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呼唤高级蓝领_中国制造论文

“中国制造”呼唤高级蓝领_中国制造论文

“中国制造”呼唤高级蓝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蓝领论文,中国制造论文,高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在我国,由于高级技术工人奇缺,高级蓝领越来越“吃香”,身价行情日趋看涨 ,更有“金色蓝领”出现。前不久,深圳一家企业尽管为高级钳工开出6600元的月薪, 但还是未能如愿,只得发出“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的感叹;青岛一家制造公司打出 年薪16万元的“天价”急招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模具技工,最终也因面试者寥寥而 没了下文;杭州汽轮机厂将数控机床工人的月薪提到6000元,在人才市场上仍一无所获 ……高级技工成了人才市场上有价无市的“香饽饽”。

深圳市去年第三次向社会公布的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如下:硕士研究生月薪高、中、 低位分别为:5900元、3500元、2400元;而高级钳工的月薪分别是:6600元、4300元、 3200元。江苏省职业介绍中心近来的一项调查显示,已经成熟的苏南劳动力市场正迫切 需要大量的一线产业技术工人,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已被市场的价值规律所取 代。有的用人单位打出了“能力大于学历,高薪 = 能力 + 机遇”的口号,其中有一家 公司标出年薪3万元以上的岗位,首要条件就是“精通技术”。在山东省青岛市劳动和 社会保障局举办的2001年秋季外商投资企业招聘洽谈会上,一家塑料制品公司给高级塑 料模具技工开出了年薪16万元的“天价”。武汉劳动力市场获悉,2003年上半年,用人 单位到该市场招聘技工,开出的最高工资已突破4000元,而在去年,用人单位开出的最 高工资为2000多元。

高级蓝领人才缺口大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给人的印象仍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当我们满怀信 心地突破了企业竞争发展的一个“瓶颈”——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却又深深地陷 入另一个“瓶颈”——谁来合格地运用这些技术和设备。显然,许多企业竞争面临的难 题已经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是“有米”难寻“巧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据会议介绍,目前全国仅数控机床的操作工就短缺60万人。我国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 的比例只有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武汉、太原、沈阳、重庆等产业工 人集中的城市,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技工“断层”现象,广州对80家企业的专项调查 表明,真正受过正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技术工人只有27.7%。上海最近做的一项职工素 质调查显示,高级技工仅占0.9%,中级技工占45%,这很难适应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 据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在全市技术工人中,高级工的比例只占到10%多一点 ,中级技工不到40%,一半以上的工人为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更是少得可怜。据统 计,高级技术工人的缺口不仅集中在机械、建筑、印刷等传统行业,更大量集中在电子 信息、环保工程、工艺美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中。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人才市场上高级技工短缺的消息时时见诸报端,有一些企业的老 总发出了找一名高级技工比找一名硕士、博士生还难的感叹。浙江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 统计显示,所有工种的技术工人都是需大供小,其中维修电工的供需缺口为1∶2,机械 设备装配工的供需缺口为1∶7,焊工、机修钳工的供需缺口为1∶8,数控铣工的供需缺 口高达1∶21。随着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企业竞争的加剧,必须改变传统的对技术 工人地位作用的认识。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不仅需要一批高级的“白领”来做强企业龙 头,更需要大批“高级蓝领”来夯实企业龙身。

让高级蓝领撑起“中国制造”

在我国各类企业中,大批新增劳动力未经任何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上岗操作,成为当前 的突出问题和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初中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没有升 学机会,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未经培训就走上了工作岗位,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人员 数量已经占到新增劳动力总数的30%。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二三产业,也大都未 经过任何职业教育和培训。这使得相当多的劳动者就业后无法适应岗位的需要,也是产 品、服务质量上不去和生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人们不能忘记河南洛阳商厦“12·25”特大火灾、上海炼油厂吊机倾覆事故……而这 些惨剧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电焊工和有关操作人员无证上岗,违规作业,缺乏必要的技 术技能。调查表明,在近几年企业发生的各种事故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于一线技术工人 责任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国家计委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企业产品 平均合格率不到七成,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尽管很多中国企业配备了 世界上先进的生产线,但由于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低,生产出来的产品很难达到相关标 准。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 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是由我国“高级蓝领”欠缺所致。

