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报”呼吁进行预测报道_未来学论文

“泰晤士报”呼吁进行预测报道_未来学论文

时代呼唤预测性报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预测性报道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近日的报告预测,1996年加拿大经济增长率为3%。”(《解放日报》1996年1月3日:《加拿大1996年展望》)

“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本市大部分时间受高气压控制、天气晴好,气温较高,但其间有弱冷锋和低压槽影响,周初和周后期各有一次阵雨或雷雨。”(《新民晚报》1997年5月3日:《下周天气》)

综观如今各报的各个版面,都不难发现这种被称为预测性报道的新闻类型,特别是在年末岁初,或是遇到重大事件时,这类报道尤为引人注目。其特点是以现有材料为基础,对未来作出展望。该新闻体裁已日渐为广大受众所喜爱,在报纸版面上已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

预测性报道的特点在于预测,那么什么是预测?按照美国学者沙利文等人所著《预测原理》一书的解释,“预测是指对不能确定的或不知道的事件作出叙述。在多数情况下,这些事件都是未来事件。”把它与新闻定义相结合,预测性报道就是新近发生的预测性事实的反映,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情况的一种分析性报道。与着眼于“最近的已发生的”事件的动态新闻不同,预测性报道着眼于“未来”,一般包括对已知事件后果的预测和尚未发生的事件的预测。

要理解预测性报道,还得理清两个概念。一是关于“事实”与“未来”。新闻必须先有已发生的事实,尔后才可以报道,预测性报道的事实是:有人作出了关于某某的预测。比如“在波斯湾的欧洲实地考察团成员昨天说,战争可能在几周内爆发”。虽然其主要内容是尚未发生的事,但“某人如此说”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这样就将事实与未来统一了起来,同样符合新闻的原则。

第二个概念是关于“预测”与“预告”。这两者都是关于未来的事情的报道,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新闻品种。预告性新闻报道的是已经决定、即将发生的事件,是人为的,带有必然的性质。典型的有国家元首即将出访、公民投票将于何时举行等。而预测性新闻是对客观事物自身发展趋向的一种观测性报道,其结果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具有不确定因素。例如在这篇《印度政坛回顾与展望》(《文汇报》1996年1月1日)中,记者写道:“今年上半年,印度将举行下届大选。一般认为,尽管国大党已很难获得半数以上议席,单独执政,但它很可能还会成为第一大党,与其它党联合组成政府。”文中前一句为预告性,使用肯定语气,而后一句则为预测性,带有推测的口吻。

预测性报道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

未来是不可知的,人们感到它充满了神秘,也由此对它充满好奇。古往今来,人们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预测因而成为人们的需要。古老的预测学在中国首先兴起,一部包罗万象的《周易》已被认为是属于全世界的。周代以前我国已开始了对气象的预测,以张衡发明地动仪为标志的地震预测也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另外,社会上还有一种古老的职业,像看相、卜卦、算命、观测星相等,以预言未来、预测祸福为谋生手段。这固然是建立在非科学基础上的封建迷信,但这种职业能立足,也正是人们普遍需求的反映。因而在大众传媒上出现以预测为主要内容的报道自是不难理解。预测性报道的真正兴盛是本世纪的事,与当代信息科技的发展、现代预测学的兴起等因素息息相关。是这个时代把预测性报道推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位置上。

第一,未来学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预测性报道。未来学简言之就是专门研究未来的学问,是兴起于西方的现代预测学。1943年,德国政治学教授弗拉希泰姆在美国首开未来学课程,率先提出了“未来学”这一概念。六十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人们无所适从,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了研究和把握未来的重要性。于是,融合了各种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未来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许多著名的研究机构,如兰德公司,纷纷涌现,托夫勒、奈比斯特等学者也享有国际声誉。

未来学发展的每一步,无不与新闻媒介发生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未来学所研究的主要领域,几乎都是新闻报道的重点领域。据中国未来研究会提供的情况,近30年现代未来学研究的主要领域集中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军事,这五个方面,而这些领域正是新闻的重要内容,可见新闻界在某些方面必将与未来学相结合。其次,在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受众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社会发展趋向更加关心。新闻媒介承担着为广大受众释疑解惑的责任,而媒介面对着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凭自身力量难以承担,需要科学的帮助,未来学研究正好能满足媒介的这种需求。第三,新闻媒介是科学与大众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未来学也正需要媒介把它的研究成果、代表学者介绍给大众,既让这门新学科为人所熟悉,也让其研究成果发挥最大作用。正是在这三个意义上,新闻媒介与未来学必将联系起来,而两者的结合除了纯粹的成果介绍、人物报道外,最主要的产品就是预测性报道。且看《文汇报》1996年1月4日所载的《近期物价和经济走势》:

