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六大挑战_文化论文

论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六大挑战_文化论文

论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六大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51(2002)03-0040-(03)

中国加入WTO,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同时中国的国民经济、政府组 织也直接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当代世界是一个一体化经济、法制政治的时代,伴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话、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进入了千家万户,缩短了人与 人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的距离,使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为不同文 化体系之间的理解提供了条件。毋庸置疑,当代世界的发达国家主要是欧美国家,全球 化过程中的实施规则主要由欧美国家制定。欧美国家试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 借全球化的过程推行到全世界,使欧美文化成为当今世界的强势文化。世界经济的一体 化必将带来文化的融合,乃至于出现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世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对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及其民族文化提出了诸多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

挑战之一:中国文化能否继续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和承认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能否坚 持向西方文化学习,坚持改革开放,实现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五千年来在东亚地区始 终是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原发地。在古代交通不便的前提下,中国 人始终认为自己的礼乐教化是天下最优秀的文化,具有强烈的优越感。伴随着中华文化 的传播,形成了中国礼乐兴盛,四周来朝的局面。然而,欧洲在14至16世纪发生了文艺 复兴运动,在17世纪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在18世纪后半叶又发生了工业革命。在文艺 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中,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理论体系,科学主义与民主主义相 结合的文化体系,自由、民主和博爱精神与法制相结合的市民文化,彻底摧毁了封建专 制和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与此同时,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在社会生产方式上没有发生 根本性的改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男耕女织的家庭经营模式没有任何改变。这样, 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依然处在封建礼教的控制下,任何新思想文化很难在一潭死水的社 会中产生波澜。在近代的中外文化大碰撞中,西方文化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炮舰而传入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中西文化矛盾的实质是落后的农业文化与先进的工业文化 之间的冲突,是封建礼教及道德与西方工业社会的自由民主观念之间的冲突。近代以来 的历史说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会使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出现文化心态的扭曲。西 方近代以来建立在工业社会基础上的自由民主的文化相对于产生在农业社会中的儒家文 化是先进的文化形态,中国文化要想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向西方文化学习 。向西方文化学习首先要承认自己文化的不足,通过学习西方文化的长处来发展和补充 自己。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吸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实现了对封建文化的 批判。然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恶化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的文化停止了向西方学习 、对外开放的脚步。自我满足、固步自封的封建社会的文化心态占据了上风。20世纪70 年代末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改革的成功促进了 民族文化心态的健康,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现实生活中,向西方文化学习已 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界的共识。我国文化理论界的大多数人主张积极变革,改革开放,强 调马克思主义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文化建设中,强调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开放的中国文化 。同时,也有一些人只是强调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强调国家大局的稳定,反对激 进的变革。显而易见,前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后者是新时代的文化保守势力, 阻碍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为了坚持中国文化的改革和现代化,必须防止保守势力的抬 头,对于一些敏感的意识形态问题,采取不争论的策略,减少改革的思想阻力。但是, 在态度上,必须承认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计划经济年代的政治文化都具有保守和 封闭的特征。建设当代中国的现代文化必须采取开放的态度,应当通过学习和吸收西方 文化来发展和壮大自己,吸取全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的精华。在全球化浪潮中,抓住机 遇,迎接挑战,使中国文化能够适应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挑战之二:中国文化在向现代转型、融入全球文化中能否超越建国后计划经济年代形 成的政治文化或革命文化。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按照苏联的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建立了 计划经济和政治文化模式。政治文化是指把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放在首要位置上,以政治 标准代替艺术标准,强调文化的政治性、战斗性和革命性。在美学风格上崇尚英雄主义 、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把文化当作革命的工具,提出了“思想武器”的概念,为了捍 卫理想的纯洁性,反对与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交流,使自己的文化体系具有绝对性和封 闭性的特点。绝对性是指用极端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自命为绝对真理,对其他文化体系 均抱批判的态度,拒之于千里之外,形成了“惟我独尊”的态度。封闭性是指文化体系 对外采取关门主义,拒绝与当代世界主流文化的交流,呈现出封闭性。中国文化在走向 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超越政治文化。所谓超越是指一方面要继承政治文化中的理性核 心,实践精神;坚持理想和信仰,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另一方 面要抛弃其封闭性和绝对性,对政治性进行一定的限制。如果中国文化不能超越政治文 化,就有可能重新走向封闭的老路,与几千年来的保守积习相呼应,使保守的意识形态 阻碍市场体制的建设,最终导致文化与经济的不协调,断送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全球 化时代的到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必须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进入文化建设的新境界。

挑战之三:中国文化能否清算传统文化的历史旧账,铲除封建文化产生的土壤,实现 文化体系的转型。中国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使中国迈入发达国 家的行列。在文化形态上,建立以科学理性、自由平等和民主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国 正在迅速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但是不能否认,中国目前的大多数人口依然是农民、生 活在乡村,依然保持着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手工劳动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小 农意识、封建等级意识和封建道德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传 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中国文化学界开展了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一批新文化运动的 主将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发起了对封建传统的批判。鲁迅提出了“改造国民性 ”的问题,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民族的生存危机,对 封建文化的批判被迫中断,政治革命是第一位的问题,文化转型必须适应政治革命的需 要。因此,对封建文化批判的历史任务并没有完成。

