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哲学变革与历史警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哲学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历史转折点上。由20世纪向21世纪发展,绝非简单的时间更迭,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和必须从历史的整体和深层上,反映时代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为人类的思维和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向和导引。本世纪末与上世纪末的历史和哲学的发展,已发生重大的历史性变化,但仍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必须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立足现实、牢记世纪之交的哲学警示,在新的实践和思维水平上,展望哲学的未来和培铸人类智慧之花。
一、世纪之交的时代特征
当今时代的本质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不同的哲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回答。笔者认为,当今时代的本质和主流是,在现代新的科技革命基础上,资本主义或前资本主义社会向后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人类社会历史正在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当今的时代,不仅与19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的状况根本不同,而且与20世纪前半期列宁开创世界社会主义新纪元时期也有重大区别。20世纪是人类获得重大成就又有重大牺牲的世纪。人类经过20世纪的发展和磨难,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其主要特点是:
1.世界出现新主题
本世纪前半期,社会主义制度相继建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相互对抗、军备竞赛、冷战威逼人类,“有你没我”的紧张对峙局面影响、支配整个世界。本世纪后半期,特别是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相继瓦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相对缓和,整个世界走上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世界各国几乎都把改革与实现现代化作为中心任务。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这必然把人的问题及社会发展问题提到首要地位。
2.社会主义出现新课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本世纪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最重大事件,它为人类开辟了一条自身解放的道路。但是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造成了实践上的普遍失误。东欧巨变、前苏联解体、我国的“文革”内乱,表明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人类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搞清楚。与此相联系的是,人们对于什么是资本主义和它的新变化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也没有搞清楚。这表明在人们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的背后,依然有个形而上学的必然王国(社会主义的僵化观念)在支配和禁锢着人的灵魂。旧的社会主义观不破除,社会主义就不能前进一步。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极端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一哲学武器,勇敢地拨乱反正,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和复兴的新纪元,也为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和观念更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新的思想滋养。
3.社会实践发展到新水平
由于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国际关系的新变化,世界性的联系与交往日益加强,“世界历史”的观念急剧增长,世界全球一体化已成为基本现实。诸如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粮食等社会问题,只有依靠全球各国的努力参与才能解决,社会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因此,超越国家、阶级的全球利益、人类利益被提到突出地位,受到各国的普遍性关注,并成为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资本主义制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资本帝国主义私有制的社会本质没有改变,根本性的社会矛盾没有解决,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病”仍异常突出;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发生新的变化,资本主义统治集团积极调整内外政策,使劳资关系的矛盾对抗程度已有相对缓和或表现出新特点。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历史表明,要超越资本主义,必须积极吸纳它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自然科学成果和社会科学成果),创造出高于它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文明。
4.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挑战
20世纪是科学与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纪。20世纪的诸多特点和社会进步,归根到底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决定的。特别是本世纪中期以来,高科技发展已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学科,极大地丰富了原有学科的内容,而且推翻和改变了原有的定律和结论,揭示了新的规律,在理论和思维方式上有突破性的进展,对人们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重大影响,把人们引入崭新的精神境界,因而向哲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人们业已形成的传统的思维方式,要向现代新的思维方式转换。像许多科学家所说的那样:“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必然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可逆性走向不可逆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系统方法;从定域论走向场论;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注:宋健主编:《现代科学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内容与研究方法互相包含、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科学—技术—生产应用一体化,科学认识和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哲学世界观有新的飞跃。
5.经济发展出现新形态即知识经济的崛起
知识经济亦称智能经济,它是建立在现代高科技的基础上,以知识、信息、电脑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形态的经济。它驱使一些发达国家,正从传统工业社会以体力劳动、制造实物产品为主的经济,转向后工业社会依靠脑力(智力),以处理信息、运用知识为主的经济,从而引起劳动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型。知识经济的实质是以不断创新知识和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为根本特征。知识经济的实力,直接体现在人的本质力量(智慧)和人类自身创造力的高低。知识经济的出现,不仅使社会财富激增,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巨变,而且从根本上提升了人的主体的能动精神、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为哲学理论提出了全新的研究课题。如在知识经济视野下,如何重新评估精神与物质、理论与实践、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结构、个人与集体的历史作用以及哲学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等。知识经济是高智能、高智慧(创新性)的经济,它必然内在地包含着哲学理论及哲学思维方式于自身,它必将为哲学与经济结合开辟新的路径,为经济哲学发展提供广阔舞台,也必将引起一系列哲学原理的丰富与更新。
