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社会响应式”对开放性城市设计及教学的影响论文_许月兰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 上海市 201203

摘要:本文研究作为2013级毕业设计课题的衍生研究而展开,通过对上海及杭州地区的某些城市设计展开调研,主要针对上海张江科学城的现状展开研究探讨,了解城市现状与政策内容,剖析了城市尺度与社区尺度在开放性空间形态塑造中的重要作用,想塑造宜人的城市街区环境,必须重视计街区开发、考虑建筑形态设计等对其的影响,从而塑造符合未来开放性与城市活力新界面,这符合新型开放性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归纳了城市设计的几个形态要素后,课题从社会响应政策要求、满足宜人需求的角度对当今城市设计时遇到的几个常见问题入手,结合新型城镇城市设计以及创意园区城市设计等实践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关键词:社会响应;开放性;城市设计;教学

引言

“新建住宅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小区,已建成的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的中央文件一度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现在在全国各个城市开始执行,新型城市设计中街区作为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基底,对其整体环境的影响巨大,更是市民感知城市环境品质最直接的媒介。在当今新型城镇大规模发展的今天,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但很多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城市空间失去了人性化的尺度,堵车严重,步行距离太大,出行不方便;不同开发商以各自的开发范围各自为政,日常生活范围等公共活动的边界不足;街道空间逐渐失去了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应有的职能,而被机动车的快速通行所主导等。

文章主要针对上海张江科学城的现状展开研究探讨,作为以办公为主、居住生活为辅的城市特性,它的城市街道和街道周边建筑的结合是很少的,甚至是孤立的导致人群在该区域的导向并不明确。

高科技园区的城市设计由于其在城市物质空间塑造中的先导地位,处于空间环境连锁反应的重要环节,对街区单元、办公、住区建筑形态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关注道路网系统规划建设,探寻道路系统与其相关要素的互动机制,探索利于操作的规划设计方法,无疑在城市空间形态塑造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现城市设计中的问题——以上海张江科学城为例

经过多次的实地调研,工作日的张江科学城:早晨,大量人群流入,从地铁站各个出口而出,分别经过祖冲之路,科苑路,松涛路,春晓路等去各大公司,机构上班。午后,大量人群从各大公司,机构走出,在祖冲之路,科苑路,松涛路,春晓路以及张江艺术公园,碧波公园饭后徒步行走,聊天。傍晚,又有大批人群涌向地铁下班回家。休息日的张江科学城西北片区:少量周边居民在碧波公园,张江艺术公园游玩,一部人则乘坐地铁出去游玩。夜晚的张江科学城安静又温馨,但相对于白天少了几分城市活力,成为了一座空城。

经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采访得出:张江科学城西北片区的城市功能单一。总体布局多以企业功能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城市服务功能;缺乏休闲购物类场所以及大型文化场所等。从城市设计角度展开:

1、安全感缺失

现有的张江科学城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场地现状由于地块划分过大,每个区块保持内向性、道路尺度的不当、街道边界封闭、单一的城市功能等问题导致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市民缺乏对行走在城市空间中的安全感的需求。原本开放理念下没有围墙的园区最后竖起了屏障,以自守的姿态来暂时性解决地区安全感缺失带来的困扰。

目前所形成的地区城市特征在之前并没有过多的分析城市生活的需求,考虑的尺度比较大,在经过漫长的使用时间后,微小尺度的城市生活需要被重新应对,使城市更具吸引力和安全感。

2、阴角空间缺乏

通过针对性的调研,从街区的互动性关系来进一步调查张江地区的阴角空间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住户街道边界硬朗,“阴角空间”较少,缺乏设计,一户制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从调查中观察到的“阴角空间”可以看出,互动性是作为人看待某个空间的首要条件。其一,是空间的互动性,包括绿化、水土、风向等条件;其二,是人的参与感,人与人之间在其空间所释放热闹、愉快、冷清等氛围;其三,是生理上的互动性,例如人对于这个空间的铺装、座椅等条件。

3、户外交往空间淡化

张江科学城的工作人员每天大量集中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工作,很多年轻人常常是两点一线的日常生活,每天来回奔走于住处和办公室,需要慢节奏的环境搭配和空间缓冲,而这里恰恰忽视了室外交往空间的塑造。同样,在科学城内生活的居民缺少丰富的生活服务设施

4、城中村的问题

张江科学城西北片有很多的农村和集落被残留下来,而丧失农地的农村,因为急速增加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需求,集落中的自发性改造和增筑等行为也不间断地发生。其次,原住民大量迁移,使得城中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样的结果导致农村里原有的生产生活结构被废弃,农田和池塘等原有农业要素被新增建筑物,道路和公园等城市要素所代替或包围,从而形成“城中村”这样高密度的城市生活区域人群多元混杂的住居形态与高科技的园区的定位格格不入。

