时对旅游业自身直接消耗753元。2007年旅游业完全消耗最多的前三位产业分别是:第二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全消耗系数分别为0.9017、0.2995和0.2377,即旅游业每产出1万元产品或服务通过直接和间接共计消耗第二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为9017元、2995元和2377元。

其次,从旅游业与各产业后向关联程度的变化趋势来看,中国旅游业与“吃、住、行”相关产业的后向关联度长期保持较高水平,而与“购、娱”等相关产业的后向关联度则长期维持较低水平。旅游业对住宿和餐饮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分别为0.1478、0.1111、0.2599,尽管在2002年有所回落,但2007年上升明显。旅游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分别为0.1765、0.1523和0.1685,同样是在2002年有所回落,但2007年上升。而旅游业对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购、娱”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在1997年分别为0.0033和0.0062,2007年分别为0.0021和0.0067,即旅游业每产出1万元产品或服务中,对批发和零售业的直接消耗在1997年和2007年仅分别为33元和21元,而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直接消耗在1997年和2007年仅分别为62元和67元。

中国旅游业与“吃、住、行”相关产业的后向关联度较高,一方面表明,中国旅游业对“吃、住、行”相关产业的依赖程度更高,“吃、住、行”相关产业能否有效供给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这些行业发展滞后,旅游业发展将受到较大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中国旅游消费结构中用于餐饮、住宿、交通等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比重仍比较大,而用于非基本旅游消费的比重比较低,旅游消费结构有待优化。

最后,从对比旅游业与各产业的直接后向关联度和完全后向关联度来看,旅游业与各产业的完全后向关联度更高。如2007年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直接后向关联度为0.0537,而完全后向关联度为0.9017,再如2007年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直接后向关联度为0.1685,而完全后向关联度为0.2377。表明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发展不仅存在直接的需求拉动作用,同时也存在明显的间接需求拉动作用。

(二)旅游业直接前向关联与完全前向关联产业分析

对某产业的直接前向关联产业的分析,一般使用直接分配系数。直接分配系数作为从产出角度分析产业之间直接技术经济联系的指标,是指某产业或产业产品分配给另一产业或产业作为中间产品直接使用的价值占该产品总产值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将各产品(或产业)的直接分配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就是直接分配系数表或直接分配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R表示。

对某产业的完全前向关联产业的分析,一般使用完全分配系数。完全分配系数越大,产业之间的前向完全关联程度越大,说明某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完全供给推动作用越明显。完全分配系数用矩阵形式表示为:

式中:D为完全分配系数矩阵,R为直接分配系数矩阵,I为单位矩阵。

根据公式(3)和公式(4),我们测算了中国旅游业的直接前向关联产业和完全前向关联产业情况,从测算结果来看:

首先,从与旅游业前向关联的具体产业来看,中国旅游业与第二产业、旅游业自身、信息传输和商业服务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业、教育业等产业的直接前向关联程度较高。2007年旅游业与这些产业的直接前向关联程度都在0.020以上(见表2),即旅游业产出的1万元产品或服务直接作为中间投入品投入到这些产业的生产都在200元以上,与这些产业的完全前向关联程度都在0.03以上,即旅游业产出的1万元产品或服务通过直接和间接作为中间投入品投入到这些产业的生产都在300元以上。表明这些产业的生产需求直接影响到旅游业产品的销路,它们的发展对旅游业的直接拉动作用较大,或者说旅游业发展对这些产业发展的直接供给推动作用较明显。

其次,对比旅游业与各产业的直接前向关联度和完全前向关联度来看,旅游业与各产业的完全前向关联度更高。如2007年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直接前向关联度为0.0843,而完全前向关联度为0.4179,旅游业与信息传输和商业服务业的直接前向关联度为0.0416,而完全前向关联度为0.0553。表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发展对旅游业的发展除了存在直接的需求拉动作用,还存在较为明显的间接需求拉动作用。

最后,从旅游业与各产业前向关联程度的变化趋势来看,旅游业与各产业的前向关联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前向关联度上升趋势最为明显。1997年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直接前向关联度为0.0005,2007年上升到0.0843;1997年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完全前向关联度为0.0183,2007年上升到0.4179。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前向关联度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当前我国仍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居主导地位,且比重在1997年至2007年期间呈现上升趋势,因此,第二产业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

三、旅游业的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前文分析表明旅游业同国民经济各产业存在密切前后联系:一方面,旅游业发展将通过需求拉动效应促进后向关联产业(直接和间接的)的发展;另一方面,与旅游业存在前向关联产业(直接和间接的)的发展也将通过需求拉动效应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仍无法全面判断旅游业对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影响程度和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感应程度,因此,有必要对旅游业的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分析。所谓产业波及是指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某产业的变化会按照不同的产业关联方式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的变化,然后导致与后者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变化,依次传递,乃至影响力逐渐消减的过程。产业波及对国民经济产业体系的影响,就是产业波及效应。产业波及效应可以通过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等指标定量分析。

(一)旅游业影响力分析

产业影响力反映了产业的最终产品的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出的变动的影响能力,产业影响力的相对水平可以用产业影响力系数来表示,它是某产业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力的平均水平之比,影响力系数大于或小于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在全部产业中居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对于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由公式(5)计算,我们测算了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三年中国各产业的影响力及影响力系数,其中第三产业各产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见表3。从表3反映的结果来看,2007年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力为2.907,即旅游业每增加1元的最终产品生产,将拉动国民经济总产出增加2.907元;2007年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137,即旅游业影响力是全部产业平均水平的1.137倍,表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在第三产业中只略低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住宿和餐饮业。从旅游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旅游业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都有所提高,其中影响力由1997年的2.034提高到2007年的2.907,旅游业影响力系数由1997年的0.911提高到2007年的1.137,表明近年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绝对拉动作用和相对拉动作用都有所提高,旅游业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

