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策略探索
□封 波
【内容摘要】 新时代发展下,校园环境内充斥着各种文化观念和社会思潮,由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很多文化思想和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影响超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校内环境也成为民办高校发展整肃的重点场所,其中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成为稳定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需求之一。民办高校作为补充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其教育质量和教育内容备受高等教育的关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民办高校心理健康状况被摆上台面,依据我国统计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普通高校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焦虑以及抑郁情绪更加普遍,解决民办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
民办高校贫困生因为家庭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还有学校学费较高等问题,不少贫困生在入学后由于环境和经济、个人观念的影响,在校内的生活和学习存在一些问题,心理状况随着环境和思想的转变出现以下特点:第一,思想成熟。贫困生比对城市中成长的学生,思想更加成熟,由于家庭环境以及教育、磨练等,多数贫困生入学后都会积极寻找勤工俭学岗位、做兼职等,对家长的辛苦更加了解,虽然“95后”的大学生个性更加张扬以及特立独行,但贫困生的思想更加成熟,对于外界也更加敏感,凡事也有多思多想的特点,循规蹈矩。第二,自尊心强。受经济和家庭水平的影响,贫困生更加珍惜读大学的机会,凡事都是身体力行,无论是做兼职还是社团工作等,贫困生都会是自我动手,享受成果光荣的时刻,对自尊心的维护更加看重,维护自尊心的心理十分强烈,因此,外界的看法对其伤害往往更大,但不会流露在表面。第三,敏感性更强。敏感性强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差异,贫困生为了维持生活,除却学习外多数时间都在打工,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在心理上也容易产生落差,对外界的观念和看法比较敏感,害怕被瞧不起,所以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不频繁,这种情况在民办高校中更加普遍,贫困生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匮乏,很容易对别人说的话对号入座,且由于生活关系,在社团和宿舍中的时间更少,集体活动的参与性不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很多活动即使想主动参加,但因需要交纳相关活动费用,缺乏与同学间交流的平台,在参与集体活动中也比较顺从,容易出现被动行为,人际交流圈比较狭隘,不利于贫困生成长。第四,焦虑和抑郁情绪多见。贫困生由于学习和生活的不稳定性,很容易出现焦虑症状,容易为家庭焦虑,担心学费来源和父母劳累;容易为人际关系焦虑,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民办高校校园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攀比风气”等在校内蔓延,超出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领作用,且由于经济拮据和自我调节能力不足,贫困生很难参与到集体生活和学习中,无法主动与人进行深层次交流,情绪发泄存在障碍;同时,基于现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情况,贫困生容易为自身发展担忧,他们心中的忧虑很难和父母诉说,日常中抑郁以及消沉情绪多见。
二、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原因
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这四方面造成。社会因素对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多数与不良社会观念有关,由于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文化和不良价值倾向等通过网络对大学生侵害较大,唯物至上、拜金主义等观念加重了贫困生心理压力,现如今很多大学生之间的攀比风气严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利益性明显,民办高校也因此出现了不良风气,周围学生的大手大脚花钱习惯及名牌、不定期旅游等,比对自身形成严重的反差,贫困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以及焦虑感。学校因素中教育对贫困生心理造成严重冲击,民办高校教育环境相对公平,且教师人格魅力以及大学文化等对学生有积极影响,但同样的不良风气会影响学校环境,对部分教育拜金观念和等级观念等,容易影响学生思想与价值,有部分学生在科研和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这些对贫困生脆弱心理而言打击更大。家庭因素是学生素养和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贫困生多数是来源于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经济贫困所以学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多数贫困生在考取大学后,家庭的期望和要求,不仅推动者贫困生学习,也会造成贫困生的虚荣心和嫉妒心,很多贫困生在入学后的功利性思想较重,素养缺失则是由于随着学历和环境的改变,很多贫困生也会出现为什么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而苦恼,这些对贫困生而言有害无益。自身因素的影响在于人文底蕴的不足,贫困生有心理问题,与交际密切相关,人文素养作为一个学生涵养的体现,其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较强,但贫困生由于经济原因接受的音乐和美术教育有限,精神世界比较孤单,多数贫困生也因此缺乏修养和内涵,但能积极面对这个问题的贫困生不多,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较大的障碍,交往的主动性不足,集体活动参与性较低也是因为此。
三、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
(一)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规划贫困生心理教育计划。民办高校要针对贫困生的心理情况和群体特点,从学生入校的资料和贫困数据库的资料,确定贫困生对象和数量,依据班级和辅导员管理掌握贫困生的实际情况,以此作为心理咨询体系建立的依据。校级心理咨询机构应从全局观角度围绕学生成才以及健康发展,制定相应的心理服务策略,协同院系和专业心理辅导机制,积极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和选修课等,细化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然后对贫困生进行建档管理,针对学生心理情况进行长期跟踪管理,不定期展开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将各项教育工作覆盖到贫困生学习和成才整个过程。
