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奥林匹克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高校参加奥运会的调查与启示_奥林匹克论文

现代奥林匹克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调查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林匹克论文,互动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启示论文,北京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7X(2010)02-0055-09

1 问题提出

现代奥林匹克需要社会资源的融合,全民动员,心系奥运,推动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全面了解北京高校奥运实践的情况,对北京市20所高校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为未来奥运会的高校参与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

通过国家图书馆、中国期刊网及北京高校奥运工作网等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高校奥运服务相关论文、报道以及管理文件等。

2.2 问卷调查

在专家咨询基础上,经过反复修订,设计了《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基本状况与评价调查问卷》,通过15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检验(非常可行8人、比较可行6人和一般1人),符合研究要求。截至2007年底,北京拥有教育部、北京市以及其他部所属高校82所。按照具有代表性原则,选择了教育部直属、其他部委所属以及北京市属的20所高校,占北京市所有高校的24.4%。具体调查的实施:在2008年10~12月期间,对直接参与学校组织管理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学校团委、体育部、后勤处、辅导员以及部分校领导等,每所院校发放问卷3~5份,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85份(回收率为88.5%),有效81份(有效率为85.3%)。研究中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内部一致性检验,经检验,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5,问卷具有可信性。

2.3 数理统计

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按照重要程度给予赋值,分别以5、4、3、2、1分的赋值,最后根据总得分除以选择人数,得到平均分值,并制作图表。

3 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高校奥运实践的基本状况

3.1.1 高校参与奥运的主要目的

高校参与北京奥运的目的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目的对高校具有不同的意义,具有不同强度的推动力量。图1可见,北京高校参与奥运主要目的排序为:促进大学发展、上级指派任务、为师生员工提供机会、得到财政资助、改善场地设施等。可见,高校参与奥运不仅有出自内在发展的目的,而且,有政治任务外在目的,这也使得高校参与奥运的互动性更强了,许多高校能够有计划地把高校教育功能与社会服务职能密切结合,从而实现了双方的互赢。

图1 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主要目的示意图

(图中的数字表示重要程度)

3.1.2 高校参与奥运的具体形式

从图2可见,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具体形式排序为:学生志愿者、志愿者师资培训及场地提供、员工参与后勤保障、奥运文化活动、住宿场所、竞赛与训练场地、奥运相关科研等。此外,有的高校还以财政资助、交通工具等方式支持北京奥运。

图2 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具体形式图

(图中的数字表示重要程度)

3.1.3 高校参与奥运的组织措施

北京高校结合有关部门的部署,积极参与到奥运工作中并采取了有效的具体组织措施。从图3可见,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为:设置专门奥运机构(4.59)、结合教学课程学分(4.24)、做好后勤保障(4.17)、开展宣传动员活动(3.96)、任命专门协调人员(3.62)、调整相应作息制度(3.27)等。

图3 高校参与北京奥运的组织措施重要性柱状图

3.1.4 高校参与奥运的宣传活动

宣传活动是高校参与奥运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师生员工融入奥运的重要环节。北京奥运期间,许多高校全校动员,大力宣传,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图4可见,高校开展宣传活动方式重要排序为:奥运相关讲座、奥运新闻宣传、设置奥运课程、奥运动员大会、奥运图片展览、奥运知识竞赛、校园奥运识标等。此外,高校还结合北京奥组委相关活动以及建设奥运雕塑等形式,开展奥运宣传活动。

3.1.5 高校参与奥运的激励措施

从图5可见,在激励措施方面,有75.3%的被调查者认为,北京奥运采取精神激励为主是最重要的,只有14.1%的被调查者和7.1%的被调查者分别认为,物质激励为主和提升优先为主是最重要的。

