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安全战略面临全面调整——评安全保障与防卫力量恳谈会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恳谈会论文,日本论文,安全保障论文,力量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即将在2004年年底出台新《防卫计划大纲》,为此,日本安全政策的智囊们紧锣 密鼓地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10月4日,小泉首相的私人咨询机构“安全保障与防卫力 量恳谈会”,在召开了13次会议后,向小泉递交了一份长达近50页的报告——《面向未 来的安全保障与防卫力量构想》(以下简称“报告”)(注:)。在此之前, 防卫厅下设的“防卫力量应有态势讨论会议”于9月5日制定了新《防卫计划大纲》草案 (未公布,以下简称“草案”)。这两份书面报告将成为即将出台的新《防卫计划大纲》 的蓝本。
《防卫计划大纲》是指导日本自卫队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最早制定于1976年。现行的 《防卫计划大纲》是1995年为适应冷战后国际形势变化而进行修改的,它保留了1976年 “大纲”规定的“基础防卫力量构想”,即保持“自卫所需的最小限度的基础型防卫力 量”,但同时把自卫队的主要职能由抵御入侵扩大为保卫日本、应付大规模灾害和为国 际和平做贡献。此次修改,不仅要取消“保持自卫所需最低限度”这一限制,而且把“ 国际和平合作”作为自卫队的基本任务,并提出了新的安全战略——“统合安全保障战 略”。与以前20年修改一次相比,不仅修改间隔缩短一倍,而且修改力度也远远超过以 往。这预示着日本安全战略将进行全面调整。
一、日本修改《防卫计划大纲》的背景
冷战结束后,日本为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加快了安全战略的调整步伐,不仅逐步完善了 有事法制,而且还要对自卫队的建设方针、体制编制、武器装备等做出重大调整。此次 日本修改《防卫计划大纲》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卫政策智囊库纷纷出谋划策
“九一一”事件以后,日本对防卫政策开始重新审视,认为“防卫政策是保卫国家的 根本之策,为确保其实效性,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有必要“从日本国 家利益的角度”(注:),对日本的安全政策、自卫队体制改革以及日美防卫合 作方式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决定于2004年底修改现行《防卫计划大纲》。为此,防 卫厅于2001年9月成立了“防卫力量应有态势讨论会议”,由防卫厅长官兼任该会议主 席。设置该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建设与21世纪的日本相适应的防卫力量”(注:
)的目标,在防卫厅内部集思广益,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根据防卫厅的讨论 结果,日本政府于2004年12月在安全保障会议和内阁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发展弹道导 弹防御系统等》的决定。其中,专设“防卫力量的调整”一节,为日本此次调整防卫力 量指明了方向。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防卫力量应有态势讨论会议”于2004年9月5日 向小泉首相递交了新《防卫计划大纲》草案。
另一方面,2004年4月,小泉首相设立了一个私人智囊机构——“安全保障与防卫力量 恳谈会”。该恳谈会形式上是小泉首相的私人咨询机构,实质上是为日本政府制定防卫 政策提供决策建议的高级智囊团。该智囊团由日本财经界、学界、军界知名专家等十名 成员组成。他们是:东京电力公司顾问荒木浩(会长),丰田汽车公司社长张富士夫(代 会长),委员有前防卫次官佐藤谦、前防卫厅参联会主席西元彻也、前内阁官房副长官 古川贞二郎、前驻美大使柳井俊二、东京大学教授田中明彦、东亚大学校长山崎正和、 神户大学教授五百旗头真、上智大学教授樋渡由美。2004年4月以来,“恳谈会”共召 开了13次会议,并于10月4日向小泉首相提交了一份最终报告——《面向未来的安全保 障与防卫力量构想》。“草案”和“报告”的基本思想大同小异,可看作即将出台的新 “大纲”的蓝本。
(二)日本对安全环境的判断发生改变
