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研究欧阳剑论文_欧阳剑

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研究欧阳剑论文_欧阳剑

欧阳剑

(昭阳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云南昭通657000)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众多行妇产科手术且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由参与本次研究的临床工作者就150例女性患者术后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多方位因素进行全面性探究,并根据方案将其平均分为2个组,即一般组与观察组进行区别性治疗,予以一般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手术,而后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针对性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数据中均存在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均优于一般组,P<0.05)。其中,一般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33%,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67%。结论:妇产科手术史以及子宫内膜碎片和体腔上皮是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因素,且同时采用常规药物与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并还可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小化,临床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子宫内膜异位症;措施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A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众多行妇产科手术且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临床研究小组就其致病因素进行全面性分析后根据方案将其平均分为2个组,即一般组与观察组进行区别性治疗,每组各75例。其中,一般组患者年龄24~52岁,平均年龄(35.29±5.17)岁;病灶直径1.00~6.50cm,平均直径(3.70±0.80)cm;妊娠次数1~6次,平均妊娠次数(3.13±1.10)次。观察组患者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5.22±5.15)岁;病灶直径1.01~6.51cm,平均直径(3.71±0.80)cm;妊娠次数1~5次,平均妊娠次数(3.10±1.10)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研究对比,发现其在该系列数据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一般组:采用常规性药物对一般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一般组患者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手术的阶段性治疗,病灶大于5cm以上患者,术前三个月每周两次服用孕三烯酮,缩小病灶部位降低手术难度,同时在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避孕措施.病灶小于5cm不需要术前对其进行任何操作可直接予以切除术,取病灶及其周围1-2cm组织送病理分析,手术操作结束后对切口进行缝合,并予以常规服用孕三烯酮预防复发。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全面性致病因素分析和针对性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经全面性致病因素分析和针对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一般组患者,且两者在该项数据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一般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67%。两者接受针对性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患者机体内的内膜细胞生长在不正确的部位,进而引发各种妇科疾病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该疾病主要有腹壁手术切口和会阴侧切口的模式,患者患该疾病后,内膜细胞会快速扩散至其他部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会愈加严重。临床上应重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加强对该疾病致病原因的分析,结合该疾病的临床表现,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而提高该疾病的治愈率,降低该疾病的发生率。

3.1 致病原因

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尚不明确,临床上对该疾病的致病原因有多种看法。而直接种植学说、种植学说和体腔上皮生化学说是解释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病原因的主要学说。直接种植学说认为患者经历分娩、人工流产等妇科手术后,患者机体中的子宫内膜细胞到达手术切口处,细胞在此处生长,进而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种植学说认为妇女经期内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会与经血混合,且从妇女机体的输卵管逆流进入腹腔,而子宫内膜细胞在卵巢或盆腔腹膜范围内种植,之后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认为患者的盆腔腹膜脐、胸膜、卵巢生发上皮均来自体腔上皮,患者在经期或出现炎症时,这些结构组织生长为子宫内膜,从而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3.2 治疗措施

对于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手术和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第一,对于病灶直径较大(超过5cm)可以直接采用一次性清扫术进行切除,将病灶及其周围1~2cm正常组织一起切除,最大程度地避免病灶残留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第二,对于病灶直径较小(小于5cm)可以先使用药物治疗将病灶直径减小,在控制病灶直径后进行手术,从而降低行手术风险。对于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应做好定期随访和记录,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切口愈合和病情复发情况。

总之,对于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膜异位症的患者根据患者既往病史以及临床症状制定手术,并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对降低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膜异位症的复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王礼华.40例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01):126-129.

[2]盛庭立.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2,24(05):946-947.

[3]蔡亚兰.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临床特点分析、防治方法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8):2682-2683.

论文作者:欧阳剑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6月下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  ;  ;  ;  ;  ;  ;  ;  

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研究欧阳剑论文_欧阳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