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养只小动物,好不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想论文,小动物论文,好不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指导专家/乔梁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博士)
你家的宝宝是不是也常常眼巴巴地问:妈妈,我想养只小动物,好不好?那么,此时你应该考虑些什么呢?养小动物,其实并不是想当然那样简单的事!
很多爸妈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路过宠物市场,看到那些蹬动转轮的豚鼠和沙鼠就走不动路了。是不是也该让自己的孩子尝试一下饲养小动物的乐趣呢?不少父母又很犹豫,阻拦他们满足孩子心愿的理由不外乎:小动物卫生不卫生?会不会给孩子和家人带来传染病和寄生虫?孩子养宠物会不会是三分钟热度,三五天一过,新鲜劲没了,就把照料宠物的责任全交给父母?要是大人对宠物关爱备至,孩子会不会吃醋?大多数宠物的寿命都不会超过15年,其间还有生病受伤等意外发生,到时候怎样化解孩子的伤心,怎样解释其中蕴含的生死含义?
养宠物可不是买玩具,它是为我们的家庭迎进新成员,为孩子挑选新伙伴,要认真考虑将要担负的职责,未来父母与孩子为此抱怨的可能性越小,则宠物带来的愉悦就越多。
养宠物好处多多
给孩童带来成年人所不能给予的精神慰藉,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
儿童与小动物在情感上更容易取得共鸣,因为相对于成人世界来说,他们同属于感情纤细的“弱者”。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和双薪家庭的生长环境,使孩子平时处于孤独之中,孩子缺少可以交流和寄托感情的对象。猫狗等宠物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倾听孩子倾诉委屈、分享内心秘密的“第一人选”。在这里,可爱的小动物充当的类似“疗愈剂”的角色,它们的种种可爱表情和小把戏,很容易让孩子忘掉成人的苛责所带来的精神创伤,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的缺憾。
让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儿童获得自信,并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了同龄伙伴接纳他们的通道。
胆怯型的儿童也渴望与人交流,只是不知道如何开口而已。如果两个陌生小孩都带着宠物狗,或者都在为自己饲养的兔子寻找不会拉肚的干草,那他们就很容易“接上头”并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也就是说,与宠物相伴的孩子,其交流欲望得到提升,交流渠道也在无意中得到拓展。
小动物是孩子最全面的“百科教材”,饲养小动物也拓展了孩子的生活经验。
多与小动物接触很容易教会孩子一些生命科学中的基本常识,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生命是如何成长、繁衍、衰老及死亡的;通过与小动物嬉戏玩耍,承担日常喂养、护理、训练小动物的任务,孩子能逐渐了解小动物的各种行为语言,试着读懂小动物的需求和情绪变化,从而意识到生命的绚烂可贵与短暂易逝,懂得地球上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敬和关爱,这对孩子培养出悲天悯人的博爱情怀有着很深刻的意义。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关爱之心。
让孩子有机会与小动物朝夕相处,培养感情,让孩子逐渐体会到动物与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会孤独、有恐惧,也需要别人的关心,当孩子产生这样的同情心和同理心的时候,孩子的冷漠和暴力倾向就会得到根治。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爸妈必须让孩子明白,养宠物就是迎进又一个“家庭成员”,不能像玩具一样,玩腻了就可以丢弃。一旦决定要养宠物,就得对它一辈子负责,不能“始亲终弃”。所以,如果孩子坚持要养宠物,父母要讲明孩子本人也要承担一部分照料宠物的责任,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做一个工作分配表,让他明确自己的“责任包干区”,可以督促他每天参与宠物的照料与清理工作,切实体会饲养宠物的甘苦,从而对照料自己成长的父母也油然而生感恩之心。
养宠物的“资格”评估
不妨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来让他自己分辨清楚,想养小动物是一个“持久的心愿”,还是一时的冲动;也让孩子充分意识到,一旦养了小动物,他的生活将与以前不一样。他是否乐意接受这种变化?
你可以蹲下来,问你的宝宝这些问题:
●小狗或小兔子刚来的时候很弱小,可能要花很多精力来照顾,吃过晚饭要带它去散步,生了病要紧急送医院,爸妈对它照顾多了,可能会对你照顾得少一些,你会因此吃醋或不高兴吗?
●可爱的小狗狗,可能以后会长得很大,模样很难看,你是不是还一样爱它?
●狗狗、兔子、猫猫,都要有人帮它洗澡、梳毛、清理排泄物,不然会很臭很脏,你是不是都愿意帮忙?
