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彩玲 秦 枫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734000
【摘 要】目的: 观察具有中医康复特色的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纳入的 56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护理;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再行中医康复护理,两组均进行为期3周的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为期3个月的动态观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实验组患者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中医康复临床护理能够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能力,降低其致残率。
【关键词】脑卒中; 中医; 康复; 护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6-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起病突然,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该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均很高。据统计,我国中风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每年至少有200万新发病的中风患者,发病率为0.3~1.0%,致残率为70%~80%,其中40%重度致残[1]。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中风病的首次发病率呈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的生命和生存质量,而一旦病残后,给社会、家庭带来极重的负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脑卒中发生后,如何降低其致残率,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是广大医务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对 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中西医结合科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应用中医康复临床护理治疗进行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2年5月~2014年5月,共收治脑卒中患者56例,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出血者或经头颅MRI确诊为脑梗死,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且发病不足2周,均无精神病病史,无其他严重疾病,如: 癫痫,肺心病,心衰等。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其中试验组中男16例,女12例; 平均年龄70.13±7.15岁; 脑出血者10例,脑梗死者18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3例; 平均年龄73.15±6.31岁; 脑出血者 14例,脑梗死者 14例。两组患者经统计学处理,在性别、年龄、卒中分型上均无统计学差异 ( 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对照组
给予临床整体护理路径,具体措施包括: 用药护理; 协助患者正确的体位卧床休息,勤翻身、拍背,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轮换; 保持呼吸道通畅,每天进行口腔护理2~3次; 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对于便秘的患者指导家属每日按摩腹部促进肠道蠕动,必要时指导家属使用开塞露; 对留置导尿患者定期更换尿管、尿袋,防止引起尿路感染;饮食护理: 发病72小时内禁食,静脉维持营养; 如不能进食,第3天放置胃管,食物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同时严格限制钠盐摄人,喂食速度不易过快,以免引起呕吐、呛咳,甚至窒息; 能正常进食的患者要严格低盐、低脂饮食,多进新鲜蔬菜、水果、含饱和脂肪酸和总脂较少的低脂奶制品及富含维生素C 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少食多餐。
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整体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护理。具体包括 (1) 康复护理: 患者入组后即开展康复护理:教导并协助家属对患者进行良肢位的摆放,仰卧位的良肢位是: 肩关节处于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加紧并稍内旋。患侧卧位的良肢位是: 患肩向前,肩关节呈90°,肘关节伸直呈 180°,掌心向上、手指伸开,健侧下肢在前、患侧下肢向后稍屈膝状态。健侧卧位的良肢位是: 患肩前伸、上臂抬高肘关节伸直呈180°,掌心向下、手指伸开; 患侧下肢稍弯曲放于健腿前,健腿在后自然弯曲。每天按摩患肢以防止废用性或营养性肌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动活动关节以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挛缩,但被动活动关节宜逐步加大活动范围以防肌肉拉伤。患者病情平稳后,及时协助康复医生指导患者正确的床上移动、翻身、起床等,继而床旁活动。对于有言语障碍的患者,要尽早鼓励其多交流,多发声练习。 (2) 中医护理:指导患者家属进行手指点穴疗法。用记号笔在患者身上标明穴位所在位置。选取: 上肢: 肩髃、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 风市、伏兔、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手法以指腹点按为主,每穴点按 2 分钟,每穴点按2~3次,点按力度视患者身体状况及耐受程度而定。(3) 心理护理: 主要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由主管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脑卒中的类型,发病特点,危险因素,防治方法及早期康复的重要性,通过详细解释,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脑卒中的正确认识,消除患者顾虑心理,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以达到减轻并发症,加强疗效的目的。(4)家庭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是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院内治疗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家庭是脑卒中患者的最终康复机构。我科在患者医院治疗期间,指导家属做好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和正确的功能训练方法,并对其进行随访,定期预约复诊,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从根本上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监督指导,使其肢体功能恢复到最大限度,从而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为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2.3统计学方法
计算机录入数据并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指标
患者入组当日运用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2周结束后对患者随访至发病3个月,再次评定其日常生活能力。
