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区修建山岭隧道,因隧道穿越地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决定了山岭隧道的施工难度,了解容易发生坍方的地段和部位,对预防隧道坍方非常重要。隧道施工地质条件变化大,不确定性因素多,针对贵州山区隧道出现的溶洞塌方的处理方案进行分析论证,采用不打孔管棚加混凝土支护的施工工艺,为后续的其他隧道出现同类地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溶洞 短管棚 跟管 不打孔 开挖
1、工程概况
隧道进口位于ZK5+990(右线K5+898)江口县闵孝镇村, 距村道700m,出口位于ZK6+352(K6+365)江口县闵孝镇闵家场村。总长度左线362m,右线467m;双向4车道单向行车,设计速度80km/h,单洞行车道宽度为2×3.75m,隧道建筑限界净宽为10.25m,建筑限界净高为5.0m。左洞Ⅳ级围岩有98米,Ⅴ级围岩是264米;右洞Ⅳ级围岩有104米,Ⅴ级围岩有363.5米,于2018年11月30日开挖至K6+312处隧道右洞掌子面出现大面积塌方,从拱顶上方往掌子面处塌落泥加石,石块呈大粒径孤石,根据塌方体外涌的方量推测该处空腔大约为500m³,该处隧道埋深为40米,地表处植被较丰富。
2、塌方原因分析
2.1、地质复杂原因
隧道右洞起讫桩号为K5+898-K6+365,原设计K6+200-K6+365段为V级围岩,隧道洞身主要为强、中风化白云岩,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差,开挖时,多以面状滴水为主。
经地质专家和隧道专家到现场查看,分析该处为溶洞向深部溶蚀的演化历史,在岩溶沟槽向深部溶蚀切割进程中,降低了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岩溶水在补给、径流过程中受最低侵蚀基准面进一步向深部改道下切,致使曾经的溶洞暗河出口逐渐干枯形成干溶洞或半干溶洞,在长期的地质变化中,溶洞顶塌陷导致溶腔底部成为塌陷石块堆积体。
在该段施工过程中,由于岩层缝隙太大,注浆无法达到效果,小导管无法承受来自拱部的石块压力,由于岩层呈不规则形状,由于开挖过程中掉块严重,导致塌方。
2.2、施工原因
a、在开挖前施工方未对超前地质预报进行查看,未能提前对前方地质做出准确的判断。
b、洞内的监控量测点破坏严重,未能准确的对初支附近围岩的变形情况进行分析。
c、在出现有塌方迹象后,施工方盲目开挖,导致围岩进一步失稳垮塌。
3、溶洞处理方案
3.1、稳定掌子面
先对掌子面进行喷射砼封闭,避免掌子面继续垮塌,同时对预留核心土体进行注浆,保证掌子面的稳定性。
3.2、管棚施作
由于隧道在掘进施工中,堆积体岩层自稳能力差,属于易塌方地质,需采用较强的超前支护形式进行施作,保证施工安全。由于该地质岩层中存在裂隙较多,岩溶极其发育,采用常规的管棚施做成孔较困难,属于易塌孔地质,采用跟管技术进行管棚施工。当地质状况复杂,遇有砂卵石、岩堆、漂石或破碎带不易成孔时,采用跟管钻进工艺,即将套管及钻杆同时钻入,成孔后取出钻杆,顶入管棚,拔出外套管。跟管钻进是钢管前方设置一个管靴,通过钻头顶进管靴,钻头采用合金钢制成,管靴带动钢管逐节往前进,单节管长度为1.5米并两端设置套丝,两节管采用套管连接,套管长度为20cm,
在K6+312处施做套拱钢支撑,将钢管端部焊接在I20b工字钢上。套拱内埋设3榀I20b工字钢,采用装载机进行吊装,型钢与管棚钢管通过Φ20钢筋环向间距1m连接成整体,钢筋与型钢焊接牢固。
从K6+312处往出口方向施作9 m长超前Φ108×6mm管棚,搭接长度不小于2m,环向间距40c m,外插角7°-15°,并注浆。由于该段岩层地质松散,岩溶裂隙较大,属于不适合注浆地质,故在管节四周不设注浆孔,为了增加管棚的刚度,加强承受荷载的能力,在管棚内插入一根与管棚等长的Φ32的钢筋,最后进行注浆封闭,浆液采用T梁的预应力管道注浆压浆料,按0.28的水灰比进行配置,压浆压力按0.7Mpa进行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开挖
在管棚注浆完毕后,待压浆强度达到70%,加强监控量测工作,对洞内和地表进行观测,在开挖过程中严格按预留核心土工艺工法进行施作,每循环开挖不超过1榀钢拱架。围岩岩性软弱,破碎程度严重,自稳能力差,主要采用机械配合人工开挖或弱爆破,爆破要密打眼,少装药。为减少核心土开挖与掌子面开挖施工之间的相互影响,每个掌子面错开10米。
