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囍文化的民俗释义与外译传播论文

中原囍文化的民俗释义与外译传播

沈琳琳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与旅游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摘 要: 囍文化是中原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古老而又极具文化传播价值的民俗文化。通过对中原囍文化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进行阐述,再实地问卷调查分析,证实囍文化传播在国外具有良好的效果。囍文化的外译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符号意义,因此分别从囍文化的民俗明示意外译传播和隐示意外译传播两个方面分析其传播过程中的翻译方法,总体上以达到殊途同归为目的,将囍文化进行有效传播,从而推动民俗文化对外交流与发展。

关键词: 中原;囍文化;外译传播

中原囍文化中的“囍”属于“喜”符号的变体形式,两个喜字合在一起,俗称“双喜”。“囍”作为喜文化的核心代表,包含着囍文化的基础内蕴,有双喜临门、喜上加喜的含义,多指婚俗嫁娶。中原囍文化从古至今都是在历史中继承与发展,在民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流传,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价值。

一、囍文化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囍文化是中原婚嫁礼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色,体现了人们好事成双的心理,其表现形式常见于婚俗礼仪、服饰佩饰、食物习俗、歌曲艺术中,同时还反映在中原民间百姓尚红的传统习俗中。

(一)囍文化的定义

在《说文解字》中“喜”解释为“喜,乐也。从壴从口。凡喜之属皆从喜”,即指与喜相关的字,都采用“喜”作边旁;“禧”解释为“礼吉也,从示喜声”,多是在文化及民俗礼仪中表达招福与纳吉的意思[1],而“囍”字在《说文解字》中没有记录。关于“囍”字的由来,有两种传说。一种是王安石结婚当天,正当新郎新娘欲拜天地时,报子来报喜“金榜题名,王安石高中了”,于是王安石就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囍”字,并吟道“马灯飞虎结丝罗,巧对联成双喜歌”。从此婚庆就开始写“囍”字,并流传至今。另一说法则来源于民间百姓好事成双的心理,按照中国传统的认识观念,常以偶为吉,在中原也盛行以偶为吉。如洛阳地区年轻夫妇喜结连理时有送被褥的习俗,男家需请儿女双全、夫妇都在的妇女用红线缝制,被褥的数量均取偶数,以表吉利,可以看出双喜——“囍”是吉祥的象征,其属于“喜”符号的变体形式。“囍文化”作为喜文化的核心代表,包含着喜文化的基础内蕴,多指婚俗嫁娶。如婚嫁日称“喜日”,喝的酒称“喜酒”,撒的糖称“喜糖”,请帖称“喜帖”等,“囍文化”在民间受到了人们极大重视,具有广阔的生存延续空间。

(二)囍文化的表现形式

中原地区囍文化具有诸多的表现形态。从婚俗礼法来看,中原囍文化是古六礼的遗留和发展,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个步骤。随着社会的进步,婚姻制度的变革,婚嫁礼仪也在发展变化,现在继承得较好的包括“说亲、合婚、定亲、下聘、送好儿、迎娶”等相关活动,只是叫法不同[2]。合婚是婚嫁礼仪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决定了喜事的成败,主要是指“合八字”,把按照男女双方生辰换取的八字压在“灶王爷”牌位前,三天内家中若无打架、吵嘴、摔碗盘等现象,则视为吉利,可结良缘,然后择取良辰吉日以确定婚期[3]。从婚嫁礼服来看,民国以后霞帔被用作主要的婚嫁礼服,其纹样集中于龙凤的各种造型,色彩多用红色,具有营造喜庆气氛、扮靓新人、表达美好寓意的作用。从食物习俗来看,秦汉时期,中原人已经开始将粮食加工成粉制作各种饼食,在婚礼上就有制作面花这种饼食的习俗,俗称“面花”或“礼馍”,题材有鱼、莲、娃娃、凤戏牡丹、石榴、如意等传统吉祥造型。从歌曲艺术来看,中原有打醋坛歌、撒帐歌,还有在“撒喜钱”“铺喜床”时唱的歌曲等。“打醋坛歌”来源于中原地区打醋坛的习俗,绕轿者念打醋坛歌,以祝吉利。在新娘下轿后“撒喜钱”,边撒边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富贵满家门,四撒明年生贵人”,围观者争相捡取铜钱或喜糖,以捡到为吉利;“铺喜床”,入洞房时小叔子将篙荐铺到新人床上,边铺边歌“两头一卧(折叠),五子登科;两头一按,文武状元”,祝福新婚夫妇所生儿女,前途无量。有的地方铺新人床之前还有撒帐歌“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唱撒帐歌的目的:一是求得吉祥富贵,二是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中原囍文化的民俗是人们祈福纳吉心理的具体化,独具中原文化特色,人们采用变化多端的形式来表现,可见中原民间对囍文化民俗的重视程度,究其本质包含了喜庆、吉祥和繁衍的内涵。

