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事业对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基于对FCS(文化统计框架)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框架论文,作用论文,事业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79 围绕档案事业对文化建设的作用这一问题,学界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档案是文化的载体与人类文明的见证[1],档案是进行文化创造的重要资源[2]等,这些成果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综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其研究的出发点都是档案自身的功能,尚未出现从文化建设的具体需要或理论框架出发对档案事业在其中的意义进行剖析的研究,因此变换研究的视角,从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出发,分析档案事业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有助于完善这一系列研究。本文将依据这一思路,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制定的文化统计框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档案事业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1 档案事业的内涵与外延 档案事业,在《档案学词典》中被解释为“按照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提供档案为社会各方面利用的诸项工作的总称”[3],《档案学概论》中将其更为具体地阐述为“档案事业,除包括档案室和档案馆工作以外,还包括档案事业管理工作、档案专业教育工作、档案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档案宣传出版工作、档案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4]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档案观正在发生变化,对于档案事业的理解向着更为广义的方向发展。正如特里库克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所说的一样“本世纪档案论述的主题是什么?最引人注目的要属根据国家档案概念建立起来的以司法—行政管理为基础的档案工作向建立在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和利用基础上的社会一文化档案概念的变化”[5]。档案概念的变化推动了档案事业概念的变化,档案事业正向“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进行转变[6],要求我们回归档案事业内涵的根源,发掘“档案事业”更为广阔的外延。符合文化建设需要的档案事业,应该在保留科学指导的基础上,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参与其中,让公众和整个社会了解档案的保存功能,回归档案本质。 2 “archive”“archiving”等在文化统计框架中的变化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为规范世界各国的文化统计工作,召集了20多个欧美发达国家,首次制定了具有国际性质的文化统计框架[71],也就是所熟知的FCS1986,该框架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在进行文化统计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之后随着各国文化形式的不断发展,经过1993年和2009年的两次修改,现行的统计框架为FCS2009。 无论是在FCS1986还是在FCS2009中,“archive”一词都多次出现,在FCS1986中,archive出现7次,archival出现5次。其中,最主要的表述为在第0分类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中的子分类档案遗产(archival heritage),而对于这档案遗产子分类中登记保存、传播扩散、消费、参与者这四个横向内容,分别选取了了如下的具体指标进行解释。 从对这个四个方面的具体指标描述可以看出,FCS1986中对于档案遗产部分的定义,几乎包含了传统意义上档案事业的所有主要内容,比较全面涵盖了档案馆、档案馆存、档案利用等档案事业的基本要素,而从归属上,其将档案事业划分入了文化遗产子类。剩余的出现archive及archival的形式主要是其他子分类的登记保存一项,包括出版物(books and pamphlets)的登记、保护、保存;报纸期刊(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的登记、保护、保存;音像文件的登记、保存;电影、视频的档案资源等。简而言之。FCS1986中对于档案事业的“认可”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将档案事业作为文化遗产大类下的一个子分类,二是对于其他文化活动的保存功能。 在FCS2009中,文化统计框架的基本形式发生了变化,整体结构除了基本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表演和庆祝活动等八个纵向领域(即传统的文化领域,类似FCS1986中的分类)之外,新增了三个涉及所有纵向领域的横向领域,教育和培训(education and training)、归档和保存(archiving and preserving)、装备和辅助材料(equipment and materials)。这是FC2009中对于文化统计基本框架的重大变革,也是UNCESO希望在FCS2009中重点突出的核心变化。FCS2009中对于横向领域的解释是,其在文化周期对于文化的生产和传递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涉及各个纵向领域,包括文化领域和相关领域,因此定义为横向领域。