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加快调整,努力实现乡镇企业的跨世纪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努力实现论文,抓住机遇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认清形势,不断增强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当前,我们面临着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从国内看,国民经济已进入了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产品比较充裕,买方市场基本形成,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国家采取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的调整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都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从国际上看,90年代开始的世界范围内的结构重组和产业升级,更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外部环境给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浪潮正在展开,科技发展突飞猛进,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加深,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竞争的环境、内容和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和综合实力的较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乡镇企业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给结构调整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制约。比如,区域发展不协调,东西部差距拉大;企业布局不合理,集中度不高,点多面广;产业雷同,重复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初加工产品多,名特优新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企业组织结构不科学,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所有制结构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要求,个体私有企业无序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不规范,等等。因此,结构调整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表明,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乡镇企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取得了重大发展。乡镇企业只有适应形势的变化和要求,不失时机地进行结构调整,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才能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明确目标,合理调整乡镇企业的结构布局
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通过结构调整,加快重组、机制创新,发挥比较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调新、调高、调优、调大、调强、调外,实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产品更新的目标。具体来说,“十五”期间,乡镇企业结构调整要达到下列目标:
——在区域结构方面,东部地区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高能耗行业及产品再转移出30%;将出口创汇产品中的品牌产品、深加工产品、机电产品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初步形成以江苏、山东、广东、上海、浙江、大连、青岛、宁波、厦门等省市为龙头的乡镇企业高科技、高新技术生产基地。中部地区要因地制宜建立各自的优势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西部地区要初步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到2015年,形成东中西部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与合理配置,地区间协调发展、互补互促、共同富裕的新格局。
——在集中连片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方面,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发展到400个,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增加到600个;企业聚集度,东部地区要达到40%,中部地区达到30%,西部地区达到25%。到2015年,乡镇企业聚集度提高到60%以上,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的70%——80%来自各类乡镇企业小区和小城镇。
——在产业结构方面,乡镇企业第二产业的比重由目前的80%调整到7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以上。到2015年,乡镇企业第二产业的比重调整到60%左右,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
——在产品结构方面,高附加值、高科技、高资本产品和特色产品、名牌产品比重,达到30%,机电类、化工类产品、名牌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比重达到40%。到2015年,分别上升到45%和60%,出口交货值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万家。
——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要发展到2万个, 全国乡镇企业集团发展到3000个。到2015年,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要发展到6万个,全国乡镇企业集团发展到7000个, 争取形成几个世界性的大公司。同时,培植一大批小精专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乡村,形成区域性的特色经济。引导企业采取独资、合伙、公司制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
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是,贯彻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培植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保持竞争优势。依据市场需求、本地优势和产业政策,扬长避短,形成特色,开拓新市场,实现多样化,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
乡镇企业结构调整要搞好七个结合,处理好七个关系
一是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处理好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农村二、三产业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乡镇企业补农、支农、建农、带农的作用,大力发展和加强支农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形成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和贸易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二是与集中连片发展相结合,处理好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是互为依托、互为促进的关系。小城镇发展了,就可以解决布局散乱和重复建设问题,生产力要素就能够实现合理配置,就可以节约土地和资源,产生集聚效益,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对于提高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革相结合,处理好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关系。乡镇企业要讲政治,讲大局,自觉服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调整、改革和改组,有所为有所不为。乡镇企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与改造,有所进有所退,在为与不为、进与退中取得与国有企业双赢的结果。
四是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处理好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关系。结构调整步伐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科技进步的快慢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我们要把结构调整与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科研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引进和培养人才,大力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发展的后续能力。