新中国建立后,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问题得以解决,民族获得了独立,国家主权掌握 在劳动人民手中。文化启蒙的任务具备了得以完成的条件。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 路上所走的弯路,使清算封建文化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社会主义的模式是学习前苏 联的斯大林模式,模仿苏联建立了政治文化,与传统文化实行了彻底的决裂,为文化启 蒙扫清了道路,但是文化启蒙的任务并没有完成。

挑战之四:中国文化能否吸收现代世界科学、民主和个性的主流文化。现代世界是一 个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发达社会,以求真务实的科学主义为主旋律的、富有个性 的主体文化。在人际交往中,强调契约、规范和法律的重要性,提倡个性解放和个性自 由,反对压抑个性的等级观念和强权意识。在时代性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社会 ,其文化体系的封建道德性质已经落后于时代。新中国建立后出现的政治文化,用政治 理性取代了传统的道德理性,但是其封闭性、保守性和绝对化的特征并没有发生根本的 变化。在现代中国,吸收西方文化的最大障碍是民族文化的优越感,以及近代形成的民 族复仇主义情绪,两者看似矛盾,其实都是封闭意识的极端化表现。中国文化自古以来 在东亚地区一直处在领先的地位上,具有文化上的优越感。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地形 和地理位置,使中国文化远离世界其他文化,并没有与之发生文化交往,特别是在文化 的发生期。相反,世界其他各主要的文化体系之间在发生期及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发生 着频繁的交往。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的领先地位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交通 、通信条件的改善,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相对领先地位也不复存在。相反,在西方文化 演进到工业社会的科学理性文化之后,中国文化成为了落后的文化。西方先进的生产方 式需要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对其具有顽强的抵抗力,文化交流以 民族及文化歧视、武力征服的扭曲形式作为开端。这样,自然激起了中华民族的复仇主 义情绪。对于中国文化的转型、实现现代化而言,无论是文化的优越感,还是民族复仇 主义的文化情结都是有害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吸收西方文化的求真科学精神,用 民主和人道主义反对封建等级制,以及束缚人的清规戒律。一句话,用客观科学的眼光 来看待和处理中西文化的矛盾,来看待自身的文化缺陷。

挑战之五:中国文化能否抑制后工业社会的非理性主义文化,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格 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方社会发生了当代科学技术革命,西方国家由工业社会 发展到后工业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也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的主流思潮由 理性主义转向到了非理性主义。强调绝对的自我,追求感官刺激,追求物质享受,出现 了理想价值的危机和消费主义的狂潮。嬉皮士、摇滚乐、街头现代舞、意识流、性开放 等等新新人类的生活方式成为一时风气。这种文化思潮毁灭理性,诋毁社会,消解了人 们的意志,放纵个人的情感,使个人与社会的分裂倾向走向极端。中国是从半封建、半 殖民地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这 样一个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起飞阶段转型的国家来说,非理性主义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中国社会及文化的转型需要艰苦奋斗、蓬勃向上、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理性文化。 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必须树立理性主义的文化纲领,抑制非理性主义的冲击和破坏, 减少其对社会的震荡和侵蚀。

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庄道家和佛学禅宗具有契合之处, 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文化土壤。虽然两者产生和存在的背景 不同,但是都宣扬消极无为的价值观,化解了对理想信仰和理性规范的神圣,成为理性 原则和法制规范的大敌。如果说西方社会的技术理性和科学信念已经占据了社会文化的 统治地位后,非理性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尚且具有存在的合理性的话,非理性主义在中 国社会及其文化的转型中的作用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了。中国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 在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中,迫切需要的恰恰是建设法制社会,高扬理性主义的旗帜。因此 ,对于看破红尘和嘲讽戏弄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必须提高警惕,防止那种自我麻醉中消融 了一切的思潮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毒害。

挑战之六:中国的文化管理能否进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防止以行政代替文化创 作。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了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权威主义盛行的国度 。在皇权至上的政治体制下,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自由发展的条件,只能是统治阶级的工 具。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社会机制。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了道德说教,要人民安分守 己,不要犯上作乱。从而使文化和文人缺少独立性和创新性。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成为 了国家的主人,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为文化的发展和创作提供了条件。但是 ,在计划经济时期,行政权力的强化对文化的创作产生了负面影响。改革开放政策实施 以来,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现在,中国已经加入WTO,要求中国必须保护知 识产权,允许西方国家的文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同时,政府对文化的管理方式也要进 行转变。由行政命令转向服务指导,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在尊重主体意志的前提 下,倡导理性主义的主导文化,唱响主旋律。如果中国的文化管理方式不能进行转换的 话,中国现代文化成为政府文化和官方学术,这样的文化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旦放开国门,中国文化将难于与世界文化接轨,无法与国外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 这样,就会丧失文化阵地,为西方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大开绿灯。

收稿日期:2001-12-05

标签:;  ;  ;  ;  

论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六大挑战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