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上职业学校?你为什么去职业学校?有什么关系呢?_高职大专论文

谁上职校?为什么上职校?有何差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校论文,有何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6)7-0057-10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为“中国制造”乃至“中国创造”的提升及其质量培养了千千万万的职业技术人才。为此,国家实施了各种引导和鼓励学生选择职业院校的教育结构调节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鉴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以及职业教育的低地位与吸引力,职业院校仍然没有改变“平民教育”和“差生教育”的状况。

       为了发现是什么家庭背景的学生最终选择上职业院校,这些学生基于什么原因上职业院校,以及各学段的学生与职业院校学生在具体的选择上职业院校的原因认识上有何差异,及其在各人口学变量上有何差异,为此,本研究通过对全国9个省份的22所中职中专学校、25所高职高专学校以及全部135所各学段学校的调查,对此将作一次较全面的回答。

       二、文献综述

       在谁上职业院校方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研究院的研究发现,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多来自贫困地区、西部地区与民族地区[1],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中西部农村地区,且其父母多为农民、工人[2]。以至于前人大校长纪宝成说:“职教简直成了‘平民教育’的代名词。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3]

       在为什么上职业院校方面,宋映泉、罗朴尚、魏建国对西部某省农村初中生的升学意愿进行了研究,发现学习成绩及家庭经济困难是农村学生选择接受中职教育的最重要因素[4]。于洪娇的研究发现中职学生近一半是迫于家庭的经济能力,或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被迫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只有47.6%的中职学生是主动选择就读职业学校[5]。李兰兰的研究发现无论被调查学生的成绩如何,都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且初中学生的人口学变量中的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亲职业、家庭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对上中职意愿的选择有显著差异[6]。

       对谁上职校(职业院校)、为什么上职校方面上述学者的研究有所发现,即多来自中西部农村贫困家庭,主要是受制于学习成绩及家庭经济困难而上职校,但其调查样本规模有限,本研究将进一步比较较大样本下得出的结论是否与前人的有所不同。另外在谁基于什么原因上职校的差异方面,本研究将从地区、省份、性别、年龄、学段、家庭孩子排序、家庭住所、父亲职业的社会地位、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水平方面比较其差异,以及各学段的学生与职业院校学生在认识上的差异,以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文献综述与研究内容计划,本研究作出如下假设。

       研究假设一:选择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多为家庭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家庭社会地位越高、收入越高的学生越不倾向于选择上职业院校。

       研究假设二:认为中学生选择上职业院校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考试成绩差,上职业院校是与其成绩相匹配的;第二位的主要原因是上职业院校能学到技能将来好就业;第三位的主要原因是职业院校资助多,学费较低,家庭教育成本低些;第四位的主要原因是源于政府与社会的压力而导致的教师动员学生报考。

       研究假设三:不同性别、年龄、学段、家庭孩子排序、家庭住所、父亲职业的社会地位、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水平间的学生在对中学生选择上职业院校的原因上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假设四: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在对为什么选择上职业院校的原因的认识上与其他学段的学生及全部样本学生(含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的认识是存在显著差异的。

       四、问卷设计、发放回收及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问卷设计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与经验判断,本研究问卷设计中学生选择上职业院校的最主要原因大致为:

       第一,中学生选择上职业院校更多的是受学生自己的成绩所迫,中高考成绩比较差,只能选择上职业院校,即他们上职业院校是与其成绩相匹配的。

       第二,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中专学校)的资助力度,有减免学杂费,提供生活补助,以及职业院校学费相对较低,如此减轻了学生的家庭教育成本负担。

       第三,职业院校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即职业院校专门从事职业技能教育,学生入学后能学到一技之长,而拥有技能在身,有助于将来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容易就业。不排除某些学生是出于职业兴趣的也选择上职业院校,这类原因一并归入到此类原因中。

       第四,笔者在平时的中职教育相关调查中发现,中职学校教师每年暑假前都要去中学宣传招生,有的学校甚至把招生指标任务分配到各个教师,完不成就要被扣工资等。高职院校也会在暑假前加强在高中的招生宣传力度。这类原因的根源在于国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轨分流”政策的影响,要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及招生规模要相当,如此职业院校就有相当大的招生压力,这种压力会传递到中学去,于是有了中学及中学教师会劝导部分学生报考职业院校。有的职业院校甚至与中学之间为此有相关的利益分配。

