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实验学校 256813
学校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是一个个体差异大、层次复杂的教育群体。学生受遗传、营养、思想认识及体育教育程度等条件的影响,导致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身体素质差异较为明显。这种差异使教师进行授课时很难顾及全体学生:体育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体育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为解决这一矛盾,使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和锻炼,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更好地完成体育课的学习任务,我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了分层次、分类指导的方法,效果较为显著。
下面,我谈一下体育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
一、分层次教学的优点
一是符合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基础、认知能力等各不相同,体育教学必须面对现实,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有区别地设计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学有所得。二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对于体育素质差的学生来说肯定是要求过高,而对于体育素质好的学生来说又要求过低;只有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适宜的目标,才具有激励性,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都有所提高。三是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这是分层次教学的精髓。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既不能丢掉体育素质差的学生不管,又不能对体育素质好的学生降格要求。
二、分层次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一,分层次教学的实施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身体机能等测试,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在教学中设计梯度方案和评价层次。第二,将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允许高、中两层的学生自由选项,低层(指体育素质差的学生,如达标测试不及格、勉强及格和偏项等)学生统一编组授课。因学生水平接近,易于把握,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从而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如何实施分层次教学
首先,熟悉和掌握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总体目标。课程标准是实施体育教学的根本依据。只有全面熟悉和掌握了课程标准、教学总目标,制定出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才有可能搞好分层次教学。其次,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对象情况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分层次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搞好分层次教学,对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生理机能、体育基础、智力水平、心理素质以及他们的性格、爱好、个性特点等是必须有所了解的。再者,合理地划分教学层次。教学层次的划分,是将教学对象根据影响教学的若干个相关因素,按递进的关系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群体。教学层次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在划分教学层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注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各层次的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能把划到低层次的学生称为“差生”,更不能把分层教学变成歧视“差生”的一种手段。2.要注意灵活性。在层次划分时,切忌将任何一名学生长期置于低层次中学习,这对于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3.要注意各层次的连续性。低、中层教学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手段,最终应向高层次发展。所以要注意各层次之间的衔接,保持其连续性。再就是,正确地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各层次学生的水平、能力相适应,并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运用分层次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产生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在认识、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学生个体在学业上的差异是合理的、必然的。而分层教学人为地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组,一旦教师在教学中处理不好三组的关系,可能造成学生差距的扩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做到:一是注意照顾周全,不要造成“极端化”。分层次教学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一味地为了照顾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低层次学生)而忽略和淡化了对其他学生教学精力的投入。二是注意不要将分组形式“公开化”。将教学对象按起始的技术水平层次的划分,以教师自己掌握、心中有数为宜。三是注意不要长期不变“固定化”。层次定位后,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或考核,根据学生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变化幅度的大小重新“定位”,学生随学习兴趣、运动成绩、能力及师生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四是注意持之以恒,不要“随意化”。分层次教学的实验结果不是短时间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要长久地坚持下去。五是要时刻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教师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让每个层次的体育骨干负起责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损伤和事故的发生,为分层次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之,我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克服了以往体育课堂教学中“一刀切”的不足,消除了学生学习中自卑、骄傲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使过去曾经影响体育教学的诸因素统一协调发挥作用,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用武之地,都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激发和调动了各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把体育课的任务变为需要,变负担为乐趣,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从而大面积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论文作者:王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7
标签:学生论文; 层次论文; 体育论文; 教学目标论文; 素质论文; 要注意论文; 差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