5、空间开放性差

首先对于整个张江科学城周边建筑,城市规划的感受,道路尺度偏大,绿化面积大但松散,与道路结合较不紧密。人置身其中的感受较空旷、冷清、少活力。发现道路周边多为绿化,绿化植被所围合的区块多为办公建筑且形成高科技园区,但是建筑间的联系缺乏甚至有一些独立,建筑与绿化间的关系暧昧,因为受限于建筑的实际高度导致建筑多为绿化所遮盖,而部分高层建筑与绿化植被的联系又较弱。因此当人置身与此空间内,就无法感知到大面积绿化的存在,并且建筑间的联系缺失,也导致人们在此空间内的感受单一枯燥。

其次是基地内的空间的开放程度不同,但大多是较为封闭,以至于在调研期间的街道上都是寥寥几人,以及部分区块都不得入内。张江科学城感受总结为,基地内空间秩序较为混乱,包括功能区块的布置不是非常合理;空间尺度不当,如:道路尺度、绿化尺度等;空间界面缺乏相应的引导系统,界面之间的联系薄弱,使得区域整体性弱;空间开放程度低,无法引入人流活力。

二、社会响应式对城市设计及教学的影响

为响应社会号召及社会发展,解决“打开”的问题,以及实现开放性的未来发展,我们设计师需要从设计方法的角度来应对多种响应式设计,必须将更多的封闭空间打开,增强空间的引导性及恢复城市空间活力等。

对于本科教学来说,为在城市设计角度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需要探讨及利用的设计研究方式主要为:文献查阅、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轨迹跟踪和案例分析等,从教学成果来看有一定的作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实地调研,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踏勘,了解张江科学城现状,用拍照片和视频、音频的形式、速写绘画的形式描绘记录下来,分析现存问题,空间的关系、空间的利用、人们的感受等,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一方法得出空间规模及分布、布局方式、人流特点等,对后期城市设计更新有更深远的作用。

比如以上海张江科学城西北片区交往空间现状分析入手,探讨了以工作者和居民为主的使用者的特征与交往需求,并选取不同类型的节点进行实地分析,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使用情况,得出了目前交往空间的优缺点。

图1 不同区域对于不同交往活动发生的评价

来源:学生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二是问卷调查和轨迹跟踪。问卷调查法是通过对在张江科学城内活动、工作、居住或者访问的人群发放大量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个人信息,对张江科学城空间的设计及使用情况与使用感受,需求特征与需求和实际交往行为的关联程度。进行整理之后,总结出空间分布特征与利用情况。这些调研内容分别是:基地内人群年龄分布、职业类型、他们对各城市空间的使用频率与满意度等其他特点。轨迹跟踪法,是以有代表性的人群为样本,总结他们一天中交往的频率和发生时间,来研究基地使用者的现状等,并制作表格呈现。(图1)

教学中也会发现学生的设计研究中还存在着一定不足:在一方面,调查问卷和作者观察得出的数据还是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没有着重考虑使用者的实际情况与完成度的关系、不能保证客观性等。

三是监测记录是通过对目标在不同变量下的数据进行统计记录。

四是文献查阅,查阅相关各类书籍、期刊、杂志以及硕、博士论文等,提炼出论据支持。引导学生查阅了大量城市设计、城市空间、以及科学城的相关书籍、期刊和论文,对这一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

五是案例分析,深入研究现有科学城或类似高科技园区、创意园区的空间设计的案例,将案例的设计策略运用到设计中,使得做出更契合环境,融入人心的优秀设计。

六是融入实践是将所研究的内容进行实践检验的一种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城市设计中,能帮助学生更熟练的运用研究成果,是一种理论到实践的转译,也能更好的检验本研究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使学生研究成果更具可实施性,更有价值。

比如有些对城中村的设计中,学生作品思考着如何保留场域的气息,同时又与张江科学城连接而发挥作用,一片能够放慢人们行走步伐,寻找内心真实感受的场域。一片自然,自由,安静,放松的土地。

原住民搬走后,设计中并没有拆除城中村的所有建筑,而是想方法把原有感觉保留下来,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全新的时间,空间与观者面前。在原有绿地大规划下,我们做了部分思考和调整:其一,部分新功能人群的介入。其二,自然环境的调整治理,田地从私有地到公有地,从而转变为城市边缘的景观田。其三,原有城中村建筑空间,肌理及材料的再利用,并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从而发挥其在原有场地上,作为文化记忆属性的新价值。

在社会响应的前提下寻找城市空间之间的共享性、流通性、可达性、灵活变动性、功能复合化、功能合理化、尺度人性化及安全性等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总结

从对政策的解读、对响应式的认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本文反思当前张江科学城城市设计引发的问题及对开放性的思考,剖析其发生作用的背后动因,讨论在城市设计中可操作的解决或改善方法。由于其在城市形态塑造中的重要地位,城市空间设计必须重视起与街区、地块、建筑、景观等其他形态要素的彼此互动关系,理解其背后机制,把握关键要素,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引导。

笔者在教学中从美学和技术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去解决与塑造多层次的空间连接、高效的利用性等,引导学生塑造未来开放的新城市活力的新界面,将对这一类型的城市设计及其理论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论文作者:许月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1

标签:;  ;  ;  ;  ;  ;  ;  ;  

探讨“社会响应式”对开放性城市设计及教学的影响论文_许月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