       当然中学生选择职业院校还有其他原因,但笔者认为其他原因或多或少可以归入上述四类原因中,即使不能归入的,估计也不是最主要原因,故在问卷中未设计其他原因选项。

       样本的人口学变量主要设计了性别、年龄、所处学段(受教育阶段)、在家庭孩子中的排序、家庭住所、父亲职业、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水平,以及学校所在地及学生所处的地区与省份。

       (二)样本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研究选择了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浙江作为东部地区的代表省份,安徽、江西、河南为中部地区(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划分而非完全地理意义上的划分)的代表省份,陕西、四川、贵州为西部地区的代表省份,全国共抽样9个省份除小学(怕其阅读与理解能力有限而影响问卷填写效果而被排除)外的其他所有学段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根据随机与方便原则在上述9个省份的各类学校进行取样。一般是每个学段原则上至少选择两所学校,每个学段最后回收的有效样本(人口学变量及回答问题部分有三个及以上未选择的视为无效问卷)确保在150-200份之间,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取样在200份左右,上下不超过30份,因研究生占各学段学生的比例较少,故取样也稍微少些,全部样本共调查9省135所各学段的学校、10230个有效样本,22所中职中专学校、1901个有效样本,25所高职大专学校、1853个有效样本。具体回收的有效样本如表1所示。

      

       (三)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用统计软件SPSS16.0,根据样本在几个主要人口学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具体情况为:

       1.样本在家庭住所间的分布。表2反映了样本在不同家庭住所间的分布情况。

       由表2可见,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不同家庭住所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农村53.6%、乡镇16.4%、县城14.9%、地级市及以上15.1%,未显示家庭住所的个案有42个,占样本的1.1%。

       2.样本在父亲职业间的分布。表3反映了样本在不同父亲职业间的分布情况。

      

       由表3可见,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父亲不同职业间的学生的比例分别为农民33.2%、工人(农民工)30.1%、个体工商户19.0%、雇员10人以下的企业主4.5%、雇员10人及以上的企业主2.7%、教师1.6%、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普通员工7.7%、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副科级干部0.5%、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正科级干部0.5%、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副处及以上级别干部0.3%,未显示父亲职业的个案有38个,占样本的1.0%。

       3.样本在母亲受教育程度间的分布。表4反映了样本在不同母亲受教育水平间的分布情况。

      

       由表4可知,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母亲不同受教育水平间的学生比例分别为小学30.0%、初中42.3%、高中17.1%、大专3.7%、本科1.4%、研究生0.5%、文盲5.1%,未显示母亲受教育水平的个案有35个,占样本的0.9%。

       4.样本在家庭收入水平间的分布。表5反映了样本在不同家庭年收入水平间的分布情况。

      

       由表5可知,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不同家庭年收入水平间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万元以下32.2%、1万-3万元之间32.9%、3万-5万元之间16.9%、5万-8万元之间8.9%、8万元及以上9.0%,未显示家庭年收入水平的个案有105个,占样本的2.8%。

       五、谁上职校?为什么上职校?

       (一)谁上职校?

       基于受调查的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的描述性统计中我们发现:

       1.独生子女上职业院校的比例仅为29.3%,比全部样本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要低6.4个百分点;而在家庭孩子排序老大、老二(及以上)的学生上职业院校的比例分别为35.3%、35.4%,均比全部样本中相同家庭孩子排序的比例要高3.2个百分点。即在多子女(2个及以上)家庭中孩子上职业院校的学生比例要大于全部样本的,而独生子女家庭上职业院校的学生比例要低于全部样本的。

       2.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家住农村及乡镇的比例为70.0%,比全部样本的要高9.4个百分点,而家住县城及地级市及以上的学生比例比全部样本的要低9.4个百分点。即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来自农村及乡镇,而来自县城及以上的仅占30.0%。

       3.上职业院校的学生的父亲职业多为社会地位比较低的农民、工人(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父亲为这三类职业的学生占82.3%,比全部样本要高9.6个百分点;而父亲职业社会地位比较高(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学生仅占1.3%(其中副处级及以上的仅为0.3%),父亲为企业主的学生占7.2%,比全部样本要低2.5个百分点;父亲职业为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通职员的学生占7.7%,比全部样本要低4.4个百分点。即上职业院校的学生的父亲职业的社会地位明显要低于全部样本的。