如果没有冲击性因素影响,1996年商品零售指数可以下降到10%以内,由于1995年农业生产情况较好,1996年农产品供给情况将好于上年,对物价上涨的推动力将明显减弱,1996年的物价上涨幅度将为10%左右。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经济部程秀生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所得出的结论。

这篇报道正体现了预测性报道与未来学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纽带。它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报告,即最新的未来研究成果作为新闻来源,预测相对准确;它抓住了受众所普遍关心的物价问题,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未来信息的需求,因而大受注目;它发挥了报纸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宣传了这份报告。

第二,信息化时代要求预测性报道的出现和发展成为必然。硅技术的革命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使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一大要求,已成为当代经济的主要资源。在这个高新技术和信息空前活跃的时代,各个领域的竞争空前激烈,主要围绕信息展开。谁占有更新更多的信息,在竞争中就越有利,因而仅仅占有当前的信息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掌握尚未表现出来的、作用在未来的信息,这就使信息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对未来的竞争,一种前瞻性的竞争。竞争的胜负更多地依赖于对明天的知晓和占有。所以,掌握信息进行预测成了与人类实践密不可分的组成部门。

作为信息产业一部分的新闻传媒,在这信息大潮中不可避免地首当其冲。传统意义上新闻与宣传不分家,常用“新闻宣传”之说。我国多数报纸是党的喉舌,必须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己任,新闻的宣传功能是必须要坚持的,但同时媒介不得不最大化地增大新闻报道的信息量,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因为信息社会里,信息是受众第一位的要求,报纸的基本职能应是传播信息。用信息论的观点看,新闻最本质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信息,信息能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信息量越大,新闻价值就越大。既然信息竞争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竞争,报道以后可能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新闻,提供预测信息必会倍受青睐。因而新闻就不仅是为了表述事实,而应是事实的最新变动状态和发展趋向,用以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记者采访、写作就不是去了解和反映一般事实,或人所已知的事实,而应千方百计从事实中去摄取人们欲知而未知的信息。可见,融合了传播与预测的预测新闻学的兴起是必然的事。在信息时代,传统的过去式、进行式的新闻固然不可取代,未来式新闻的蓬勃兴起同样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信息化社会呼唤预测性报道的发展,还因为预测性报道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宏观上,它是促进社会良性循环的信息来源。预测性报道能预示出一个前景,让社会及早做好应变准备,在这个意义上,预测性报道被称为“醒世新闻”,《参考消息》1992年6月5日载文《救救地球,救救人类》说:“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年1亿的速度在增长,至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100亿。”这篇报道预测了未来人口爆炸的可能性,如能引起各国注意,努力来控制人口,也许能避免灾难性前景,使社会得以良好运行。微观上,预测性报道是各行各业科学决策不可缺少的信息来源,在经济方面效果最为明显。举例来说,《解放日报》1996年12月18日刊登新华社稿件《世行发表预测报告:东亚经济增势好 将以劲姿跨世纪》,该报道无疑会为东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新闻观念的改革为预测性报道提供了发展契机

由于历史影响,我国新闻界长期以来都遵循着几种固定模式,诸如一事一报、新闻等于宣传、报喜不报忧等。信息时代的强大冲击,使我国新闻业已不得不做出相应举措。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都在吸收经验,改进不足,新闻业也在主动改变自身落后观念,而新闻观念的改革在很多方面都为预测性报道提供了发展契机。

一,传统的观念是只有事件才构成新闻,现代观念则是只要是社会需要的,又是姓“新”的,即便不是事件,同样能构成新闻。这就使一些以分析、判断、意见、看法为主要内容的报道脱颖而出,预测性报道就在此列。它报道的不是事件,而是对未来的分析,基本上不具备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但它独具的“先见性”是当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当代新闻报道所应当具备的。事实上,预测性报道在实际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正证明了非事件性新闻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非事件性新闻理论。

二,以往的新闻是单向的,是媒介一厢情愿地把新闻“灌输”给受众,而不重视受众感觉如何。随着时代发展,受众可选择阅读的东西越来越多,报纸再不改进作风,接受受众反馈,必会置于不利地位。要想与受众作双向交流,就必须满足受众需要,服务于受众。无论日常生活还是国际大事,受众都有了解未来的需要,如明天天气会怎样?今晚足球比赛哪队会赢?英国的疯牛病会不会影响我国?只要媒介把握了受众心理,在这些方面做些预测是大有作为的。5月份上海市高校招生工作进入填写志愿阶段,许多考生和家长都在思考选填什么专业为好。《文汇报》“高考特刊”即时刊发了一组预测报道,包括《上海“九五”期间许多人才库表明 需要高等教育人才数量翻番》、《今后10年中急需哪些专业人才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已有权威预测数据》等。不难想象,这些报道对那些学生和家长来说,简直如获至宝。1997年是万众注目的香港回归年,就在5月英国首相易人,新首相的政见如何是中国受众最想了解的国际大事之一。《新民晚报》在5月3日刊发专稿《唐宁街10号的新主人》写道:“布莱尔为人谨慎,不属于那种冒险派,因此在短时期仍会沿袭保守党的主要内政外交政策,不会有太多的改革。”这样的报道的注目率肯定不低。值得指出的是,这段时期的国内各媒体,几乎都刊发了类似的预测报道,说明了我国的新闻媒介已经重视运用预测性报道这一新方法来满足受众的需求了。

