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_经济论文

经济社会大发展,人民生活大变样——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社会论文,人民生活论文,大发展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发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空前提高,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连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跨越性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多、底子薄的状况仍十分明显,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1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中国经济走上了腾飞之路。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跨越性提高的30年,是我国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30年。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

国民经济实现了年均9.8%长期高速增长。按照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中央确立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1987年提前3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实现了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5年进入开始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0%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1957-197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5%和韩国经济的起飞阶段(1963年到80年代末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约增长10%相当。

经济总量连上几个大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迈上1986年的1万亿元台阶用了8年时间,迈上1991年的2万亿元台阶用了5年时间,2001年超过10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2007年当年增加近4万亿元。

图1:1978-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速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30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位次比1978年前进了7位,目前居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508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5%,日本的74.2%,德国的97.9%。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仅为381元,1987年突破1000元(1112元),2003年突破万元大关(10542元),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000多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带来了财力的显著增加。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8年翻了一番达到2357亿元,1994年再翻一番达到5218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元台阶(11444亿元),2003年超过2万亿元(21715亿元),2007年超过5万亿元(51304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财力的大力增强,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图2:1978-2007年财政收入

外汇储备实现了由短缺到充裕的历史性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外汇极其短缺。出口创汇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导向。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明显增强,外汇储备短缺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到15282亿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得到快速发展。

二、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提高,实现了从短缺到总体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折

商品供应匮乏是改革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排队购买和凭票供应成为市场中的常态。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市场繁荣兴旺,曾经困扰我们多年的商品和服务供应的短缺问题基本消失,绝大多数商品处于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的状态。

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30年来,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民创造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98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4亿吨,粮、棉、油、糖等产量均有大的提高,基本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此后,在政策鼓励、科技进步和市场调节等作用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稳步提高,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以及畜牧、水产品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改变了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长期供应短缺的局面。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出台针对“三农”问题的新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农产品供给由增加数量向丰富品种、改善品质方向转变,粮食生产扭转了一度徘徊的局面,2004-2007年实现了连续4年增产。30年来,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7倍,平均每年增长4.6%。多数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2007年,粮食产量达50148万吨,比1978年增长64.5%;棉花产量762万吨,增长2.52倍;油料产量2549万吨,增长3.88倍;糖料产量11458万吨,增长3.81倍;水果产量18136万吨,增长26.6倍;水产品产量4748万吨,增长9.20倍。

工业生产能力扩张迅速。工业产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数量增加到品质提高的重大跨越。2007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11.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07年生产原煤25.4亿吨、粗钢4.9亿吨、水泥13.6亿吨、汽车889万辆,分别比1978年增长3.1倍、14.4倍、19.8倍和58.6倍,家用电冰箱由2.8万台增加到4397万台,彩色电视机由0.4万台增加到8433万台,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扩张迅速,2007年产量分别达到5.5亿部和1.2亿台。

图3:1978-2007年粗钢产量及增速

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资料,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比重在短短的12年内提高了1倍多。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其中,纺织品类占比29.2%,衣服、皮毛类占比24.7%,皮革、皮革制品、鞋类占比33.4%,碱性金属占比23.8%,电力装备占比28.2%,其他交通工具占比34.1%;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均名列世界前六位。在发展中国家中,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名列第十一位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都名列第一位。

大型公司(企业)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根据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2007年度世界500强公司名单,中国大陆共有22家公司入选。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名列第17位。

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大提升了我国主要产品在世界的位次,“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供应者。2007年,主要农产品中,谷物(45596万吨)、肉类(6866万吨)、棉花(762万吨)、花生(1302万吨)、油菜子(1038万吨)、茶叶(117万吨)、水果(18136万吨)等产量继续稳居世界第一位,甘蔗(10565万吨)、大豆(1754万吨)分别居第三、四位。主要工业产品中,粗钢(48966万吨)、煤(25.4亿吨)、水泥(13.6亿吨)、化肥(5787万吨)、棉布(660亿米)居第一位,糖(1271万吨)居第三位,发电量(32777亿瓦小时)居第二位,原油产量(18666万吨)居第五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加强,实现了从明显制约到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显著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大力加强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使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大为增强。

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能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30年来,通过持续大幅度地增加能源投入,我国能源生产能力大大增强。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3.7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4.7%,成为除美国之外的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2007年末,发电装机容量超过7亿千瓦,比1978年增长11.5倍,年均增加9.1%。2007年发电量达到32777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11.8倍,年均增长9.2%。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开发效果明显,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07年的8.2%。