       4.上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母亲受教育水平较低,其中母亲受教育水平为文盲、小学、初中的占77.4%,比全部样本要高9.9个百分点,母亲受教育水平为高中的占17.1%,比全部样本要低3.0个百分点,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大专及以上的仅占5.6%,比全部样本要低6.7个百分点。

       5.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低收入家庭,其中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占65.1%,比全部样本要高10.4个百分点;而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比全部样本又要低10.6个百分点,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仅占17.9%,比全部样本要低8.1个百分点。

       (二)为什么上职校?

       根据各样本的选择情况,我们发现各样本对学生上职业院校的主要原因的认可(选择)比例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全部样本中认为学生中学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与自己的考试成绩相匹配的占57.3%;认为是职业院校资助多,学费相对要少些,家庭教育成本低些的占39.7%;认为是职业院校能教会学生某项职业技能,将来更容易就业的占58.1%;认为是源于政府和社会的压力而造成的学校及教师动员学生积极报考职业院校的占43.3%。

       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认为学生中学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与自己的考试成绩相匹配的占52.2%;认为是职业院校资助多,学费相对要少些,家庭教育成本低些的占40.7%;认为是职业院校能教会学生某项职业技能,将来更容易就业的占61.9%;认为是源于政府和社会的压力而造成的学校及教师动员学生积极报考职业院校的占42.5%。

       可见,无论是全部样本还是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关于这四项主要原因的认可比例所反映的各原因的重要性(选择比例)排序上是一致的。

       排名第一位的主要原因是职业院校能教会学生某项职业技能,将来更容易就业,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的此项选择比例为61.9%,比全部样本要高3.8个百分点,即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更倾向于认为他们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职业院校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出于功利的将来就业需要而选择上职业院校。

       排名第二位的主要原因是与学生自己的考试成绩相匹配的,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的选择比例为52.2%,比全部样本要低5.1个百分点,即全部样本更倾向于认为中学生上职业院校是因为成绩差造成的。

       排名第三的主要原因是源于政府和社会的压力而造成的学校及教师动员学生积极报考职业院校,与全部样本相比,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更不倾向于此种认识,其选择比例为42.5%,比全部样本要低0.8个百分点。

       排名第四的主要原因是职业院校资助多,学费相对要少些,家庭教育成本低些,与全部样本相比,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更倾向于此种认识,其选择比例为40.7%,比全部样本要高1.0个百分点。

       六、上职校的各主要原因的人口学统计变量的差异检验分析

       在对上述上职业院校的四个主要原因分别用SPSS16.0进行人口学统计各变量的交叉列联表分析,再通过卡方检验,以发现人口学各变量上在各个主要原因认可程度上的差异,表7显示了各原因下各人口学变量的卡方检验值。

       由表7可知,对为什么上职业院校的四大主要原因进行人口学变量的交叉列联表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就可以发现各原因下各人口学变量的子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1.地区间的差异。除了全部样本在上职业院校的原因是“政策影响等造成的教师动员学生报考”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其他原因的选择上在地区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在:(1)东部三省(广东、江苏、浙江)的学生最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这些学生成绩比较差,是与他们的考试成绩相匹配的,此选项全部样本的认可比例要高于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的。(2)中部三省(安徽、江西、河南)的学生最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资助多,教育成本低,而发达的东部三省的学生最不倾向于此种认识的。(3)西部三省(陕西、四川、贵州)的学生最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能学到某项职业技能以致将来好就业,而中部三省的学生最不倾向于此种认识。(4)中部三省的学生最倾向于认为上职业院校是因为“政策影响等造成的教师动员学生报考”,全部样本中地区间差距不明显,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地区间差距明显。

      

