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决策合理性的调查研究_决策能力论文

中小学校长决策合理性的调查研究_决策能力论文

关于中小学校长决策合理性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合理性论文,调查研究论文,校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决策是指在面临问题情境时,组织或个人于数个方案(办法)中作一较佳选择的过程。“合理性”是决策合乎目的、遵循客观实际、决策者发挥理智的程度。决策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在完善“校长负责制”时,如何提高校长决策的合理性,是改善学校管理,提高学校效能的关键。影响决策合理性的因素可分为“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两类。“个人因素”包括:个人价值观念,思维特点,行为习惯,知识经验和个性特征等;“组织因素”包括:外在压力,传统作法,人际关系,信息沟通,(注:吴清基著:《教育行政决定理论与实际问题》,台北,文景出版社1984年版,第45~62页。)组织体制,伦理规范,法律规章和社会文化等。提高决策合理性的途径虽然很多,但弄清影响因素对校长们的作用,并加以适当控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方式。

二、研究方法

笔者参照台湾吴清基先生的《教育行政机关决策现况调查问卷》,根据我国大陆文化及中小学的特征,修改编成《中小学校长决策现状调查问卷》,经对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分析,问卷的总体信度为0.8142,可见信度相当高。问卷编成后,从1998年9月至1999年3月底,我们利用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中学校长培训班”,上海、湖南、河北、浙江等地教育学院开办的校长培训班进行了一部分调查工作,其余的则通过邮寄和单个调查的方式完成调查。共发下问卷500余份, 回收有效问卷349份,有效问卷率为69.80%。问卷回收后,我们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对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三、结论

经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男、女校长决策的合理性受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影响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个人因素的P值为0.185,组织因素的P值为0.943)。这说明在相同条件下,男女校长能作出一样合理的决策。

2.不同年龄的校长在受个人因素影响方面,年龄40岁以下的校长得分65.1182,年龄41~55岁的校长得分66.9263, 56 岁以上的校长得分69.4054;在受组织因素影响方面,年龄40岁以下校长得分65.0455,41~55岁的校长得分66.9110,56岁以上校长得分67.4595。可见,校长们受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的影响,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加强。

3.不同学历的校长受个人因素的影响方面, 中专学历的校长得分64.9574,专科学历的校长得分67.6642 ,本科学历的校长得分是66.2692;受组织因素的影响方面,中专学历的校长得分65.7872,专科学历的校长得分67.2263,本科学历的校长得分65.9618。可见,专科学历校长决策的合理性较易受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的影响。其中,校长们在受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方面,中专学历的校长得分15.6383, 专科学历的校长得分16.6423,本科学历的校长得分16.7516。可见,随学历的升高,其影响逐步加剧。而受信息沟通、传统作法的影响情况是:中专学历的校长分别得分13.7447、17.1702,专科学历校长分别得分13.7226、16.8102,本科学历的校长分别得分13.3439、16.5796。可见, 这两者的影响基本上是随学历升高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4.从总体看,任职5年以下的校长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得分65.5860,任职6~10年的校长得分68.9333,任职11~20年的校长得分67.1786,任职21年以上的校长得分64.2941;任职5年以下的校长受组织因素的影响得分66.5443,任职6~10年的校长得分66.4857,任职11~20 年的校长得分66.5000,任职21年以上的校长得分63.7059。比较之下, 任职6~10年的校长决策的合理性更多地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任职5 年以下的校长较多地受组织因素的影响。

5.从总体上看,中学校长受个人因素影响得分为66.9464, 小学校长得分66.1864。可见, 中学校长决策合理性受个人因素影响的程度稍高于小学校长。 其中受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方面,中学校长得分16.8267,小学校长得分16.0424,差异达到0.05的水平。 这说明中小学校长在决策时,其合理性受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确实存在差异。

6.导致校长决策不合理的因素排序,依次为:组织的外在压力,组织的传统作法,个人价值观念,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个人的知识经验,组织内的信息沟通,个人的人格特质,最后是个人的直觉思维习惯。

四、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上几点结论。以此为基础,为提高中小学校长决策的合理性,本文拟从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一)组织层面

1.完整理解“校长负责制”,完善中小学决策机制

依结论看,校长们在寻找决策不合理的原因时,排在前面的四个影响因素中有三个属组织因素,可见他们大多将祸根归结到组织。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管理实践上,完善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在观念上,使校长正确理解“校长负责制”的概念。校长负责制应是“上级宏观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注:阎德明:《要正确理解校长负责制的含义》,《中小学管理》,1998年第9期。)。 这表明中小学内部的决策机制是“校长主导型”的决策机制。即既不是校长一人决策型的决策机制,也不是校务委员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决策型的决策机制,而是不排斥党支部、校务委员会、教职工的参与、审议、保证、监督等正当权益的前提下,校长享有最终的决定权。