(三)囍文化的尚红民俗

对于这些独具中原囍文化特色的物态文化在外译时可把握好翻译技巧分情况进行。在中英文有对应的文化负载词,但意思不完全对应时,可采用音译加注和直译加释两种方式。如,“绿鞋”其名称是根据豫南方言形成的具有地区特色的民俗词语,文化负载词具有不完全对应性,翻译时采用音译加注释,以具体名称的拼音作译名再加以注解的形式。“绿鞋”又 称 喜 鞋,译 为“Lü Shoes,literally called Wedding Shoes”,是中原女性嫁娶时穿的婚鞋,象征着吉祥。面料为绿色缎面鞋,而绿在豫南方言多读“路”音,意思是到了婆家不要忘了回娘家,经过新娘穿用成为一种吉祥之物。因“绿”通“禄”的音,小姑娘抢夺新娘绿鞋穿,又有福禄双全、步步为禄的吉祥寓意[8]。这样可以保留方言原声发音特色的同时也能将其含义准确表达。在中英文完全没有对应的文化负载词时,可采用意译或直译加注的方式。如,囍文化的古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意译为“Proposal,Birthdate and name,Divination,Betrothal presents,Arranging the wedding and Wedding ceremony”。又如吉礼(Wedding Rites),霞帔(Official Robes——There were strict dress systems in the past feudal dynasties in China,however,it was privilege for ordinary women at the wedding day to wear the clothing only worn by imperial concubines to show“celebration”),云肩(Cloud Shoulder——a kind of unique shawl embroidered with the shape of clouds,popular in Han traditional clothing)。对中英文没有对应文化负载词但已被其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广为接受的事物,可以意译或直译。如拜堂(Wedding Ceremony)、大红灯笼(Red Lantern)、嫁衣(Wedding Dress)、嫁妆(Marriage Portion),在不影响源语意思表达的同时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党的十八大启动全面深化改革,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打破体育改革滞涨局面,推动体育治理结构,提升了治理能力。

二、囍文化对外传播现状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市场营销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交易过程了。新形势下,企业在市场营销的过程当中,应将企业文化、服务、信誉进行有机的融合,进而销售给消费者,最终在传播企业文化的同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但是,按照现状来看,部分企业并没有重视起对营销模式的改革,依然采取以往传统的营销手段,这对于接下来的管理工作以及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囍文化的民俗隐示意从制度文化层看主要指婚姻制度,从心态文化层看主要包含了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形成的,存在于民众生活中,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产生的,独具中原地域特色。对于囍文化的民俗隐示意,在进行外译传播时要明示出其中所蕴藏的隐意,准确再现源语传达的方式及人物情感。

三、囍文化的民俗明示意及外译传播

(1)计算每种“泵径、冲程、冲次、下泵深度”的“产液量、井下效率、抽杆系数、沉没压力、最大最小载荷”等指标。

囍文化的民俗明示意从可辨识的、具有物质实体的物态文化层次看,有文字、民间手工艺术、场景实物、服饰习俗等;从可感知的、具有民俗形态的行为文化层次来看,有庙会朝拜、民俗仪式、地方语言等。这些作为中原囍文化的民风民俗,活跃于日常生活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它们是囍文化外译传播的载体,根植于民众心目中,为囍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对代表着中原囍文化的有关神话传说人物进行外译时,有人采用意译的翻译方式将“梁祝传说”翻译为西方文化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文化属性虽部分对应,但不完全重叠,虽满足于传达原文文化形象的一般意义,但会失去中国民俗文化的本来特色[9]。如若采用意译加注解的方式,如“梁祝”译为“Butterfly Lovers——The eternal love story of Shanbo Liang and Yingtai Zhu”,注解既保留了人物源语发音,又可让读者立刻明白关于爱情主题的神话传说。囍文化中所包含的神话传说人物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在外译时要在另一种语言的外表下忠实地呈现中原民间神话传说代表的文化内涵,建议采用意译加直译的翻译方式,如喜神是世人根据自己趋吉避凶、追求喜乐的心理想象出来的,是民间幻想的吉祥之神[10]。囍文化中贴“红囍”的婚俗就是源于民间对喜神的崇拜,人们希望喜神光临洞房,给新人带来更多的喜气;在中原一些地方,还有坐喜神方位喝交杯汤习俗,有和谐永乐之意,寄托人们对美满幸福婚姻的祈祷。所以可将“喜神”译为“Auspicious Immortal”,充分展现该神主管人们美好婚姻生活这一文化内涵。也可采用直译加注或音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如伏羲(Fuxi,a culture hero in Chinese legend and mythology,was counted as the first of the Three Sovereign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dynastic period)是“三皇五帝”中三皇之一的天皇,河南淮阳人,据说伏羲生于农历三月十八,传说与人面蛇身的女娲(Nüwa,the mother goddess of Chinese mythology,is the sister and wife of Fuxi)结婚,创造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为了纪念他,中原地区有在农历三月十八祭祀伏羲的风俗。对囍文化中这些造人的传说、浪漫的爱情传说中的人物外译加注时,应该将其对婚姻繁衍和生存的重要性表达出来。