       2.省份间的差异。除了全部样本在上职业院校的原因是“政策影响等造成的教师动员学生报考”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其他原因的选择上在九省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为:(1)广东、江苏、浙江的学生最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这些学生成绩比较差,是与他们的考试成绩相匹配的。(2)除浙江、陕西、四川外,其余六省的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样本比全部学生样本更倾向于认可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资助多,教育成本低;其中无论是全部学生样本还是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样本,河南、贵州、江西、广东的学生最倾向于此种认识。(3)全部样本中的四川、广东、陕西,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的陕西、江西、贵州、广东的学生更倾向于认可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能学到某项职业技能以致将来好就业;其中无论是全部学生样本还是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样本,河南、安徽的学生是最不倾向于此种认识。(4)全部样本中的河南、四川、浙江,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的河南、安徽、四川、江苏的学生最倾向于认可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政策等影响造成教师动员学生报考;除江苏、安徽、河南外,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样本的此项认可比例要低于全部样本的。

       3.性别间的差异。除了全部样本在上职业院校的原因是“职业院校资助多,学费相对要少些,家庭教育成本低些”上、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原因“政策影响等造成教师动员学生报考”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其他原因的选择上在性别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在:(1)女生更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这些学生成绩比较差,是与他们的考试成绩相匹配的,全部样本比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更倾向于此种认识。(2)男生更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资助多,教育成本低,且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比全部样本学生更倾向于此种认识。(3)女生更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能学到某项职业技能以致将来好就业,且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比全部样本学生更倾向于此种认识。(4)男生更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政策影响等造成教师动员学生报考,且全部样本学生比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更倾向于此种认识。

       4.家庭子女排序间的差异。除了全部样本在上职业院校的原因是“学生升学成绩差,是与成绩相匹配的”、“职业院校资助多,学费相对要少些,家庭教育成本低些”、“职业院校能教会学生某项职业技能,将来更容易就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其他原因的选择上在家庭子女排序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在:(1)全部样本中独生子女更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这些学生成绩比较差,是与他们的考试成绩相匹配的,而家庭孩子在两个及以上的学生则明显要低于独生子女在该项上的认识比例;而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的该项比例要低于全部样本的,即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认为自己上职业院校是成绩造成的比例并没有全部样本的学生认为的那样多,且他们之间在家庭孩子排序间不存在显著差异。(2)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比全部样本更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资助多,教育成本低,除了独生子女的此项认识差距比较大外,老大、老二(及以上)的此种认识差距不大;但总体上,无论是全部样本还是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的家庭排序老大的学生是最倾向于此种认识的,说明在多子女家庭中,老大在经济上有为家庭减轻负担的愿望和表现,为减小家庭教育负担也是造成他们选择上职业院校的一项主要原因。而独生子女则是最不倾向于此种认识,尤其是在全部样本中的独生子女学生仅有30.8%认可此项选项,从而显著区别于老大、老二(及以上)的41.4%与39.6%。(3)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比全部样本更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能学到某项职业技能以致将来好就业,全部样本中的老二(及以上)的学生、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的老大的学生是最倾向于此种认识的,分别达到55.7%、59.6%。(4)全部样本比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更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政策等影响造成教师动员学生报考,全部样本中家庭子女排序老二(及以上)的学生、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家庭子女排序老大的学生是最倾向于此种认识,而全部样本中独生子女的学生、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家庭子女排序老二(及以上)的学生是最不倾向于此种认识的。

       5.年龄间的差异。除了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上职业院校的原因是“职业院校资助多,学费相对要少些,家庭教育成本低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其他原因的选择上在年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为:(1)全部样本比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更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这些学生成绩比较差,是与他们的考试成绩相匹配的,全部样本中年龄越小越倾向于认为是成绩差造成学生上职业院校的。(2)全部样本中13岁的学生、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15岁的学生是最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资助多,教育成本低;全部样本中26岁的学生、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17岁的学生是最不倾向于此种认识的。(3)全部样本中17岁的学生、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15岁的学生是最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能学到某项职业技能以致将来好就业;全部样本中12岁的学生、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21岁的学生是最不倾向于此种认识的。(4)全部样本中24岁的学生、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23岁、18岁的学生是最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政策等影响造成教师动员学生报考;全部样本中12岁的学生、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16岁的学生是最不倾向于此种认识的。

