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让学引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地生花论文_于利平

将“让学引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地生花论文_于利平

于利平(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江苏省 苏州市 215131)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160-01

“让学”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引思”就是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在形式和本质上保证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回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真的是在主动学习吗?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真的引发了学生思考吗?通过观察,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被动学、机械学,教师代替学、代替思等问题是屡见不鲜、层出不穷。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让学引思”呢?下面我就简要地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让学——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是学生的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老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让自己处于主导地位,做学生学习的向导、引路人,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真正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1.让学,忌“操之过急”,宜“耐心等待”

我曾不止一次地在办公室听其他老师抱怨道:“现在学生也不知怎么的,一二年级抢着发言,到了中高年级,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课堂经常冷场。”他们的一番话常常引来很多老师的共鸣。 还清楚地记得在年级组吴老师在教学《秋天》(四上)这首诗歌时的一个情景:

【案例1】

师:同学们,预习时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

生:“如同发亮”是什么意思?(吴老师一听他这么说,眉头一皱,因为他把句子读破了。)

师:你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人能回答。你读一读句子,“如同发亮”是一个词语吗?“发亮的汗珠”才是一个词语。“如同”就是“好像”。这儿把“秋光”比作“发亮的汗珠”,明白吗?以后预习可要认真点!坐下!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地方不懂的?

此时无一人举手。

细想一下,课堂教学之所以冷场,这不是老师心急火燎造下的“恶果”吗?这不是老师操之过急,缺乏等待换来的冷场之豹吗?如果老师当时这样引导:请你再把句子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虽说是短暂的等待,学生却因此有了自我纠错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等待给了学生一份自信和尊重,让他有继续学习和探究的勇气。

2.让学,忌“自由活动”,宜“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少教师却出现了一些错误做法,反映出了我们在对“让学”这一理解上的一些误区。一位老师组织学生学习《黄河的主人》一课时,曾这样做:

【案例2】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前后座四人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讨论一下“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时间5分钟。

生:(四人小组讨论,开始很小声,有的学生边说边记;有的几个在讨论;可是一会儿似乎聊到题外去了;有个别学生好像在思考,又像是在开小差……后来慢慢变得闹哄哄,不少学生甚至用书本开始打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五分钟过后)

师:时间到,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

(学生你推我,我推你,无人应答,最后不得不由教师点名回答。)

纵观这个案例,我们不由发现,这种名为让学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讨论是虚设的,在这种缺少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怎么“合作学习”?制定目标、确定重点、选择方法、评价效果,都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商定,如仍由教师“独断专行”,那么“让学生学”就变成了一句空话了。

二、引思——要把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呢?

1.引思,忌“循规蹈矩”,宜“智慧启答”

一日,我惊讶地发现一六年级学生语文书的空白处及字里行间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细细一看,原来学生在书上写得不是读书心得,而是从老师那儿“搬运”过来的“条条”,如分段,各段从第几节到第几节,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思考练习”中各题的标准答案,某某部分用的手法,诸如“以物喻人”“排比”“对偶”等等。

这令我陷入了沉思。本来是情感丰富、形象生动的课文,通过老师的分析与概括,鲜活的语言被抛在脑后了,生动的形象不见了,丰富的情感也荡然无存了。

2.引思,忌“言听计从”,宜“有的放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说真话、心里话。”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引领了学生思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也似乎成了学习的主人。

【案例4】在校教研课中一位老师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是这样引导的:

师:故事读完了,你想对老虎说些什么?

生:虎大王,狐狸是借了你的威风才吓跑百兽的。

生:你上当了,百兽怕的是你。

生:我想对狐狸说一句话。

师:哦,想说什么?

生:狐狸,还是你了不起,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强大的老虎!

(其他学生也颇有同感,争先恐后地说)

生:狐狸真聪明,会随机应变。

生:以后我们遇到紧急情况,也应该像狐狸那样机智、勇敢。

师:同学们能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很不错。狐狸多聪明啊,它借老虎的威风来吓跑了百兽。

学生都赞许地点了点头。

对于案例中老师的做法,我不敢苟同。让学,不是随心所欲的学,不是说出什么观点都不置可否的学;引思,不是脱离文本,想这么想就怎么想。任何脱离文本价值取向、人文精神错位的“独特体验”,都需要引导、纠正,我们老师此时决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随他们所欲,应“有的放矢”地点拨。案例中学生的答案已经出现了偏颇,如果此时老师再追问一句:“咱们再想一想,狐狸把自己的‘聪明’用在什么地方了?这种做法好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进行有目的表达,学生肯定会想到:狐狸把自己的聪明用在骗老虎、欺压小动物上了,这种做法不好。

总之,“让学”与“引思”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让学”与“引思”有机融合起来,“让学”要让得有度,让得到位;“引思”要引得得法,引得充分。只有“让学”与“引思”携手,智慧与素养才能共长!

论文作者:于利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  ;  ;  ;  ;  ;  ;  ;  

将“让学引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地生花论文_于利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