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先进文化承载人类文明--论出版业的价值取向_先进文化论文

传播先进文化承载人类文明--论出版业的价值取向_先进文化论文

传播先进文化,承载人类文明——论出版业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先进文化论文,人类文明论文,价值取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对我党性质高度集中、全面科学的概括。跨向21世纪的中国出版业,一定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在传播先进文化、承载人类文明上作出新的贡献。

一、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精神价值体系和社会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根。

新的先进文化的建构过程,也同时是对传统的优秀文化弘扬与光大的过程。这种新文化是在中国固有文化基础上建设的,它体现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国现代化进程,成为凝聚和激励人民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与中国先进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始终代表着民主、科学、进步的先进潮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2.先进文化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不仅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也为精神财富的生产提供了素材和源泉。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对文化有着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真正体现出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应有的地位,从群众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吸取营养,努力研究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变化,面对大众,服务人民,从而达到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愉悦群众的目的。

3.先进文化是中外文化激荡、交融的结果。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呈现出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繁荣的局面。先进文化不仅要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还要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包括西方国家所创造的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因此,建构中国先进文化,必须注意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既要注意分析人类历史上其他民族的进步文化,又要注意研究和吸收当代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有价值的文化成果,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博大胸怀,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宏大气派。

4.先进文化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作用是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江泽民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只有人的素质普遍提高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形成,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我们应以强烈的紧迫感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来认识发展先进文化的极端重要性。在现代社会里,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生产力的力量源泉已从物质空间转向知识空间。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中,如果把经济比做高速运行的列车,那么,先进文化就是车头。在中国,先进文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一种价值导向,也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只有弘扬和发展先进文化,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文化结构,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力”,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文化建设的目标,达到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目的。

二、出版业的本质使命是承载和传播先进文化

人类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积累、丰富、完善和发展的历史。先进文化是在吸纳了人类杰出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只有通过一定的中介,被编辑、印刷、制作成物质形态的产品——图书、期刊、报纸以及电子音像出版物,才能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个中介,便是出版。它把人类文化物化在一定的载体上,使文化成果跨越时空的界限,一代一代地传播下去。

中国的出版事业是文化战线重要的方面军,是承载和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媒体,是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它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发展同步。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里,中国出版业成就卓著,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当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之时,一个以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为主要特征的时代,一个以知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21世纪中国的发展,必将是以知识为主导力量、以科技为推动力的发展。出版业具有传播知识、转移知识的功能,国家的发展与振兴必然要求它有更快的发展、更好的质量、更大的效益,新世纪的浪潮必将把出版业推向新的发展历程。

三、出版业的价值取向

1.出版业政治价值取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出版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人们理想信念的建立、思想境界的提高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生着持久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出版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通过更多的优秀出版物发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作用,为改革开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西方敌对势力丝毫没有放弃对我实行“西化”的图谋,千方百计地用西方的政治观念、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进行文化渗透。我国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刻,由于利益的调整,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斗争。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旗帜鲜明、科学生动地宣传、倡导和推广一切先进的思想文化,引导干部和群众不断克服错误的、落伍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坚持正面宣传,不为错误的东西提供传播渠道,真正做到守土有责。

要严格遵循图书出版的客观规律,完善层层负责的管理责任制,在选题策划、选取作者、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装订、营销发行的全过程中层层把关,严格要求,确保出版物整体质量的提高。

2.出版业文化价值取向:锻造精品,确立雅俗共赏、主旋律与多样性并进的文化品质。

出版业的文化价值取向是与出版物的文化品位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如有人所说,“杰出的出版社是杰出的书造就的”。因此,出版业的本质追求就是要努力锻造精品,在先进文化的引导下确立雅俗共赏、主旋律与多样性并进的文化品质。

精品,不仅是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文化艺术水平的标志,还是这个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人的素质的象征。它以独有的概括性、创造性为大多数读者所认可,较大程度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这样的精品浓缩了当代最新的文化成果,同时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能满足人民大众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很好地体现了雅俗共赏的文化品质。

精品是针对平庸作品而言的。在出版界,“不好不坏,又多又快”的现象很普遍,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撞车、炒冷饭情况也不少,这与出版业所肩负的重要职责极不相称。要改变这种状况,对策之一就是把出精品作为繁荣出版的重要目标和手段,把结构调整好,把选题优化好,把品种控制好,紧紧围绕出精品这个核心,逐步把整个出版业推上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