       6.学段间的差异。除了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上职业院校的原因是“职业院校资助多,学费相对要少些,家庭教育成本低些”、“政策等影响造成教师动员学生报考”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其他原因的选择上在学段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为;(1)全部样本中除中职中专生、高职大专生外其他学段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这些学生成绩比较差,是与他们的考试成绩相匹配的,初中生(63.1%)最倾向于此种认识,而中职中专生仅有不到一半(49.8%)的人倾向于此种认识。中职中专与高职大专样本比全部样本更不倾向于此种认识,认同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学段的,且中职中专生相对于高职大专生更不倾向于此种认识,职业教育的学段与非职业教育的学段间以及职业教育内的中职中专段与高职大专段均存在显著差异。(2)全部样本中初中生、中职中专生、高职大专生更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资助多,教育成本低,而高中生最不倾向于此种认识,明显低于其他学生的此项认可比例;在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中职中专生的此种认识更高。(3)全部样本中中职中专生、本科生、研究生更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能学到某项职业技能以致将来好就业,而初中生最不倾向于此种认识;在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中职中专生的此种认识更高,高出高职大专生13.1个百分点。(4)全部样本中研究生、本科生、中职中专生、高职大专生更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政策等影响造成教师动员学生报考,而高中生最不倾向于此种认识;在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中职中专生的此种认识更高,但差距不明显。

       7.家庭住所间的差异。除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上职业院校的原因是“政策等影响造成教师动员学生报考”上,以及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学生升学考试成绩差,是与成绩相匹配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其他原因的选择上在家庭住所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在:(1)全部样本中家住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这些学生成绩比较差,是与他们的考试成绩相匹配的,而家住农村的学生对此是认可程度最低的,仅有54.7%的人认为他们上职校是与成绩相匹配的。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比全部样本更不倾向于此种认识,认同比例明显低于全部样本的,且家住县城的中职中专生及高职大专生最不倾向于此种认识。(2)家住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学生最不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资助多,教育成本低,而家住乡镇的学生最倾向于此种认识。(3)家住农村、乡镇的学生是最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能学到技能好就业,且家住农村的学生的此种认识比例最高,家住县城的学生的此种认识比例最低。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的此种认识比例要高于全部样本学生的。(4)家住乡镇的学生是最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上职业院校是因为政策等影响造成教师动员学生报考,全部样本中家住地级市及以上的学生、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家住农村的学生的此种认识比例最低。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与全部样本的此种认识比较接近。

       8.父亲职业间的差异。除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上职业院校的原因是“政策等影响造成教师动员学生报考”上,以及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学生升学考试成绩差,是与成绩相匹配的”、“职业院校资助多,学费较少,家庭教育成本低”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其他原因的选择上在父亲职业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在:(1)全部样本中父亲职业的社会地位越高、经济条件越好的学生越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与其成绩相匹配的,而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则不存在这样的规律。(2)全部样本中父亲职业的社会地位越低、经济条件越差的学生越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资助多,教育成本低,而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则不存在这样的规律。(3)父亲职业为农民、工人(农民工)的学生最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能学到技能好就业,而父亲位居正科级干部的学生则是最不倾向此种认识的。(4)基本上父亲职业为副科级干部、雇员在10人以下的私/民营企业主的学生最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政策等影响造成教师动员学生报考,而父亲职业为工人(农民工)的学生则是最不倾向此种认识的。

       9.母亲受教育水平间的差异。除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上职业院校的原因是“政策等影响造成教师动员学生报考”上,以及全部样本在“职业院校资助多,学费较少,家庭教育成本低”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其他原因的选择上在母亲受教育水平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在:(1)全部样本中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与其成绩相匹配的,而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则不存在这样的规律。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的此项认可比例要低于全部样本的认可比例。(2)全部样本中基本上是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学生越不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资助多,教育成本低,而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则不存在这样的规律。全部样本中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小学、文盲水平的学生以及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大专、文盲的学生最倾向于此种认识。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的此项认可比例要低于全部样本的认可比例。(3)母亲受教育水平为文盲、小学、初中水平的学生最倾向于认为学生中学毕业后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能学到技能好就业,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的学生(除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大专的学生外)要比全部样本的学生更倾向于此种认识。(4)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大专、高中水平的学生基本上最倾向于认为学生中学毕业后上职业院校是因为政策等影响造成教师动员学生报考,母亲受教育水平为文盲的学生最不倾向于此种认识。

