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视角的调整_精神文明论文

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视角的调整_精神文明论文

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视角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视角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巨大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还比较软,还不能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思想认识上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视角偏差,即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地位、作用方式以及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缺乏整体、本质和辩证的把握,而把出发点或着眼点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某一层次或某一点上。因此,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要迎接跨世纪的挑战,视角调整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仅仅视为物质文明建设的手段

人们在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作用时,一般都是仅仅局限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中来理解,即仅仅从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反作用这个角度来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作用。并且在理解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反作用时,仅仅看到了精神文明服务于物质文明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精神文明指导物质文明的一面。这是一种明显的视角偏差,它把物质文明建设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惟一目的、最终目的,而把精神文明建设仅仅视为物质文明建设的手段。但是,完整准确地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作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并不具有简单的、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属于社会两大相对独立的生产系统——物质生产系统和精神生产系统。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积极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生产活动积极精神成果的总和,两者所涵盖的范围不同。物质生产活动仅仅以自然界的各种客观事物为改造对象,而精神生产活动不仅以自然界的各种客观事物为认识和改造对象,而且还以人类社会、人本身以及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为认识和改造对象。它是一个比物质生产活动更宽泛、更复杂、更高级的系统,它的文明成果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思想道德、文化艺术、教育等等。其次,两者所主要满足的人类需要也不同。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物质文明成果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而精神文明不仅要为物质生产服务,为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服务,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的安全需要、社会需要、求知需要、精神娱乐需要、价值实现需要等。它的功能和作用比物质文明要多、要大,在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满足以后,甚至更重要。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实际存在的分配不公,党风和社会风气不正,加之各种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以致于“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在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作用时,不能仅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中来理解,而应同时看到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关系;不能仅仅看到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还要看到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的一面。否则,在实践中也就必然要导致“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发生。

仅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而言,精神文明建设也并非只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手段。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它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于、服务于这个中心。从这层意义上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此时,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条件和手段,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通过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以此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并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中汲取营养,以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通过为经济建设服务确立自己的价值和地位。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说经济建设就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惟一目的。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经济只是我们的目标之一,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身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一。发展经济也不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最终目的。发展经济也是有目的的,是为了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为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是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因此,发展经济不能脱离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有害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不能有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不能有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和巩固。从这个意义上看,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条件和手段,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目的。因此,完整准确地理解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两者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和互相促进的关系。片面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就会陷入片面性。实践活动中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二、不能仅仅在本体论意义上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实际生活中,人们为什么往往容易看到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服务的一面,而往往容易忽视甚至看不到精神文明反作用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服务的一面。仔细深究,其深层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就在于人们仅仅局限在本体论意义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成果作为特殊的物质现象,精神文明成果作为重要的意识现象,两者具有本体论层次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一般特征,即物质文明第一性,精神文明第二性,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反映并反作用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本体论层次的这种关系非常重要,坚持这一点是在这一问题上坚持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但是,如果仅仅局限在这一层面上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不仅不能更深刻地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而且极易导致人们对精神文明能动反作用的理解陷入抽象、空洞,从而导致实际生活中对精神文明的能动反作用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或者把精神文明建设仅仅看作是一项政治任务勉为其难。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即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可以脱离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两种现象之间的外在关系,而以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并内在地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因此,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两者的关系作出完整、准确、深刻的理解。

在实践观意义上,无论是社会有机整体的总体运行,还是具体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等,它们都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精神之间的关系。社会有机整体的运行即社会全面进步,是一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等合乎规律的协调、健康、全面发展的结果;物质生产实践及其文明成果的不断积累和发展,也并非只是物质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物质因素、社会因素、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社会有机整体的总体运行中,精神生产及其文明成果,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支持系统;在物质生产实践中,精神生产及其文明成果,是物质生产实践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基本条件。因此,在实践观意义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实践活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两个基本条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那么,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即实践活动的物质要素、物质条件和精神要素、精神条件,谁是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决定力量、决定因素,对实践活动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呢?此时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由于实践活动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因此,物质要素、物质条件具有一般意义上基础性决定作用。物质要素、物质条件是否具备,从前提、性质、过程和发展前途等方面决定着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趋势。但是,由于实践活动的物质条件不会自动具备,因此,创造物质条件的过程也一刻不能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在基本的物质要素、物质条件具备以后,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实践活动可能出现的结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则主要取决于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人的因素。抽象地讲,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取决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能否有效发挥;具体地讲,取决于实践主体的实践目的高低,取决于实践主体所确立的计划、蓝图、方案、措施等,是否奠定在客观实际和正确反映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之上,取决于实践主体能否有效管理从而控制实践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于目的实现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发生,取决于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过程结束后是否能够实事求是的总结实践的得失成败,等等。此时,精神要素、精神条件无疑具有决定作用。毛泽东用武器与人的关系,人在战争中的作用等例证说明了这一道理:“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469页。)“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487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国有企业除去行业性全面不景气这种特殊情况以外,同行业的国有企业之间,在大致相同的外部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下,在大致相同的技术基础上,有的企业不等、不靠、不要,主动走向市场,积极适应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最终成为驾驭市场的主体;有的企业则在外困内患中日暮途穷,最终走上亏损甚至破产的道路,其中,人的因素是决定的因素。另外,同一个企业,还是原有的外部环境,还是原有的技术条件,还是原有的工人队伍,但在企业更换领导班子以后,却迅速实现扭亏为盈,个中原因也在于人的因素。因此,完整、准确、深刻地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尤其是具体、准确、深刻地理解精神文明的能动反作用,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体论层次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而应该深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仅仅放在解决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上

