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心理的研究领域、热点与趋势*
——基于共词分析的知识图谱研究
万明钢 王 璇
内容提要: 文章以国内民族心理研究领域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刊发的202篇论文为对象,通过关键词词频分析、共词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利用SATI3.2、SPSS21.0和UCINET6.0软件绘制了我国民族心理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果发现:当前我国民族心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民族心理学学科、国家政治与民族心理表征、族际交往与民族心理距离、民族意识与思维、少数民族心理和民族认同心理等6个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三个方面。作者认为民族心理研究未来应注重民族感情、民族思维方式、民族团结心理、族际交往与民族心理距离以及民族认同心理等方面。
关键词: 民族心理 知识图谱 共词分析 词频分析
民族心理在促进不同民族成员交往、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国内已有学者围绕“民族心理”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民族心理研究主要聚焦于不同民族心理差异对比、少数民族双语学习、民族和宗教认同以及民族认知结构等内容。(1) 万明钢、赵国军、杨俊龙:《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2000—2005》,《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1期。 也有学者认为,国内民族心理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民族心理的概念、结构、不同民族心理以及民族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等。(2) 邵二辉、张进辅:《中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综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还有学者发现,国内对民族心理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心理健康、民族认知和情绪、民族社会心理、民族心理发展和教育等方面。(3) 蒋强、孙时进、李成彦:《2003—2012年民族心理文献计量学研究——基于国内主要心理学和民族学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李静等人认为,我国民族心理研究主要包括民族心理学元科学问题、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宗教信仰与民族语言文化、社会稳定与民族发展以及文献分析与评述等内容。(4) 李静、崔弘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心理研究综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8期。 对“民族心理”这一主题已有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方法和视角的差异,所关注的重点与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本研究试图从知识图谱和共词分析视角出发,就国内民族心理研究的领域、热点与研究趋势进行探索。
一、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平台(以下简称CNKI)为资料来源。检索年限设定为1980—2019年,来源类别限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内容限定题名或关键词为“民族心理”,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94篇;去掉重复发表、会议通知、征稿启事或与“民族心理”研究主题明显不相符的文献92篇,共得到有效文献202篇。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主要有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3.2、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2.0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0。
(三)研究过程
首先,应用SATI3.2对检索到的202篇有效文献进行关键词字段抽取、频次统计和共现矩阵与相异矩阵构建;其次,应用SPSS12.0对相异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最后,利用UCINET6.0及其内部集成可视化工具NetDraw进行共词网络绘制,并计算其网络密度、度数中心势和度数中心度。
庭审中,面对赵某的索赔要求,马某声称自己并不是狗的主人,故不应承担赔偿责任,但其未能提供声称所送之人的相关资料。那么谁来赔偿赵某被咬伤的损失呢?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
首先,以EndNote格式将目标文献从CNKI中导出,另存为TXT格式文件进行数据清洗:合并同义词,删除与主题无关的词语。其次,将清洗完毕的TXT格式文件导入SATI3.2软件进行关键词字段提取,202篇文献共提取关键词992个。结合“民族心理”研究主题和普赖斯公式(M=0.749),将词频大于4的25个关键词作为本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详见表1)。
表1 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前25名)
脑炎后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阳性的复发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与预后(附1例报告)………………………………………………………… 郭虎,王莉,徐敏,等 445
(二)构建共现矩阵与相异矩阵
在高频关键词提取基础上,借助SATI3.2软件的Matrix功能生成关键词共现矩阵与相异矩阵(详见表2—3)。
本研究将相异矩阵导入SPSS21.0软件当中,绘制聚类树状图(详见图1)。
表2 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部分)
表3 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
(三)基于聚类和多维尺度的我国民族心理研究领域分析
共现矩阵是共词网络分析的基础,其对角线上的数值表示所对应的关键词频次;相异矩阵反映关键词之间的差异程度,是进行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分析的基础。
图 1我国“民族心理”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树状聚类图
图1中,纵轴数字代表高频关键词,横轴数字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距离;在横轴上,两个关键词聚集在一起,说明二者相关度高,关系密切。(5) 陈秋珠:《师幼互动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共词分析的知识图谱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17年第6期。 在多维尺度分析中设置度量水平与模型以及应力收敛和最大迭代值,生成多维尺度模型(详见图2)。通过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得到我国民族心理研究的6个基本领域(类团)。