2.建立适当的决策制度

调查发现,校长决策的合理性受人际关系的影响平均得分19.255,受“个人人格特质”的影响平均得分17.391,较大地高于中等程度(为15分)。这反映了我国中小学校长决策随意性强、缺乏规范性。虽对中小学的决策行为进行立法为时尚早,但对学校决策作出适当规定是应该的。首先,对不同层级的决策权作出大致划分。其次,规定合理决策的条件规范。合理的决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三,制订决策程序规范。包括:(1)学校决策中的信息提供和处理程序。(2)决择程序。(3)反馈程序。第四,制定决策责任规范。 (注:关保英:《行政决策的法律调整》,《决策探索》,1993年第6期。 )通过制订适当的决策制度,尽可能地改善规范性,提高决策的合理性。

3.健全中小学校长的任用和培训制度

在校长任用上,不应歧视女性校长。调查中发现,女性校长在受决策合理性因素的影响方面与男性校长并无差异。这说明女性与男性校长,在同样的条件下是一样可以保证决策合理性的。其次,从调查中发现年龄过大的校长(56岁以上)在决策上更为艰难,所以录用时应慎重考虑。根据以往的经验,小学校长以35岁左右为宜,中学以40岁左右为宜(注:萧宗六、贺乐凡著:《中国教育行政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73页。)。另外, 由于专科学历的校长在决策上更易为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所左右,同时本科学历的校长在信息沟通和突破传统作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在学历要求上,如果条件许可,尽可能地录用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为校长是较为理想的。

其次,改革培训制度。调查发现,校长决策合理性,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校长个人的知识经验(平均得分16.997 )、 人格特征(平均得分17.397)和个人的价值观念(16.556)等的影响。所以在培训内容上,我们要着力于扩大校长的知识面,增加新知识,提高应有的决策技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管理观,并培养他们良好的与决策有关的个性品质。

再次,我们从调查中发现,不同任职年限和中、小学校长决策合理性所受影响的情况是有区别的。所以,培训内容就应有所区别,而不能划一化。就本研究的结论来看,任职6 年以上的校长培训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在于更新知识,提高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而对5 年以下任期的校长,关键是学习学校管理工作的常规,有关学校管理的法律、法规,培训基本的管理技能,让他们尽快地胜任工作。再次,调查表明,任期6~10年的校长受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影响程度最高。所以, 我们要加强对任期6~10年校长的培训力度,同时,也不容忽视任期10 年以上校长自身修养的提高,开发其创新能力。

4.建立信息网络,完善沟通渠道

在调查中,校长们普遍认为组织的信息沟通对其决策合理性影响不大(平均得分13.559),在排序中也位居第六。但随着社会改革的推进,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开放程度逐步增大,学校也不得不逐步开放,变封闭式的管理为开放式管理。所以,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决策的基础。

(二)个人层面

从这个方面看,校长自身要注意以下方面:

1.校长应该净化决策心理。调查显示,校长个人的人格特质、个人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对其决策合理性产生影响,而这些是与校长的决策心理有直接联系的,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校长决策的心理。要净化校长的决策心理,首先是要求校长端正决策动机。校长进行决策的动机应当是不容置疑的——有利于人民,代表全校利益,符合学校的目标。其次要增强决策的民主意识。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得·F ·德鲁克有一句名言:“有效的决策,常自多种不同而且互相冲突的见解中产生;常自多种旗鼓相当、优劣互见的方案中产生。”(注:杜拉克(Peter F.Drucker)著:《有效的管理者》,[台湾]中华企业管理发展中心1978年版,第172页。)只有这样,校长才能获得较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才能激发自己决策的想象力、创造力,做出正确而具开拓性的决策。

调查显示,校长们随着年龄的增大,在决策时越来越易受个人知识经验、个人直觉思维习惯和组织传统作法的影响,这就要求校长在决策时有自知之明。

2.提高思维品质。调查表明,个人直觉思维习惯对校长决策合理性的影响随年龄增大而加剧。因此,作为校长应时时注意改善自己的思维品质,在决策时要注意思维的多维性、思维的超前性、创造性、思维调控性。

3.培养决策能力。调查结论指出,个人的知识经验(包括决策能力)对决策合理性有较高的影响(平均得分16.997)。而提高决策能力,主要是提高获取信息并抽象加工的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直觉判断能力。

4.要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鉴于人际关系对校长决策合理性影响的重大程度(平均得分19.255),要求校长有较高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要较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作为校长首要的是增强党纪、政纪和法制的观念,树立一切为公、不谋私利的决策准则。其次,应做到不拉帮结派、厚此薄彼。另外,应自觉接受有关人员和部门的监督。如此,则有利于缓解人际关系对决策的干扰。

标签:;  ;  

中小学校长决策合理性的调查研究_决策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