图4 高校开展宣传活动方式的重要程序柱状图

图5 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激励措施圆饼图

3.2 北京高校奥运实践的评价状况

3.2.1 高校参与奥运的总体满意度评价

高校意识到参与奥运的发展价值和政治意义,对于奥运各项工作积极投入,圆满完成了奥运服务使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调查中发现(图6),有92.6%的被调查者对高校参与奥运总体表现表示“满意”以上,其中,有21.0%表示非常满意和55.6%表示很满意。从有关奥运报道中,也发现了许多大学生感人的奥运服务事迹,如克服家庭困难、自身病魔、恶劣环境等,他们服从组织安排,全身心地完成任务。在问到“贵校配合北京奥运工作程度”时,有88.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能够积极配合北京奥运工作,其中有59.3%认为学校是非常积极的。在问到“贵校参与北京奥运达到其预想目的程度”时,有75.3%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满意或很满意,只有8.6%的人在不满意以下。正是因为学校积极配合奥运工作,达到了参与奥运预期目的,所以,对参与奥运总体表现满意度也较高。奥运参与得到认可,势必也加强了参与其他大型赛事组织活动的积极性,在问到“贵校是否还会继续参与到类似奥运的大型体育赛事”时,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有93.8%)表示“会”继续参加。

图6 高校参与北京奥运的整体满意度评价圆饼图

3.2.2 高校参与奥运对学校教育改革影响

高校为北京奥运贡献的过程中,也对学校教育改革产生影响。根据调查可知(图7),影响主要包括了高校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教育目标、教育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

图7 高校参与北京奥运对学校教育改革影响柱状图

3.2.3 高校参与奥运对学生素质影响

高校参与北京奥运对学生素质影响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图8),其中体育是受影响最大的(4.38)。此外,参与北京奥运也对大学生智育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工作实践中的学习过程,特别是部分高校把奥运纳入高校实践课程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图8 高校参与北京奥运对学生素质影响柱状图

3.2.4 高校参与奥运对协作能力影响

北京奥运组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这个中心任务,中央奥运筹办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加强配合,跨部门协调小组密切协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讲大局、讲风格,相互支持,形成了上下贯通、内外衔接、协调运行的工作格局。在相互协作的背景下,高校参与北京奥运也大大提高了自身协作能力。从图9可见,高校参与奥运的协作能力影响依次为学生之间协作、高校与体育部门协作、教师之间协作、院校之间协作、高校与赞助商协作等。

图9 高校参与北京奥运协作能力柱状图

3.2.5 高校参与奥运收获的评价

在北京奥运过程中,高校参与奥运服务、为奥运做贡献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的收获。从图10可见,高校参与北京奥运收获重要程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校基本设施、加强师生协助能力、提升学校知名度、发展校园社团功能等等。

图10 高校参与北京奥运收获评价柱状图

3.2.6 高校参与奥运存在的不足

高校在积极参与的奥运过程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在调查中发现(图11),有64.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参与奥运的具体工作中存在不足,如“有的志愿者在中后期工作热情消减”、“有的志愿者处理问题缺乏经验”、“有的志愿者解决问题过于情绪化”等等;有58.0%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奥运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少数大学生被正式聘任为志愿者后,对困难估计不足,出现了不满的情绪;有48.1%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参与奥运的宣传动员不够,虽然许多高校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成立了奥运机构,但是,在宣传动员中还是参差不齐的,有的高校抓得很紧,制定了学校相关计划,定期进行宣传动员,而有的高校相对较松,在计划的落实方面还不够;有43.2%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参与奥运的组织管理存在问题,因为奥运组织管理是一个需要多部门配合的复杂工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一环节的脱节现象;此外,还有的被调查者认为财政投入不足以及其他方面欠缺。

3.3 北京高校奥运实践的主要经验

3.3.1 以志愿者服务为主,完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

志愿者服务是北京高校参与奥运服务的主体,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北京奥运大学生志愿者“以学校为单位接受奥组委分配任务”,组织了5万名奥运会赛会志愿者、3万名残奥会赛会志愿者、20余万名城市和社会志愿者。自从北京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的承办权后,北京高校团委组织就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志愿者组织建设,通过宣传奥运志愿意义、参与社会相关实践以及服务大型体育赛事等,使得志愿精神在高校得到广泛传播,高校志愿组织在短期内得到了较快发展,为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服务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为了圆满完成北京奥运志愿者服务任务,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志愿者领导小组,结合各高校自身优势,建立奥运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基地,遵循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通用政策规定的招募流程,自主开展了材料审核、面试、测试等志愿者选拔工作,与各比赛场(馆)具体结合,对志愿者进行灵活有效的培训与管理工作,形成了特色的院校志愿者组织方式。可见,在北京高校志愿者组织工作中,加强了高校志愿者组织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赛事志愿者组织方式,进一步完善了高校志愿服务体系。这是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实践的宝贵遗产,为未来奥运会和其他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服务提供重要借鉴。

