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户小额信贷扶贫绩效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土家族论文,湖北省论文,贫困地区论文,小额论文,为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7)01-0056-05
农户小额信贷是指以农户自然人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抵押、担保的贷款[1]。这种贷款形式极大的满足了民族地区广泛存在的低收入农民的特点和需要在民族地区大力推广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以农户小额信贷为手段的扶贫资金的投入,对于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并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武陵山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并选取该州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利川市为代表,随机抽取了10个村46户农户,跟踪调查了3个年度的数据,获样本总例数138例,以此来考察该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小额贷款的扶贫绩效。
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信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基本情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南边陲,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6个县,全州的8个县市都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内的贫困县,其中国家特困县6个。据国家统计局湖北省调查总队2005年的农村住户调查,2005年全州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643元。恩施州农村信用社从2002年开始大规模地推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目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扶贫规模已远远超过政府主导型项目和外援及其他项目规模,成为当地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较好地发挥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1.农信社以小额农贷作为支持农村经济有效载体的同时,自身资产质量有了较好改善。恩施州农村信用社辖8个县市联社,153个营业网点,职工总数 2300人,其中在岗人数1408人。近年来,恩施州积极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并大力推广小额农贷,逐步将小额信贷培育成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的有效载体。自2002年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以来,全州农信社农业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增长迅速 (见图1)。截止2006年6月,全州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已达154830万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96541万元。
由图1可知,截至2005年底,农户小额信贷已占农信社农业贷款的一半以上,小额农贷业务已逐渐成为当地农信社经营的主要业务。恩施州各县市农信社通过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以小额农贷为依托,使自身的存贷款规模快速扩张,资产质量也明显提高。由图可见,恩施州农信社从2002年至 2005年总贷款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图1 恩施州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和农户小额信贷增长情况
图2 恩施州2002-2005年农信社呆账贷款率及呆账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率
资料说明:由恩施州农村信用合作社2002-2005业务状况表和资产负债表数据整理而成。
2.农信社开展小额农贷过程中,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恩施州农信社在开展农户小额信贷过程中主要围绕高山蔬菜、魔芋、干鲜果、烟叶、茶叶和中药材这六大支柱产业进行,在确保传统农业生产贷款需求的基础上,在支农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下功夫,突出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全州信用社支持“五改三建四普及”新村建设,启动农村生态家园贷款。已支持发展培植茶叶20万亩,药材20万亩,特色蔬菜30万亩。在小额农贷具体发放对象上,重点支持种植、养殖大户1000户,为他们发放贷款近1亿元。2006年1月至6月,全州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烟叶生产贷款4800万元,13万户烟农种植烟叶 26万亩,贷款支农购化肥61500吨、良种6590吨、农膜 20吨、农用机械240台、耕牛110头、牲畜12万头,发展培植茶园22万亩、药材19万亩、特色蔬菜38万亩,发展种养殖大户1000户。
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各级信用社在推行农户小额信贷时注重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扶植,建设了具有地域特色,规模经营的一批专业乡村,如利川汪营、建南、谋道的黄连;恩施芭蕉、利川毛坝、鹤峰走马的茶园,巴东库区网箱鱼以及烟叶、魔芋、长毛兔、清蒿、莼菜、豆制品、板党、紫油厚朴、返季节蔬菜、柑桔等,形成了各户连片小群体,百乡百业大融合的新农村建设格局,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贷款投向绩效的回归分析