“九一一”事件以后,日本对安全环境的判断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认为,随着苏联 的解体和俄罗斯实力及地位的下降,日本来自北方的威胁大为减小,发生大规模战争的 可能性越来越小,外敌入侵日本本土的可能性很低,而日本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恐怖活动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弹道导弹的扩散、游击战进攻,以及因各种宗教和民族矛盾及领 土纠纷引起的武装冲突,而且威胁将在何时何地发生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日本防卫力 量的主要任务不是应对来自北方的入侵威胁,而是应对恐怖袭击、弹道导弹、大规模杀 伤性武器扩散等新型威胁。因而,日本要改变“基础防卫力量构想”的建军方针,建立 一支能灵活有效地应对新型威胁的防卫力量。日本此次修改《防卫计划大纲》的目的, 就是通过对防卫力量的调整,提高应对恐怖活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弹道导弹等 新型威胁的综合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提高向海外派兵的能力,为国际社会的 和平与稳定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作用”。
(三)为适应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需求
“九一一”事件以后,美国对全球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说, 自冷战结束后,美国及其盟国面临的威胁已经发生改变,现在的威胁主要来自“无赖国 家、全球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而要调整全球军事力量部署,把战略重心 转移到亚太地区。美国在亚太地区进行军事部署调整的宗旨是:适当减小部队规模,提 高机动能力,增强对付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主要做法是适当减少和调整驻日韩地 区的兵力和基地,进一步加强在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的军事部署,并开辟新的基地。 美国希望通过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全球军事部署调整,达到巩固其在亚太乃至全球的军 事优势地位,最终实现称霸全球的战略图谋。
日本的战略调整以美国亚洲战略的调整为依据。此次新《防卫计划大纲》草案在较大 程度上体现了美国政府的意愿,是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的有力配合。从日本对所面临 威胁的判断以及提高自卫队快速反应能力的建军思路来看,均有追随和配合美国之意。 美国希望日本在国际安全事务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日本为了实现其“普通国家”的 战略目标,也急切需要扩大军事力量,而美国减少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力量部署,正好 为日本进行军事战略调整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四)日本政坛保守势力登台,“新国防族”对日本安全政策取向影响力增大
近几年来,日本国内新保守势力不断抬头,政坛出现右倾化、保守化趋势,尤其是战 后出生的“新国防族”,竭力主张日本修改宪法第九条,放手发展军事力量,使其在国 际安全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国防族”在日本安全战略调整中扮演了越来越 凸显的推动和掌控角色。
自中曾根康弘、山崎拓等日本第一代和第二代“国防族”之后,日本政坛出现了石破 茂、武见敬三等第三代“国防族”。与前两代“国防族”相比,“新国防族”具有人多 势力大、年轻有学识、历史包袱感小、政策诉求激进等特点。他们大多主张修改宪法第 九条,为军事力量的解禁大开绿灯。可以说,日本《防卫计划大纲》的修改及安全战略 的调整主要是在这批“新国防族”的推动下进行的。2003年6月27日,“新国防族”在 其发表的《关于国家安全保障的紧急声明》中,便强烈要求日本应尽早摒弃“专守防卫 ”原则,立即引进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并敦促小泉内阁修改对“集体自卫权”的解释。 同年9月30日,“防卫力量应有态势讨论会议”在向首相递交的报告中指出,日本需要 拥有对外国敌对目标和设施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的能力。在这些动向的背后,我们都 能听到“新国防族”的摇旗呐喊,而且这些政策诉求大多都能被政府采纳。可以说,在 很大程度上,日本军事力量的发展方向掌控在这批“新国防族”手中。
