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几个关键性转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关键性论文,中国农业论文,对策论文,竞争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12(2003)06-0006-03
一、市场经济和入世的双重挑战要求增强中国农业竞争力
国际市场的竞争考验着中国农业的今天和未来。较之传统计划经济和短缺条件下单纯追求农业产量的情况而言,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国,其农业面临的竞争已经由国内竞争转向国内、国际双重竞争,对农产品更高的需求使人们对实物产量的偏好风光不再。中国农业在就业和收入压力大,市场化改革远未完成的关键时期,不得不步入国际化的发展阶段,既然竞争不可避免,积极应对是惟一选择,我们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和要求转轨变型以求发展。农业国际化进程不仅需要中国农业在收入、质量、技术等方面更具竞争力,也对中国的农业经济体制和政策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要完成几个关键性转变
中国农业不仅关系到近13亿人口的吃饭和8亿多农民的生计问题,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传统的农业发展战略已远不能适应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形势,必须在多方面完成转变。
1.竞争的视角转变
开放的中国农业要面向国内、国际双重竞争,这就需要我们放宽视野,着眼于从全球的经济动态中找寻关键信息,如:从全球的产业格局中去发现适宜中国发展的模式,挖掘中国农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只有根据全球的需求和消费偏好,明晰生产活动的定位、调整生产,尊重全球框架下的法律法规,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分享到农业国际化的利益。
2.参与农业竞争技术途径的转变
计划经济下的中国农业,主要依靠传统农业技术走数量型、劳动力密集型的道路。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信息科学、气象技术等各种新型的科技手段正推动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发展,部分国家早已经迎来了农业科技革命。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增强科技开发能力,不断获取全球先进的农业技术信息,进行有选择的研发和应用,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农业是各国农业发展的主流。
3.竞争观念的转变
目前,中国农业存在着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品牌效应不强的问题。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注意长期市场的培育,缺乏市场诚信,这种短期行为在国际市场上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形象,使中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竞争力。转变这种狭隘的竞争观念,在国际上树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形象是中国农产品贸易能够快速得到发展的前提。另外,由于传统条件下条块分割,区域间竞争激烈,地方保护主义等抑制了农产品区域间的良性竞争。农业进程的国际化提醒我们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的发展而立足于市场,没有完全脱离合作的竞争。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交流、强强联合、取长补短,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谋发展。
4.以“知本农业”为先导,竞争思维的转变
根据不同的投入要素占据的主导地位可以把农业分为土地农业、劳动农业、知识农业和资本农业。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一直以土地农业、劳动农业为主,资本农业和知识农业尚有待发展。而农业国际竞争结果不仅对农产品本身可度量的数量、质量参数有要求,而且对生产农产品的环境、技术质量也有严格的要求,进而对生产的方式和方法也有进一步要求。这些都需要转变参与竞争的思维,不囿于传统的理念,发展知识农业、资本农业,将现代的生产要素如:资金、知识、管理等引进农业生产中来,进行最优配置,实现对中国农业传统竞争力的根本性改造。“知本农业”将推进农业技术的推广、现代经营管理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大农业资本规模和提升资本运营技术的运用效率。这无疑会对提升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中国农业的发展必须面对人多地少的环境问题,也必须经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产业化等长期发展阶段。要充分估计到,中国农业将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面对竞争,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寻找对策,谋求发展。
1.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合理设计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
(1)加强农业国内支持,调整农业补贴方向,由现在补贴流通环节,转向生产环节补贴,把农业国内支持的重点转到提高农业竞争力上。许多WTO成员在农业生产环节上都有补贴。2002年美国的《新农业法》规定,玉米的生产补贴标准为0.64美元/公斤,另外还有收入补贴,玉米种植者收入补贴平均每年0.08美元/公斤,美国平均每年拿出24亿美元用于这方面的开支。进行必要的生产补贴,既符合WTO规定,也是做强农业的需要。(2)充分运用“绿箱”政策,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的投入,国家对农产品实行无偿检验、检疫,建立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等。(3)加大“黄箱”政策支持。入世谈判确定“黄箱”补贴不高于农产品总产值的8.5%,目前我们的补贴还不到农产品总产值的2%,大约有近1500亿元的补贴空间。
2.加强农业资本市场的培育
中国的资本市场发育较晚,农业运用资本市场又尤为滞后。农业现代化既是资金大量投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资产负债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运用资本市场。国际上最具影响的40多家大型农业综合企业,尽管其组织制度起点不同,但最后都发展成为上市公司。近几年已经上市的近60家农业类上市公司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成长性和稳定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业进入证券市场,扩大了证券市场规模,丰富了证券品种。由于农业具有稳定性特征,还有利于稳定股市、减少投机炒作的成分,因而证券市场本身的发展也需要农业进入资本市场。
3.调整中国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国际竞争的能力
中国的农民缺乏面对全球一体化市场竞争的经济组织,千家万户的小农型分散经营,无论是在规模、效率,还是在竞争能力上,都不能适应农业国际化竞争。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尤其表现在发生农产品的国际间贸易纠纷的时候,中国的农民更是缺乏有组织的行为来维护自身的权益。目前,中国以农村社区为单位的农民集体组织处于主导地位,它主要局限于内部的社会管理,并不具备农民进入市场所需要的外向型和经营型的功能。应该在立足于宏观指导的基础上,既要组织分散的农户通过适当的方式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分布在农村基层的经济联合体,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又要鼓励农民在实践过程中自发形成逐渐适应国际市场的有效的农业经营主体,由农民在其中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
4.发挥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积极主动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首先表现在一项或几项优势产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上。如:美国的玉米、大豆,加拿大的小麦,荷兰的花卉等。入世后的中国农业面临的是分散小生产的传统农业与规模化大农场的现代农业、精耕细作式的劳动密集型农业与机械化生产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农业的竞争。中国农户平均经营土地面积不及日本、韩国的一半,仅相当于美国、澳大利亚的1/332和1/7702,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是中国的弱势。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农业方面,中国具有优势,有大力发展的余地。增加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扩大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充分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所提供的经济机会,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分工与竞争,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同时实现农业的结构调整和高级化。
5.继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以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及环保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科技,将是未来农业竞争的基础。要立足于经济效益、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改革中国现行的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实现科技产业化的步伐,实行教育、科技、推广、加工、生产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中国农业部已经确定2003年为“全国农业科技年”,以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同时实施“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计划”,以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等环节的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组织农业科技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这无疑会加快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6.做强龙头企业
在一定意义上,国际农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大型的、跨国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我国的农业企业发展水平低,大企业、跨国企业更少。所以,努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培植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农业企业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要通过龙头企业的壮大发展,树立中国农产品在海外的良好形象,把中国的优势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带进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