●狗狗会把家里的拖鞋和你的玩具都当作“狗咬胶”,猫咪可能会拿你的毛绒玩具练爪子,还可能在你的床上撒尿,你可以原谅它们所犯的错误吗?
●当猫狗生病的时候,你是不是会陪它去看医生,并陪伴它、安慰它?
●所有的小动物几乎都会不听话、闯祸,你是不是能够原谅并容忍,也有耐心好好教它们养成好习惯?
●狗狗情绪不好的时候会吠叫吵人,你有没有办法及时安抚它,让它不要吵到邻居?
●猫猫狗狗长大后会生小宝宝,而我们可能养不了那么多狗宝宝和猫宝宝,你能不能接受把宠物小宝宝送人?
●如果家里空间较小,没有足够空间让宠物撒欢,那你有耐心每天带它出去遛弯吗?
●几乎我们能养的宠物,包括猫、狗、兔子、热带鱼、沙鼠和豚鼠,寿命都比人短,因此很有可能我们有一天不得不送别它们。你能接受朝夕相处的宠物上天堂的事实吗?
●如果我们需要全家出门旅行,要找一户可靠的、有爱心的人家暂时托管宠物,你也能帮忙留心一下有没有这样的人家可以托付吗?另外,也有可能因为宠物生病,我们必须提前结束旅行赶回来带它去看病,你会不会有所抱怨?
●大部分有毛宠物在春、秋两季掉毛掉得厉害,你会不会不厌其烦帮忙打扫?
●夏天,养乌龟和养鱼的水缸喂食后,很快就会散发臭味,你会不厌其烦地帮忙刷洗水缸和换水吗?
如果你的孩子绝大部分问题都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再准备养宠物不迟。
养什么宠物?
☆金鱼和热带鱼(适合年龄段:10个月以上)
鱼类丰富的色彩和悠游的状态可以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每天的换水和喂饲也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细心。此外,观察鱼类的繁衍行为也能让孩子充分感知生命的神奇,科学家已经发现,经常在鱼缸边观赏鱼类的孩子,眼球的发育更为健全,弱视、斜视和对视的可能性更小。
养鱼的有利之处在于照料时间短,不费神,因此就算是居住紧张、生活忙碌的家庭也可以养,但带来的弊端是,隔缸而望的饲养方式终究让鱼类与孩子在感情上比较疏离,鱼类更像有生命的装饰品而不是朝夕相处的宠物,对孩子感情上的安抚也较少。
☆乌龟或巴西龟(适合年龄:1岁半以上)
同样是在玻璃缸里养的动物,龟类比鱼类显得更有灵性,与孩子的互动也多,龟类叠罗汉晒太阳的方式、龟类对音乐的敏感以及用牙签喂饲的方式,都会让孩子兴致盎然。比较麻烦的地方是夏天,养龟的水缸里,剩余的饲料和粪便混在一起,水总是容易发臭,要时常刷洗水缸和龟背,你的孩子习惯这种麻烦的照料方式吗?
☆蚕(适合年龄:4岁以上)
通过对蚕的生长过程的观察,孩子可以明白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是怎么一回事,能够直观地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寓意,能够了解丝绸是怎么做出来的,从而对这柔弱的小生灵充满爱意和敬意。养蚕的过程可以培养宝宝的耐心和细心,包括每天清理残叶和蚕粪,包括每天到处寻找新鲜桑叶的过程,对孩子的责任感的培养都很有益处。一条蚕从蚕籽变成蛾子,需要经过一个多月的悉心照料,太小的孩子会忘掉“嗷嗷待哺”的蚕,因此4岁以上的孩子来养比较合适。
☆小猫和小狗(适合年龄:5岁以上)
孩子年龄太小时,无法理解动物也有感觉,很容易因为不合适的喂饲方式或抓抱方式伤害到猫狗或惹毛猫狗,这对孩子也不好,容易被猫狗抓伤或咬伤;而一旦孩子与猫狗之间有过冲突,再呆在同一屋檐下就很不合适。孩子超过5岁后能够理解猫狗也会有疼痛及恐惧,很少再会任性地以恶作剧的方式捉弄猫狗。
☆兔子(适合年龄:6岁以上)
养兔子而中途兔子夭亡的可能性太大了,因此要等孩子稍大些,能够理解“你心爱的兔子去了天堂”,并能够承受由此带来的挫折感和沮丧情绪的冲击时,再来养兔子。此外兔子也比猫狗娇弱,容易得病,因比照料上更要精细。比如兔子不能随便喂饲蔬菜和淀粉类食物,孩子受了童话故事的误导,给兔子吃太多含水量过多的萝卜和萝卜缨子,或吃自己喜欢吃的巧克力棒,很容易造成兔子拉稀或得肠炎而死;兔子也不能以提溜耳朵的方式来抓握;兔子的尿液粪便要每天清理,否则会很臭……这些,都需要孩子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养宠物,棘手问题如何解决?