二、新“大纲”蓝本值得关注的几点变化
(一)提出了新的安全战略——“一体化安全保障战略”
“报告”在分析国际形势后认为,在21世纪复杂多变的安全环境下,日本应采取“统 合安全保障战略”,并提出了两个战略目标,即“保卫日本”和“改善国际安全环境” 。“保卫日本”是指防止威胁直接波及日本,一旦威胁波及日本,使其危害降为最低。 “改善国际安全环境”是指通过日本自身的努力及其与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合作,努力降 低在世界各地区的威胁发生率,使日本及在海外的日本人和日本企业不遭受威胁。“报 告”还提出,实现这两大目标分别有三种途径,即日本自身的努力、与盟国的合作以及 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从而形成“统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六个构成要素,亦即六个活动空 间。这六个构成要素并非相对独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报告强调,日本今 后应确立的新安全战略,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统合策略,因而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决策机 制。这一机制就是在首相的领导下,由“安全保障会议”决定六个要素如何相互作用, 赋予每个组织何种职责。其目的是通过适当地综合运用安全战略的六个要素,达到在保 卫日本的同时谋求改善国际安全环境的目的。这表明,日本安全战略的内涵已由国内安 全拓展到国际安全,日本的安全利益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确保本土的安全,而且还要通过 日本军事力量积极参与国际安全事务,努力预防或消除威胁,把威胁的苗头扼杀在萌芽 之中,从而建立有利于日本的外部安全环境。
同时,“报告”还将“国际和平合作”作为自卫队的基本任务之一。在1995年修改的 《防卫计划大纲》中,“国际和平合作”被列为自卫队三项任务中的第三项,在《自卫 队法》中,“国际和平合作”也被列为自卫队的“附属性任务”,而“报告”和“草案 ”均把“国际和平合作”提升为自卫队的基本任务。也就是说,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发挥 作用已成为自卫队的主要任务。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专守防卫”的被动防御战略,转向 具有预先遏制性质的“主动先制”战略。
(二)把防卫力量作为日本新安全战略的支柱,提出要建立一支“多机能而有弹性”的 防卫力量
“统合安全保障战略”六个构成要素的核心是日本的防卫力量,实现两大目标的主要 手段是运用防卫力量,因而防卫力量是日本新安全战略的支柱。为此,“报告”提出要 建立一支“多机能而有弹性”的防卫力量。所谓“多机能”,是指自卫队须首先具备保 卫日本的能力,包括对付来自国家间冲突的威胁和来自非国家主体的威胁等方面的能力 。具体地说,自卫队须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使自卫队具备应对以下各种威胁的能力,包 括反击对日本岛屿和周边海空域的军事入侵,应对游击队或特种部队向重要设施等发动 的袭击、生化武器和导弹袭击,平息国内动乱,对日本周边海空域实施严密监视侦察, 以及搜集和分析有关周边国家战略情报。同时,还须具备预防国际性威胁的能力,包括 参加国际和平合作、在与国际社会配合的前提下与盟国美国合作。
为提高自卫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报告”建议实行新的部队待命机制,“草案”提出 了具体新措施,即新组建两支快速反应部队:一支是陆上自卫队将成立的专门向海外派 遣的“国际任务机动部队”,另一支是日本陆上自卫队用于应对恐怖活动和游击战等新 型威胁的高机动部队——“快速反应团”。这两支新型部队,将统一归属将于2006年底 组建完成的“中央快速反应集团”(暂名)。该“集团”由防卫厅长官直接领导,将对海 外派兵实施统一指挥。