为了更好地评估农户小额信贷的扶贫绩效,本文选取恩施州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利川市为代表,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0个村46户信贷农户为样本,从计量上考察小额农贷的绩效。随机抽样的村包括李子村、盘龙村、庄屋村、凉务村、水源村、池谷村、花梨村、草场村、诸天村、双井村,研究样本时间跨度为2003年1月至 2005年12月,由于跟踪调查3个年度的数据,样本总例数为138例。
本研究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研究对象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贷款投向绩效分别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传统意义上,一般用收入来定义贫困,因此,本研究中将抽样农户的人均年收入作为衡量信贷农户贫困状况的指标,也是本研究中的因变量;同时,将农户小额信贷金额、小额信贷中农业投向的金额与非农业投向的金额及小额信贷农业投向中具体投向的金额(投向包括经济林、牲猪、粮食、烟草、魔芋、茶叶、牛羊、其他养殖)作为自变量;另外,本研究中还将信贷农户家庭人数、户主年龄、户主教育程度、户主配偶教育程度、信贷农户资信权重等作为可能影响信贷农户人均年收入的控制变量。
实证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农户小额信贷对农民增收是否具有积极作用;第二,小额信贷的两大投向,即农业生产(具体投向有经济林、牲猪养殖、粮食生产、烟叶种植、茶叶种植、魔芋种植、牛羊养殖、其他养殖)和非农业生产(包括外出务工、经商、乡办企业)各自的绩效如何;第三,小额信贷农户的家庭人数、户主年龄、户主教育程度、户主配偶教育程度、信贷农户资信权重等控制变量对农户人均年收入有何影响。具体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贷款投向绩效的一元回归分析。经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回归估计结果 (见表1)。
表1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贷款投向绩效的一元回归分析结果(N=138)
由表1可见,对农户人均年收入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P<0.05)包括:小额信贷金额、小额信贷投向经济林的金额、小额信贷投向牲猪养殖的金额、家庭人数、资信权重、户主年龄等。
其中,小额信贷金额与农民人均年收入的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农户小额信贷可增加农民人均年收入:小额信贷金额每增加1元,则农民人均年收入将增加 0.54元。
2.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贷款投向绩效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经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回归估计结果(见表2)。
表2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贷款投向绩效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N=138)
注:b′为标准偏回归系数,消除了各自变量之间量纲的影响,可用于比较各自变量对因变量作用的大小。
由表2可见,根据各影响因素标准偏回归系数的大小,各因素对农民增收绩效影响大小的排序为:小额信贷非农业投向的绩效>小额信贷农业投向的绩效;小额信贷农业生产投向中,各具体投向的绩效大小排序为:经济林>牲猪养殖>粮食种植>烟叶种植。
(1)小额信贷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通过比较各影响因素的标准偏回归系数,结果显示,在多个影响农民人均年收入的因素中,小额信贷对农民增收为正效应,且具有较大的影响,充分说明了农户小额信贷对增加农民收入的积极作用。
(2)小额信贷的农业投向与非农业投向的绩效比较。
通过比较各影响因素的标准偏回归系数,结果显示,农户小额信贷的非农业投向与农业投向相比,具有更好的绩效。
3.小额信贷的农业生产投向中,各具体投向的绩效比较。
通过比较各影响因素的标准偏回归系数,结果显示,农户小额信贷的农业生产投向中,经济林的绩效最好,其次为牲猪养殖。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课题组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获得138例样本数据,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基于小额农贷的积极作用,国家要加强对民族贫困地区农信社发展的扶持力度。《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中规定:“从2003年1月 1日起至2005年底,对西部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社一律暂免收企业所得税”[2]。这是国家为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发展而采取的优惠政策。对于民族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尤为落后,农信社的历史包袱尤为沉重,农信社改革的困难尤为重大,但至今未见国家出台专门针对民族贫困地区农信社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鉴于西部地区农信社免收企业所得税的这一优惠政策现已到期,而民族贫困地区农信社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为了更好地帮助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作者建议国家出台专门针对民族贫困地区农信社发展的优惠倾斜政策,具体可考虑:(1)由国家财政出资对于民族贫困地区农信社中由于政策性因素形成的不良资产进行部分抵补或减免;同时适当降低民族贫困地区农信社央行专项票据置换不良资产的门槛,对原规定时点票据置换漏报部分的历年亏损、不良资产重新进行审查核实,补办专项票据置换申请发行、兑付手续,让农信社真正减轻历史包袱,轻装上阵[3]。(2)区别农信社政策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项目,诸如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等对国家财政涉农补助资金发放等农信社所提供的政策性服务工作应给予工本费、劳务费等补偿。(3)在一定期限内对于民族贫困地区农信社暂免收企业所得税。