图11 北京高校参与奥运存在不足柱状图

3.3.2 加强组织协调功能,提高高校内外合作程度

北京高校参与奥运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整个教育系统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协调,促进了院校内部的密切合作及院校与其他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为北京奥运高校服务建立了良好的组织管理保障。从院校外部合作层面看,北京市高等教育系统成立了专门的奥运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统筹、协调指导,形成了参与工作有序、协调配合密切运转顺畅的工作机制,加强了高校参与奥运的组织管理,促进高校与奥组委的有效沟通,并相继出台了高校奥运工作相关政策文件,如《关于2008年北京高校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大学生志愿者基础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微笑北京—2008首都大学生志愿者文明行动”的通知》等,为高校参与奥运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3.3.3 根据奥运工作需求,提供强有力全方位保障

随着现代奥运会规模的扩大,奥运会运作更加的复杂,组织者逐渐认识到高校资源参与奥运的重要作用。根据奥运工作需求,北京高校发挥优势,统筹协调,为圆满完成奥运任务提供强有力全方位保障,涵盖了高校人力、物质、信息和文化等领域。在人力资源方面,高校为实现“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目标提供了人才、科研和智力支持,其中,高校志愿者服务是人力资源的基础,来自语言、信息技术、新闻传播、物流、法律等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志愿者分布竞赛、翻译、安保、医疗、兴奋剂、交通、餐饮、住宿、注册、技术、礼宾、接待、物流、观众服务、媒体服务等数十个工作岗位,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做好奥运志愿服务工作。此外,在“平安奥运”工作方面,高校师生组织2万余人担任平安奥运志愿者,有效充实了奥运期间校园安全防范力量,成功保障了奥运期间学校乃至全市的安全稳定;在物质资源方面,北京15所高校的6个竞赛场(馆)、23个训练场(馆)承担了奥运会、残奥会的比赛和训练任务,为奥运会各个项目的顺利开展提高重要的场地资源保障,既保证了奥运赛事运行,也推进了高校场地设施建设,赛后许多场地成为高校教学与健身的重要场所,这与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以高水平竞技带动大众体育发展”的思想相一致。还有部分高校利用住宿等资源,承担京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侨外赛会志愿者的接待相关工作,大大减轻了北京奥组委接待压力;在文化资源方面,高校充分发挥优势,将校园文化与奥运艺术节结合,积极参与每一届文化节的活动中,充分显示了高校的文化资源优势。可见,高校为北京奥运提供了强有力全方位保障,为奥运会成功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

3.3.4 以服务奥运为基础,增强奥运参与互动效应

北京高校以服务奥运为基础,涉及到奥运会所需要的各专业领域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的人力资源,参与到奥运组织活动中,提供现有高校体育设施,满足了奥运顺利开展的资源需求。同时,高校也积极主动地抓住奥运契机,促进学校的发展,增强奥运参与的互动效应。从高校志愿者服务看,把奥运会作为高校育人的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参与奥运实践中,提高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服务他人能力,提升了社会服务精神,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许多高校在完成奥运任务的同时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课程学习,通过高校与北京奥组委的合作培养,实现了若干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奥运相关知识的学习,为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北京奥组委共与16所高校培养706名赛时实习生的计划,涉及法律、外语、新闻传播、物流等9个专业领域;从场(馆)设施使用看,高校抓住奥运机遇,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与校园环境建设,许多高校改造旧的体育场(馆)和设施,修建现代的奥运场(馆),不仅满足奥运赛事需求,也为师生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健身场所。从高校奥运文化开展看,高校结合北京奥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得高校校园文化与奥运文化相融合,有利于高校吸取了奥林匹克先进的文化基因,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校园文化。总之,高校参与奥运服务,给高校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促进与发展,既包括学生教育实践、硬件设施改善,也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形象提升等,在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后奥运时期,需要不断总结与继承奥运留给高校的文化与物质遗产,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3.3.5 发挥高校自身优势,体现高校奥运服务特色

