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柔性领导力开发的内涵与实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柔性论文,领导力论文,实质论文,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柔性领导力的开发不同于一般领导力的开发。柔性领导力开发的实质在于柔性力量的开发,而柔性的力量不是一般的权力力量。柔性的力量主要表现为亲和力的非职务影响力、文化的力量以及诚信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柔性领导力的开发就是亲和力的开发、文化力的开发以及诚信力的开发。
实质之一:亲和力的开发
柔性领导力的开发首先是亲和力的开发。这是由柔性领导力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柔性领导力是相对于刚性领导力而言的。如果说刚性领导力主要是依据职权、规章制度和科层体制发挥效用,那么,柔性领导力则主要是依靠非职务性的影响力发挥效用,即不依赖于领导者担当的职务,而是靠领导者自身的个性特征与言行有效地影响并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非职务权力影响力取决于领导者的品格、学识、才能等因素,通过诚信度、号召力、良好人脉、团队精神、创造力、远见卓识、组织能力等途径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内在性,是一种非法定的、非强制的、柔性的力量。这种柔性的力量最能凝聚人心、赢得人心。
柔性领导力正是以非强制性方式唤起被领导者的心理响应,变领导者的意图和组织目标为被领导者的自觉行为的领导力。亲和力是非职务权力影响力的集中体现,依靠亲和力发挥效用是柔性领导力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实施柔性领导的根本手段,如确立方向、促进人员合作、激励与鼓舞等。柔性领导力的开发正是对非职务权力影响力的开发、培育和发展,亦即对领导者亲和力的开发、培育和发展。
亲和力开发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道德素养的开发。领导干部道德素养的高低是决定其有无亲和力的首要因素,因而“官德”即行政道德是构成柔性领导力的首要方面。领导者品德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政府柔性领导力开发的重要因素。综观那些领导有方、成绩显著、有较强魅力的领导者,无一不有着较为完美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领导干部要在下属和公众中具有亲和力,必须做到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作风正派,办事公道;不摆架子,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诚实坦率,言而有信。下属和公众心目中的好领导必定首先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信赖的人。
其二,知识素养的开发。才学是能否担当领导的一个重要标志。光有德而无才的人,难以在下属和公众中产生亲和力。法国管理学家、领导学创始人法约尔曾经指出,出色的领导者既需要职务规定的权力,也需要个人权力。在他看来,“智慧、博学、经验”正是构成领导者个人权力的重要内容。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约翰.P.科特在谈到关于权力的来源时则明确地把知识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来源,提出“知识就是权力”的重要命题。显然,这里的“权力”绝非职务权力,而是作为亲和力的非职务权力影响力。
其三,能力素养的开发。领导能力是柔性领导力的又一重要方面。因此,开发领导能力自然成为开发柔性领导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领导干部要重视提高把握大势大局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合作共事的能力。
其四,情感因素的开发。领导者的思维活动难免会带有情感因素,而不同的情感对其情绪和智力活动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领导者要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进取、诚挚热情、融洽和谐的情感,尽力控制和消除忧愁、悲观、消极、淡漠、浮躁、暴戾等不健康的情感。领导者的情感因素不仅影响着领导者的形象,而且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感情融洽,人际关系就和谐,领导的亲和力就强,工作就能较为顺利地开展。
实质之二:文化力的开发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与有形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物质力量相比,文化是一种通过意识力量、观念力量等精神力量表现出来的无形的力量。而柔性领导力从本质上说正是这种软实力。柔性力量与文化力量的共性在于,二者都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或者说潜移默化的力量。当这种文化的力量体现在领导活动中,表现为一种领导力时,就形成文化领导力,简称为文化力。文化领导力与柔性领导力在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上是完全一致的。
从文化领导力与柔性领导力的本质内涵看,两者同是一种非职务权力影响力。从文化领导力与柔性领导力的基本特征看,两者有许多共同点:都注重人性化领导,注重调动人的内在潜力;都注重通过人际沟通实施领导目标;都注重领导成效的持久性。文化领导力与柔性领导力相通的实质和共同的特征决定了柔性领导力的开发本质上就是文化领导力即文化力的开发。
文化力开发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价值导向力的开发。价值导向力的发挥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通过价值信念的塑造得以体现。任何社会的价值观都根植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经验的提炼、概括、加工、总结和提升,从而使具体的、个别的价值观念上升到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规则化、普遍化的东西。这种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成为人们做事情、想问题的一种规范和一种判断是非的标准,就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成为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灵魂。从文化领导力的意义上理解,就是人们对组织发展的一种恒久观念、指向和信仰,主要表现为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归属感、认同感、信任程度等。这种组织内部的价值导向力的开发无疑是文化力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二,团队凝聚力的开发。由文化的制约和示范作用而形成的文化领导力的协调作用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起到组织内部黏合剂的作用。文化力的这一功能,可把组织成员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同心协力、风雨同舟的坚强团队。柔性领导力的开发正是这种凝聚力的开发。在柔性领导方式下,领导者仅仅起“引路人”、“教练”、“啦啦队队长”的作用,而不是包揽一切的至高无上者。因此,柔性领导力的实施必然依赖于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柔性领导力的开发有赖于团队凝聚力的开发和团队精神的培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团队成员潜力的发挥程度取决于领导者对他们的信任程度。只有组织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把团队的凝聚力充分挖掘出来,柔性领导力才能充分得以开发。
