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语文教学原则的发展与体系的构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架论文,试论论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原则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学原则理论的研究,真正起步于改革开放这十多年之间。十多年来,虽然还未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其发展的成就仍是十分突出的。
其一,随着语文教学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内容以及过程认识逐步加深,对语文教学原则的研究也不断深化。具体体现在对语文教学过程基本矛盾的认识逐步趋于一致,对一些非基本矛盾逐渐淡化,以至消失。例如,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统一的原则,课内外互相促进的原则,认识基本统一,而且开始就以不同的方式提出,基本是一贯到底的。而像读写结合、精讲多练、多层次进行语文自学等原则,有的在内容上加以改造,使之更加丰富,有的则因缺乏语文学科的个性而被淡化,如精讲多练等原则。
其二,教学原则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其时代性。诚如著名教学论专家王策三先生所说“至于教学过程究竟存在哪些矛盾?哪些是基本矛盾?据此提出哪些基本原则?这不能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超越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抽象地回答……”时代的发展对语文教学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也为语文教学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条件、这就要求人们从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概括新的矛盾和新的规律,从而提出新的要求。例如,由“读写结合的原则”扩充为“听、说、读、写互相促进,全面训练的原则”,不仅是人们对语文学科内容的进一步全面的认识、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音像技术日益先进、电脑、通讯卫星得到广泛运用,信息传递更多地以口头语言进行这一客观现实不无关系。再如“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的提出,是以说明语文教学为适应时代发展而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智力开发。
其三,语文教学原则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提法也较科学。例如“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中“思想教育”这一概念的内涵,绝大多数教材和著作都不同程度地扩大它的内容覆盖范围。认为“思想教育”不仅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政治思想教育,而且还应包括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意志行为、审美情趣等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再如“语文训练”这一概念,不仅指语文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有读写能力的训练,而且还有听说能力的训练。在原则的表述上,也更加准确、科学。如课内外关系由结合→互相配合→相互促进;听、说、读、写四者的关系由相辅相成→全面提高→全面训练。
构建语文教学原则体系应以语文教学目的为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全面考查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基本矛盾,并深入研究这些矛盾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构架我国现阶段相对完整、相对科学的中学语文教学原则体系。这个原则体系的构成因素如下:
语文教育与思想文化教育辩证统一的原则。它要求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语文教育;又要注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理想人生、意志情感、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思想文化的熏陶。这一原则反映和要处理的矛盾,主要是语文教育与思想文化教育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一原则要求语文教学一定要进行思想文化教育,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思想性”、“文化的载体”、“社会性”、“文学性”等因素决定的,也是由语文的形式和内容的内部矛盾关系决定的。因而,它是语文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并非人为地附加上去的。其次,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文化教育,一定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这一特殊的过程中进行,采取渗透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切不可空洞说教,或脱离语文教学内容和过程任意发挥,随心所欲。这一原则从宏观上反映了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个统摄全局的原则,或者说是一个上位的原则。
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原则。它要求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课堂的语文“双基”的训练,又要重视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实践。它反映了语文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已故的语文特级教师张寿纯先生提出:“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由此可知,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语文的性质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传播文化的载体”。要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的学习认识现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生活的能力,就必须要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然而,现阶段的语文教学,将语文的学习与运用限制在狭小的课堂之中,严重忽视了社会生活这一广阔的领域,其结果不仅影响了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且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上的失败!当然,我们强调社会生活对语文的学习和运用重要性的同时,并不否认课堂语文教学的主导作用。课堂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和运用之间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既反对脱离生活实践,就课堂而课堂,就书本而书本的语文教学,也反对摆脱课堂、忽视“双基”的所谓实用主义的语文教学。处理这对矛盾的正确思路应当是:重视课堂语文的“双基”训练,打好基础;更要重视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实践,尽快将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化为语文能力,而且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发展智力,培养和丰富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总之,这一原则从宏观上解决语文教学的途径问题,这一矛盾关系的处理,直接关系到语文学科目标的实现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它与“语文教育与思想文化教育辩证统一的原则”一样,就其反映和处理的矛盾来看,较之其它几个原则,范围要大,层次要高。
语文基础知识指导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原则。它要求语文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又要重视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要求充分发挥语文知识指导语文技能训练的作用。这是由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基本技能之间的矛盾关系决定的。这主要解决的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问题。由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综合性以及语文教材编排体例采用文选型等特点,使语文学科无论在知识的体系上,还是能力训练的序列方面,较之其它学科都显得茫然无序。这一原则,要求语文教学在正确的语文知识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语文技能的训练,从而打好“双基”,为语文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原则。它要求语文教学要利用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活动之间的联系,在总体上全面、综合地训练,不可偏废。过去由于对语文学科这四种语言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认识不清,以至在处理这一矛盾关系时,重读、写训练,忽视听、说训练,随着人们对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四种语言活动关系的全面认识,加之时代对听、说能力的迫切要求,人们便提出四种语言活动相互促进,全面训练的原则。当然,四者并重只是就语文教学的总体训练而言,在具体的语文训练中,应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内容,可以并且必须有所侧重,切不可机械、教条地理解这一原则。这一原则揭示和要处理的矛盾关系主要是语文内部的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活动之间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语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训练与心智和谐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它要求语文教学在进行知识教学、技能训练中,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培养动机、兴趣、意志、情感和性格等素质。这是由语言与思维、语言与非智力因素,以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矛盾关系决定的,也是时代赋予语文学科新的任务。目前,我国正进行一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性转变,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在过去十多年的非人性的应试教育中,付出的代价最为惨重。鉴于历史的教训和经验,语文教育一定要贯彻语文训练与心智和谐发展的原则,在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和培养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一原则主要解决的问题也就在于此。
上述五个教学原则的文图示如右:
由上述彼此联系的五个原则,构成现阶段语文教学原则体系,这个体系反映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矛盾,具有相对的整体性,对现阶段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语文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中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人们也必然会研究和发现这些问题和矛盾,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措施和方法,进一步完善现存的原则体系。正如著名教学论专家王策三先生所讲的:“对教学中矛盾关系的发现、认识和解决,亦即教学原则的探讨和提出,这是一个历史过程。永无终结,只能求得在一定历史下具体的相对的全面或完整。”(王策三著《教学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