从领域归属上看,横向领域是相对独立的,无论是教育培训、归档保存还是装备制造,都能够衍生出完整的事业体系,能够不完全依赖其他任何领域独立存在;从交互关系上,各个纵向领域都会与这三个横向形成关联,即各个领域也都需要这三个领域的支撑参与才能够正常运行。 图1 FCS2009中对于文化领域划分的基本框架[10] FCS围绕归档与保存这一横向领域进行了相应的解释,除此之外,FCS2009并未再对档案事业进行其他的单独论述。对于归档(archiving)一词,FCS2009解释为“表现为为了世代传承、展览和再使用而收藏并存放的各种文化形式(可移动对象和非物质对象)的活动”,并很显然这是一个广义的归档概念;而保存解释为“对特定文化和自然资产进行维护、保养或管理”。分析FCS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解释,一方面此处“归档”与传统档案学意义上的将有价值的文献向档案馆移交有着较大的区别,其中明显包含了历史遗迹、建筑物等的保护收藏活动,与博物馆、图书馆等活动有明显重合;另一方面,档案事业也明显是“保存”中对文化资产的维护、保养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 FCS2009中体现出的档案事业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3.1 档案事业为文化传承提供载体 在FCS2009中,对于档案事业的提及,并未孤立而简单地将其解释为某一大类或子类,而是通过横向领域这种方式进行阐述,同时重点抽象出其归档和保存的功能,将其与博物馆等机构的功能进行综合,当然,这与FCS2009在文化统计框架构架过程中的思路特点有关,其提出一个具有更广泛适用性的整体思路,而并非过分严格的统计指标体系[11];但与此同时,这也体现了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档案事业的传承载体功能的高度认可。FCS2009编委会的成员明显意识到,对于有效保存了大量历史原件的档案事业来说,其中包含的文化价值,以及其在文化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十分巨大的。在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同志曾提出档案工作者要主动记录即将消失的各种文化现象[12],本质上就是要求档案工作者有为世世代代进行文化传承的主动意识。目的正是更好地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作用,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档案事业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十分理想的载体。 3.2 档案事业为文化创造提供灵感 在对归档和保存进行深入解释时,FCS2009使用了这样一段文字:“档案资料还可以作为参照,为新的创作提供灵感。美术、手工艺、设计、建筑、出版和音像等行业的归档和保存工作又能够为生产新作品贡献灵感”。为archiving增加inspiration的作用定位,对档案资料在文化创造活动中的功能给予了肯定。档案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同,尤其是在出版和音像行业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胡佛档案馆中两蒋日记的解密,众多历史读物作者基于此进行创作,引发了一阵全新的民国历史图书的出版热潮;北京电视台的档案节目基于对真实的档案资料的梳理和解读,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档案对文化创造提供灵感,充当“母资源”的效果,已经在学界和业界获得双重认可[13]。 3.3 档案事业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FCS1986还是FCS2009,无论是作为一个描述详尽、阐述直观的子分类,还是作为一个涉及领域广泛、支撑意义突出的横向领域,档案事业一直出现在文化统计框架之中,并且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在FCS2009中,在该框架中,对文化统计在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上的测量问题也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其中,档案服务在EBOPS(扩大国际收支服务分类)中被列入核心文化服务大类的其他信息服务一项(9.3.2),在CPC(产品总分类)中被列入D大类图书出版业:档案工作在ISIC4(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中列入D大类图书出版业。这样的分类证明档案事业作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得广泛认同。同时这也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潜台词”结论:档案事业的发展本身就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讨论文化建设时,或者讨论一个文化强国的建设时,是无法从中单独剥离档案事业的发展的。 4 对我国开展档案事业启示 4.1 档案强国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与保障 对于建设档案强国的提法和要求,学界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一直难于形成统一。档案强国这一概念提出的主旨是为了配合文化强国的建设,建设档案强国战略的设计也是希望能够成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这样的提法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讨论,其中一个重要讨论点是建设档案强国是否具有必要性。