“报告”指出,“有弹性的防卫力量的关键是情报搜集和分析能力”,一个国家的情 报搜集与分析能力的水平,对于应对恐怖活动等新型威胁具有决定性意义。它是防卫力 量的“倍增器”,是“多机能而有弹性的防卫力量的基础”,因而建议日本不仅应加强 情报搜集活动,还应通过培养情报人才,进一步提高情报本部的战略情报分析能力。同 时,建立可防范电子战攻击的、有高度安全系统保护的大容量、高速、宽带的情报通信 网络,使有关部队能及时共享情报。可见,提高情报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是日本防卫 力量建设的重中之重,日本今后在此方面将加大投入力度。
(三)对自卫队的建设方针进行重大修改,改变长期坚持的“基础防卫力量构想”
“报告”指出,冷战后,日本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变化,日本遭受正规武装入侵的可能 性大幅降低,而来自恐怖分子等非国家主体的恐怖袭击等威胁则变得越来越严重。因而 ,“报告”建议重新修改在以国家威胁为前提下提出的关于保持自卫所需最小限度防卫 力量的“基础防卫力量构想”,发展一支能充分应对恐怖活动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新 型威胁的防卫力量,这将从战略发展上改变自卫队的建设方向。
关于防卫力量的规模和态势问题,“报告”指出,“新大纲”既应以防卫力量的定性 机能为中心规定其发展目标,也应改变现行大纲附表中对部队规模与装备数量的上限做 出规定的做法,使其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定期进行修改。其理由是,军事技术日新月异, 若规定长期的具体装备发展数量,就难以灵活地发展防卫力量。“附表”起到了确保日 本长期发展防卫力量的透明度和限定防卫力量发展规模的作用,目前日本政府内部对是 否撤掉“附表”尚有争议。
关于自卫队的编制规模和装备数量,“草案”规定,自卫队员额将保持目前的16万人 规模,但常备军员额将由现行大纲规定的14.5万人增加到15.2万人,而预备役部队的数 量将有所削减,这增强了自卫队在战时或遇到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能力。由于北部威 胁减小,北海道的陆上自卫队规模将缩小,地面装备数量将削减,而空中和海上装备将 增强。陆上自卫队将把坦克的数量由现行大纲规定的900辆削减到600辆,火炮由900门 削减至700门。航空自卫队把空中加油机兼运输机的引进数量翻一番,由原计划的4架增 加到8架,以提高作战半径和运输能力。战斗机数量由370架裁减至280架,主要裁减老 式F—4战斗机的数量,计划购置的130架F—2战斗机将被缩减到100架。海上自卫队的驱 逐舰总数将由50艘减至48艘,但仍将保留16艘潜艇,P—3C反潜巡逻机将由80架减至72 架。日本削减部分主战装备的目的,第一是为了提高部队机动作战能力,第二主要是为 了把钱用到刀刃上,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与美联合开发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上。 据称,日本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将耗资1万亿日元。
(四)加强日美同盟关系,强化日美安保体制
报告强调,日本必须继续保持并加强作为日美安保体制基础的日美军事同盟关系,并 呼吁政府要积极响应美国正在进行的全球军事调整(即由以特定军事威胁为对象的传统 遏制战略,向灵活应对恐怖分子、“无赖国家”的恐怖袭击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 新型威胁的战略转变),以日美两国的广泛战略对话为契机,与美国建立新的战略合作 关系。建立这种新型战略合作关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确保日本安全和维护周边地区稳 定,还旨在通过稳定整个国际社会,来预防威胁日本的事件发生。报告建议政府制定适 合时代要求的“新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和“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在现行《日美 防卫合作指针》基础上,继续探讨日美分工问题,使日美在“日本有事”和发生“周边 事态”时的合作关系更加具体化。
三、日本安全战略面临全面调整
日本此次修改《防卫计划大纲》的最大目的是扩大自卫队在海外的活动。为此,日本 赋予自卫队海外干预的基本任务,并开始着力建设灵活有效的快速反应体制。这表明, 日本自卫队建设正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期,日本的安全战略将面临全面调整。
(一)战略方针由“专守防卫”向“主动先制和海外干预”转变
