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_政治论文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3—0001—08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三种矛盾关系

“创新”这一概念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创新,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是就创新谈创新。对于创新“本身”缺乏充分的研究与反思,从而导致了在“创新”里面兜圈子。二是对创新的庸俗理解。如“创新就是要说出一些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创新就是敢于标新立异”、“创新需要胆量”等等。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片面理解。真正的理论创新应该是既继承、沿袭传统,又超越、扬弃传统。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关系。

1、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是对旧事物的否定和突破,继承则是对旧事物合理成分的肯定和保留。创新与继承,构成了一对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矛盾。我们党在8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的结晶,反映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对指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当前和今后,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创新离不开继承。《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创新”一词的明确解释,即“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抛开旧的”不是完全抛弃,不是使新鲜事物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关键在于,“改旧、更新”是对“旧”的更改。没有“旧”的东西做基础,就谈不上“改”和“更”,更谈不上“创新”。所以,要想“创新”首先得以旧的东西为本,首先得继承旧有的传统的东西。但继承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承接有合理性的东西。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与超越。“创新”是要创造出有别于“旧事物”的“新事物”,但是不能离开“旧事物”,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谈开创。在这种意义上,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实质上是新、旧事物的关系。新、旧事物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发展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旧事物内部、旧事物“母胎”中孕育成熟的。旧事物是新事物产生的前提与基础,没有旧事物这一“母胎”、“母腹”,新事物是不可能孕育成熟、发展壮大的。因此,继承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继承,创新就失去了“生长点”。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事物虽然是在旧事物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但是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收、继承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丰富的新内容,因此就比旧事物高级和优越,具有更大的生命力。新事物之所以“新”,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其舍弃了旧事物中一切不能再适应于变化了的复杂环境的消极的东西,保留了其中那些对适应新环境仍有积极作用的特性,又加进了一些能适应新的复杂环境的新特性。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发展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其中绝大部分至今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但是势易时移,有些也确实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陈旧过时,亟待创新。现在有些地方思想政治教育不如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继承不够,没有充分发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其次才是创新问题。要珍惜传统,研究传统,发扬传统,以防止创新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创新与借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既要继承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汲取人类文化发展进步的一切积极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处理好创新与借鉴的关系。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过程中,要善于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变化过程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创立、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吸收了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行为科学等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理论体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与其他多门学科互为交叉,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从研究对象来看,在社会科学的领域中,有一部分学科都以人的思想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人的思想及与行为的关系。根据研究的角度、重点、切入点和手段等的不同,划分出各门学科,比如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行为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都属于这类学科。在研究的目的、方法等方面,它们必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都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全面、健康地发展。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当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客观依据。

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任务的复杂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其触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经济的因素、政治的因素、管理的因素、伦理的因素、心理的因素、法律的因素,等等。因此,它就必须吸收其他多种学科的知识,尤其是与人的思想关系比较密切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文学、法学、美学等学科知识,从而能够从思想“源头”上来认识这些思想问题,对症下药,借助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来促进、协助解决各种思想问题。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它的方法、手段如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很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广泛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手段,尤其要学习传播学、领导学、语言学、演讲学、论辩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水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调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创造学、运筹互联网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还必须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益的实践经验和最新知识。

现代西方国家一直声称以法治国,试图通过完善的法律体制支持和维护国家的秩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但是,10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 单单靠法治去管理、治理国家是不够的。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的提高,反映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基本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不是减少了,反而有不断增加的势头。道德水准下降的事实表明法治不是万能的,必须寻找其他的途径去约束人的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标准。经过不断的探索,他们终于把目光放到了德治上。他们利用西方传统文化,提出了法律化道德的口号。同时,大力利用宗教约束人们的行为,用宗教来规定人们的道德准则。英国是现代西方国家中最早实现以法治国的国家,也是最早意识到以法治国不足的国家。它最早提出了“民主”、“平等”、“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以这样的思想去建设国家、治理国家。同时,他们也大力提倡德治,用多种办法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从两方面一起着手,维护了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美国宪法一直强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公民平等的保护,还用“适当法律程序”条款从诉讼秩序上保障公民权利和平等保护的实现,这是其统治思想的一大特点。进入现代,美国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刑事案件激增,人们经常迷失、精神空虚从而导致各种恶性事件频发,驱使美国政府强化德治的管理方式。他们通过宗教、爱国主义、价值观等角度、方式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形成新的道德准则。