(一)物态文化之吉祥喜庆与外译技巧

“囍”字是从千年前一直沿袭至今的婚俗礼仪的标志性符号,也是最为广泛运用的喜文化之一,代表着美好、福善、吉祥喜庆。在中原囍文化场景中,大红灯笼高高悬挂,旗牌、鼓乐、爆竹、猴骑鼓等充满了欢庆和热闹,人们在喧闹中觥筹交错、喜气洋洋。在服饰习俗上,服饰一方面可以体现穿着者的性别、身份、民族等,另一方面可用以表达个人审美取向和对美的追求。传统服饰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祈愿[7],表现为在结婚当天新娘要穿代表“喜庆”的红色婚礼衣服,称“红袍”即“催妆衣”,是指用棉花铺垫在里面的大红色棉袄,寓意婆家生活厚实富裕,同时以红帕罩面,以表吉利和喜庆。但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原各地的囍文化服饰习俗有求同存异的特质,如在洛阳“旧时婚服,女方开容梳髻,红巾蒙面,吉服外罩霞帔,洛宁、伊川等地多是云肩”。虽都以红巾蒙面,但在穿着上却有红袍、云肩、霞帔等不同的婚礼服饰形式。在囍文化民间艺术方面,在豫南等地区婚姻风俗中,新娘穿绿色婚鞋,称喜鞋或“绿鞋”。除此之外,在足服中最著名的还有“泥泥狗”(如图1),其形象不仅是远古自然图腾崇拜的遗存,还代表了古老的生命文化,是对生命本体繁衍兴盛的渴求与祝福,而生存与繁衍一直以来也是囍文化最基本的主旨。

图1 泥泥狗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在人骨周围撒赤铁粉末,以红色来象征血液,赋予生命得以再生或延续的神力时,红色对于原始人就已经具有了神秘性和神圣性[4]。在中原,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彩陶,出现时也全是红彩,具有降福和致福的社会功能。西汉末年樊崇起义,用赤色染眉,称“赤眉军”;南宋初年北方抗金义军,以红巾为标志而称“红巾军”;金末山东、河北农民起义军,因穿红袄而称为“红袄军”[5]。中原部分地区在农历二月二这天有迎喜神的习俗,人们认为穿红色即可迎接喜神,也以见到穿红衣、戴红帽、系红巾、提红色包为吉利[6]。嫁姑娘、接媳妇也称为“红事”。一些婚礼配饰也多选用红色,如《密县志》卷十六“一曰亲迎,吉期既界,择尊长者引婿盛服往至妇家,为婿披红簪花”,其中红簪花即以红色为吉。年轻夫妻婚后孩子诞生时常在门前挂红布条以“避邪”。在中原红色代表吉祥,具有点缀气氛或用以避邪的作用,因此红色在生、寿、婚礼等喜庆时刻被广泛运用,从而在中原逐步形成了尚红的习俗。

(二)行为文化之神话传说人物与外译技巧

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在劳动生活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带有鲜明的民族性,西方学者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就对中国神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中原人们对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十分崇拜,其形象存活在人们的头脑中,人们也常常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寄托于他们,主要表现为庙会朝拜,且在中原形成了一种庙会文化。中原庙会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行为文化形式,相继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淮阳太昊陵庙会、郑州市新密天爷洞庙会以及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鹿邑永安寺庙会等。因此需要恰当地翻译庙会中的神话人物,以实现介绍和传播中原囍文化的目的。

“跨越太平洋——中国艺术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在美国开展“跨越太平洋——中美文化交流与合作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几乎每一届“跨越太平洋——中国艺术节”都各具亮点和特色。

