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注点及群体特征——实证分析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注点论文,实证论文,视角论文,理想信念论文,群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4)06-0068-06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1]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继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但在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价值功利化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基于此,近年来我们对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展开了调查,希望通过实证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注点及群体特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把握,为研究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提供依据。 一、研究文献的提取及分析 从研究大学生理想信念视角,选择万方数据库,以大学生理想信念、青年理想信念等关键词检索2010—2014年1月相关文献(数据库标注PUK和SSSCI),除去与本研究目的相差较远的文献,同时结合CNKI、IEEE/IET数据库等知名数据库获得相关有价值文献38篇,专家推荐15篇。在涵盖大学生理想信念内涵、理想信念现状、理想信念培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甄选的文献进行元分析。统计得出18个关注项、54个涉及内容,按照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顺序整理形成表1所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研究元分析表。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cb78c0bc0682feb65956a3ed.jpg)
二、关于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收集与结果的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 结合元分析结果,从大学生理想信念分析的视角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相关调查获取实证资料与数据。采取直接调查法和基于类目网格技术的间接调查法相结合的问卷调查方法,对大学生理想信念进行调查,包括问卷直接设计、间接设计和整体设计。 1.问卷直接设计 将表1元分析体现目前理论界研究成果统计得出的18个关注项及涉及内容作为直接调查问卷题项。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cd1b56c6b16ace9bed8ad8d3.jpg)
2.问卷间接设计 通过邀请专家学者、高校教师、企业人员、学生对理想信念进行深入有效地发掘,采用现场访谈、集体讨论等方法有效感知理想信念研究的切入点,引导被调查人员找出更多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因子并进行规范命名。在表1的基础上,归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关键性因素。 3.问卷整体设计 将直接调查问卷和间接调查问卷题项进行合并汇总、规范命名,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采用“内部一致性”的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法,备选项从5(完全赞同)到1(完全不赞同)来表示被调查者的感知程度。 (二)数据收集 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是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为避免受到区域性限制,分别按照高校不同层次(985、211、普通高校)、不同类型(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医学类、艺术类、军事类)选取东部高校23所,中部高校20所,西部高校18所,共61所高校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发放问卷、电子邮件、现场访谈等形式展开调查,为保证问卷的可信度,对每所高校的调查问卷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信效度测试。 (三)结果的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注点与群体特征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梳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注点。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注项提取属于多变量,独立性因子提取与本质内涵把握问题,可用科学的方法描述被调查者对理想信念的关注程度。 1.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当代大学生,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受到现代化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利益思想、互联网络等因素的影响,价值观、思维和行为方式随之发生变化。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理性辩证思维能力增强,认知事物的能力和需求增加,对信念的认知能力较强,理想信念逐步开始明确,但也存在着自我管理缺失、适应能力较弱、承受压力过重、缺少合作互助等现象,影响了对理想信念的认知;并且东部高校、省会城市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认知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和地方院校,“985”“211”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和信念认知水平高于其他院校。 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其中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使他们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信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他们受到西方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在政治、思想、生活、情感、学业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其独具特色的群体特征: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接受新生事物快、关注国家社会形势、崇尚良好社会公德、渴望良好人际关系、呼唤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注重个人职业理想、追求自我纯洁爱情;[2]他们大多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具有品学兼优的优秀品质和全面发展的优良素质;他们处于激烈竞争的时代,思想、观念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并随着年级的增加有所增强;他们为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而积极进取,也越来越认识到全面发展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理想信仰薄弱,价值取向实用。由于受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们不愿接触政治理论、厌倦甚至反感政治活动;他们对传统道德和文化缺乏热情和理性,在观察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往往容易迷失自我。主观、片面,甚至有些偏激。[3] 第二,认知能力较强,自我管理缺失。大学生智力因素普遍得到提高,然而相应的非智力因素显得薄弱,尤其是自我管理能力。从小受父母老师的束缚和管教,一旦进入自我管理空间较大的高校,并且随着其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尤其受网络的影响,则易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第三,综合素质全面,适应能力较弱。从小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过于专注于知识和素养的提升,而忽视了可迁移技能诸如适应能力的培养。 2.关注点的分析 通过调查,主要从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爱国主义、改革开放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实践。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查中,三者的平均数均为3.5左右(总分为5分),离散程度趋同,差异性表现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已经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财富剧增,国家实力明显提升,自信心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4](p.16) 第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关注。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认知程度低,邓小平理论认知差异明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知度为2.91(总分为5分),对毛泽东思想认知度低于2.5,表明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程度偏低,对于传统理论了解较少,尤其对于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思想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大部分学生认为其指导现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作用有所减弱,不能完全融入当今的社会环境。 第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在调查中,27.1%的学生非常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60.8%的学生比较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思想力、价值力和文化软实力上的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p.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进一步深化到价值层面,已经从真理性认识深化到真理性认识与价值性认识相统一的高度。 第四,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关注。大学生理想信念坚定,努力践行“中国梦”。2012年11月,习近平等政治局常委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接近这一目标。”[5]中国梦,代表着中国国家精神的中流砥柱之社会群体的梦想,这是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数据统计表明,在理解中国梦时,65%的学生认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共同追求,12.5%的学生认为是政府的口号,21.6%的学生认为是世世代代形成的观念;对于与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因素,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认为要健全法治,减少贪污腐败,同时改善税收制度,缩小贫富差距现象,还要规范社会。