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影像介入社会工作实务分析论文_庞慧燕

参与式影像介入社会工作实务分析论文_庞慧燕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摘要:在我国大陆,社会工作发展已有一定的历史,在此发展过程中,基于我国本土情况,社会工作在借鉴和结合其他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探索新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参与式影像是一种以摄像内容为视角的社会介入方法,是国内一种比较新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它的出现有助于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参与式影像介入社会工作实务,结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工作发展的情况及笔者自身实践和学习经验,提出以下论述。

关键词:参与式影像;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

引言

参与式影像是一个传播学的术词,但从其表述上看,与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吻合。参与式影像是一种以摄影为手段,以影像为表达方式,由非政府组织出资购买设备,并委派技术专员对民众进行培训,组织民众拍摄自己所在地的人和事,之后一起讨论拍摄内容,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所在地区的发展。对于社会工作来说,参与式影像是一种十分新颖的介入方法。它起源于1967年的加拿大的“福古岛”程式,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参与式影像进入是社会工作领域是朱眉华教授的“T村外来务工家庭的母亲形象项目”课题的开展。在社会工作领域,朱眉华等学者称之为影像发声法,其定义为“影像发声法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它基于促进健康的原则和批判意识教育、女权主义理论及纪实摄影的理论,让参与者(弱势群体)通过照片和小组讨论来记录和反映他们社区(社群)的力量与关注的问题。”本文在这主要是沿用国际性的“参与式影像”。

一、参与式影像对社会工作的积极意义

参与式影像与社会工作传统的介入方法不同,传统的方法主要是停留在服务对象和社工两者同一视角中,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帮助服务对象一起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社工始终处主导地位,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而参与式影像突破传统工作方法的束缚,用一种新的媒介——影像,参与社会工作的服务中。参与式影像主体是居民,即服务对象拿着摄影设备,拍摄自己感兴趣的素材,而这些素材往往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拍摄中,其可参与整个社区的互动,透过影像内容,他们可以从第三个视角为自身权利或者相关利益争取更广的话语权,社工在整个过程中更多属于从属地位。在整个参与式影像服务开展中,服务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被大量地激发出来,积极参与活动,同时,他们自身参与社区或者村庄的事务权利增强。参与性影像除了使用第三方视角“影像”表达自己的诉求和需求外,它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参与和赋权,这对于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特别是社区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弱势群体,让他们争取自己的权益,促进有关政策的出台或者完善,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参与式影像介入社会工作实务具体措施

2.1政府部门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社会工作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中国人民政府的领导。强有力的政策和法规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理,社会工作实务中参与式影像的广泛运用更需要政府作出先锋和表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资金方面,政府应重视和支持“项目购买”形式,鼓励,引导其他事企单位参与到项目购买队伍中,壮大参与式影像项目的出资队伍;其次,政府部门可以实行政策倾斜方式对有关的社会组织进行政策引导,让社会组织放宽心、大胆地执行参与式影像项目购买服务;最后政府部门带头推广参与式影像介入社会工作的宣传。相关部门利用实体媒介如电视、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参与式影像的推广和普及,从而带动其他的事企单位、组织对其的宣传。在意识层面上提升民众对参与式影像介入社会工作服务的认知。

2.2社会组织发挥组织者的作用

社会组织,特别是社工机构要认真对待并贯彻执行参与式影像项目。参与式影像项目与一般的项目不同,它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参与,社会组织除了是项目的承接方外还是项目的实施方,在项目落地实施的过程中,多方人员的协调合作显得非常的重要,社会组织作为主要的负责人,必须组织安排各方面人员(如摄影指导师、剪辑老师、社区工作人员等)的工作任务和内容,确保各个部门有效地开展服务;此外,社会组织也是社工的组织者,除了协调安排外部人员外,对组织或机构的内部人员即社工更要合理安排,因为社工是最基础、也是最直接的服务提供者。社工能否高效地提供服务,重点还在于社会组织或社工机构是否能根据参与式影像的要求和规则进行良好地规划和安排。

2.3社会工作者发挥服务者的作用

参与式影像可以成为社会工作者直接干预社会政策的工具,所以对于参与式影像的运用,社会工作者必须合理有效发挥服务者的作用。在参与式影像项目中,有两大主体,一是使用者,即服务对象,二是社工,社工做的更多是后期的服务工作。服务对象透过影像向社工反映他们的问题和需求,希望社工能够帮助他们与当地政府进行对话或交流,至于用什么方式能够有效达到目的,则需要社工处理正确手中影像资料,让服务对象和当权者可以良好沟通,获得满意的结果;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政策的倡导者,有权利也有义务为服务对象进行有关政策的出台或者修订,完善。当了影像这个第三方资料,社会工作者站在专业的角度从中提取服务对象没有考虑和涉及的方面,挖掘深层次的服务需求,向有关的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及意见,促使有利于服务对象的政策出台或者修正完善。

三、总结

参与式影像虽然在我国大陆运用的不多,但实际取得的非常显著。参与式影像从介入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开始,就作为一个独立的表达手段,它通过视觉冲击感来描绘其感知的需求。服务对象拿着影像设备对与社区热点的问题和事件进行记录,透过实际拍摄、讨论影像内容到最后形成作品,由此来获知社区居民的生活处境。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引导其讨论自身生活处境和现有的政策的关联性,推动社会居民与当地基层政府对话,为自己切身利益谋取权利,从而促进生活条件的改善,推动社区的和谐发展。本文希望对参与式影像有关的描述,把这种新的社会介入方法引入社会工作领域中,为我国社会工作届的学者和实务者提供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赵万林.社会工作干预社会政策的路径与方法——政策实践、社会重建与影像发声[J].社会政策研究,2017(03)

[2]王玲玲.何以兴盛:中国参与式影像十年发展研究(2003-2012)[D].安徽大学,2013.

[3]朱眉华,吴世友,Mimi V.Chapman.流动家庭母亲的心声与社会工作的回应——基于T村母亲形象影像发声项目的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2(05)

[4]朱眉华,吴世友,Mimi V.Chapman.社会工作介入与研究的新方法:影像发声法——以T村外来务工家庭的母亲形象项目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04).

作者简介:庞慧燕(1994-),女,研究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社会工作。

论文作者:庞慧燕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参与式影像介入社会工作实务分析论文_庞慧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