四、囍文化的民俗隐示意及外译传播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传播渠道选择上美国当地民众更喜欢陈列展示的传播方式,在传播的有效性上美国民众对中国传统服饰风格和认可度都达80%以上,对带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兴趣度也非常高,这些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契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当地民众对中国传统婚服的辨识度达92%,超过了对旗袍的认识。而在中国传统婚服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中原地区的婚服,其作为中原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表现出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原囍文化属于婚俗文化,贴近受众,具有基础性和广泛性;二是内容贴近生活,具有喜闻乐见的特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容易引起人的兴趣,可以产生有效影响;三是中原囍文化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乡土味浓厚,意义深远,可以带来有益的启示。因此将中原囍文化作为题材进行外译传播非常有意义。但中原囍文化地域色彩强烈,文化负载词在目标语的语义中空缺较多,因此为了进行有效的对外传播,研究囍文化的外译技巧是非常必要的。下面从囍文化的民俗明示意外译传播与隐示意外译传播两个方面来分析囍文化的外译技巧。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在2018 年进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创新设计作品美国巡展时,其中主题为“囍——凤冠霞帔,圆十里红妆梦”的巡展活动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进行。该活动通过关于囍文化的系列学术讲座、婚庆服饰展示以及调查问卷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了解囍文化在美国当地的传播现状。在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中提取66 份美国当地民众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从文化传播的渠道选择来看,美国当地民众选择陈列展示的占65%,选择互动性体验的占64%,选择学术讲座的占50%,选择视频动画的占49%,选择现场展品讲解的占20%;从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来看,88%的美国当地人愿意为自己、家人或朋友购买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85%的人愿意推荐中国风格的服饰给其他人,83%的人愿意尝试穿着中国风格的服饰,80%的人愿意亲自到中国去了解和体验中国的婚庆习俗,74%的人愿意尝试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从文化传播的认知度来看,美国当地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服饰“旗袍”的辨识度达到90%,对于中国传统婚礼服饰的辨识度则高达92%。

(一)制度文化层之婚姻制度

婚嫁是古代妇女转变社会角色、改变命运的一个契机,也是中原囍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清朝末年,中原各地的婚嫁习俗仍大多沿袭传统的婚姻观念和习俗,大兴厚嫁之风,如《开封府地方志》记载:“婚嫁吉日既定,男女双方便各自加紧进行嫁娶所需各项筹备。新妇系‘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中的女红巧手,将亲自缝制嫁衣、绣鞋、披风等,还要做一堆绣花枕头,谓之‘鸳鸯枕’。”[11]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兴起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中,维新派与革命派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口号,婚姻制度受到猛烈的抨击,逐渐趋于简化,如中原《汜水县志》(十二卷,民国十七年上海世界书局印本)中有“礼仪惟遵时制,婚姻从简”;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西式婚礼,按照传播学的维模原理来说,囍文化中所展现的婚姻制度的变革是在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文化模式时被接受的,并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被吸收。随之恶俗陋习也逐一革除,冯玉祥督豫期间,为迅速革除“风俗之害”,先后颁布一系列革除恶俗陋习的法令,积极推进婚嫁习俗等方面的社会改革,严格控制结婚年龄,禁止童养媳等[12]。《通许县新志》(十四卷,民国二十三年印本)记载:“宜将男女结婚时期延长数年,先由知识阶级倡导,凡男子约在二十始娶,女子约在十八始嫁,则男女发育强壮,知识较增,可望生养佳儿,强种强国。”[13]

这些婚姻制度中出现的话语特征,在外译传播时可以先进行通俗易懂的文化理解与诠释,再适当地进行添枝加叶的意译,使读者易于理解。所谓的“大家闺秀”(girls from respectable and cultured families)和“小家碧玉”(girls from humble and lower families)需要清晰表述其社会地位特征,而“鸳鸯枕”(pillows in red color with a pair of embroidered Manderineducks)则需要突出囍文化之色彩与图案。“妇女解放”(emancipation of women)以及“礼仪惟遵时制,婚姻从简”(Etiquette strictly follows the social system of that time andthe marriage custom is simplified)需要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可望生养佳儿,强种强国”(Parents are expected to give birth to and bring up healthy and excellent children,and outstanding children are hopes of the nation.)使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具体内容及含义。又如《民国画报》刊登的《假毛跟拜堂》(如图2)描绘了民国时已经剪去辫子的男子,仍穿戴上假发、顶子、长袍,与戴凤冠、披云肩、着百褶裙的新娘拜堂的场景,因此“假毛跟拜堂”可译为“The bridegroom performed the formal wedding ceremony with a wig pigtail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这样灵活运用翻译技巧的表述既能将当时的社会制度表达清楚,也能清晰地反映出此时人们保守内敛、重礼义名节的个性特征。