争宠和嫉妒
有些宠物进家约半年后,父母会发现孩子背着自己虐待宠物,这是什么原因?当初饲养宠物的决定是由孩子提议的呀!虐待宠物的孩子是否有暴力倾向和心理问题?先别忙着斥责孩子,请仔细想一想,当宠物进门之后,父母投放在孩子身上的关注是否减少了?在很多独生子女眼中,父母对宠物的无微不至、有求必应相当于自己有了一个极富竞争力的“弟妹”,从此分享了父母的关照。这很有可能引发孩子的嫉妒心,这种嫉妒心态与嫌照料宠物又烦又累的心理掺和在一起,严重时甚至会诱发伤害和遗弃行为。
怎样避免孩子与宠物之间的争宠和嫉妒心态呢?关键是父母不要包办代替宠物的照料工作,而要让孩子亲手照料宠物;要在家庭中形成一种气氛,让孩子成为宠物的“保护神”,而不是由父母来充当这一角色。父母总担心孩子太小,做起照料宠物的工作来没有责任心,事实上责任意识也是在每天常规性的照料工作中一日一日养成的;你不让孩子介入照料,他就永远没有责任心,相反,他的自我中心意将使他越发嫉妒宠物分去了父母的关注,这才是孩子狠心伤害宠物的由来。
宠物“走了”
有些孩子在与宠物建立浓厚感情后,与宠物形影不离。此时,宠物的衰老和死亡对孩子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父母不要对孩子归避死亡的话题,以“兔子走丢了”,“小猫被人家抱走了”之类的话来搪塞孩子,可以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帮助孩子做心理调适,用讲故事一样深入浅出的语言对孩子解释生命循环的必然性。如果父母在这方面缺少经验,可以去借鉴书上的讲述方式,比如:《我永远爱你》,就是一本帮助孩子正确看待宠物死亡的童书。也可以为故去的宠物挖一个小小的坟墓,立一块小小的碑,深具仪式感的告别方式可以让孩子确信宠物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它不会回来了,但它留下的欢乐却留在我们的心中。家长可以帮孩子做一个纪念网页,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将宠物与一家人一同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
对有些孩子来说,获得安慰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他又有了新的宠物。父母千万不要去找与病逝的宠物一模一样的“替身”来给孩子养,这反而会使孩子陷入“我什么时候也将失去它”的恐慌当中。原来孩子养的是兔子,这回我们不妨给他养狗;原来养的是沙鼠,这一回不妨来养鸟,全新的体验反而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逐步让他淡忘直面死亡的悲伤。
健康上的损害
家中饲养有毛宠物时,到了换毛季节,难免毛发处处,所以一定要勤于清扫和吸尘。倒不必担心有毛宠物会让孩子变成过敏体质,因为欧美国家的研究表明,家有猫狗等宠物后,孩子对吸入性纤毛的过敏可能,反而会降低。
当然,虽然这么说,我们还是不可以掉以轻心,除了常常帮宠物梳洗毛发,整修爪尖,注射预防针,宠物睡卧的小窝也要勤加清理,以免感染细菌和寄生虫,殃及宝宝。宠物在繁殖期和哺乳期会变得情绪焦躁,此时父母要教育孩子不可随意撩拨宠物或逗弄它的幼仔,以免被发怒的宠物抓伤或咬伤。
父母也要告知孩子,一旦被宠物抓伤或咬伤,一定要第一时间告知爸妈,及时带孩子去清创伤口并打防狂犬病疫苗,以防万一。
专家提示
在宝宝的成长中,生命教育应当贯穿其间。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关注他人是低龄幼儿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除了培养宝宝对于家人、同伴的关注之外,鼓励宝宝富有责任感地照顾宠物,也是体现生命教育目标的方式。全家人对待宠物尊重与关照的态度;照看生病宠物时的尽心尽责与不离不弃;体验宠物带给个体与家庭的欢乐;理解宠物的喜好与情绪;和宠物一起生活的经历就是帮助宝宝学习如何关注他人、理解他人需求、在适当的时候提供适宜帮助等基本的社会化行为目标;除此之外,也是将人与自然、尊重一切生命的环保理念从小扎根宝宝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