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探析论文

新型职业农民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探析论文

【文化与教育】

新型职业农民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探析

任祎杰 李 静

摘 要 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中国农业的未来,其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水平。较之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有鉴于此,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学习实用技术,也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有对社会负责的意识。本文分析探讨了农民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培育环境、健全制度保障,强化政策支撑、坚持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地位的建议。

关键词 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是个体或群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而承担并履行相应责任与义务的自觉意识[1]。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后备力量,他们被社会赋予了责任与使命。新型职业农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水平。因此,大力提高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选取山西省太谷县某村的常住农民为对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815份,有效问卷805份。在收回问卷后,对问卷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和研究。

一、农民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

农民是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人。长期以来,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满足了城市对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以及肉、蛋、奶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在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这使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遭到严重挑战,其价值判断出现偏颇,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

(一)农民对社会责任的总体认知不清晰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现实生活中的人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人的自我价值只有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才能得到实现,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要求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既要对自身负责,也要注重对其所处的集体和社会负责。但根据调查,17.1%的农民不知道什么是社会责任,51.7%的农民知道但说不清。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民对于社会责任的概念不甚了解,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尚不清晰。据统计,81.3%的农民不赞成其后代回乡种地。23.5%的农民认为国家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自身有关,54.6%的农民表示关联不大。可见,当前农民缺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意识。

(1)底图搭建。工作底图包括行政区划、河流水系、交通(公路)、土壤类型分布、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更新数据、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及覆盖率分布等基础性图件以及遥感影像图。

再次,要树立典型。建立奖惩机制,发现并推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广泛的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既要大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的优秀事迹,进行精神奖励,还要开展各类表彰活动,对其进行物质上的奖励和支持。通过塑典型、树榜样,引导其他新型职业农民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要融入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在乡村的德文化、孝文化、传统节日、戏曲、乡规民约等传统文化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不断完善乡规民约,发挥其教化作用。

(二)农民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1.保障粮食安全的意识缺乏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部分居民选择进城务工,土地于农民不再是命根子,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在不断下降。由于进城务工已成为多数农村青壮年的选择,且农村的“38619925”部队无力也无心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2]。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兼业农民、人口老龄化、文化水平低的现象普遍存在。现有务农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均已超过50岁,且他们的文化水平均处于小学及以下水平。中国农业后继无人,谁来种地成为我国不得不回答的一个重大课题。调查结果显示,81.3%的农民不赞成其后代回乡种地,他们认为现有粮食产量足以满足国人需要。但粮食安全问题,既与粮食的产量增加挂钩,也与粮食质量的提高有关。今年上半年,我国粮食进口量达到5 058万吨,与以往相比有所下降,累计下降了19.6%[3]。虽然我国粮食进口量有所下降,但进口量仍以万吨计数,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总而言之,前S1蛋白氨基酸完好,则变异的乙肝病毒就能够在人体内保留传染的特性,所以,对前S1蛋白进行分析,抗原了解乙肝病毒的传染情况,前S1抗原可以反映病毒的感染率、复制率和清除率,其敏感性很高,尤其在乙肝病毒检测上使用,能够提升治愈率。

乡村自然资源丰富,是城市的后花园,其生态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构建,需要生活在乡村的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但目前,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薄弱,参与构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意识不强,主人翁的意识尚不健全。据统计,14.9%的农民非常愿意参与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中,36.7%的农民表示一般愿意,42.5%的农民认为还行。当前,农村耕地因过多使用化肥农药,地力下降、土壤板结的现象十分普遍。71.8%的农民谈到在耕种时会使用化肥农药,这严重影响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2.构建生态宜居乡村的意识不强

标准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音要准确、地道。中国学生由于在校学习的是普通话,在家看电视,平时与人交流主要也是普通话,所以学习和表达英语时非常容易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比较普通话和英语语音差异,并进行针对性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大有裨益。

第二步是将读取过来的数据以图表的方式直观地呈现给管理员或者用户,需要添加using System.Drawing命名空间,在上位画面上添加用于输入统计时间的文本框。通过执行SQL指令,从数据库中查找相应的数据,而后通过画笔完成较为直观的条形图或者饼图等实现机床数据的分析。 统计效果如图3所示。