图 2我国“民族心理”研究领域多维尺度知识图谱
由图1、图2可知,领域(类团)1为心理学学科视角的民族心理研究,主要包含民族、权利主体、心理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民族心理学等5个关键词。从树状图可知,领域1可分为3个子群:子群1的两个关键词聚焦于对少数民族权利主体的研究;从图2可知,以心理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民族心理学为关键词的子群2和子群3之间距离较近,聚焦于民族心理学学科研究。领域(类团)2的两个关键词是对族际交往和民族心理距离研究。领域(类团)3为国家政治和民族心理表征视角的民族心理研究,主要包含8个关键词,形成3个子群:子群1关注中华民族心理和中国民族心理,子群2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思想体系在民族心理研究和民族心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子群3关注民族性格、民族感情、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团结心理,从图2可知,民族感情、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素质与社会主义和思想体系之间距离较近,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中国民族3个关键词之间距离较近。领域(类团)4是对民族意识与思维的研究,包含民族意识、思维形式、民族共同心理素质3个关键词,3个关键词之间距离相对较远。领域(类团)5为少数民族及其心理研究,包含民族心理、政治和少数民族3个关键词,民族心理和政治两个关键词之间距离较近,少数民族与其他两个关键词距离较远。领域(类团)6为民族认同心理研究,包含社会稳定、民族心理认同、民族认同、民族文化4个关键词,其中民族心理认同、民族认同与民族文化三者之间距离较近,而社会稳定与以上3个关键词距离较远。
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增长机制。《江西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省级财政资金的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要求省市县各级财政根据脱贫攻坚需要,加大投入规模,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增长机制。2017年财政部拨付江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6.44亿元,同比去年22.97亿元增长15.1%。2017年省本级新增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9545亿元,用于全省25户以上省级贫困村的村庄整治建设,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26.63亿元,比上年增长52.8%,远超中央增幅。在脱贫攻坚期内,省本级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将根据脱贫攻坚需要和中央财政资金的增长而相应增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四)战略坐标和共词网络交互视角下的民族心理研究热点分析
战略坐标是以密度和向心度为参数的二维坐标系,密度揭示每个类团内部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向心度揭示不同类团之间联系的程度。结合共词矩阵、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计算每个类团的密度与向心度(见表4);以所有类团密度与向心度均值为原点、以横轴为向心度、纵轴为密度,绘制我国民族心理研究的战略坐标(见图3)。
表4 我国民族心理研究领域(类团)的密度与向心度
图 3我国“民族心理”研究领域的战略坐标
图3战略坐标的第一象限表示研究主题处于核心位置,研究内容最为成熟;第二象限表示研究较为成熟,处于边缘位置;第三象限表示研究处于边缘位置,且不成熟;第四象限表示研究处于核心位置,但尚不成熟。(6) 冯路、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年第2期;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研究方法(二)——类团分析》,《情报杂志》2008年第6期。 从战略坐标可知,第一象限没有类团分布,说明我国民族心理研究还缺乏高密度与高向心度的研究主题,没能形成非常成熟的研究领域。
5.民族认同心理
(1)控制的稳定性,对于路桥施工的整体结构必须具备较强的稳定性,稳定性的加强是公路与桥梁施工质量的基础。
类团2和类团6分布于战略坐标第三象限,这两个类团的密度与向心度都比较低,类团内部关键词之间联系松散,不同类团之间的关系也不紧密,因此,处于“民族心理”研究的边缘,不是其研究的热点领域;此外,这两个类团中的“族际交往”(0.992)和“民族心理距离”(0.595)、“民族文化”(1.984)、“民族认同”(0.992)与“民族心理认同”(0.595)等关键词的度数中心度低于均值,没有构成网络核心,并非当前研究热点。
类团4和类团5分布于坐标图第四象限。这一象限中类团密度低、向心度高,与其他类团之间关系紧密,是研究比较活跃的领域。在类团4和类团5中,只有“民族意识”(6.349)这一关键词度数中心度大于均值,处于网络核心,是“民族心理”研究热点所在。国内对“民族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首先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注,如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意识生态、意识心态层面对民族教育的意义指向等。第二是对“民族意识”内涵的阐释及其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族际意识、国家意识等不同概念的辨析。第三关注“民族意识”的结构和层次。金炳镐认为民族意识由民族属性意识、民族交往意识和民族发展意识3个层次构成;(8) 金炳镐:《论民族意识》,《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2期。 杨志强认为民族意识由自我性意识、自主性意识、发展性意识、族际性意识、宗教性意识、爱国主义思想意识6个成分构成。(9) 杨志强:《“民族意识”问题探析》,《民族论坛》1992年第3期。 第四是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意识的实证研究。如辛金钦等人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的比较研究;(10) 辛金钦、万洪波:《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比较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8期。 朱炳文等人对当代青年民族意识的实证研究等。(11) 朱炳文、孙大为:《当代青年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教育研究——基于边疆民族地区青年思想与行为的实证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1期。
(五)基于共词网络的我国民族心理研究趋势分析
2.民族思维方式
1.民族感情
⑧Tims,M.& Bakker,A.B.,“Job Crafting:Towards a new model of individual job redesign”,Original Research,2010,36(2),pp.1 ~9.
