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侠
(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西药房 河南夏邑 476400)
【摘要】目的:探究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1月期间我院诊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d)口服治疗,实验组给予大剂量阿司匹林(300mg/d)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3.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与对照组的6.7%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更有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3-0029-02
Large doses of aspirin improve nerve function defect effect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Liu Chunxia.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Pharmacy Xiayi county, Henan Xia Yi 476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arge dose of aspir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Selecting during March 2014 to January 2015 in our clinical diagnosi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60 cases of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ntrol group given low-dose aspirin (100 mg/d) oral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given large doses of aspirin (300 mg/d)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therapeutic effect. Results The 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ale reduc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compar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experimen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was 93.3%, 93.3%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compare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Experimenta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10.0%, compared with 6.7% in the control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High-dose aspirin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urative effect is distinct, more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no obvious increase adverse reactions,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Aspir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Neurologic deficits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性病变或坏死,脑部动脉出现粥样硬化[1]。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较高的致残、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报道显示[2],机体内血小板活性出现异常增高是动脉内早期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因之一。阿司匹林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用的抗血小板活性药物,对血小板聚集有着抑制作用,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但其临床最佳用药剂量则存在一定的争议[3]。本研究采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示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1月期间我院诊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2~84岁,平均(58.9±4.5)岁;病程5~23h,平均(7.9±3.2)h,入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相关的临床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每间隔12h对两组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注射,0.6ml/次。对照组于饭后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山西兰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3980)口服治疗,1次/d,100mg/次。实验组于饭后给予大剂量阿司匹林口服治疗,1次/d,300mg/次。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1疗程为7d。
1.3 评价指标
(1)治疗前后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予以评分[4],最高45分,最低0分,神经缺损越严重则评分越高。(2)统计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判定标准如下:病残0~2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超过60%为显效;病残3~4级,3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0%为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0%,或患者死亡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观察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处理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实验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4.2±5.5)分、(11.1±3.8)分,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23.8±5.9)分、(14.7±4.8)分。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相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与对照组的73.3%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对照组中有1例出现胃肠道刺激病症,1例大便隐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实验组中有2例出现胃肠道刺激病症,1例大便隐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常伴有血小板活性异常增高,临床治疗中及时对血栓进行有效的阻断和溶解,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5]。阿司匹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药物,通过抑制机体内血栓素A2的形成,达到抗血小板的效果,可对机体的神经功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对于治疗早期和晚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有明显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相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与林海[6]等研究结果相类似,表明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大剂量阿司匹林具有更加显著的疗效,患者症状改善更加明显;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与对照组的73.3%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明大剂量阿司匹林具有更好的治愈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与对照组的6.7%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经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虽会增加诱发大便隐血和胃肠道刺激病症的几率,但不良反应增加不明显,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采用大剂量(300mg/d)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相对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柴转英.银杏达莫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7):118-118.
[2]岳亚敏,乔柏.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2):7-8.
[3]白彦君.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6):137-137.
[4]陈爱军.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143-144.
[5]王飞.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早期缺血事件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14,12(8):70-70.
[6]林海,高晓艳,赵希海等.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66-67,69.
论文作者:刘春侠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阿司匹林论文; 实验组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脑梗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神经功能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