这些均是“基于NST协同构建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管理模式”创新的土壤。同时,这一质管项目也为医院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2 民国画报《假毛跟拜堂》

(二)心态文化层之审美情趣与丰富意涵

图3 和合二仙

中原民间百姓擅长用各种吉祥图案进行组合来充分表达囍文化内涵,形成深邃意远的审美情趣,诠释喜庆的意义。这些图案都是以象征性事物的性质、颜色等特征,用抽象的思维方式联想到相近的含义,来评判吉祥的标准,多用四字成语表达绣品图案含义,虽难以用外译的方式表达,但可以直观理解[14]。这类事物在外译传播时,要使目的语变成读者熟悉和易解的信息,使受众能毫无障碍地理解译语,而产生预期文化推介的效果。外译时充分运用翻译技巧,可以直译加注,直接描述图案,再对其进行寓意解释;也可以采用意译加注的方式,以翻译其含义为主,再加注图案内容,将含义与图案互相融合,目的是明示出其中所蕴藏的隐义。如“和合二仙”(见图3)(Two Immortals of He-He with auspicious meaning of harmony and reunion);“莲生贵子、麒麟送子”(Continuing having sons,Kylin sending sons);“鸳鸯戏 水”(the paddling Mandarin ducks,implying conjugal love and loyalty to each other);“喜上眉梢”(Magpie and plum blossom,indicating eyes twinkle with pleasure);“瓜瓞绵绵”(Watermelons on the vine,good wishes to have multiplying descendants);“鱼戏莲”(见图4)(Goldfish and lotus flower,symbolizing men and women fall in love)。如上所举,这样的译语表述既能生动地诠释囍文化所涉及的吉祥图案,挖掘其本身的内涵,也能传达出汉语语言风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图4 鱼戏莲

五、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原囍文化民俗释义及其外译传播,从中原囍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举例分析其翻译方法和技巧得知:一是明示意传播的主要是一些物质实体、行为文化、民风民俗等,在外译时文化负载词比较欠缺,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文化的发音和地方性的特色,特别是一些以地方方言命名的事物名称和神话人物的名字,再加以文化寓意解释,增加目的译语中缺失的文化词和意象。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国外已经熟知的中国文化进行翻译时,就可以采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式。二是隐示意传播时,其更多的是表示人们的一种潜意识活动,是一种随大流、自发性行为,在外译时要明示出其中所蕴藏的隐意,这时需要以意译为主,采用意译、意译加注、直译加注等多种方式灵活搭配翻译。但这些翻译方法和技巧都应该建立在我们充分分析和了解囍文化来源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囍文化特性进行多元化解读,在翻译时做到究其根源,意向变更,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与海外传播,彰显我国民族特色,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2]王丹,韩建新,万汝立.千年帝京洛阳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高梓梅.河南民俗与地方曲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4]吴汝祚.中原地区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6]徐静,穆慧玲.齐鲁服饰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梁惠娥,刘荣杰.中国传统服饰中“卐、卍”字纹的关联机理与研究现状[J].服装学报,2018(5):432-437.

[8]钟漫天.中华鞋文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9]姜智慧.从异化视角看民俗文化的传播:浙江省民俗文化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0(2):48-51.

[10]殷伟,晨建强.图说喜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1]开封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开封市志:第三十六卷·民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12]唐金培.民国时期中原农村婚俗嬗变[J].寻根,2008(5):48-52.

[13]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下[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14]沈琳琳.传统服饰文化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策略选择与翻译原则[J].职教通讯,2015(21):27-29.

The Folk-custom Paraphrase and Translative Communication of Double-happiness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Shen Linlin

Abstract: Double-happiness culture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as well asancient folk culture with great valu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concept and manifestation of Double-happiness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combines surveys and analyses based on questionnairesto prove that Double-happiness culture has a promotivecommunication effect in America. Translative communication of Double-happiness has important symbolic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grounds of explicit meaning and implicit meaning of folk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ranslation method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rrying out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of Double-happiness culture and sequentially promoting foreign ex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of folk culture.

Key words: the Central Plains; Double-happiness Culture; Translative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 G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5X(2019)11-0113-06

收稿日期: 2019-09-10

基金项目: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6YYB002);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项目(苏教办师〔2018〕3号)

作者简介: 沈琳琳,女,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外译研究。

编辑 张志强

张慧敏

标签:;  ;  ;  ;  

中原囍文化的民俗释义与外译传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