三,以往新闻记者的思维方式是后馈式的,即习惯于往后看,用旧眼光来看待当前出现的事物,总把现在视为历史的重复。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正确汲取历史经验以便更好地开拓未来具有积极作用,但缺乏创造力。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记者具有一种超前式的思维。日本新闻学者武市英雄说:“不要等待新闻的到来,而要考虑以什么为新闻,当代社会要求记者具备提前获取新闻的主动精神。”新闻学中的超前思维,是指对新闻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推测,它促进和推动了当代新闻领域的两个方面,其一是新闻策划的兴起,这里不展开论述。其二是培养了预测性报道的新闻敏感。有了超前式思维,记者便会抱着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来关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对某些问题有了某种先见性的预测,置于头脑中,平时留心这方面的动向,一旦有人对同类问题有了科学预测,或这些问题有了如记者预测般的发展趋势,记者便可觉出它的价值。八十年代后期,彩电销售年年高升,许多未买的家庭也跃跃欲试。陕西的一家《农家信使》报对这现象却打了个问号,留心了上海、南京等南方大城市的彩电销售情况,综合分析发现了彩电的掉价趋势,于1989年1月27日发表了《彩电掉价趋势明显 乡亲莫要急买》,为农民省下了一笔冤枉钱。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也使预测性报道大有用武之地。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如今已是各行各业都必须面临的事,新闻也不例外。对报业来说,一方面存在着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竞争,一方面存在着报业同行之间的竞争,无论哪种竞争,预测性报道都是报业的一大主要力量。由于时效性、形象性不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在报纸上唱了主角。深度报道不仅要反映现在,而且要追溯过去,预测未来。预测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小看。与报业同行竞争时,最占优势的莫过于独家新闻。日本《大众传播用语辞典》称独家新闻是“抢在其他新闻机构前面,只有一家单独发表的重要新闻,以及那种新闻素材”。预测性报道往往是显示独特眼光的报道,一般不会与其他报道相雷同,这就能造成独家新闻,好的独家新闻可以使报纸与记者声名鹊起,在竞争中占上风。1993年,香港《快报》在股市低迷,恒生指数只有四五千点的情况下,从年初就常用整版篇幅预测,恒生指数将在年内冲破一万点,到年底终以11888点收市,预测成为了现实,《快报》由此大出风头,增强了它在证券领域的权威性。这虽是香港的例子,但如果发生在内地报纸上也会有同样的效果。

综上所述,预测性报道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新闻理论的品种,已随着时代的步伐走上了我们报纸的版面。

预测性报道的一般要求

当前预测性报道正在我国勃兴,而且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我国的体育预测性新闻已自成体系,经济预测报道在国外成为各国对华政策的基础,在国内则是国内经济政策、布局的间接参与者。而市场价格变动、产销情况预测性新闻更是与国民经济及人民日常生活产生空前的接近性。经济报道中的预测功能强化已成为经济报道强化的一大趋势。不会预测的记者几乎已成为不称职的记者。正如美国著名记者李普曼所说:“新闻记者像站在船头上的了望者,他决不止注意眼前的表象,而是洞察气象的变化,预测航行的安危。”这一观念已深入新闻从业人员的心中,不仅是报业,全体新闻传媒都在经历着这一观念革命。

但是预测性报道毕竟是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它主要报道的是对于未来世界的看法或意见,而不是一个事件,这就使得预测性报道比起其他新闻体裁来,有着它特有的要求。