国内对民族感情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概念分类与相关理论的阐释。有学者认为,民族感情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民族感情是族群感情,用来维系民族成员的关系;广义的民族感情是指中华民族感情,其核心是爱国主义。(13) 闫国灿:《正确理解和释放民族感情,争做维护民族团结的表率》,《新疆社科论坛》2016年第3期。 也有学者认为,民族感情有正当与非正当之分,正当的民族感情是人们对自己民族的忠诚与热爱,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而狭隘的民族感情则是以民族猜疑、民族隔阂为特征的落后的民族感情。(14) 姚复:《必须慎重对待民族感情——学习列宁的民族问题理拾札记》,《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果洪升认为民族感情是同一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民族利益等认同感的心理反映,是民族群体自我意识感觉的表现。(15) 果洪升:《民族感情、情绪与民族主义》,《满族研究》1993年第4期。 总之,作为民族心理的一个方面,研究者对民族感情虽有涉及,但整体上缺乏深入探索,没有开发出有效的民族感情研究工具,导致对民族感情的实证研究欠缺,对民族感情的关注是未来民族心理研究的趋势所在。
为了形象展示各关键词在网络中的核心—边缘位置、揭示国内民族心理未来的研究趋势,我们利用UCINET6.0绘制了高频关键词共词网络图谱,并借助网络密度、度数中心势和度数中心度3个指标寻求“民族心理”的未来研究趋势。在共词网络中,网络密度取值范围为[0,1],密度值越大,网络联系越紧密;度数中心势通过百分比反映网络的集中趋势,百分比越大,网络越集中;度数中心度衡量点在网络中权利的大小。(12) 刘军:《整体网络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26—136页。 本研究以度数中心度的均值为界限、将度数中心度小于均值的节点作为非核心节点,非核心节点处于共词网络的边缘,则是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节点。经测算,本研究中共词网络密度为0.7533、标准差为1.8145,密度水平相对较高,说明25个高频关键词建立了相对紧密的联系,但标准差较大,反映出研究整体性和系统性比较欠缺。网络的度数中心势为37.60%,说明该网络虽然向某些点集中,但集中趋势不明显,网络边缘词语较多。度数中心度均值小于3.587的关键词为“民族感情”(3.373)、“思维形式”(2.579)、“民族团结”(1.587)、“民族文化”(1.984)、“民族认同”(0.992)、“民族心理认同”(0.595)、“族际交往”(0.992)、“民族心理距离”(0.595)。综合共词网络密度、度数中心势及度数中心度,结合文献分析,将国内“民族心理”未来的研究趋势预测为“民族感情”“民族团结心理”“民族思维方式”“民族心理距离”和“族际交往”以及“民族认同心理”5个方面。
民族团结心理是“民族心理”研究领域新兴的研究方向。文献检索发现,与民族团结心理相关的文献仅有13篇,研究内容主要关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对民族团结心理结构的探索。这方面以万明钢、(19) 万明钢:《建立科学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中国民族教育》2015年第10期。 戴宁宁、(20) 戴宁宁:《民族团结心理的构建及其实证分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尹可丽(21) 尹可丽、尹绍清:《民族团结心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建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和罗鸣春(22) 罗鸣春:《民族团结心理的结构与功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22日第006版。 为代表,他们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层面对民族团结心理加以解构。第二方面是关注民族团结心理环境的建构。有学者建议从民族互嵌的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建构入手,营造不同民族团结的心理场,形成跨民族的多节点社会关系网络,进而构建民族团结心理。(23) 刘有安:《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及民族团结心理构建——以东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例》,《烟台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第三方面是对民族团结心理特征的研究。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从性别、年级、专业等背景变量出发,考察了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团结心理特征。(24) 罗鸣春等:《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心理特点及培育研究》,《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6期。 整体而言,对民族团结心理的研究不仅数量非常稀少,而且方法单一,研究层次也较低。可以预见,对民族团结心理的关注将会是未来民族心理研究的重点。
3.民族团结心理