在实际生活中,另有一部分同志也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也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是成效却并不显著,这当中的原因就在于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仅仅放在解决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上,把精神文明建设当成了堵漏洞、搞消防的应急手段。这样一来,一是限制了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的充分发挥。二是势必形成出了问题才想到要搞精神文明建设,而问题解决之后又丢开精神文明建设的畸轻畸重和忽冷忽热的状况。三是常常不自觉地把精神文明建设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立起来。

为防止、克服和消除各种不正之风及错误思想倾向的危害,开展积极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意。但这种精神文明建设是积极能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应当走在前面,为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鸣锣开道,而不能只是跟在后面等出了问题才去堵漏洞、搞消防。精神文明建设要抛弃过去那种“破字当头”,“大批判开路”的做法,不搞无谓争论,坐而论道,而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以立为本,把着眼点放在培育和塑造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所需要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新风尚上来。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体说来,重点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教育工作。通过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我国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能力,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通过大力普及科学技术和进行科技知识、科技意识、科学行为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专业技术素质,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使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走出理论演绎的书斋,积极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和探索,为建立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新风尚,发挥其应有的知识传授、经验总结、理论反思和教育引导功能。文化艺术事业要通过优秀的作品,宣传理性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发挥其应有的舆论导向与监督功能。

第三,大力加强思想建设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加强思想建设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抛弃对社会主义的各种无谓争论,澄清对社会主义的各种模糊的、错误的思想认识,把思想统一到邓小平理论上来,把行为统一到党中央指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来,并放下各种思想包袱,轻装疾进。

第四,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建设市场经济也需要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用法律和道德来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并逐步增强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和纪律观念。

总之,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才能使新的、先进的、正确的精神因素、精神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战胜旧的、落后的、错误的思想观念。否则,旧的、落后的、错误的思想观念既克服不了,新的、先进的、正确的思想观念也不会自觉树立起来。

四、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仅仅视为软的、虚的东西

精神文明建设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精神活动过程;精神文明建设不能采取行政强制的手段,以力服人,而必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精神文明建设也不会像经济建设那样立即产生非常明显的效益,而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文明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是软的、虚的东西。但是,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精神文明建设就只需要读读文件,念念报纸,或开开座谈会、报告会,甚或轻描淡写地做做批评和自我批评就可以万事大吉了,人们的错误思想观念就可以自动消除了。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和顽固性决定了,要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比改变人的生活条件、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更难,尤其是当人的某种思想观念形成稳定的思维定势,某种行为在社会中形成风气时,更是如此。因此,邓小平同志讲:“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2页。)务必抓出实效。这就是说,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从根本上改造人的艰苦工作,不能轻描淡写,点到为止,而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采取强硬手段,务必解决问题。不能抓抓停停,时紧时松,而必须常抓不懈,一抓到底。不能大而化之,空而论之,而要虚功实做,付诸行动,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一件一件落到实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精神文明建设并非纯粹虚的、软的东西,而有其确定的内容、任务、方法、条件。试述如下:

第一,虽然精神文明建设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但是,人的主观精神不是虚的、空洞的、抽象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对物质生产活动不起任何作用。人们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正确与否?人们依据一定的条件而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策略,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蓝图等等是什么,正确与否?人们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创造性等怎么样,是否得以充分发挥?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如何,能否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人们的法律和道德修养如何?等等,这些主观的、精神的东西,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都是活灵活现可以直接感知的东西,都有其确切的内容和要求,都有其具体的表现和特征,并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影响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软任务、软指标。这一任务可能比经济建设的任务更艰巨、更复杂,在某种程度上并具有先导作用。

第二,精神文明建设虽然不能采取行政强制手段,以力服人,而必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但精神文明建设却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和主观范围内,而必须付诸实际行动。精神文明建设要改造的主观精神也是通过实践活动而表现出来的精神,而不是脱离实践活动或游离于实践活动之外的对“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静观玄览。对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适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的改造,也不是轻描淡写地做做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可以了,而必须把它和改造人的行为、规范人的行为有机结合起来。而对于我们所倡导、鼓励和要大力培育和塑造的思想观念,则更要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中,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项制度和规定中,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法规、法律、命令中,渗透到各种形式的教育中,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严格的管理,通过营造有序的社会环境,通过锻炼人的意志品质,通过改造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有声有色,扎扎实实地得以有效开展。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并非虚对虚,空对空,其实质是一个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永无止境的无限循环过程。

第三,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有投入,也需要硬件建设。如果说把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称之为精神文明软件建设的话,那么,加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载体建设,营造整洁、优美、文明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就是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软件和硬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相应的硬件建设作为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就不会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同样需要像对待经济建设那样,加大投入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一硬件建设就是硬任务、硬工作。

总之,精神文明建设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软的、虚的东西,而有其确切的内容和任务,需要讨诸实践活动,需要有相应的硬件建设,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活动过程。

收稿日期:1998-10-30

标签:;  ;  ;  ;  ;  ;  

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视角的调整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