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桥法在地理解题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搭桥法即在试题显性条件中挖掘隐性信息,根据地理学原理和规律找寻联系点,搭起一座座“已知”和“未知”的思维桥梁,从而柳暗花明,疑难迎刃而解。
一、巧用图图与文图互变,“顺搭”揭迷雾
近年来,地理试题采用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多种信息载体,重点考查学生的信息捕捉、分析、整合等能力,充分体现能力立意的测试思想。但因信息形式多样、新颖、繁冗,给学生解题增设了不少“拦路虎”,其中以新材料、新情景、新图形的试题更为明显。针对此类试题的特征——新颖,教师可以尝试以旧换新的思维,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挖掘出隐性信息,理清“已知”和“未知”的知识联系,顺向搭桥铺路揭开重重迷雾(如图1)。
例1: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2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3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2、图3,完成下列问题。
(1)台风转向点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
A.5~6月 B.6~8月 C.8~10月 D.10~11月
(2)图2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向的迹象,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
A.5~6月 B.6~7月 C.9~10月 D.10~11月
(3)图2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的?
此题命题人在图形上作了创新,采取新颖的方式即把经、纬度信息都以纵坐标的形式分别展示,增加了学生对空间信息读取的难度,同时使学生对转折点理解产生歧义(认为是两条折线上的拐点),从而造成较大的失分。教师解答时可以进行图图互变:将新颖的图形转化为平常的经纬网图(如下页图4)。这样就为学生直观地获取解题信息、排除思维上的障碍架起一座巧妙的思维之“桥”。从图4不难看出,转向点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为8~10月,故第(1)题的答案为C。台风中心从东南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的时段为5~8月,再结合东部沿海的经纬度位置,这个台风出现的时段为6~7月,第(2)题答案B也就出来了。第(3)题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直接可得准确答案为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二、借用答题模板,“逆搭”精筛选揭谜底
近年来,地理试题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稳中有变”,“稳”在考查地理主干知识、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能力,所以试题中难免会有熟悉的身影,诸如地形、气候、水文等特征类题型;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人文类题型等,“变”是命题者给这些身影披上了不同的外衣,有些还是隐身衣,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隐蔽性,使难度明显提升。针对此类试题的特征——容量大且隐蔽,教师可以尝试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式,借用或归纳答题模板,化繁为简分点寻觅已知和潜在信息,精心筛选出题干中信息与模板的同类项,归纳提炼出答题要点,从“未知”到“已知”逆向搭桥铺路揭开谜底(如图5)。
例2:材料一:美国底特律市曾经拥有185万人口,而现在已经不足84万。克利夫兰和圣路易斯也一样,现在这两个城市的人口只有1950年时的一半。在大西洋彼岸,英国利物浦和德国莱比锡的人口也在显著减少。在许多城市人口都在急剧膨胀的今天,有些城市却陷于衰落。
材料二:底特律市人口变化曲线图(图6)。
问题:去工业化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在“去工业化浪潮”冲击下,底特律市人口因迁移而急剧减少,结合图表分析其主要原因。
此题是对人口迁移这一常见知识进行考查,但加上了区域背景后,题目信息量大且多呈隐蔽状态,学生虽经苦苦思索却仍难以理出头绪、得出最佳的思维途径、找到最简捷的解题方法,导致答不全而失分过多。教师在指导时,可借用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这个进行分析,明确思考方向,结合区域实际和材料信息,让题目中一切相关信息(关系)变得明晰,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解析如下: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模板涉及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资源、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等)、经济因素(地域间的经济差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布局、交通运输发展等)、政治因素(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结合北美东北部时间信息可排除政治因素,而社会文化因素针对部分或个别人群也可排除,故着重于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加上材料信息(材料一、二反映逆城市化现象、材料三的交通信息、设问中去工业化反映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时间信息隐含了美国国家经济布局等),进行归纳提炼(如下页图8)即可得出答案要点:①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使其运输成本下降,水运的优势逐步丧失,水运再不是传统产业人口聚集的主要因素;②传统工业区的环境污染严重,而美国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充足、环境优美,已成为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地方;③许多工厂为获取更多经济效益迁移至人力成本较低的南部地区;④钢铁产业受市场和新技术产业的冲击,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导致该地区传统产业工人数量的减少;⑤逆城市化使中心城区和老城区人口减少。
三、学用思维导图,“双搭”理关系揭谜团
地理试题中的地球运动试题,是近年来的常考点和失分点。因其图文信息抽象性、时空关系复杂性、原理规律多样性、知识联系综合性等,难度大,导致学生做题时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条小舟,很难找到方向,无从下手,使学生见图文而后怕,成为考试中的重灾题。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构建本章较为完整的思维导图(如图9),把地球运动的关键知识点连接起来,将思维过程可视化,突出逻辑推理、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地理素养,之后让学生临摹,学会绘制地球运动关键知识点的思维导图,从而使学生洞悉知识关联,为解题奠定坚实基础。故而解题时,可在“已知”和“未知”间通过多种手段双向推理递进,构建思维导图,最终找寻知识连接点,成功搭起思维之“桥”,便可畅通无阻地揭开谜团(如图10)。
例3:读图11,某经线上点F,虚线为过该点的地面垂直线,Q1、Q2是F点夏至日两个不同时刻的太阳光线,且经线、虚线和太阳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完成(1)~(2)题。
(1)若F点的地方时是世界标准时,则北京时间为:
A.6点或18点
B.7点或19点
C.8点或20点
D.12点或20点
(2)若角θ、ω相差12°,则F点纬度为:
A.12° NB.78° NC.72.5° N D.84° N
此题采用抽象的局部图,隐藏内容复杂,思维含量大,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要求高,难度大,得分率低。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迅速做出假设、猜想或判断,双向推理递进,找到思维之“桥”连接点,绘制出思维导图(图12、图13),从而理顺思路,可得出参考答案为:(1)C;(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