(二)建立服务框架。为给贫困生提供优质的心理疏导服务,民办高校要打破传统的心理教育,取缔形式化的心理教育,从校级—院系—专业—班级—宿舍等从上至下,依次建立完整的心理咨询体系,设置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以期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构建层层递进式的心理教育体系,协调和整合校内心理教育资源,承担起贫困生心理辅导的任务。且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辅导体系中,辅导员要明确自身在贫困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在贫困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定期举办相应的交流与互动讲座等,扩大贫困生的交际圈,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以班级心理委员为贫困生实际情况的调查眼线,定期组织班级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培养出一批洞察力敏锐的心理委员,从上至下依次完善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控制在最低水平,并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提供更多的途径,切实将各种心理健康内容传授到贫困生心中,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质量和有效性。
一般来说,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采取课本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可以认真积极主动学习相应的英语知识点,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不够重视的。比如: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介绍词汇“先生”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会将其直接翻译成“sir”。但是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该词汇只能够适用于不具备贵族身份的人,比如:美国的牧师、银行家、超市店主等,只有他们不具备贵族的头衔,才可以将其称为“先生”,而对于具有爵位的贵族而言,在称呼的时候,必须冠以适当的头衔。
(三)开展具体活动。定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辅导员和心理委员要相互配合,辅导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内容,做好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规划,由心理委员执行各项组织和协调工作,共同开展团体心理健康活动,针对群体性心理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在活动中深化贫困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在实际活动中依据贫困生的表现评价其心理问题和精神情况,确定需要重点辅导和教育的对象,以此展开院系班级和心理健康委员的培训,并做好班级和宿舍心理健康宣传工作,针对贫困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展开心理辅导工作。贫困生心理育人工作开展中,应该更新心理辅导手段,利用新媒体掌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坚持人本理念,从学生家庭、学习以及情感、就职等多个维度,对贫困生心理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心理委员和辅导员等应在新媒体平台中推广网络道德体系,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为心理育人的教育拓展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促使贫困生在实践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学习态度,营造优良的校园氛围。
(四)注意事项。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不应过多地强调救助贫困生,基于贫困生自尊心强以及敏感性高的特点,应大力提倡发愤图强以及自立更生的教育,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依据学校课程的整体教学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联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专业教师,制定符合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教材,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多元环境中,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联合学校教学环境,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场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布置,为大学生心理教育设置相应的谈心谈话场所,从课内、课外和网络等多个教育途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的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人生的价值,消除学生之间的偏见,为贫困生校园生活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在保护贫困生经济隐私的情况下,通过团体活动引导贫困生积极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为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学校要依据贫困生实际心理问题以及问题成因,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保证贫困生健康成才。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调查,全面了解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现状,为今后改进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理论课、实践课教学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施冰滢,肖瑱.浅谈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帮扶的策略[J].传媒与教育,2012,4:123~127
[2]林春梅.民办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管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4):35~36
【作者简介】 封波(1981.8~),男,江苏常州人;三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