3.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上表可看出,治疗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但两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急骤,往往危害较重,常表现为神志昏迷、偏身运动、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等,其本质在于上运动神经元的受损,使得运动失去神经中枢的控制,从而使原始的被抵制的皮质以下的中枢运动反射释放,继而引起运动模式的异常。常规护理的运用虽能减轻该病的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等,但忽略了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干预以及患者心理状态的调摄。而在采取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行之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是确保预后的关键。
一些研究资料表明: 90%神经学上的恢复出现在脑卒中3个月内,而早期对患肢的干预治疗有助于减少患者后遗症出现的可能。李翠[3]对脑卒中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开展社区护理、开展健康教育,发现可提高患者回归社会率,也就是提高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谢丽珠[4]通过对5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全面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康复技术引入脑卒中的治疗已约半个世纪,其疗效近年来逐渐得到循证医学的证实。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而提供的优质护理。因此,为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护理人员必须更新知识、转变观念,将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并发症,满足人们日益追求健康,要求高质量生存的需求。同时也是护理学科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在急性期注意肢体良好位置,可避免或减少痉挛的发生,杜绝废用综合征的出现,极大的推进康复进程。肢体按摩、被动关节活动、正确的床上移动、翻身、起床等均可达到预防关节活动受限,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加感觉输入的作用。霍春暖[5]通过对11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床上翻身、起床等康复护理,治疗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功能独立性和运动指数积分均高于常规组。
手指点穴疗法古已有之,《内经》记载该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行气,调整脏腑功能之效,并有安全稳妥,实用性强,易于接受[6],且简单易学的特点。脑卒中的患者,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肢体的障碍,导致肢体活动受限或疼痛,从而引起患者难以活动或不敢活动身体,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肌肉的萎缩,通过体表穴位的按压,可以激发经气,疏通气血,不但可以阻止肌肉萎缩,而且可以促进身体的康复。临床资料表明[7]早期手指点穴可有效地抑制患者痉挛模式的形成,帮助患者尽快提高肌力和运动能力,顺利渡过痉挛期,减少异常模式,从而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急性期的脑卒中康复的健康教育,可提高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使其对脑血管病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殷淑萍等[8]通过对22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知识,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从心理、生理、情感与言语、认知、肢体障碍等有明显的提高。绝大多数患者不能够长期住院,更多患者带着肢体功能障碍回家,他们及家属缺乏家庭康复知识技能,由于不专业,有的可能反而会引起废用综合征等问题。霍焱[9]指出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脑卒中护理有极大的必要性及其优势。
本研究中,在发病早期通过康复治疗与心理护理,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重新回归社会"家庭的自信心,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通过被动按摩肌肉,能促使血液循环和肌肉关节被动运动,降低了肌肉萎缩的可能性; 通过被动关节活动,可加强对关节、肌肉及肌腱等感受器的刺激,促进了反射的传导通路,维持关节活动度,避免关节挛缩变形,提升疾病恢复的可能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通过对患者的家庭康复指导及随访将康复治疗延伸开来,既减轻了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也为患者尽快回归生活作好铺垫。因此,早期介入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远期日常生活能力有肯定性作用,临床值得推广。
随着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临床实践证明,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护理,必将从狭窄的一般护理工作中扩展开来,向治疗、康复的生物、心理、社会现代护理医学模式发展,以减少并发症,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兆苏,姚崇化,赵冬,等.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 : 236~23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 379.
[3]李翠,余绯. 脑卒中护理新模式及康复护理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1,11:175~176.
[4]谢丽珠,廖荣英,连丽娟,等.脑卒中护理在康复医学中的地位[J]3 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4:280~282.
[5]霍春暖,高丽萍.康复理论与技术在脑卒中护理常规中的实践应用[J]. 中国临床康复,2003,7 (31) :4292.
[6]刘晓艳,吕明.中华中医点穴探讨[J]. 陕西中医,2009,30 ( 9) : 1216~1217.
[7]李琳,柳涛.手指点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的早期干预[J].吉林医学,2010,31 (10) : 1400~1401.
[8]殷淑萍,陈颖,齐文华.健康教育在急性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8,29 (20) : 1719~1720.
[9]霍焱,张莉琴.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脑卒中护理[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3,16( 4):239~251.
作者简介:韩彩玲,女,1979年8月出生,1997年7月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校,现本科学历,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儿科护士长,主管护师, 曾5次获得医院先进工作者,甘肃省职业技术标兵,甘肃省中医技能大赛二等奖,医院十佳护士。邮箱:824857436@qq.com,电话:15109366296.
论文作者:韩彩玲,秦枫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6月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能力论文; 日常生活论文; 关节论文; 中医论文; 家属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6月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