国内对民族思维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第一方面,聚焦于对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特征的论述。有研究者认为,受语言、文化教育、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贵州少数民族思维方式表现出内省性、直观性、整体性、统一和谐性等特征;(16) 韦启光:《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思维方式浅论》,《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0年第3期。 也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维方式是原始思维和神话思维,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少数民族文化;还有学者认为民族思维方式具有前逻辑或原逻辑特征。(17) 莫日根巴图、张晓芒:《试论逻辑文化与民族思维方式》,《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第二方面,关注于民族思维方式的实证研究。乔艳阳和张积家等人以景颇族基督教徒和传统宗教信众为样本、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宗教和经济对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经济状况良好的景颇族基督教徒表现出明显的分析型思维取向,掌握良好基督教文化的被试更多地表现出独立型自我构念和分析型思维方式。(18) 乔艳阳、张积家、李子健:《宗教和经济对民族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以景颇族为例的文化混搭效应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8期。 综上,国内对民族思维方式的研究还处于初步的理论探索阶段,对其特征的阐释比较混乱,实证研究匮乏,未来可以就此领域展开深入研究。
4.民族心理距离与族际交往
民族心理距离与族际交往在国内初步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有研究者认为,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和民族认知偏差以及历史上的族际纷争等因素,导致了民族心理距离的存在。(25) 刘有安:《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解析》,《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有学者对新疆南疆地区维汉民族的民族心理距离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在公共事务与社会生活层面,维汉民族之间的民族心理距离较近,在婚姻层面则民族心理距离较远。(26) 戴宁宁:《维汉民族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解析》,《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章琛和戴宁宁对汉、维吾尔、回、藏、蒙古等5个民族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其他4个民族对汉族在公共事务领域和生活领域心理距离较近;在婚姻领域,5个民族与他民族通婚的积极性均不高,心理距离较远。(27) 章琛、戴宁宁:《民族院校大学生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解析——基于三所民族院校的田野调查》,《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还有学者对青海省西宁市汉、藏、回3个民族的族际交往与民族心理距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汉族对回族与藏族的文化了解较深,回族与藏族交流意愿不强;汉族与藏族、回族之间的交往频繁,交往频率相对较高;回族与藏族之间交往频率较低;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意愿很低。(28) 张俊明、刘有安:《城市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研究——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 从文献可知,对族际交往与民族心理距离的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多关注其现状描述,鲜有学者对族际交往与民族心理距离的社会与心理机制加以关注,未来研究应朝此方向努力。
类团1和类团3处于第二象限,这一象限密度较高,向心度较低,类团内部关键词之间联系紧密,尽管没有占据研究网络的核心,但总体研究相对比较成熟,是目前研究关注的热点。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研究热点,我们可以结合共词网络知识图谱(见图4)及其度数中心度加以分析。度数中心度是衡量个体在共词网络中权利大小的指标,(7) 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88—190页。 在网络中,度数中心度越大,其越有可能成为研究焦点。经测算,由25个关键词构成的共词网络度数中心度均值为3.587、标准差为2.828。在第二象限的类团1与类团3中,度数中心度均值大于3.587的关键词分别是“民族心理素质”(9.127)与“民族性格”(6.944);因此,“民族心理素质”与“民族性格”是“民族心理”当前研究的热点。国内对“民族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对民族心理素质内涵的界定与阐释;二是聚焦于民族心理素质与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民族意识等概念的辨析;三是关注于民族心理素质对和谐社会建设、民族识别以及在政治思想工作中的作用等。对“民族性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对民族性格内涵的界定;其次,关注民族性格对民族成员的移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民族、婚姻等变量对民族性格的影响;再次,聚焦于对中国人民族性格的探讨。
从表1可知我国民族心理研究的前25个热点关键词词频在10次以上的主要在前两列,为了深入挖掘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需通过矩阵进行聚类分析。