总之,当今人类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世界主题的转换、社会发展的转型、科学技术的巨大飞跃、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向哲学提出尖锐的挑战。它要求哲学能够给予积极的回应,以大睿大智的科学理念为指引,开拓人类的未来。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哲学走向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的发展而变化发展。导致哲学理论发展的,除时代要求这一客观因素外,还有赖于哲学家们主观因素的构成。由于主体的条件不同,主体的哲学理念反映时代精神的方向、程度和速度必然有别。有的深刻、有的肤浅、有的及时、有的滞后。按着老黑格尔的说法:“关于‘教导’世界应该怎样,……哲学总是来得太迟。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式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会出现”,“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时,才会起飞。 ”(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3—14页。)黑格尔正确地说明了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反映,要等客观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形成。但是,他的说法也未免过于悲观。对于追求智慧的理性思维——哲学来说,不仅要反映时代进程,而且要引导时代前进。哲学依照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性,可以根据已知的事物预见未来。如恩格斯所说,哲学“绝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而是“更高超”的“探求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74页。)。哲学要反映和追踪现实,同时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哲学还有预见性和超前性。实际上,历史上的哲学革命都作了政治变革的先导。哲学的“教导”如何把“事后”与“事前”统一起来,是时代赋予哲学的庄严使命。
为了回应时代的变迁与挑战,当今的各派哲学都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自己,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积极创新,甚至用新的理论体系替代传统理论体系,派别流变、色彩纷呈。如现代西方哲学,不仅早已实现了哲学主题的转换,即由传统形而上学向生活世界的转换,而且出现了企图超越现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由现代哲学向后现代哲学转变。中国传统哲学为回应现代西方哲学的挑战,出现了现代新儒家和现代新儒家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与东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列宁主义)相对应,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出现了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还有其他为数众多的哲学思潮和哲学派别。哲学的分化和多样化是当今哲学理论形式更新的主要趋势。在哲学理论内容和思维方式上,也表现出新的多样化的发展走势。主要表现为:
一是以人或人的实践作为哲学的主题或中心,代替以物质为本体或精神为本体的传统本体论;二是以主体与客体一体化,代替主客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交互主体和主体间性被提到突出地位;三是以多元互补的辩证综合观,代替两极对立的形而上学观,这在东西方文化互相渗透、融汇上表现尤为突出;四是从强调个体本位的个人主义,向群体利益高于个体的整体主义提升,建立适应世界范围的“普遍伦理”的呼声日渐强烈;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真理与价值的疏离和对立,向二者合流、融汇统一方向发展;等等。
在哲学的功能问题上,普遍强调哲学理论要与现实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发展、新人的塑造等问题相结合,应用哲学研究日益引起普遍关注。1998年8月,在美国召开的第20届世界哲学大会, 就以“哲学与人的发展”为主题,突出了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和文化理论的内核,在教育人、提升人的素质及其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大会十分强调要“重视哲学研究与教育面向社会生活与科学文化发展实际”,“哲学应重视探究生活实践与各门学科发展进程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在这次大会上,教育哲学、应用伦理学等哲学应用研究,受到各国代表们的普遍重视。这都十分明显地反映了当今世界哲学面向实际、突出应用研究的大趋势。
总之,从本世纪的一些主流哲学的发展嬗变来看,哲学从理论形式、思想内容到社会功能几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的变化,它已经揭开了人类哲学思维新变革的序幕,预示着21世纪人类将开辟哲学发展的新纪元。
三、世纪之交的哲学警示
本世纪之交与上个世纪之交相比,历史虽发生重大变革,但仍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个世纪之交都处于科学技术革命的高潮中;资本主义都相继步入新阶段(即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处于低潮等。 为使21世纪哲学发展有正确的导向,人类必须站在历史和思维的制高点,深刻反思整个人类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便采取科学的方法,使之沿着健康道路向前发展。历史在前进,哲学在发展,这是总的历史趋势,但如果缺乏正确的科学方法,仅从狭隘利益或极端、片面的视界看待当今哲学的发展,即可能出现新的哲学误区,步入新的哲学陷阱。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新发现,打破和推翻了人们对物质认识的形而上学机械论的狭隘界线,又一次证明了认识的相对性以及绝对主义的错误,这是重大的认识成就。但对这一重大科学成就,许多著名的西方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则采取了另一种态度。他们在批判和纠正认识的绝对化过程中,走向了完全否认绝对性的相对主义,即从反对绝对主义而走向了相对主义,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实际上是用一种形而上学替代另一种形而上学。据此,列宁写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对此加以驳斥和批判,是不无道理的。从这个根本点出发看待列宁反对马赫主义的斗争,仍然具有现代价值。当然,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过程中,对19世纪末自然科学发展经验的哲学总结力度不够,特别是忽视了西方哲学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对后来哲学的发展及失误产生较大影响。这些历史经验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加以吸取,采取辩证、科学的方法。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回应哲学的挑战。
历史发展不能简单地重复,但不同时期可以有其相似之点。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当今时代的哲学仿佛又回到了本世纪的起点,在更广阔、更深刻的范围内,遇到了类似本世纪初的哲学景象——对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同的总结。某些西方哲学的主题转向,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它们在批判和克服一种片面性的同时,似乎又走向了另一种片面性。如他们在批判传统哲学存在的意义时,根本否定了一切哲学存在的意义,扬言“哲学终结了”,“哲学死亡了”;在批判形而上学体系的抽象性时,完全否定理性的意义,片面夸大宣扬非理性主义;有人在强调机械决定论时,否定一切决定论,片面宣扬非决定论;在批判绝对理性时,宣扬新的相对主义;在强调个体本位意义时,否定社会整体利益和意志,等等。这些表明,许多人大喊反对形而上学,但并没有摆脱形而上学的藩篱。我国哲学研究的状况也有类似之处。近20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传统教科书的哲学体系普遍不满,要求建构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和时代要求的新哲学体系,并提出多种设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实践唯物主义体系;实践哲学体系;实践人本学体系等。他们都认为自身体系符合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并展开激烈的争论,目前看来难以统一。但是,应该看到,这些体系间虽有重要差别,但存在相当多的共同性。如在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承认实践与人的重要地位,承认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等方面都是一致的,可以求同存异,进行辩证的综合,而非绝对排斥哪一个,以免重蹈形而上学的覆辙。时代发展一次又一次地抨击各种形而上学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告诫人们必须善于综合创新。真理不能驻留在历史上的一点,也非哪一家独有。真理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伟大创造,它既表现在传统中,更表现在现代性上。新世纪的哲学,必须立足于当代实践,把历史与现实以及各派哲学的有益成果,加以全面梳理、辩证综合,创造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哲学。
标签:哲学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现代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