对于“个人梦”与“中国梦”关系中,87%的学生都能坚定理想信念,做到二者相结合,实现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统一,并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落实到实现梦想的社会实践中。 第五,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关注。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要对爱国主义有深刻的认识。在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调查中,75%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刻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等著名警句的重要内涵,应该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在对大学生爱国主义行动的调查中,79%的学生认为应该理性爱国,但是15.8%的学生认为爱国就是不学外语、抵制外国货,5.2%的学生认为爱国观念陈旧,需要加入新时代的元素,否则学生对于爱国没有深刻的自我感受。 第六,大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关注。中国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积极解决目前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调查发现,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依次排在大学生关注的前三位,分别为51.4%、50.1%、40.0%,说明大学生希望国家能够继续完善各种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社会腐败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注,学生数大体相当,百分比分别为35.0%、34.3%、33.4%。 总体来说,作为社会发展主流的改革,对各个层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优化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为改革提升发展空间。 三、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思考 通过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关注点的研究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能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三个自信”,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大地弘扬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广泛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弘扬。但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等不良社会因素影响,个人主义、金钱主义等存在于部分大学生中,使得大学生群体理想信念整体水平与社会的期望程度存在差距。因此应该积极研究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要素和培育模式,对健全和强化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要素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从特质上讲是一种集情感、态度和价值教育在内的超越性培育,把理想信念教育看作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过程。[6]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环境是基础性要素,高校教育是关键性要素,大学生自身是实质性要素,需要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诉求进行深刻思考,抓住关键要素,利用基础要素,提升实质要素,形成“三位一体”的整体合力,共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理想信念追求。 1.社会环境的基础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发展,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发生根本变革和多样性发展,社会上出现多重价值评判标准,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高校的意识形态、理想信念教育和学生信仰也受到了冲击、影响和挑战。由于社会多元因素缺乏合力、社会不公平等现象增多,使得大部分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动摇、迷茫甚至偏激等现象。因此,应该重视社会环境的基础性作用,解决大学生精神领域的信仰自信,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使得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信仰的实践性和基础性。 2.高校教育的关键性 高校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是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教育转化的时效性和塑造性;其次,高校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辅导员和教师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用实际行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最后,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3.自身素质的实质性 大学生自身理想信念的有效提升是高校培养的内在要求,是能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大学生自身是信仰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体,也是大学生人格自我选择的结果,大学生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积极主动学习和吸收社会主义优秀成果,增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辨析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模式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不仅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我们以大学生为主体,结合当代社会的背景,密切关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积极探求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有效模式。 1.强化认同,构建教育管理机制 教育管理是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重要因素,需要建立符合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认同。在大学生理想信念认同的内化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专业课的隐性作用,将“虚”的理论转化为“实”的热点、难点和疑点。教师在教学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深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彰显道德情操、体现科学精神,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教育,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变“主体性”教育为“主体间性”教育,达到双向认识和理解的目标,真正把科学的理想信念理论渗透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 2.营造氛围,构建环境育人机制 高校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得主要环境,借助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促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内化。首先注重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高校学生党团组织、社团优势,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突出学生的感知,凸显环境陶冶情操、引导行为、激发热情的德育功能,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作用;其次加强学生互联网络的引导,各高校通过网站、微博、QQ群、微信等方式等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的认知面、解决学生的困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要注意校园周边环境的隐性作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氛围。 3.注重创新,构建实践转化机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注重创新,积极主动地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再通过实践丰富理论成果达到质的提升,这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各个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创新方式方法,正在逐步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更多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加深知识体系的转化,培养大学生的理论认知感和实践认知程度。 4.加强建设,构建制度保障机制 高校发展规模的扩大化已成为现实问题,如何解决师生结构配比、师资力量优化、教育教学保障也摆在我们面前,由此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制度建设保障亟待解决:一是建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培养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二是建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强化跟踪机制,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科学化、制度化;三是建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优化提升机制,让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成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标签:大学论文; 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政治论文; 坚定理想信念论文;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注与群体特征--基于实证分析的视角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