预测性报道首先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事实原则。前文提到,预测性报道是以“有人作出了关于某某的预测”为既存事实的,任何一篇报道都不能省略了这个事实,但其具体表现则有两方面。第一是权威预测。虽然日常生活中任何人都可以对某些问题的未来发表看法,但并非任何人的展望都有新闻价值。作为新闻事实的“有人”一般来说是权威机构或权威人物,这样才能使预测具有说服力,唤起读者注意,从而对社会生活、对读者行为产生影响。《解放日报》国际版从1995年起,年初都会开出一个“专家论坛”栏目,对新一年的国际关系作出预测。1996年初刊登了《热点虽在降温 世界仍将多事》、《各国相互关系仍将难以确定》、《一超四强互制 美处矛盾中心》、《大国相互制约 竞争不掩合作》等9篇预测性文章,由于预测者都是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等这样一些国际关系的权威研究机构,使这组报道的分量大大增加,而事实也证明这些专家的预测基本言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文中提供预测出处也可以避免因预测错误而可能带来的麻烦。第二,作出预测的是记者本人。预测性报道不是评论,一般来说记者是不能作为主角出现在报道里的,但如果记者可以称得上是某个问题的权威的话,例如长年派在国外的记者,对驻在国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有着相当的了解,往往也可以本人出面发出预测报道,这在年末岁初时尤其常见。如前文提到的《加拿大1996年展望》、《印度政坛回顾与展望》就属此列。还有一种特殊的体育预测,由于体育的胜负是兵家常事,预测准不准对受众、对社会无多大影响,记者往往把个人预测写成报道。实际上写这类报道的记者基本上都是多年跑体育的能手,其预测准确率还是相当高的。

预测性报道是对未来的预测,必须遵循推导原则。它是一种新闻分析,是通过分析客观事物的历史与现状,探求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从而对其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因此无论专家还是记者,作预测必须建立在客观基础上,必须遵循推导原则。常见的推导原则有:连锁推导(以信息表征的事实为出发点,推导出必然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和结果)、辐射推导(以信息表征的事实为中心,推导出由中心事实引起的不同方向的反应,从而得出新的结论或作出相应的对策),延伸推导(通过对已知信息的合理延伸以求得未知信息,通过对现实信息的延伸以求得间接信息)等等。总而言之,预测报道的每一步都要由事实来推导,即不但要提供基本结论,还要进一步分析、解释、运用背景来立论,这也是让事实说话的一种表现。去年奥运会期间,《解放日报》报道了《谁将成为第二集团的领头羊 中法意澳比后劲》,特派记者写道:

据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吴寿章分析,目前整个奥运的金牌走势分散,产生多极化现象,与中国竞争第二集团领先位置的法国、意大利、韩国、澳大利亚和古巴,都在余下的比赛中有10个左右的冲金项目。而中国目前满打满算还没有超过7项,这对中国形成了严峻的形势。

经查阅电脑提供的历史资料,法国……还可能再长1至2枚金牌,意大利目前有10金已远远超过上届,余下的项目潜力已不太大。……澳大利亚目前已有7枚金牌,但后来居上的“野心”不会泯灭。中国现位居第四,余下的拳头项目已不多,不过,假如成功率高,居于第四五位应是没问题的。

在这篇报道中,既有权威预测,也有记者预测,都是在目前形势发展情况或历史资料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其结论不是“空中楼阁”。这样的预测报道方是科学的,也是相对准确的。

预测性报道是关于未来的报道,是不确定的。按《预测原理》所说,预测通常是不确切的,长期预测的误差较大。预测不准有的没什么后果,尤其是体育预测。但大多数预测报道对于人们认识事物,决定行动方向会产生广泛影响,因而无论题材选择还是写作手法,都要慎之又慎。特别是一些消极性的预测,例如地震、灾害等,直接关系到人心和社会稳定,必须审慎行事,把准确提在时效之前。准确而及时的报道可以让人们有心理准备,减少灾害损失。因此,我国对于灾害新闻和气象信息有着专门的规定:防汛新闻要根据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提供的信息及时发布;地震新闻未经中央政府批准不得报道,重要的地震预报必须由新华社统一通告;疫情要由卫生部门及时发布;气象信息则由国家实行统一播发制度,新闻部门按各级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播发,等等。这些规定限制了预测性报道的盲动性,使其真正起到“醒世”作用而不是“惊世”作用。

预测性报道要慎重,还因为它可能关系到报纸的声誉问题。好的预测报道能提高报纸在受众心中的地位,而一家预测频频出错的报纸则会声誉大跌。还以香港《快报》为例,在经历了1993年的风光后,1994年初,《快报》又多次预测恒生指数将在年底突破16000点。然而由于多种因素影响,2月始股市下滑。《快报》大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到1995年加上管理不善终于倒闭。

在分析了预测性报道的兴起、发展、现状之后,我们不妨对它也来个预测。未来始终存在,人们对预测的需求永远存在,正如未来学大有发展前景一样,预测性报道也不会消灭。改革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新闻改革将向顺应社会需要的方向不断发展,预测性报道独有的“醒世”作用使它只会越来越受重视。它是方兴未艾的,还应多发展一些。不过,当前报章上的预测性报道还存在不少不成熟现象,诸如选题不当,以偏概全、导向错误、分析不深等。这是新兴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情况,相信在日后的发展中,预测性报道会逐渐成熟,以科学的预见性、较强的指导性、相对的可靠性、严密的逻辑性立足于报纸版面,乃至所有新闻传媒。

标签:;  ;  ;  

“泰晤士报”呼吁进行预测报道_未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