“专守防卫”是日本战后根据和平宪法精神采取的被动式防御战略态势,其意是指“ 只有当受到对方的武力攻击时才使用防卫力量,其防卫力量的行使和保持的规模仅限于 自卫所需的最小限度之内”。二战后,日本在“专守防卫”战略方针的指导下,集中精 力发展经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90年代随着“政治大国”、“普通大国” 等口号的提出,日本国内为其军事力量松绑的呼声日益高涨,尤其是冷战后,日本明显 加快了军事战略调整的步伐。1995年日本制定的新《防卫计划大纲》,拓宽了自卫队的 任务,把“国际和平合作”作为自卫队的附属任务,向突破“专守防卫”战略迈出了第 一步。1997年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和1999年日本国会通过的《周边事态法》等有 事三法案,标志着日本开始架空“专守防卫”战略,并向“海外干预型”战略迈出了决 定性的一步。“九一一”事件以后,日本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借反恐之名, 行海外派兵之实,向世人展示了标榜“专守防卫”却公然出兵海外的一个真实谎言。在 出台了“有事法制”三法案和七法案、完善法理体系后,日本又将于2004年年底制定新 的《防卫计划大纲》,对自卫队的建设方针进行调整。
从上述两份报告来看,“新大纲”将改变保持最小限度防卫力量的“基础防卫力量构 想”,并实行新的安全战略——“统合安全保障战略”。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一支 多机能且有弹性的防卫力量为核心,采取“日本自身的努力”、“与同盟的合作”及“ 与国际社会的合作”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一体化策略,预防和应对国家之间的冲突、大 规模杀伤性武器、弹道导弹和恐怖活动等新型威胁,以实现“保卫日本”和“改善国际 安全环境”两大战略目标,达到确保日本安全的目的。“报告”把“国际和平合作”作 为自卫队优先于保卫本土的基本任务,这标志着日本长期标榜的“专守防卫”战略方针 将被彻底突破。同时,由于日本自卫队的基本使命是海外派兵,其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发 挥重要作用将成为日本新安全战略的重要目的。
另外,从武器装备的发展来看,也呈现转守为攻的趋势。自卫队在压缩坦克、火炮、 护卫舰、作战飞机等传统主战装备的数量的同时,其装备发展更富进攻性,远远超出自 卫所需。如为提高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陆上自卫队计划装备大型运输直升机和轻型装 甲车。海上自卫队和航空自卫队为提高反导弹能力、远程投送能力和远程打击能力,已 经装备了预警机、空中加油机、侦察卫星、“宙斯盾”驱逐舰,并正在建造1.35万吨级 大型两栖攻击舰等。日美联合研制的导弹防御系统既可用于防御,也可用于进攻。“防 卫力量应有态势讨论会议”在其最终报告中指出,日本有必要拥有攻击他国弹道导弹发 射基地等的能力。“安全保障与防卫力量恳谈会”报告书也提出,日本“必须综合运用 导弹防御系统”。由此判断,日本完全有可能将导弹防御系统用作打击敌导弹的进攻性 武器。这使得“专守防卫”更加名存实亡。
(二)自卫队的行动范围向全球拓展,安全战略重心转向应对恐怖活动、导弹袭击等新 型威胁
自海湾战争日本自卫队第一次跨出国门后,日本一直在为自卫队的海外行动制造法理 依据。1992年,日本国会强行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为已经跨出国门的 自卫队补办了一张“通行证”。1997年提出了“周边事态”的概念,声称“周边事态” 不是地理概念,而是着眼于事态的性质。日本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的援美行动 表明,自卫队的行动范围已远远超出“周边”的地理范围,而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而此次即将修改的《防卫计划大纲》,将专门成立向海外派遣的“国际任务机动部队” ,并酝酿制定永久的海外派兵法,使海外派兵成为自卫队的主要使命。一旦世界某个地 方发生恐怖活动等突发事件,在做出有必要派遣判断的情况下,防卫厅长官就可下令派 遣“国际任务机动部队”做出迅速反应。而机动部队的派遣地点和行动范围不受限定, 可以说,自卫队的行动范围已向全球拓展。