以民族文化、民族认同和民族心理认同等关键词形成的聚类是对民族认同心理的表征。国内对民族认同心理的研究并不成熟,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以实证研究为主,关注少数民族群体的民族认同心理现状。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心理比较积极,对国家的归属感较高,对经济、教育等社会状况的认同度较低;(29)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还有人对云南省的越南跨境难民进行调查发现,这一群体既有强烈的本民族认同、也存在中华民族认同,同时表现出对原属国的认同,民族认同心理徘徊在“我群”与“他群”之间;(30) 甘开鹏、牟军:《边疆安全视野下越南难民的民族认同心理研究——基于云南河口县岔河难民管理区的实证调查》,《思想战线》2015年第2期。 有研究者考察了佤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发现佤族中学生在民族身份认同和心理健康上的得分偏低,心理健康与民族认同之间呈正相关。(31) 甘开鹏、杨媛妮、王秋:《跨境民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心理研究——基于云南西盟县佤族的实证调查》,《科学·经济·社会》2012年第4期。 第二,关注民族认同心理的基本结构。郭玉云认为少数民族认同心理包括国家认同和本民族认同两个层次;(32) 郭玉云、李建军、胡菊:《少数民族认同心理与边疆社会和谐发展研究》,《民族论坛(学术版)》2011年第12期。 甘开鹏等人研究发现,佤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心理主要由民族语言认同、民族身份认同和民族习俗认同三个维度构成。(33) 甘开鹏、杨媛妮、王秋:《跨境民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心理研究——基于云南西盟县佤族的实证调查》,《科学·经济·社会》2012年第4期。 虽然对民族认同心理的实证研究已经出现,但这类研究主要以问卷测量的方式进行,获取的数据仅仅是对民族认同心理浅层次的描述,未来研究应拓展民族认同心理的研究方法,应用不同方法获取更深层次的研究结果。
2.2 神经生化代谢的改变 周艳平等[8]研究表明,糖尿病大鼠存在工作记忆障碍,其主要特点是记忆处理速度减慢。体内神经示踪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的海马、感觉皮层和内嗅皮层均存在明显的轴突和树突病变,其特征为轴突肿胀、膨大和树突病变。相关分析表明,空腹血糖水平以及认知功能的高低与轴突和树枝状病变均呈正相关。
图 4我国“民族心理”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共词网络知识图谱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企业的发展,凝结着无数基层员工群众的智慧和汗水,在倡导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的同时,更应当加强情感待遇。所谓情感待遇,就是领导者以真挚的情感,通过双向交流和沟通,增强与员工之间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平衡心理需求,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注重情感待遇,是以人为本、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着力构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人文环境和生动活泼、团结和谐的工作生活氛围,使广大员工能够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第一,国内对“民族心理”研究主要关注民族心理学学科、族际交往与民族心理距离、国家政治与民族心理表征、民族意识与思维、少数民族及其心理以及民族认同心理6个领域。
第二,国内民族心理研究领域整体并不成熟,但领域1(民族心理学学科)与领域3(国家政治与民族心理学表征)是民族心理研究相对成熟的领域,领域4(民族意识与思维)和领域5(少数民族及其心理)是民族心理研究相对活跃的领域,领域2(群际交往与民族心理距离)和领域6(民族认同心理)是民族心理研究的边缘领域。
本文采用低模式损耗、阶跃型两模光纤模型,传输时不采用模分复用技术,而是直接将耦合入少模光纤的光送入少模前置EDFA中放大,可忽视模间串扰.其纤芯直径为18 μm,波长λ=1 550 nm,归一化频率为3.79,大于2.405,小于3.832,因此该少模光纤在1550 nm波段可支持两种LP模式,即为式(4)、(5)代表的LP01模,以及LP11模的两种简并形式(LP11a模和LP11b模)[17].将式(3)~(6)代入式(2)、(7),可得到空间光到两模光纤的耦合效率与相对孔径D/f的变化曲线.
第三,国内民族心理研究的热点主要聚焦于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性格和民族意识;未来应加强对民族感情、民族思维方式、民族团结心理、民族心理距离与族际交往以及民族认同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建议应继续加强对“民族心理”的深入研究。首先,国内对民族心理的研究尽管呈现了相应的热点,但整体研究还不成熟,研究欠缺系统性。其次,要注重对民族心理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工具的开发。从已有研究来看,针对民族心理的实证研究基本以问卷调查为主,建议借鉴实验、内隐联想测验以及神经机制研究等视角,开发具有较高效度与信度的研究工具,深入探索民族心理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最后,应从我国多民族国情的实际出发,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民族心理学理论。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9BMZ08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以内地民族班学生交往为例”(15JJDZ0NGHE019)、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融入研究——以甘肃省高校为例”(2018A—09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C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30(2019)05-0071-09
作者简介: 万明钢,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璇,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生(甘肃兰州 730070)。
责任编辑:刘 欣
标签:民族心理论文; 知识图谱论文; 共词分析论文; 词频分析论文;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