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深知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效率 策略探究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地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地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
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学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为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长方体认识”一节中,首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实物)的六个面,通过比一比、量一量,得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接着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框架,通过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长方体的棱,得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棱平行且长度相等。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维,得出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在兴趣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通过实践操作,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实践操作,先把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接触转变成为与具体事物无关的感性认识的形式,再把感性认识转变成抽象概括,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小学数学中,“认数与计算”、“图形的认识”、“确定物体的位置”、“性质和公式的推导”、“解决实际问题”等都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学习。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二是可以带着问题,通过实践操作,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导学过程。在教学中应注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去探索,主动地发现和认识新的知识。
2.提高课堂质疑的质量。(1)质疑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来进行。提的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掌握知识。(2)质疑要富有启发性。我们要注意找准新旧知识的交接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提出问题,务使问在“节骨眼”上、富有启发性,避免那种追求表面热闹、一问一答式的提问。
3.重视课堂演练。(1)围绕重点和关键组织练习,保证学生学好新知识。(2)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四川教育》.罗文华教学案例。
论文作者:王东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0
标签:长方体论文; 学生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效率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操作论文; 教师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