最后,健全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从而使新型职业农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行为得到制约,进而使其行为在制约中得到规范。

首先要学习理论,引导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思想。通过理论学习,使其准确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本质及性质,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而使新型职业农民的价值判断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使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得到明确,并且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而同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避免掉入现代化的各种陷阱。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调动亿万农民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受“熟人社会”[4]的影响、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的法治观念淡薄,参与乡村治理的意识薄弱。中国乡村是“熟人社会”、人情社会,面对法治,农民更加看重血缘、伦常,看重人情冷暖,而非法治。我国农村居民呈现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特点,这决定了他们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思想的能力差,从而影响其乡村治理能力。据调查,60.3%的农民表示完全不了解乡村治理的相关政策法规,12.3%的农民表示一般了解,还有部分农民认为乡村治理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社会责任意识的建议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培育环境

4.参与乡村治理的意识较薄弱

3.保护乡村文化的意识不足

其次,要加强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舆论宣传,加强主流价值观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常态化,使其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内在价值追求。

检测结果表明,空白组的亚硝酸盐含量最高,亚硝酸盐降解率仅为22.5%,说明未接种乳酸菌的试验组的降解能力较弱。接种乳酸菌菌株的培养液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降解率在59.1%~99.8%。不同乳酸菌降解亚硝酸盐的能力差别较大,其中活性最强的是Y1、Y4、Q6和Q12,接种这4株乳酸菌的培养液的亚硝酸盐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8.7%,99.1%,97.9%,99.8%。这4株乳酸菌的菌落形态和细胞形态见表3,亚硝酸盐降解过程见图1。

乡村文化包罗万象,乡规民约、庙会、戏曲、方言、传统古村落都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据调查,农村居民对当地文化虽感情深厚,但保护意识不强,且受长期资源利用习惯以及思维定式的影响,不愿重新认识并发现当地文化资源蕴含的特殊价值,忽视了对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健全制度保障,强化政策支撑

一要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力度,严格守护耕地红线,确保稳定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首先,注重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通过对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土地的稳定,使新型职业农民的规模化经营得到保障。其次,强化科技兴农,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农业服务和技术指导,在有条件的地区提升农业机械化利用水平,保障粮食产量、提升粮食质量。再次,强化对粮食的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从而引起新型职业农民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最后,保障农业支持保护的各项补贴政策落实落细,从而使新型职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提高。

二要以制度为推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通过健全制度保障,使新型职业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促使其抓住城乡发展格局的重要变化的契机,积极推动城乡间要素的双向流动,从而使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在融合中实现发展,延长产业链,使农村产业完成高水平转型升级。

三要建立健全保护水资源、耕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有效机制和政策体系。要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注重种养循环一体化,用有机肥代替农药化肥,以恢复地力,提高耕地质量,从而实现循环生态。集中整治农村突出的垃圾、污水等环境问题,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村庄进行整体长远规划,改善村居环境

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保障举措,增强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幅提升治理能力。

四要注重乡村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保护制度要落到实处、做到细化,生态保护补贴机制也要进一步完善。

(三)坚持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地位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明确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设定各种规章制度、政策,为新型职业农民社会责任的实现提供支持。改变环境的人是被人改变了的环境的产物。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更要注重新型职业农民自身主体地位的提升。作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人才支撑,新型职业农民要有意识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注重主人翁作用的发挥,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从新型职业农民的视角出发,倾听其声音、了解其思想。将新型职业农民的思想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相结合,引起他们对乡村产业、生态、文化和乡村治理的重视,从而形成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村居环境生态宜居、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治理有效推进的美好画卷。

参考文献

[1]姜良杰,周爽.“90后”大学生成就动机与社会责任意识关系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0):74-76.

[2]龚春明,朱启臻.土地为何一再被“冷落”——以四川省XB村委个案的透视[J].求实,2011,(9):93-96.

[3]2019年中国粮食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运营现状与未来前景研究[EB/OL].(2019-01-16)[2019-09-21].http://baogao.chinabaogao.com/liangshi/393342393342.html.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7725( 2019) 11-0179-03

作者简介 任祎杰(1994-),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研究;李静(1976-),女,山西阳城人,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事法律制度、法治观念培育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周 丹】

标签:;  ;  ;  ;  ;  ;  

新型职业农民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