其三,文化环境力的开发。柔性领导力的有效发挥,还必须依靠良好的领导文化氛围,也就是塑造有利于柔性领导力发挥的领导环境。这是因为柔性的力量即文化的力量,柔性领导力的效力一刻也离不开文化力量的支撑。比如,强调互动领导方式的柔性领导力需要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人格平等理念的支撑,凸显集体领导方式的柔性领导力需要团队精神、民主管理理念的支撑,以人性化管理为特色的柔性领导力需要人文文化的支撑等。一言以蔽之,只有营造出一种通力合作、民主平等、和谐有序的领导文化环境,柔性领导力在具体的领导活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文化力开发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全体组织成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具体表现为:对文化价值认知的深刻性,对文化功能的自觉把握;对文化发展规律把握的自觉性,能始终不渝地按规律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科学组织实施文化建设;对文化建设历史责任担当的主动性,有强烈的文化责任担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文化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也就是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显然,领导者只有有了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充分体现出精神建设这一文化的最本质特征,真正做到在领导活动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而这正是开发柔性领导力的根本所在。
实质之三:诚信力的开发
诚信社会首先要有诚信领导。“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者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种号召力、凝聚力,亦即体现为领导者的非职务影响力。诚信的力量也是一种柔性的力量,因此,柔性领导力的开发实质上也是诚信领导力的开发。
所谓诚信领导力,主要体现为领导者身上的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贵品质和优良作风。诚信领导力是一种道德力量、榜样力量、示范力量,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它通过领导者的一言一行辐射到社会各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它又是一种无声的命令,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达到众望所归的效果。诚信力即领导者的可信度,可信度铸就影响力。有了可信度,就有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可信度来自于领导者的学识、品格、能力、道德等非权力因素的开发与提升,来自于领导者由内而外的气质和风范,尤其是领导者言行一致、身先士卒的高风亮节。领导者本人是否具备正直诚信的品质,是领导者能否取得追随者信任的关键因素。只有下属和公众感到领导者确实是值得信赖的引路人,才会“亲其身,听其道”,凝聚在领导目标旗帜下,实现组织高绩效和变革。
诚信力的开发需要从增强以下三种意识入手。
一是增强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即尊重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意识。要确立诚信观,必须首先增强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意识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明确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要有“受权于民”的意识。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人民群众把权力赋予各级领导干部,是让他们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一些“官路”不正的人未能认识到手中权力的真正所有者,错误地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处心积虑得来的,千辛万苦挣来的,‘劳命伤财’换来的”,因而丧失了对人民群众最起码的责任感。这样的权力错位,必然导致诚信观的失落。增强责任意识还要明确为谁掌权、为谁用权,要有掌权为民的意识。对领导干部而言,权力只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权力不是私利,而是服务。作为领导干部,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多为群众排忧解难。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是牢固树立诚信意识的根本保证。
二是增强透明意识。开发诚信领导力,既要树立思想作风上的责任意识,也少不了民主政治上的透明意识,即尊重民意,从根本制度、机制体制上保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意识。要增强透明意识,就要注重政务公开化的民主制度建设。通过体制创新和改革,逐步建立一套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有利于干群沟通,保证领导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民主化运行体制机制。要增强透明意识,更要重视建立健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度。除了重视党内监督,更要重视来自群众的监督。为此,必须探索权力公开透明的途径。权力公开透明是民主监督权力的必要前提,也是监督领导干部讲诚信、发挥领导干部诚信领导力的根本保证。
三是增强自觉接受问责的意识。领导干部问责制本质上是一种责任追究机制和责任追究方式,其宗旨在于问公权力运行之责,问公权力机关领导干部之责,通过对领导干部行使公权力的行为进行控制与监督,让他们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真正做到责任到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施问责的最终目的在于督促领导干部执政为民,向人民负责,对民意负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大众是异体问责的主体,为此,建立健全异体问责长效机制是当务之急。要从制度导向上解决目前在部分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仅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的不正常现象。从制度上保证政府权力和公共事务的运行始终在人民的监督之下,从制度上约束领导干部,促使其自觉自愿对人民负责,且不敢不对人民负责。为此,尤须加强对集体腐败和渎职等不义之举的监督。在我国以往的执纪实践中,集体腐败和渎职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查处个人腐败,有详细的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可循,但处理集体腐败和渎职案,却往往因无章可循而不了了之。集体腐败和渎职案往往形成利益共同体,人人违纪,人人分享利益,抱成一团,难以突破,给监督带来重重阻力。因此,尽快制定惩防集体腐败和渎职的监督体系和法规势在必行。而其根本,就在于贯彻民意,发挥人民监督的影响力。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重大事项社会公示、重大事项社会听证等制度,形成人民群众问责的绿色通道。要把问责贯穿于决策全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动的事后问责。这些举措是通过开发诚信力进而开发柔性领导力的有效途径,如能真正贯彻落实,定能从根本上禁绝领导干部的不诚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