交通运输能力明显增强。长期以来,交通运输发展缓慢,欠账较多,运输方式主要依赖公路和铁路,且线路短、路况差、运行速度较低。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快速扩张。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增长50.9%。公路里程由89万公里增至35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07年末达到5.4万公里。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由14.9万公里增加到234.3万公里,其中国际航线由5.5万公里增至104.7万公里,增长17.9倍。各种运输方式的大发展,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缓解了居民出行难的问题。管道输油(气)里程由0.83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5.56万公里,增长5.7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78年的1.98亿吨增至38.8亿吨,增长18.6倍,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不断催生对通信基础网络的需求,邮电通信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基础产业之一。到2007年末,已初步建成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固定电话用户由1978年末的192.5万户增加到2007年末的36545万户,增长189倍。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由1990年末的1.8万户增加到2007年末的54729万户。通讯设施明显改善。全国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由1978年的0.04亿门升至2007年的5.11亿门,增长125倍。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8.5亿户。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到77.4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8539万个。全国邮电业务总量从34.1亿元增加到19759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776.9倍。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8.4%。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2.1亿人,居世界第二位,宽带上网人数1.63亿人。网络规模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图4:1978-2007年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

四、对外经济大开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上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对外贸易规模较小,1978年,进出口总额只有200多亿美元,利用外资基本是空白。30年来,我国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的重要途径。

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的位次由第二十九位跃居第三位。改革开放头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扩大到1988年的1028亿美元,此后速度不断加快,2001年达到5097亿美元,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2-2007年连续6年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2004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突破2万亿,达到21738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04.3倍,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增长18.1%,进口增长16.7%。外贸对经济的贡献也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9.7%提高到2007年的66.9%,提高57.2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的第二十九位跃升到2007年的第三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

图5:1978-2007年进、出口总额

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出口产品由粗加工的初级产品为主逐渐转为深加工的机电产品为主,产品的附加值明显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7年的94.9%,提高45.2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比由1980年的7.8%上升到57.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比达到28.6%。以食品、农副产品等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大幅度下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7年的5.1%。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1979-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754.2亿美元,平均每年为267亿美元,1993年以来连续15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35.2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89.9倍,年均增长20.7%。截止到2007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都是由外资企业(含港澳台资)创造的。

对外投资从无到有,发展迅速。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由单纯的“引进来”逐渐转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外投资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03年到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分别为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176亿美元和187亿美元。2007年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达到85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9亿美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37.6倍和27.4倍。

五、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绝对贫困人口。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居民生活明显改善,拥有财富迅速增加。

就业规模迅速扩大,就业人员大量增加。30年来,我国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2007年就业人员达76990万人,比1978年增加36838万人,年平均增加1270万人。30年来累计创造并实现就业岗位3.7亿个,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7.1%。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7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3万亿元,比1978年底的211亿元增加818.2倍,人均储蓄由21.9元增加到13058元,年均增加449.5元。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达到2.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007年的701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7.2倍,年均实际增长7.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9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4倍,年均分别增长6.3%和6.0%。反映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由57.5%下降到36.3%,农村居民家庭由67.7%下降到43.1%。居民消费结构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以吃、穿为主的温饱型,逐步转为以住、行为主的发展型、享受型。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看,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在城镇地区基本普及,汽车、家用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农村居民彩色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摩托车等普及率也不断提高。全国电话普及率由1978年末的0.38部/百人提高到2007年末的69.4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1.6部/百人。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居住面积明显增加。2006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7.1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0.4平方米;2007年底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1.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3.5平方米。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安全网”,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的新格局。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2007年末,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突破2亿人,达到20137万人,比1989年增加14427万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311万人、11645万人、12173万人和7775万人,比1994年分别增加21910万人、3677万人、10351万人和6859万人。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在积极推进。截至2007年底,全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5171万人。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在全国全面推开,24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7%,对缓解我国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将发挥重要作用。低收入居民生活保障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2007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86万人,2271万城镇居民和3452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为1479万人,不足全国人口的2%。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近25年来,全人类取得的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六、社会事业大发展,呈现出由社会发展滞后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突破性转变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社会事业发展比较落后。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协调局面得到明显改观。

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高校扩招政策,圆了许多莘莘学子的大学梦,使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迈入“大众化”时代。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达到1885万人,比1978年增加1799万人,增长21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0%。30年累计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3009万人,研究生176万人。义务教育基本全面普及,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66%。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专业型人才。

科技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果。30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科技体制改革力度逐步加大,2007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366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0.57%提高到2007年的1.49%。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神舟”五号、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试验圆满成功,首次绕月探测顺利实现既定目标;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列正式启用,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十万亿次级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公共卫生事业成效明显,全民健康水平继续提高。2007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9.9万个,比1978年增长76.1%。卫生技术人员479万人,比1978年增长94.2%。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43.8万张,比1978年增长86.1%。2007年每千人口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为1.6人和2.6张,处于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水平。针对2003年以来突如其来的“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国家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规模最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显著提高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肝炎、鼠疫、碘缺乏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05年的73岁。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07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91个,是1978年的2.3倍。博物馆1634个,是1978年的4.7倍。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6%。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实现连续突破。继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以后,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金牌总数位居第三,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金牌总数跃居世界第二位。今年,我国又将成功举办奥运会,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

改革开放创造了繁华的大都市。

30年的成就固然巨大辉煌,未来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十七大明确勾画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比2000年实现翻两番。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历史任务,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结构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依然不够协调;农业基础仍比较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局面尚未改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收入分配差距仍比较突出,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面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尽管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只要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

标签:;  ;  ;  ;  ;  ;  

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