2.民族贫困地区农户小额信贷要为非农产业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向绩效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之一为非农业投向(外出务工、经商、乡办企业)与农业投向相比具有更好的绩效,因此民族贫困地区农户小额信贷要为非农产业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从而为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创办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积极创造条件。这就要求小额农贷要积极支持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支持发展个私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力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从而大量吸收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变农民为工人,变农民为商人,变农民为市民,使第二、第三产业成为他们的经营对象和收入来源,让他们离开土地,同时也为土地流转机制的形成创造客观的前提条件[4]。实际上,在本研究的调研对象中,恩施州农民申请小额信贷后创办小酒厂,购置烤烟设备进行当地农产品的深加工等特色个案并不鲜见,而且一般都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鉴于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小额农贷还可灵活处理,如对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部分路费支持。
3.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加大对区域性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向绩效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另一结果证明农户小额信贷的农业生产投向中,各投向产生的绩效也不尽相同,其中以果树和药材为主的经济林是所调研地区小额信贷绩效较好的贷款投向。这说明少数民族山区农民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具有较好的绩效。因此,民族地区农信社开展小额农贷还要大力支持特色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种养大户的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树立品牌、提高品质、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使之成为组织农户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的载体,将本地的特色名优产品优势转化为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目前小额农贷中的“公司十基地十农户”模式不失为一种既能降低农信社贷款风险,又能发展本地特色龙头企业,提高农民收入的贷款方式。这种模式对于广大农户而言,由于公司、企业提供了产品的销路,农信社提供了生产的资金支持,因而可以放心大胆地贷款,放心大胆地生产,解决了传统农村经济中由于信息渠道不全,农民盲目生产而导致的“多了砍、少了赶”的恶性循环问题;对于公司而言,由于广大的农户参与了生产,形成了生产基地,因此在年初公司往往与外面大公司签订供销合同,利于形成一个产供销的产业链,可以进一步发挥集约化经营模式的优势,获得规模经济,并同时享受当地政府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农信社而言,由于政府和公司给予了担保,而且关键是农户生产的销路有了保障,就不愁农户增加收入,进而也不愁农户归还贷款,因而农信社的贷款风险也会降低。
此外,鉴于目前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农信社发放小额农贷的贷款金额一般不超过3万元,且还款周期短,已不能满足日益成长起来的种、养殖大户和家庭经营性农户的贷款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考虑加大农信社小额农贷的贷款额度,并相应地延长贷款期限,满足这些农户的贷款需要。
4.民族贫困地区开展小额农贷过程中,信贷农户和当地政府要做好科技脱贫扶贫的配套工作。在研究小额信贷对农民增收绩效的同时,本课题也对信贷农户家庭人数、年龄、户主及其配偶的教育程度、资信权重(与资信评级对应的指标)等对农民收入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统计控制。结果显示,农户家庭人数过多、户主年龄大会对农民收入的增加产生负效应;而农户的资信评级越高,农民增收能力越强。
一般而言,户主教育程度越高,掌握的致富知识就越多,获取致富信息的能力就越强,把握致富机会的能力也越强。在本研究中,户主教育程度尚未明显体现出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可见目前在民族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手段中知识的作用尚未体现出来,其背景是农民增收的各项途径中科技含量不高。因此,今后民族贫困地区农信社在开展小额农贷的同时,一方面要鼓励信贷农户主动地学习科技致富的知识,树立科技脱贫的思想,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信贷资信等级;另一方面,农信社和当地政府还要加强科技下乡、信息到户的科技扶贫工作。地方政府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开展农业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从而实现传统积累式致富模式向跨越式致富模式转变,为更好地解决民族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收稿日期:2006-05-20
标签:贫困地区论文; 农村信用社贷款政策论文; 小额信贷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信用贷款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民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论文; 恩施论文; 农村论文; 农村信用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