在社会生活日益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全面开放的时代,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时代,各种社会实践和科学领域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更加突出,世界各国相互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和联系进一步加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的过程中注意广学博采,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有益的实践经验和最新知识。但是,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文化必须讲原则、讲方法。要在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吸其精华、弃之糟粕。应当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有许多先进的成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是其中也往往是良莠不分、鱼龙混杂,绝非都是科学有益的精神。如果把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不加分析地一律当成先进科学的东西来推崇和吸收,甚至把在其本国都存在很大争议,并没有多少人接受的某些学术思想也奉为至宝,盲目接受,照搬不误,就必然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偏离正确方向,走上邪路。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借鉴是相互相成的两个方向。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借鉴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创新。吸收和借鉴其它领域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只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所必需的条件和手段,它不等于也不能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只能来自于对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创造性的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探索。借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作用表现在:可以开阔研究问题、探索创新的视野和思路;可以为创造新的经验提供某些有益的营养成分;可以为论证某种创见提供依据和证明。二、要善于借鉴,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借鉴的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盲目取代”的倾向。即大量吸收相关学科的新成果,又没有很好地消化,没有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融为一体,以致于产生了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取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病,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被淹没在相关学科的学说之中。另一种是机械拼装的倾向。每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都是基于特定的基本理论的,都有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在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时,要注意体系内容的融合性,要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充实,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理论简单地搬运过来,机械地拼装,以免造成体系的混杂。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过程中,防止上述两种错误倾向,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对于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必须注意细加辨析,择善而用,决不能盲目肯定,照单全收。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重点、切入点等个性特征和实际需要出发,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甄别、选择,然后决定取舍,吸取其中有用的成分。二、不能简单地“拿来”,机械地拼装,消极地套用,必须在充分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吸收,使其完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三、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批判高度,对相互学科的成果进行适当的改造,在其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分支的内容相协调,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之中。

3、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一定政治目的服务的,属于政治范畴,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必须重点研究的问题。

首先,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突破原有观点的羁绊,创造出新的、更加科学的理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是没有禁区的,各种学术观点的探讨是正常的有益的。正是在各种学术观点的互相讨论、辩驳的过程中,正确的观点才能在同不正确的观点的比较中显示出其正确、高明之处,才能逐步丰富完善,才能依据其真理的力量来获得人们的信任和接受。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党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必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少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迷失、体系混乱、内容舛误、手段荒疏,那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意相违背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方向上出现偏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相脱节,甚至背道而驰,就没有科学性可言,也没有指导性可言。

其次,深入而具体的学术研究能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以人的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这样。科学的理论研究不能简单地服从某一个权威,而只能综合分析各种不同的观点,通过比较、对应,从中找出最具科学性的观点。只有占有充分的观点材料,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接近于真理的结论。学术研究创造了这种提出新的观点、辨析比较各种观点的机会。通过学术争鸣,可以在争论中吸收有益的思想养料,纠正、弥补、完善自己的观点,促进理论逐步走向成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必须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必须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而不断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要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结论。必须通过学术争鸣,互相辩驳,互相吸收,萌发出新的思路,寻找到新的解决方案,最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科学有序的学术研究有利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宏观上来说,学术研究有利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学术研究必须是科学的,有序的。科学的理论总是同正确的政治方向相一致的。只要是认真的、严肃的学术研究,它们之间有效争鸣的结果总是代表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各种意见的充分表达、互相吸收,最终达到真理战胜谬论,逐步完善的目的。这些都有助于人们对于政治方向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说明政治方向的正确性。

有序学术研究必须做到以下三条:一、内外有别。在理论研究中,思想必须解放,理论研究没有禁区。但是,必须内外有别,不能把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尚无定论的村料、观点随便拿到大众媒体上去传播发表,不能把尚处研究阶段的学术观点当作主流思想去大肆宣传,尤其是在涉及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大政方针的重大问题上,更需要谨慎从事,防止引起思想混乱。二、以理服人。科学的学术研究必须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充分说理,以理服人。既要保持不同观点者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又要允许别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还要允许反批评,允许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决不可以以理论权威自居,以势压人,更不可以随意上纲上线,抓“辫子”、打“棍子”、扣“帽子”。三、允许失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术争鸣,既然成为一种探索性的社会实践,就必然会存在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性。如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就会使学术争鸣的生命窒息。因此,只要是善意的、理智的、慎重的学术争鸣活动,就应当允许其失误、失败。学术争鸣中,结论正确的要鼓励;即使是经过艰苦努力失败了的,也要鼓励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只有这样,学术研究才能健康、有序地进行,才能与正确的政治方向相统一,并为正确的政治方向服务。

二、在科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指导方针,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目标,关键要在科学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是时代和实践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多年来我们在科学理论武装、基础理论研究和内容体系构建、科学手段运用等方面下过不少功夫,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同时也要看到,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还大量地停留在经验型、感知型的层面上,一方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行为规律的认识还不完全、不充分,另一方面对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手段和途径也缺乏深入的研究,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人的思想、行为规律。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心理需求和生活追求已发生很大变化,人们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利益观念、平等观念、民主观念、开放观念等大大增强,人们的眼界日益开阔,个性得到彰显,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适应客观实际的发展需要,研究新情况,把握人们思想和行为变化的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符合实际的有效措施,引导和解决人们的各种思想和行为问题。二、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新途径、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不少常规做法,同时也积极吸收借鉴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这些都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重要基础。要在继承思想政治教育好经验好传统好方法的基础上,适应新时期人们心理、思想和行为活动的特点,讲求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断研究和探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许多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建立和健全党委系统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要善于借助和整合多方面的社会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营造一种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这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基本要求。要把各个社会阶层和人群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范围,并根据社会各阶层和人群的不同需求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各种载体,开辟不同渠道。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活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需要广泛调动人民群众直接参与,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精心组织的庆祝港澳回归、抗洪救灾、申办奥运、抗击“非典”等规模大、声势强、政治导向鲜明的宣传思想教育活动,具有亲和力强、参与面广、社会影响广泛的特征,都是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四、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融为一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独立于社会管理之外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项社会工作紧紧结合起来,在活动中蕴含教育,在管理中体现导向,在服务中渗透思想,有效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内容、机制和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要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努力推进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群众,联系实际,深入生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引导人们形成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公开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形成有利于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观念。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推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是推动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基础。积极倡导和推动人们树立与社会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思想新观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现代科技进步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使人们的视野大为开阔,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生活理念及生活方式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必须充分借助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威力。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科学化、社会化、现代化与适应性、针对性、实效性互为条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目标追求。