五是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处理好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国家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乡镇企业大有可为,要充当西部大开发的生力军,努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东西合作,实现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六是与发展高新技术相结合,处理好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我国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丰富,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和今后仍是乡镇企业的突出优势,要紧紧把握和利用好这个优势,促进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支柱产业与辅助产业协调发展。要注重利用现代技术改造和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和产品、逐步建立和壮大现代技术产业。
七是与发展和稳定相结合,处理好政府规划引导与尊重企业自主权的关系。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目的,调整是手段。调整的最终目标是乡镇企业的逐步发展和提高,调整是为发展服务的。要通过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加以引导,多作宣传动员工作,但不能行政命令、“一刀切”。要尊重企业的实践、选择和创造,不能一个模式一哄而起。要充分发挥经济和法律手段的作用,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突出重点,正确把握乡镇企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为了实现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握方向,突出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
第一,认真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促进东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协调发展。东部地区一定要抓住这次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良机,大力引进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步发展和壮大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要针对市场容量不足,资源较少、能源紧张、劳动力成本升高等状况,通过东西合作等方式,尽快有序地将高能耗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品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大连、宁波等省市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面。江苏华西村在宁夏和黑龙江兴建的华西村,不但成为全国东西合作的典型,而且还成了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山东烟台市在东西合作中动真格的,100多个东西合作企业无一亏损,成为全国东西合作示范城市。 中西部地区要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的方针,搞好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和人才开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第三产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彻底改变封闭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自身优势,加强与东部地区联合与合作,互惠互利,携手共进。
第二,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几年来,各地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力兴建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在乡镇企业小区建设上,还存在着认识不够、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在征用土地、户籍制度、工商登记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地要及时总结推广示范区的建设经验,逐步完善示范区内的软件和硬件,积极协调制定推动小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小区建设还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要搞单一模式。新建企业原则上要进工业小区和在小城镇兴办,有条件的老企业也要向小区集中。
第三,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乡镇企业第一产业要围绕特色,加强带动,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培植龙头企业等措施,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工厂化和现代化。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已达到了2万多个,实现产值近1000 亿元,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带动、主导产业带动、科技带动四种主要产业化类型,如山东、广东肉鸡和四川肉猪的繁育、饲养、疫病防治、饲料加工、宰杀冷藏、饲养运输、出口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福建漳州百里花卉长廊,浙江省义乌小商品市场、辽宁省西柳服装市场、安徽省阜阳黄牛市场、甘肃省兰州东部市场,宁波慈溪市长河镇的蔬菜生产、宁夏中宁市的枸杞生产、河南省固始县的编织渔网、渔具生产,福建、广东的定单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特色农业,以及浙江万向集团的农业车间、横店集团的草业开发计划、江苏阳光集团、龙山鳗业集团、山东大王集团、得利斯集团、龙大集团、广东温氏集团、大连华农集团、甘肃华容集团、黄河集团、宁夏夏进乳品饲料公司等都为乡镇企业发展第一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带了个好头。优化提高第二产业,一方面要大幅度降低第二产业在乡镇企业总体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加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使农副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乡镇工业的主体。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加快发展旅游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上一些短平快第三产业项目。
第四,依据市场需求,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乡镇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要作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属于传统产业处于成熟期但仍有市场的产品,重点是要抓好技术改造,进行适应性调整,增加或简化产品的功能,扩大产品的适用范围。比如,21寸以下彩色电视机,在城市基本处于淘汰产品,但在农村却有很大市场。不能在农村畅销的原因,除了价格偏高和农民的购买力有限外,主要是农民读懂说明书难、操作起来难。二是引进先进技术,抓好开发性调整。目前,世界上共有1500万种产品,我国仅有45万种,引进开发的余地还很大,一个新产品往往会形成或带动一个产业。三是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在保持传统出口产品优势的同时,努力扩大机电类、化工类产品、名牌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成套设备的出口,逐步变来料加工为品牌出口。
第五,继续实行大中小并举,不断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首先要实行大公司战略。拥有大中型企业的数量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乡镇企业要彻底改变以往那种“以多取胜”、“以量取胜”、“船小好调头”、“小而全、小而散”等粗放型、数量型的发展模式,走集约型发展之路,使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和名人企业聚集,或者以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组建企业集团。乡镇企业要走大中小并举,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共同发展路子。努力培植一批名优专特新企业。
第六,不断深化改革,完善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乡镇企业,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不能超越生产力水平来选择所有制形式。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尊重农民的实践、创造和选择,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以集体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新办企业在选择所有制形式上,不能强求“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允许投资者自主选择,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在所有制形式上更要不拘一格,放手发展个体私有企业。
(本文为作者在全国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