如果在开挖过程中出现小范围塌方,塌方体为管棚下方的松散岩体,在掌子面范围内形成溶腔,则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处理:
a、采用钢筋网和钢管先对掌子面进行封闭,预留泵送混凝土管道,管道为Φ110mm的钢管,长不小于2米,根据溶腔大小适当调整,然后采用C20喷射砼喷射,形成支挡面。
b、待支挡结构强度达到70%后,通过泵送混凝土管道,将C20混凝土泵送至溶腔中,通过使混凝土填充溶腔,在拱顶处形成混凝土拱圈结构参与受力,抵抗围岩的应力,保证施工安全。
c、待混凝土强度达到70%后,逐榀向前掘进。
3.4、衬砌加强
段原设计围岩为Ⅴ级围岩,衬砌支护参数为Ⅴa,为了保证该段的施工安全,对衬砌支护参数进行加强处理,将Ⅴa支护类型变更为Ⅴd的形式。
3.5、监控量测
由于在K6+312处地表埋深为40米,监控量测选用地表观测和洞内观测两种方式进行。
地表沉降量测采用水准测量,与洞内拱顶下沉量测、周边位移量测设在同一横断面内,进行横断面方向地表沉降量测时,同一断面取7~11个测点,测点间距取2~5m。地表下沉量测在开挖工作面前方H+h(隧道埋置深度+隧道高度)处开始,直至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为止。地表观测在洞浅埋段,观察内容包括:地表开裂、地标沉陷,应特别关注地表贯通性裂缝的排查;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积水、渗透以及排水情况。
3.6、洞内观测
拱顶下沉量测采用水准测量法进行,后视点可设在稳定衬砌上,用水准仪进行观测,为了加强观测拱顶下沉按5米设置一个断面,当隧道水平收敛速率小于0.15mm/d或拱顶下沉速率小于0.1mm/d时维持该速率至少7天以上认为基本稳定,可以施作二次衬砌。
4、注意事项
4.1、隧道溶洞处理时,一定要做好洞内和地表的监控量测工作,及时根据量测数据处理的结果,对围岩的变形趋势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以便指导施工。
4.2、Ⅴ级围岩环状开挖留核心土,台阶长3~5m,仰拱至掌子面40m,二衬至掌子面70m。
4.3、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工艺工法进行施工,严守“管超前,预注浆。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紧衬砌。”的原则。
4.4、及时做好隧道的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及时掌握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和洞内的围岩变化情况。
4.5、在隧道出现塌方后对掌子面应立即停止施工,撤出人员和机械,待拱顶稳定后,视情况确定具体施工方案。
4.6、采用跟管管棚施工,要确保管靴的质量,为了保证顺利钻进,在套丝连接的基础上补充焊接。
【结束语】:目前隧道在严格遵守技术方案施工的前提下,已经安全贯通,通过本隧道溶洞塌方体的处理,也为后续相同地质的隧道施工提供了借鉴,出现隧道塌方,应做好地质条件的分析和方案的论证工作,严守“管超前,预注浆。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紧衬砌”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 人民交通出版社
【2】 黄光成 公路隧道施工{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3】《超浅埋大断面富水软弱围岩双侧壁工法施工技术》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4】《隧道工程施工工要点集》 人民交通出版社
论文作者:褚淑芳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7
标签:隧道论文; 围岩论文; 地质论文; 溶洞论文; 地表论文; 量测论文; 拱顶论文; 《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