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城方言的“着”
杨春宇,樊琛琛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摘 要 :阳城方言中的“着”,没有普通话中“着”表示持续义和进行义的功能,却有其他多种用法值得探析。根据其意义和功能,可分为补语成分“着”,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状态的实现;动词“着”有多个意义,可以表示燃烧、发光、盛放、接触等,还可以表示使役、致使;介词“着”,表示被动。通过分析阳城方言“着”的意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语法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 :阳城方言;“着”;意义和用法
一、引言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处,东与晋城市郊区为界,北与沁水县为邻,西南与垣曲县接壤,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现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方言属于晋语上党片晋城小片。
《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列出的“着”字有四个读音:zhe、zhāo、zháo、zhuó,共19 个义项,阳城方言里的“着”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词,[1]意义和用法多样而复杂,本文称为“着1”、“着2”、“着3”、“着4”、“着5”、“着6”,下面分别进行讨论,由于阳城方言内部差异较大,而“着”字在阳城东乡话中用法更丰富,因此下文阳城方言的例句以东乡话为主,普通话的例句多取自北京话。
二、阳城方言中“着”的意义和用法
(一)补语成分“着”
1.“着1”[tʂə53]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作补语,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状态的实现。
这种情况下“着1”一般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了不好的情况,产生了消极的后果,或者主体受到了伤害等,例如:
(1)夜圪吃着了。(昨天吃坏肚子了。)
(2)你们家的狗跟人咬着了。(你们家的狗把人咬伤了。)
(3)孩子着撑着了,一直叫唤肚子疼。(孩子被撑坏了,一直叫肚子疼。)
任职院长7年来,她主持筹建了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和三个国家级质检中心,为行政监管搭建了国内一流技术支撑平台。她带领完成各级政府抽检监测15万余批次,出具检测数据150余万个。近3年,向国家总局上报了《植物蛋白饮料掺假鉴别》《肉制品掺假鉴别》《豆芽中激素类物质检测》等风险研判报告,受到总局相关司局高度重视,其中3项相关检验新技术列入总局2016年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征集目录。以科学数据先后纠正了外省某技术机构对河北某品牌乳品产品含三聚氰胺的误判,证实了承德平泉杏仁露中三聚氰胺来源于包装污染,澄清了五得利小麦粉未检出硼砂的事实,保护了“中国制造”声誉。
(9)火着得热乎乎的。(炉子烧得热乎乎的。)
“着1”的这种用法,通过上述例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句法特征:
首先,在这种结构中,“V 着/A 着”的主语可以不出现在句子中,如例(1),宾语也不是必须的,一般是说话双方已知的,不需要补充也很容易理解,通常也指人或者动物等有生命的主体以及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如上述几个例子的主语和宾语是指“某人”、“你”“狗”、“孩子”、“肚子”“脚”等(“吃着了”即表示吃坏了肚子,隐含宾语是肚子)。
其次,谓语主要由单音节动词或者形容词充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自主类动词中有攻击性或者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单音节动词,[1]如“打、踢、绊、砸、敲、抓、搞、弄、撞、戳、碰、切、剁、磕、吓、累、咬、压”等;另一种是本身没有消极的意义,但是进入该结构后,用来表示负面、消极影响的单音节动词,如“吹”、“喝”本身没有消极意义,阳城方言中“吹着了”则表示被风吹得生病头疼了,“喝着了”表示喝酒喝伤了身体等;还有一种是与人的感觉有关的单音节形容词,如“撑、饿、渴、闪、噎、胀、热、冻、凉、呛、烫”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一般是直接用“V 着”表示事件的结果,或者处于假设语境中预想会出现的后果,表示劝阻、祈使,因而句子末尾的“了”字必不可少,否则句子不能成立。[2]阳城方言中的这类句子,可以认为是普通话的一种变体,例如阳城方言中“别淋着了、别烧着了、别摔着了、别烫着了”等句子,相当于普通话中“别淋着雨了、别摔着腿了、别烫着手了”省略了宾语。但是意义稍有不相同的地方,例如普通话“别淋着雨了”意思可以为正站在雨里淋着,说话者希望别淋雨了,打个伞或者躲到屋檐下等,阳城方言却只表示已经淋雨,且导致了感冒发烧等后果。
(11)着不下你了?(放不下你了?)
