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希君
(辽宁营口供电公司 辽宁营口 115000)
摘要:在进行电力的应用的时候,必然要牵涉到电力的运输,但是目前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输配电的工程还是有一些缺陷,本文对于电力工程的输配电以及用电工程的自动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电力工程;输配电;用电工程;自动化
一、前言
我国的电力工程以及输配电的自动化在提升,在输电的速度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工作状况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重视。
二、我国输配电以及用电工程自动化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发展的十分迅速,从2003年开始,装机容量的增长率都是比较高的,但是2008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的萎缩导致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有所降低。下图为我国的装机容量以及发电量的增长情况。
电力企业进行投资建设,主要是针对输配电设备的建设,它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进行电力的传输以及分配分为一级设备和二级设备。自动化在输配电设备上应用也十分的广泛。以下为自动化设备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从表中可以看出自动化设备对于电力工程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三、我国的电力工程以及输配电的自动化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自动化设备在电力工程中的作用十分大,但在工作的时候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先进技术的缺乏。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的电力工程中的自动化应用还是比较低级的,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技术上还需要有所提升。
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我国的电力企业是国企,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比较陈旧,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电力的输配有损耗的问题。在进行电力的输配的时候,有损耗这就会导致大量的能源的浪费。我国的电力能源的损耗的原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电力工程在长期的工作当中,保养的工作做得不够,并且由于现金的技术的不足,这就导致了电力的大量的损耗。
自然气候的影响。我国的面积非常大,所以每个地区的自然天气状况差异比较大,恶劣的天气会对发电的设备造成很大的损坏。
输配电自动化的特征
输配电的自动化就是利用自动化的技术对于电力进行科学的输配,可以里有你网络以及电子通讯等技术进行应用。自动化的技术可以对于电网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保证输配电的畅通。如果爱输配电的工作中出现了问题,自动化的系统能够进行问题的识别,然后进行解决,提高了输配电工作的质量,对于企业而言保证了工作的效率,对于企业的利益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们在输配电工作的时候一般都是采用新型RBT型热爆式脱离器,具体见下图。自动化的工作有以下四个特点。
非常方便并且智能化。目前我国对于电力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在进行电力的输送的时候,通过自动化的网络传输的技术,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可以解决人工没有办法实现的问题。并且由于自动化的网络传输,发生的故障问题也降低了,在进行输配电以及电力工程工作的时候,也十分的方便。
具有灵活性和便捷性。随着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以及我国的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电力系统的控制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控制系统的灵活性使得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管理的方面更加多,电力的传输的速度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工作效率也提升了。
具有综合性和简便性。输配电的工作是非常的复杂的,在输配电的工作中应用自动化的技术,在进行电力输送的时候可以同时进行设备检修,相关的操作时间就减少了。
具有服务性和安全性。电力工程在工作的时候,相对于其他的企业而言,工作的危险比较大,在工作中出现了事故,不仅会导致输电设备的损坏,还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自动化的工程会将人工的一部分解放出来,并且工作的严谨和科学性也会增加,从而危险系数也减少了。
对于输配电自动化工程对于电力工作问题的解决
新型RBT型热爆式脱离器结构原理图
新型RBT型热爆式脱离器外形图
电力能源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与人民的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提高电力的自动化的技术是势在必行的,对于其中的问题也要进行有力的解决。
将工作的故障及时的排除。在电力工作运行的时候,出现了故障,自动化的工程能够对于事故进行识别,然后进行及时的提示,工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维修,避免问题扩大造成更大的损失。
进行远程的控制管理。在电力工程中应用自动化的技术,可以进行远程的控制管理,可以对于输电的过程进行检测,并且可以检测电力的参数。
结束语
电力的输配以及用电在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牵涉到企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电力企业的供电质量与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份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蕾输配电及用电工程自动化[J].电源技术,2013.
[2]李放.输配电自动化运行分析[J].江西建材,2013.
[3]赵刚.用电工程自动化分析[J].中国新技术,2013.
论文作者:冯希君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6年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5
标签:输配电论文; 电力论文; 工作论文; 电力工程论文; 我国论文; 工程论文; 技术论文; 《电力设备》2016年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