       10.家庭年收入水平间的差异。除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上职业院校的原因是“政策等影响造成教师动员学生报考”上,以及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学生升学考试成绩差,是与成绩相匹配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其他原因的选择上在家庭年收入水平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在:(1)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除家庭年收入在1万~3万元的学生除外)中家庭年收入水平越高的学生越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与其成绩相匹配的。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的此项认可比例要低于全部样本的。(2)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中家庭年收入水平越低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1万~3万元的学生除外)越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资助多,教育成本低。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家庭年收入在1万~3万元的学生除外)的此项认可比例要高于全部样本的。(3)家庭年收入水平越低的学生越倾向于认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能学到某项职业技能以致将来好就业,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比全部样本更倾向于此种认识。(4)家庭年收入水平为5万-8万的学生最倾向于认为学生中学毕业后上职业院校是因为教师动员学生报考,家庭年收入水平为1万~3万元的学生最不倾向于此种认识。

       11.学校所在地间的差异。除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上职业院校的原因是“学生升学考试成绩差,是与成绩相匹配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全部样本、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其他原因的选择上在学校所在地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表现在:(1)学校位于县城的学生最不倾向于认为学生中学毕业后上职业院校是因为与其成绩相匹配的,但最倾向于认为学生中学毕业后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资助多,教育成本低。(2)学校位于大城市(省会及以上)的学生最不倾向于认为学生中学毕业后上职业院校是因为能学到某项职业技能以至将来好就业,但最倾向于认为学生中学毕业后上职业院校是因为政策等影响造成教师动员学生报考。

       七、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假设及研究发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选择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多为家庭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学生家庭社会地位越高、收入越高的学生越不倾向于选择上职业院校。独生子女较少倾向于选择职业院校,多子女家庭较倾向于选择职业院校;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来自农村及乡镇占70%,而来自县城及以上的仅占30.0%;上职业院校的学生的父亲职业多为社会地位比较低的农民、工人(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占82.3%,比全部样本要高9.6个百分点,而父亲职业社会地位比较高(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学生仅占1.3%(其中副处级及以上的仅为0.3%),上职业院校的学生的父亲职业的社会地位明显要低于全部样本的;上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母亲受教育水平较低,其中母亲受教育水平为文盲、小学、初中的占77.4%,比全部样本要高9.9个百分点,母亲受教育水平为大专及以上的仅占5.6%,比全部样本要低6.7个百分点;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低收入家庭,其中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占65.1%。比全部样本要高10.4个百分点;而家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比全部样本又要低10.6个百分点。

       2.无论是全部样本还是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样本在关于上职业院校的四项主要原因的认可比例所反映的各原因的重要性(选择比例)排序上是一致的。排名第一位(60%左右)的主要原因是职业院校能教会学生某项职业技能,将来更容易就业。排名第二位的主要原因与学生自己的考试成绩相匹配的。排名第三的主要原因是源于政府和社会的压力而造成的学校及教师动员学生积极报考职业院校。排名第四(仅40%左右)的主要原因是职业院校资助多,学费相对要少些,家庭教育成本低些。这点与研究假设的排序上有点出入,与宋映泉等的影响学生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是个人学习成绩和家庭收入的结论有所不同,本研究中个人成绩是第二位的影响因素,家庭收入及助学政策则排第四位。在家庭收入对上职业院校的影响程度上也与于洪娇的研究结论中47.9%的学生是迫于家庭的经济能力有所不同。在助学政策导向不是影响学生上职业院校的决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上与宋映泉等的结论相同。与李兰兰的学生的成绩差异对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入学意愿影响并不显著的结论也有所不同,本研究中成绩是影响学生选择的第二位重要因素。

       3.不同性别、年龄、学段、家庭孩子排序、家庭住所、父亲职业的社会地位、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水平间的学生在对中学生选择上职业院校的原因的认识上,基本上绝大多数人口学变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原因的认识上在地区及省际也存在显著差异。

       4.中职中专及高职大专生在对为什么选择上职业院校的原因的认识及排序上不存在明显差距,但是在某些人口学变量上与其他学段的学生及全部样本学生的认识存在较明显差距。

标签:;  ;  ;  ;  

谁上职业学校?你为什么去职业学校?有什么关系呢?_高职大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