位于东亚的日本面临着独具特色的安全保障问题。在该地区,根据日本对安全环境的 判断,非主体国家发动的恐怖袭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弹道导弹是日本面临的主 要威胁,因此日本的战略重心将转向应对这些新型威胁。日本近几年的《防卫白皮书》 对朝鲜和中国的所谓导弹威胁进行渲染,此次“报告”也强调,在东亚地区,“存在着 两个核大国(俄罗斯和中国)以及一个不肯放弃开发核武器念头的国家(朝鲜)”,鉴于全 球动荡不安的安全形势和东亚独具特色的安全环境,“日本不仅要考虑近期的威胁,还 必须考虑远期的威胁”。可以认为,日本所谓的导弹威胁主要是指朝鲜和中国,因而反 导弹的矛头直指朝鲜和中国。对于在“无核三原则”的约束下一时难以跨越核门槛的日 本来说,导弹防御系统就是一支“弥补美国威慑力量”的重要威慑手段。因此,日本政 府积极推进与美国联合研制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为此还提出在日美之间放宽“武器出 口三原则”。日本政府2003年12月决定引进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并将于2007年初步建 成。这将对东亚地区尤其是对我国的安全环境造成压力。
(三)作战体制向灵活、快速、机动方向发展
为了使自卫队成为日本21世纪安全保障战略的有力支柱,日本提出建立一支具备多种 能力且灵活、快速、有效的防卫力量,为此,通过对现有体制进行重组或重建,建立起 灵活、机动的快速反应体制。日本将于2006年组建“中央快速反应集团”。从目前来看 ,“中央快速反应集团”将由以下部队组成:于2004年3月成立的反恐特种部队“特种 作战群”(主要任务为防止外国特种部队或武装间谍发动的突然袭击,编制300人);200 2年3月27日陆上自卫队在九州地区组建的第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西部军区直属步兵团 (主要担负九州、冲绳约2500个孤岛的防卫、警备及救灾等任务,编制660人);陆上自 卫队直属的专业防化部队“第101化学防护队”;以担负城市巷战和反游击战为主要任 务的第1师(政经中枢师)的部分部队;为应对恐怖活动和游击战等新型威胁而将在陆上 自卫队成立的“快速反应团”;专门派往海外参与国际安全事务的“国际任务机动部队 ”等。此外,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引进宙斯盾驱逐舰搭载的导弹防御系统后,将建立两支 随时待命的快速反应驱逐舰部队,并使其纳入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其中一支是由数艘 驱逐舰组成的反弹道导弹驱逐舰部队,另一支是由八艘驱逐舰组成的应对其他事态的驱 逐舰部队。这两支部队建立之后,日本的导弹防御能力和海上快速反应能力将大大提高 。
日本自卫队在缩小部队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能。根据冷战后国际形势 趋缓的判断,1995年《防卫计划大纲》规定,把陆上自卫队基干部队体制由“13师6旅 ”缩小为“9师6旅”。此次修改《防卫计划大纲》的宗旨之一,是为了改变1995年《防 卫计划大纲》的“单纯缩小规模”型建军模式,谋求建立更加适应新时期安全需求的“ 能力效应”型防卫态势,使作战体制向灵活、机动、小型、多机能的方向发展,以形成 能对各种威胁做出迅速反应的联合作战体制。
(四)日美同盟将成为日美联合干预国际安全事务的平台
“报告”把“与同盟的合作”作为实现其新的“统合安全保障战略”两大目标的重要 途径之一,强调“必须继续努力保持和加强日美同盟关系”,指出“日美安保体制和美 军的存在,今后仍将是日本防卫的一大支柱,同时,也是保持本地区稳定不可或缺的重 要因素”,并预测“今后在与国际社会共同合作的前提下进行日美合作的机会将越来越 多”。可见,日美同盟已经从以日本基地换取美国保护的形式,转变为日美联合干预国 际安全事务的工具和平台。这不仅给亚太地区的不稳定局势增添了不确定因素,也给我 国解决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造成极大的阻碍。
尽管我们尚不能断定上述报告的全部内容是否写入即将出台的新《防卫计划大纲》, 但作为其蓝本,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日本的安全战略将出现重大调整,改被动防御为 “主动先制”的战略思想,将由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的军事实践上升到军事理 论的高度,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军事力量在日本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扩大日本在国 际安全事务中的发言权,为实现其“普通大国”、“政治大国”的目标增添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