本项目为EPC项目,较传统项目而言,各参建方可以提前介入广义装配式的策划和实施。业主参与装配式专项工作全过程的组织、统筹与决策,同时负责督促检查各参建单位的落实情况与过程审核;工程监理为装配式专项工作的总体协调单位,负责协助业主对参建单位的装配式方案进行审核,并对落实情况过程监督与把关;总承包单位牵头实施装配式专项工作,组织专业单位资源,编制装配式实施方案。
2.阳城方言中其他词语在“V 着1”结构中作补语成分,表示“到”或“到了点子上”[3]。
(5)你这句话算是说着了。(你这句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科学处理危机善后,合理引导网络舆情是减小旅游危机事件负面影响的重要措施。以开放、包容和坦诚的态度应对危机,主动融入舆论场,积极纠正错误、修复形象,有助于建立合理的舆情疏导机制。旅游危机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影响深远,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因而旅游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应注重对网络舆情的长期正面引导。
(6)你去县里办事,寻他是寻着了。(你去县里办事,找他是找对人了。)[3]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着社会生活的热点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如在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个飞机拦截的情境:中国在2013年划设了东海放空识别区,中国空军和海军经常会出海拦截外国的不明飞机。我们假设小李是一名飞行员,驾机执行拦截任务,他从地面匀速加速起飞,10秒后达到了350km/h的离地速度,随后到60秒时匀速加速到了1500km/h的巡航速度赶赴目标空域。根据这个情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解相关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是一个新颖的话题,而且是两段情境,具有挑战性;初中生又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解题情境中表现积极:
(4)你慢点,后着烫着脚了。(你慢点,别让把脚烫伤了。)
(7)这本书我看着了。(这本书我看到了。)
阳城方言这一意义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着(zháo)’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4]意义相近,两者不同的地方在于,首先,同样的语境,“着”字读音却不同,普通话读作(zháo),阳城方言读作[tʂə53]。其次,这种情况在普通话中可以用“到”来代替,即“猜着了”也可以说“猜到了”,但是在阳城话中只能用“着”。最后,否定形式不同,普通话表示否定时表现为“听不到”或“没听到”,阳城方言对这一结构形式进行否定时,还是用“着”且只能用“着”,即“听不着”或者“没听着”。
常见的生物措施。在茄子种植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然环境,选择抗病虫害的茄子种子,避免出现病虫害;在病虫害的预防中,可以先使用化学药水浸泡种子,使种子能够抗病虫害;在选择茄子种子时要选择种粒饱满、质量高、无病虫害的种子。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例(7)的句型结构普通话中也有,而所表达的意义却不相同。“这本书我看着了”普通话中的意思为我正在看这本书,阳城方言却只表示为这本书在那里放着,我看到了。若要用阳城方言表达正在看书这一意义,则说“这本书我看的了”。也就是说普通话“V 着1”结构中,“着”主要作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状态的持续和存在或命令叮嘱等意义和用法,阳城方言中表示这种意义时,通常用“的”、“了”等表示。比较如下:
综上列举的几类句子,可以看出,阳城方言里的“着”没有用作助词,表持续态和进行时的功能,这一用法与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动词“着”
1.“着2”[tʂa21]表示燃烧、发光的语义,常常指“灯、火、炉子”等。