1、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

加强和改进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创新思路,研究对策,努力增强适应性。

首先,要积极树立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放的日益扩大,随着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自主意识、权利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的增强,迫切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和强化服务观念、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利益观念、信息观念、平等观念、民主观念、学习观念、人才观念、创新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观念等一系列新观念、原则。

其次,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部门要适应时代变化的新特点,认真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是全党的工作,需要全党动手,大家共同来做。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效机制,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会做或不愿做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不能担任领导职务,尤其不能担任主要领导职务。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的部门,应追究主要领导者的责任。应把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领导示范和提供服务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要适应人群的变化,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应范围。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群体发生了很大分化,思想教育的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前未曾遇到过的新问题。必须把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同时,还要把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民作为重点关注和关心的对象,积极研究思路,寻找对策。上述人群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照搬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模式,应适应这些人群的工作特点和活动特点,采用适当的教育模式,解决他们面临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四,要适应科技革命带来的变化,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科技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加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大众传媒、文化阵地、娱乐设施、沟通方式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互联网有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趣味性等特点,其传播速度快,影响应用广,时代气息浓,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如何利用、管理和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避免大话、空话、套话和形式主义的现象,必须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研究,加强对人的变化和需求的研究,跟上形势。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一、针对人的自主性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本原在于人的自主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帮助人们牢固树立自主意识,让每个人都懂得珍惜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懂得遵守社会的规则,懂得触犯他人的合法权利就是损害自己的合法权利,懂得自己的利益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的财富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使每个公民实现自立、自强和自主。二、针对人的独立性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个体对象的独立人格,适应人的独立性发展要求,大力倡导思维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更好地调动人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针对人的选择性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已成为有着充分的自主意识和选择自由的自为主体。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服务性,充分尊重人的选择性,从对象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出发,确定内容,选择方法,考虑对象的可接受性,做到“适销对路”,实现“供需平衡”;要与人为善,使人受益,积极帮助人们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提高选择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四、针对人的趋利性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务实性。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还物质利益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针对社会发展中人们普遍重视的物质利益追求的现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务实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所以得人心,最根本的就在于这一奋斗目标是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最实际利益的体现,人们从中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实惠所在、利益所在,从心底里拥护这一奋斗目标,这本身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这里必须强调指出,坚持物质利益原则时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讲实惠、讲利益要全面、辩证、客观,要公平、合理、合法,要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五、针对人群的聚合的层次性特点,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和广泛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阶层、不同任务、不同场所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对普通党员和要求入党的先进分子,要有相对高的标准和要求;对一般群众,应区分不同情况提出他们可以够得着、做得到的标准和要求。不分人群和层次一律提过高要求,只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虚化、落空。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基本要求。六、针对人群流动性的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人的流动性增大了,越来越多的人在流动中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和才干,增强了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人口流动、人才流动给社会增添了活力,焕发了生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流动趋势将进一步增大。如何做好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让流动人口中的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这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需要我们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上下功夫。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效性不强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工作方法简单,表面化、形式主义、走过场、脱离实际,不切合不同人群的心理要求,难以收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在服务群众、为群众多办实事上下功夫。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新时期群众的思想问题大都与实际问题密切相关,许多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或没有解决成为思想问题的直接诱因。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宣传引导群众与热情服务群众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观念、道德等无形的东西融入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有形载体之中,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引导,使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变为升华思想、提高觉悟的过程,营造思想引导与利益驱动相结合的新机制新途径。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具体的行政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出路,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要求更多地融于管理之中,体现在各种规章制度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和利益分配之中,体现在法制教育和执法实践之中。三是领导干部要自觉起表率作用。身教胜于言教,言行统一、知行统一、立传与身教相统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在艰苦奋斗、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等方面做出表率,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四是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增加办事的透明度。人民群众存在许多思想问题,与领导机关和行政部门办事不公开、不透明、不民主相关联。办事公开、透明,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与评议,可以减少和消除许多思想问题。群众的民主权利受到了尊重,他们就会把公共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积极参与、热心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威力就会充分呈现。五是充分发挥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企业文化、社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网络文化等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含量的重要手段,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文化阵地和文化活动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落实到基层。

收稿日期:2006—02—20

标签:;  ;  ;  ;  ;  ;  ;  ;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