(二)旅游业感应度分析

产业感应度反映一产业受其他产业影响的能力或程度。感应度的相对水平用感应度系数表示,它是某产业的感应度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感应度之比。感应度系数大于或小于1,表明该产业的感应度在全部产业中居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对于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由公式(6)计算,我们测算了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三年中国各产业的感应度及感应度系数,其中第三产业各行业的感应度及感应度系数见表4。从表4反映的结果来看,2007年中国旅游业的感应度为1.119,即国民经济各产业最终产品每增加1元,旅游业的最终产品将增加1.119元。但是2007年中国旅游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438,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在第三产业中只略高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明显低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等。旅游业感应度系数较低,表明中国旅游业发展相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而言,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弱。

从旅游业的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1997年至2007年期间,旅游业的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出现小幅下降,旅游业的感应度由1997年的1.146下降到2007年1.119,而旅游业的感应度系数由2002年的0.487下降到2007年的0.438。表明中国旅游业相对其他产业而言,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即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边际需求远低于经济增长后对社会平均产品的边际需求。这表明目前中国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程度不高,尚未进入随经济增长而发生很大变动的转折阶段。

综合比较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可以看出,前者大于后者,说明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再比较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同时,从变化趋势来看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增强,而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四、旅游业的生产诱发度和生产依赖度分析

投入产出表中最终需求(投入产出表用“最终使用”表示)包括三个方面:最终消费(包括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投资(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以及出口。对于某产业由某一项最终需求所诱发的产值额,可以用列昂惕夫逆矩阵中某一行的数值分别乘以按项目分类的最终需求列向量(投资列向量、消费列向量、出口列向量)得到,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公式(7)、(8)和(9),我们测算了1997年、2002年和2007年各项最终需求对旅游业生产的诱发额、诱发系数和旅游业对各项最终需求的依赖度系数(见表5、表6和表7)。从测算的结果来看:

首先,从旅游业的各项最终需求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来看,最终消费需求(即国内旅游消费需求)所占比重明显上升,而出口(即国际入境旅游消费需求)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最终消费需求占旅游业最终需求的比重由1997年的47.70%上升到2002年的79.13%,再上升到2007年的88.28%;而出口占旅游业最终需求的比重由1997年的52.3%下降到2002年的20.87%,再下降到2007年的11.72%。表明,国际入境旅游消费需求由占旅游业最终需求的半壁江山,已下降到目前的十分之一左右;而国内旅游消费需求已成为中国旅游业最终消费需求的绝对主体。

其次,从各项最终需求对旅游业生产的波及效应来看,消费和投资对旅游业的生产诱发度分别由1997年的0.0060(即各产业最终消费总和增加一个单位,将引发旅游业生产增加0.006个单位,下同。)和0.0001上升到2002年的0.0083和0.0002,再上升到2007年的0.0104和0.0013;而出口对旅游业的生产诱发度由1997年的0.0169下降到2002年的0.0045,再下降到2007年的0.0027。表明目前消费对中国旅游业生产的波及效应远高于出口对中国旅游业生产的波及效应,达到2.8倍,同时也表明消费和投资对旅游业生产的波及效应明显提高,而出口对旅游业生产的波及效应有所降低,中国旅游业发展受到国内消费的影响增强。

最后,从旅游业生产对各项最终需求的依赖程度来看,旅游业生产对消费的依赖度由1997年的0.4876(即旅游业生产的一个单位增加值中,48.76%是通过满足消费需求来实现的),上升到2007年的0.7742,旅游业生产对投资的依赖度由1997年的0.0029提高到2007年的0.0781,旅游业生产对出口的依赖度由1997年的0.5095下降到2007年的0.1477。这一方面表明中国旅游业已是非常明显的“依赖消费型”产业,旅游业生产对消费的依赖度达到80%左右;另一方面也表明旅游业生产对出口的依赖度明显下降,2007年相对1997年下降71%,旅游业对投资的依赖度程度上升明显。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分析了中国旅游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中国旅游业对“吃、住、行”等相关产业消耗程度仍然较高,因此,促进“吃、住、行”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供给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表明当前我国旅游消费结构中用于餐饮、住宿、交通等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的比重仍比较大,而用于非基本旅游消费的比重比较低,旅游消费结构仍有待优化。

第二,对比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前者大于后者,表明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同时,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旅游业的影响力在不断提高,而旅游业的感应度有所下降,表明中国旅游业相对其他产业而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增强,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减弱。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战略,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关联、辐射、拉动作用;同时,必须加大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实现旅游需求伴随国民经济增长而实现较快增长,以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三,从旅游业受各项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情况和对各项最终需求的依赖情况来看,中国旅游业受最终消费影响较大,是典型的“依赖消费型”产业,特别是国内旅游在旅游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出口特别是国际入境旅游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在减弱。因此,在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在重视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国内旅游市场竞争秩序,提高国内旅游服务质量水平,以促进国内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本文对中国旅游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正如前文指出的由于受数据限制,因此研究只是针对狭义旅游业范畴,而没有能对广义旅游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分析,这也从一个方面提出了需要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的旅游卫星账户,以便能利用旅游卫星账户全面定量测度旅游业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注释:

①由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7年产业投入产出表为124个产业、2002年产业投入产出表为122个产业和2007年产业投入产出表为135产业,因此产业划分存在一定差别,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按照投入产业分类目录,将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都合并为包含旅游业的16个产业的投入产出表。

标签:;  ;  ;  ;  ;  ;  

产业关联度与产业波及效应研究&以中国旅游业为例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