(8)那个屋子那灯着的了。(那个屋子的灯亮着呢。)
(1)刚性的规章制度起主要作用。在被问及学校的管理发展到哪个阶段时,64.67%的同学表示学校的管理现在处于第二阶段,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只有 14%的同学表示学校的管理处在第三个阶段,主要依靠校园文化(此处的文化是指价值理念层面),这说明,目前该大学的管理中价值理念层面的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主要是依靠刚性的规章制度。
蓝宝石玻璃表背,可见大夹板的环形日内瓦条纹与陀飞轮同心,如涟漪散开;夹板上的小窗分别显示小时、星期、月份及闰年,围着大夹板的日期转碟从机心两面都可见;这多项显示功能组成精密的万年历系统完全为Grand Récital腕表研制,精彩构思确保时间及天文功能显示精准无误。
这一意义与普通话中,表示燃烧、发光义意思相同,功能与用法也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我拿的又不是假币,羞辱我老头不会用微信啊!”最近,黑龙江鸡西一位67岁老人在某超市排队购物时,被收银员告知只能用微信付款,老人有点不满意。
(13)冬天你后着着冷水。[6](冬天你别碰冷水。)
2.“着3”[tʂa21]与普通话“放”、“盛”、“呈现”意义相近。
主要污染物是指当AQI大于50时空气中最主要的一种污染物,其中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等已成为我国空气中主要的污染物[9]。西安主要污染物的月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反映了近3年来采暖期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规律。
(10)屋子里着不下两桌的人。(屋子里放不下两桌的人。)
最后,就整个结构来说,普通话中动态助词“着”也可以出现在“V 着/A 着”的结构中,两者的区别是在这一结构中,普通话“着”表进行时或持续态,阳城方言中“着”不是动态助词,而是有比较明显的实词义,其词汇意义可以认为是普通话中的“伤、病、坏、死、倒”等不良结果的形容词的概称。
例(10)的意义比较明确,指屋子小,放不下两桌的人。例(11)的意思比较隐晦,可能只有本地人才更清楚它的意义,“着不下你了?”隐含着你胆子肥了,本事大了,家里放不下你了,这里容不下你了之类的训斥义,本地人有时也说“你真着不下!”这句话含有骂人义,通常表示这个人太目中无人,言语行为冲撞了别人,还有“看你着的那鬼架势!”意思是这个人表现出来让人讨厌的样子,也含贬义。总之,“着3”表示的意义仅有以上这几种类型的例子,用法比较局限。
3.“着4”[tʂo232]作动词表示“接触”。
(12)手上的烫伤一着水就疼。(手上的烫伤一着水就疼。)
继电保护通道的故障将直接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快速查找通道的故障点是排除故障的关键。通信运维人员必须理顺故障定位的思路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定位方法细化改良,才能将继电保护通道的运维工作做得更好。
(14)后着着别人的东西。(别动别人的东西。)
“着4”表示接触义时,可以单用“着”,例如(12)“着水”就是“碰到、接触到水水”,但是这个意义在阳城方言中常见的用法是在“着”字后再附着个词尾“着”。前一“着”读音为[tʂo232]具有实词义,表示碰、动或者接触,后一“着”读音为[tʂə53],没有实际意义,作为后加成分,如例(13)意思为冬天不要去碰冷水,例(14)表示不要乱动别人的东西。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使役动词主要是“使、让、叫、令”等,而阳城方言中都是用“着”字表示。例(15)普通话应该是“老板让小杨卷铺盖走人。”阳城方言通常说成“老板着小杨卷铺盖走人。”例(16)中,“着”字相当于“使”,意思为“今天这顿酒使我想起了很多往事”,例(17)“致使”强调“使因性”,“他这么做着我很生气”他的做法是“我很生气”的原因。
(15)老板着小杨卷铺盖走人。(老板让小杨卷铺盖走人。)
(16)今天这顿酒着我想起了很多以前的事。(今天这顿酒让我想起了很多以前的事。)
(17)他这么做着我很生气。(他这么做让我很生气。)
4.动词“着5”[tʂo232]还表示使役、致使义。
常见的生物措施。在茄子种植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然环境,选择抗病虫害的茄子种子,避免出现病虫害;在病虫害的预防中,可以先使用化学药水浸泡种子,使种子能够抗病虫害;在选择茄子种子时要选择种粒饱满、质量高、无病虫害的种子。