从内容上讲,精品在选题策划上要有创新性,要有新的角度,新的立意。创新应该是所有标准里最重要的一条,当然也是最困难的一条。如今,出版物如潮,选题无奇不有,不了解人们的需求,不深入挖掘开发,就谈不上创新。

“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的决策,为推动出版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和迎接新世纪挑战提供了强劲动力。锻造精品是有难度的,需要创新,需要付出心血,需要执著的追求,但同时它又是每一个有责任心和进取心的出版工作者的自觉自愿的行动。只有在这样的出版实践中,出版人的人生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3.出版业经济价值取向:致力于两个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出版物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出现的,具有物质属性。它作为一种物质产品,在市场上也是一种商品,同其他产品一样通过流通买卖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里,商品的一般要求,如价格、印数、印装质量因素起着一定的作用。

同时,出版物特有的内涵又使它具有精神属性,从而有别于一般的商品。一本书,不仅仅是一张张纸片的集合,更主要的是其中蕴涵了一种精神和思想。一切出版物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都是作者充满激情的创造,其中不仅凝结着写作者的全部人生体验、人生态度、知识积累,而且还渗透着作者的人格力量。所以我们说,出版物的精神属性是本质属性,抽去精神内涵,出版物也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根本。

在出版物的精神与物质的属性中,精神内涵既然居于主导地位,那么出版物的性质就要由它来决定。因此,内容如何,是衡量出版物质量优劣的首要标准。优秀的出版物,首先必然具有高尚的、积极的、催人向上的精神内涵。当然,物质载体的质量,也会对精神内涵的展示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应力求载体质量形式的完美。

作为商品的出版物,既然它的载体形式具有商业价值,它的生产过程就要遵循商品生产的规律,要讲印装质量和外包装,要讲上市时机和广告宣传,要讲投入和产出。同时出版物固有的精神内涵,又决定它具有审美价值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导向作用,包括激励人民的志向,满足人们审美、娱乐和求知的需要,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操、趣味等。

出版物的商业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一对矛盾,起着经常的、普遍的作用。出版物的审美价值是主要方面,商业价值则处在服从和从属的地位。中国的出版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始终把审美价值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出版业,既具有新体制下的市场化品格,同时又具有社会主义的特质。中国出版业,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党性特点鲜明,喉舌功能明显,不容忽视和动摇。同时,我们又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出版物,不是束之高阁的陈列品,也不是可自由支配的公共用品,它一定要进入市场流通,一定要与读者、货币、交换相联系。因此,必须十分注意确立正确的绩效观,努力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两个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4.出版业自身价值取向:提高自身素质,建树企业文化,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自身价值取向,是由出版单位自身素质和能力决定的,包括单位形象、出版物形象、员工形象等等。这是出版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反映。对外,它是有效拓展公共关系的催化剂,可以此来赢得信誉、赢得读者,开拓和占领市场。对内,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氛围会产生凝聚力、鞭策力和约束力,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信任感和认同感,树立起以团队为中心的共同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企业精神,自觉地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断努力。

良好的形象是一笔无形资产,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出版单位要想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就必须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为自己确定较高标准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催人奋进的企业精神。这种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文化定势”的力量,去引导员工的思想行为,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按这个模式去思维和行动,激励大家追求卓越,追求完美,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要达到较高标准的自我价值取向,首先,必须有一个爱事业、重团结、懂管理、善经营的领导班子。一个具有魅力和丰富的知识、经验的领导班子,在自身价值取向和文化建设中起核心和引导作用。第二,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充满活力的编辑出版队伍,形成一种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如果一个群体缺乏文化、缺乏精神、缺乏理性、缺乏信任,那么这个群体是绝没有希望和前途的。第三,必须有一套严格的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真正在编辑出版队伍中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各要素之间的整合协调,把员工的价值观同集体的价值观统一起来。第四,精品是出版单位的形象产品,缺乏它的支撑,任何声望、信誉都是空中楼阁。锻造精品,就是锻造出版单位的整体形象,就是培育自己的无形资产,就是取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在我们即将跨入新世纪门槛之际,人类社会也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出版业作为知识和信息传播、交流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出版业注入新的活力,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的气势恢弘的交响曲中,中国出版业一定会奏出最激动人心的华美乐章。

标签:;  ;  ;  ;  ;  ;  

传播先进文化承载人类文明--论出版业的价值取向_先进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