其本质上是档案事业的定位之争,FCS1986到FCS2009中档案事业的作用变化,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在FCS1986中,档案事业作为文化遗产分类下的一个子分类,其定位相当于文化建设的一个“点”,一个“点”的强弱对于整个文化建设效果的影响有多大,发挥的作用是否关键,是否是必要条件,都是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讨论的问题,因此如果沿着这样的思路和观点去思考档案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关系,必将带来复杂的讨论。但FCS2009提出了一种更为具有理论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思路,通过抽象其归档保存的功能,将档案事业与其他具有文化保存功能的相关事业综合地看待,将其定位为一个对所有文化领域都有涉及横向领域,成为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一个“根”,任何文化领域的活动都需要档案事业的支撑。基于这一思路,档案强国是文化建设重要基础和坚实保障,脱离了档案强国战略中发达的档案事业的支撑作用,各个文化领域的建设面临着成为“空中楼阁”的危险。 4.2 促进档案活动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的融合 随着对于文化建设的方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文化统计的指标的不断科学化和合理化,档案事业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正在被认识的越发深刻。由1986年文化统计框架中档案作为文化统计的一个领域,到2009年文化统计框架中归档活动作为横跨所有具体文化领域的一个横向领域,并且与教育、辅助设备成为同一级别,涉及了所有的文化领域和相关领域,在揭示着一个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即档案活动与各个文化领域建设的全面融合。这种融合是一种基于档案事业的保存功能,强调档案的文化传承载体身份的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档案部门应扩大视野,更新意识,去主动地发挥档案对文化的传承作用,将档案从“机关档案”、“过期文件”的错误印象中解放出来,利用多种形式去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在档案部门中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实际上就是这方面的积极尝试,其深层次的含义是档案事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过程中发挥作用。事实上推动了档案事业与文化领域的融合。这样的尝试应该从多个角度向各个文化领域延伸,以最终达到与文化领域全方位融合的效果,去大胆尝试在各个文化领域发挥“归档与保存”的功能。只有如此,档案事业才不是一个孤立的“过期文件保管”事业,而是真正的文化传承事业。 4.3 推动档案事业向“社会档案观”转变 档案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保存并传承的形式,但由于在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基于国家主体对档案系统的迫切需求,涉及了较多的行政管理活动,蒙上一层较为浓厚的“行政活动”色彩。建国初期,对于档案的印象即“国家档案”,档案事业即“国家档案事业”,此时档案观的定位是党和政府的附属机构,而并非是公共性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因此除党政机关外其他组织和个人的档案普遍不受重视,社会大众也难于走进档案馆的大门。公众既不知道档案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更不会去主动进行档案活动,更无法想象去参与档案事业。这样的档案事业定位显然是难于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因此推动档案事业向“社会档案观”转变势在必行。档案学者冯惠玲教授曾提出过档案馆的“亲民”战略,是一种对社会档案观的直观解读[14],对于档案事业而言,消除陌生感与疏远感,让公众接近档案,是践行社会档案观的第一步。在公众对于档案事业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应循序渐进地对档案事业的转型进行尝试,不仅仅在观念上,更是在参与度上体现出社会化。毕竟文化建设的范围及其广泛,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纯地依靠已有的档案管理部门和专业的档案工作者来承担全部的传承工作,显然是不现实的,通过合理的指导和积极的宣传,使档案事业变为一个“全民事业”是一个在现阶段更为可行,更为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道路。 5 结语 探讨档案事业对文化建设作用的重要前提,是摆脱视野的局限,从文化建设的需求出发理解在文化的框架体系中档案事业的定位,去分析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去反思这样的定位是否合理。对于UNESCO FCS2009的分析为类似角度的研究角度提供了一个实例,文化统计框架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对于档案事业作用的概括流于泛泛,而FCS本身的权威性以及在各国文化统计过程中获得的广泛认可,使得基于其的分析更加具有说服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继续尝试基于更为宏观、与文化建设切合度更高的出发点,对档案事业的支持推动作用做更为全面的分析,使档案事业真正意义上成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推力。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基于文化统计框架FCS的分析_文化论文
档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基于文化统计框架FCS的分析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