另外,“着5”的这种用法还可用于正反问句或回答问题中,如:“你说这样着不着人恨?”,“还着不着人活了?”等。
(三)介词“着”
“着6”[tʂo232]为介词,表示被动。“着”在汉语史上曾是一个被动标记,这种用法存在于近代汉语中,当它发展到现代汉语时,普通话中“着“不再是被动标记,而是在方言中被广泛地保存。其中,阳城方言中就用“着”字来表示被动,且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例如:
(18)我的手着划了一个口。(我的手被划了一口。)
(19)上课迟到要着老师骂了。(上课迟到要被老师骂了。)
(20)书着他拿走了。(书被他拿走了。)
“着6”字句是阳城方言中主要的被动句。而阳城方言中的“着”字被动句没有传统“被”字句表示遭受了不幸或出现不愉快的意义强烈。例(18)直接在动词前用“着”表被动,“着”前面的名词性成分是受事。例(19)意思是“上课迟到要被老师骂了。”“被”字传达的后果相对比较严重,要遭受到老师的骂,明显表示不愉快的情况,但是在阳城方言中,这句话的“着”,用来介引出宾语“老师”,也可以看做是修饰后面的具体动作“骂”,用来陈述事实,劝诫听话者上课不要迟到,没有很强烈的被动遭受义。例(20)“书着他拿走了”中,“着”也是用来引进施事,没有消极的语义色彩。
网络购药影响因素及行为特征调研——以宁波市为例……………………………………………………… 赵 静(4):444
关于“着”字被动句的来源,前人的研究成果较多,在阳城方言东乡话中,“着”既可表示被动, 又可表示使役,并且阳城方言中“着”字句没有很强烈的受伤害义,一些学者认为主张“着”字被动句源于“着”字使役句的这一观点,语言事实不够充足, 仅仅因为少数几个“着”字句可以从使役义去理解,就怀疑它来源于“着”的使役义,值得商榷。而本文阳城方言中“着”字的语言现象则可以为“着”字句来源于“使役义”这一观点提供方言佐证。
三、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阳城方言东乡话的“着”具有多项功能,普通话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或持续的“着”,阳城话用“的”等表示,阳城方言“着”字的意义则保留着一些近代汉语的用法,如作实词可以表示接触、燃烧、放置、致使等意义,虚词用法可以作被动标记、作补语表示结果等。“着”的多种意义和用法充分体现阳城地区方言的多样性。
经引物ITS1单向测序获得橡木芋螺ITS部分序列为624 bp,将该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http://www.ncbi.nlm.nih.gov/)用BLAST进行同源检测,以确认所测序列ITS区的正确性。比对结果与Genebank中的已有其他芋螺ITS序列匹配度为83%,说明芋螺种间ITS存在差异,可以用于研究芋螺种间遗传多样性。
参考文献 :
[1]黄磊.湖南洞口方言的“着”[J].怀化学院学报,2018,(4):118-119.
[2]吴继章.河北魏县方言与“着”有关的两个问题[J].语文研究,2006,(1):54.
[3]孙立新.关于户县方言“着”字补充讨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1,(4):84-89.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655.
[5]乔全生.洪洞方言“着”的共时研究[J].语言研究,1989,(1):86-93.
[6]刘悦.临沂方言“着”字用法探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
中图分类号 :H1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014(2019)05-0055-03
收稿日期 :2019—06—30
作者简介 :
杨春宇(1971— ),男,辽宁锦州人,教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音韵学的研究。
樊琛琛(1995- ),女,山西晋城人,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汉语方言学的研究。
(责任编辑 史素芬)
标签:阳城方言论文; “着”论文; 意义和用法论文;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