我国一名著名经济学家在考察了德国的制造业后,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观点,他认 为,中德两国制造业的差别不仅仅在于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上,更在于一线工人的综合 素质上。这位经济学家说,德国企业的工人能用一流的设备生产出一流的产品,而我国 某些企业的工人用一流的设备只能生产出二流甚至三流的产品。如我国手表生产厂家用 与瑞士手表生产厂家一样的配件组装手表,远远赶不上人家的质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邱晓华强调,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增长,这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只有高 技能人才成为企业人才金字塔型结构的基础,“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才有可能具备真正 的竞争力。

其实,一名高级技工在企业中所起的作用与一名高级工程师、设计师所起的作用同等 重要。一名工程师设计的只是一张图纸,但要把这张图纸精确无误地变成合格的产品, 必须有一批优秀的技术工人才能实现。所以,企业竞争并不只是企业家的竞争、管理人 员的竞争、科研人员的竞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工人之间的竞争。一名有真知灼见 的企业家,不但要敢于拿高薪聘用经营人才、管理人才,还要勇于高薪聘用技术工人。 只有塑造出一批有较高理论知识、很强动手能力和很好敬业意识的优秀工人队伍,我们 的企业才能应对加入WTO竞争,敢于同国外企业叫板。

“白领情结”有待改观

我国的火箭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20世纪90年代几次发射失败,主要原因不是设计问 题,而是制造问题。原来是火箭发动机的焊接点承受不了上天后的高压,是技师研究解 决了这个难题,从而保证了卫星成功上天。我国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成功是世界级尖 端技术的突破,其谱仪线圈为世界最大的线圈之一,在许多科研单位无法制作的情况下 ,也是由工人技师大胆创新,在短时间内将其制作成功的。以上的故事提醒我们:加快 科技进步和创新,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同样离不开千百万应用型的 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型的技术工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速进行,国际产业分工正 在“重新洗牌”,发达国家的一些制造业加快向外部转移。这是我们的机遇。但我们也 要看到,目前转移过来的大都是来料加工和装配等工序,加工深度不高,真正技术含量 高的并不多。要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迅速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过份强调学历教育和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是导致中国技术工人水平低、后备资源不足 的主要原因,现在企业一线工人多有“白领情结”的“后遗症”,年轻人不愿当工人, 当了工人也不去钻研技术。在目前这样一个以学历、文凭决定人的身份、地位的社会, 无论你把技术工作说得多重要,把职业教育培训提得怎么高,也无济于事,如此“大环 境”下,学生及其家长即便已认识到职业技能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但在适龄期教育 选择上依旧是学历优先“没商量”。整个社会的观念也让那些家长们,总还是希望自己 的孩子能够考大学,拿个高学历,将来做个白领。

“2002年广州市高考咨询会”上,本科类专场人潮汹涌,而高职类专场显得冷清;尽 管各所院校卖力宣传,拉拢生源,咨询家长和考生的人数仍然锐减,“高职只是没有选 择的选择”,一位考生家长这样说。高职类专场共有省内外105所高校到场设摊,一进 咨询会的大门,场内的第一感觉是“学校比考生多”,不少省内高职院校咨询台前一个 人都没有,而省外开办大专的较知名院校,如西南政法学院等,台前也只有寥寥数人。

“十五”(2001-2005)计划提出,中国将对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培养和 造就一大批“中国制造”的专业技能人才,到2005年,将职工中的高级技术人才的比例 提高到20%。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未来三年,中国必须通过职业教 育,培养3000万从业人员,才能疏解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高技能人才荒。

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调整企业高级蓝领的分配关系,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从而引导人 力资源适当向高级蓝领队伍流动。“本科起步、硕士达标、博士吃香”的用人格局必将 改变,文凭不再是地位的象征,有真本事才能谋生。有眼光的家长和学生应该及时调整 思路,在未来几年,受过良好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工人比大学生甚至比博士生还要“吃 香”。在技术工人的培养方面,中国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在技能工人之间,建立全球性 的联系和交流,这样才能确保中国技能人才的水准,使“高级蓝领”真正成为提升中国 制造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

标签:;  

“中国制造”呼唤高级蓝领_中国制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