北京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参与奥运,积极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资源优势,并体现其服务特色。在奥运科技服务方面,高校以自身特色选择服务重点,从奥运训练科技攻关到奥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奥运器材设备开发、兴奋剂检测技术探索、奥运场(馆)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体育院校倾向于奥运训练科技攻关,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科研人员深入到各个国家队中,有效地加强了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提高运动员身体恢复的手段和方法,解决运动实践的关键问题,为北京奥运取得优异成绩起到积极的科技服务功效;自然科学优势的综合性院校倾向于奥运相关科技服务,如清华大学研究和开发的“燃料电池城市客车”运用到北京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中;北京理工大学研究和开发的“零排放纯电动客车”奥运会后将被作为北京专线旅游车;北京大学研究和开发的“北京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研究”关系到北京市民生活的空气质量改善;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和开发的“普适计算研究—手语无障碍信息服务的普适计算”,在网页上增加手语信息使得残疾人群获得切身好处;人文学科优势的院校倾向于奥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承担了“人文奥运”的内涵研究、“人文奥运”与北京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人文奥运”与社会心理文化环境建设等课题研究,举办了“北京2008-人文奥运研讨会”、“奥运与北京发展论坛”、“奥运经济与文化产业研讨会”、“首届奥运经济与城市发展合作论坛”等学术会议,为加大人文奥运建设力度,奥运如何推进与加速北京的发展等问题献计献策,对推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理论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北京部分高校积极探索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特别是北京体育大学作为最高体育学府,发挥教学、科研与训练相结合的优势,积极投入到奥运备战中,为中国竞技体育事业输送和培养着高素质的竞技人才。正是由于高校能够结合自身优势,合理定位,选择服务特色,提高了高校奥运服务的整体水平。

3.3.6 开展奥运文化宣传,促进高校奥运文化交融

高校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北京奥运过程中,重视奥运文化交融,紧紧围绕奥运主题,传播奥运理念,弘扬奥运精神,积极开展与宣传奥运文化。首先,积极开展校园奥运文化活动,以奥运主题在校园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办了北京学校奥林匹克文化节、首都大学生创意文化节、奥运文化和民族艺术进校园、奥运冠军校园行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奥林匹克知识水平,积极倡导和培养奥运精神,营造良好的奥林匹克文化氛围;其次,以奥运文化推动校园健身热潮,许多院校把奥运文化活动与“阳光体育活动”结合,在思想上与奥运共识,增强师生员工运动意识,树立奥运健康理念,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第三,加强校内奥运文化宣传教育,利用高校校报、专刊、网络等多元宣传教育方式,全面报道学校奥运参与进展情况,深入宣传学校服务奥运的感人事迹,如优秀团队事迹、典型人物、感人事件等,充分展示了高校奉献奥运的师生群体形象,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营造了奥运志愿服务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第四,加强校内奥运文化宣传教育,高校大学生是奥运文化的体验者,还是奥运文化的传播者。为了更广泛地宣传奥运知识,自2007年3月开始,北京高校的1000多个“首都大学生志愿奥运宣讲实践团”的40多万名志愿者走出校门,走进中小学、社区、农村、企业和工地,组织大学生投身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塑爱国自强、开放自信、求真务实、奋发向上的大学生时代形象。可见,北京高校的奥运文化宣传,促进高校奥运文化交融,使得奥林匹克文化在我国高校以及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3.3.7 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创造奥运参与和谐环境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高校在参与北京奥运过程中,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师生员工的劳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了奥运参与和谐环境。许多高校从实际出发,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协调学校各个部门,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人文关怀,创造了志愿者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

3.3.8 以奥运参与为契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是一个建立在经济转型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时代,特别是物质层面的巨大变革,导致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北京高校抓住奥运参与契机,以奥运工作为基础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将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大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奥运论坛”、“热爱祖国,迎接奥运”等品牌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精神,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小结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在整个北京奥运周期中显示了重要的价值。北京高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协调部门关系,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奥运,参与奥运,服务奥运,为北京奥运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高校奥运实践不仅为奥运会提供重要资源保障,提升了奥林匹克在中国社会的影响,而且总结了完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提高高校内外合作程度、提供强有力全方位保障、增强奥运参与互动效应、体现高校奥运服务特色、促进高校奥运文化交融、创造奥运参与和谐环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基本经验,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中国特色的合作模式,对未来奥运会的组织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收稿日期:2009-12-12; 修订日期:2010-01-10

标签:;  ;  ;  ;  ;  ;  

现代奥林匹克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高校参加奥运会的调查与启示_奥林匹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