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积累 立足文本 融会贯通——2007年上海中考语文命题意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融会贯通论文,上海论文,命题论文,意图论文,中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市初中语文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终结性考试,其结果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招生和选拔的有效依据之一。因此,该项考试的目的是要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2007年上海市初三学生语文学科方面的水平和能力。
在形成上述共识的基础上,今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命题着眼基础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关注课改背景下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从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角度出发,努力体现客观、公正的原则;力求体现考试的导向功能,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7年中考继续采用全市统一网上阅卷的形式。总结去年的经验,对今年的命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保持稳定”,又要让优秀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就势必要在保持试题总体难度不增加的基础上,更强调在分层评分上做文章,从而体现“稳中有进”的命题思想。为此,我们在命题中参照《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语文学科(试行稿)》,始终充分把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本质,强调考生立足文本,强调品读语言,强调知识积累和运用能力的融会贯通。
一、沉浸文本,盘活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善于沉浸于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只有当学生能够以主动阅读的状态真正进入到文本中,并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来解读文本,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有可能走出教考脱节的怪圈。
文言文课内阅读材料与去年不同的是选择了三套教材的共同篇目《捕蛇者说》,在三套教材并存的情况下有效保证了公正性。文学常识题,突破了简单测量朝代、作者的局限,要求考生再写出一篇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的标题,考生必须迅速调动自己的积累“再想一想”,此举的导向显而易见——我们在重视积累的同时,更应重视“盘活”已有的知识。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题,跳出了以往总是围绕主旨和人物进行命题的思路,要准确地概括“异蛇”的特征,考生就必须对文本进行仔细审读,尽管大多数考生对该文已经熟读成诵。我们认为,概括能力是一项基本的学习能力,也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薄弱环节,借助课内文言文检查这一能力,是为了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将来可能在课外阅读中检测这一能力。
为能更好体现语文学科和“两纲”的融合,我们在现代文阅读(一)中选择了说明文《中国瓷器》,该文不但介绍了中国瓷器的独创技术,还生动介绍了中国瓷器高超的民间工艺及承载的丰厚文化积淀。选择《中国瓷器》作为阅读材料,意在引导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引导他们树立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说明文作为初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已经多年没有在中考试题中出现,我们认为具有文化含量的说明文能够更好地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第13题(1)要求概括“青花瓷盘”图案的内容,并简述其寓意,这是将文本理解和图案解读的巧妙结合,题型有创新。“岁寒三友”松、竹、梅在初中阶段背诵的古诗词中多少有些涉及,而在越来越重视文化认同的今天,学生对“岁寒三友”的寓意也不会一无所知。第13题(2)和第14题则分别从局部和整体来细读文本,紧扣文本内容来理解中国瓷器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其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在思考、解答以上试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在阅读上下工夫,而且还要有效调动自己已有的积累。我们希望以此改变忽视文本的“泛语文”倾向,促进教学中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二、品读语言,回归真实的阅读状态。
品读语言既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所谓品读语言,就是要借助比较、辨析等方法,对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和段落进行揣摩,进而理解其内涵,领会其作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第9题要求回答“本主‘不敢持归’的原因”,就需要考生从关键词“不敢”入手,思考“得了鲍鱼,为什么就不敢持归”,继而意识到捕獐的网里是不可能得到“鲍鱼”的,“本主”于是“怪之以为神”,这样才能把握住答题的两个要点。
现代文阅读(二)《老海棠树》中第17题要求品读选文中第⑥段“‘奶奶’‘奶奶!’‘奶奶——’”一句,从语气的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我”的三声呼唤看似一字不差,实则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及心理变化。这就要求考生不但能够根据标点符号所示的不同语气进行比较、分析,而且还能结合上下文“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以及“眼里竟毫无对我的责备”中的“竟”字,体会“我”由不安想请求奶奶原谅,再到无奈哀求的情感及心理变化。
任何文章的主旨,及其传达的情感,无不蕴藏在字里行间。因此,所谓阅读理解,首先就要品读语言,只有养成品读语言的习惯,掌握品读语言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关注生活,养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虽然几经误读,但不可否认语文只有与平凡的生活相联系,才能不断获得新鲜血液。选文《老海棠树》既是一篇文学色彩浓郁的散文,也是一篇接近学生已有经验的“生活美文”,“我”与奶奶之间虽平凡但却温馨的祖孙情,是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第15题、第16题和第18题虽然是从不同的考点出发,但都与文章的主旨和作者要传递的情感有关,如果考生能够以之为思考的起点,也就找到了答题的捷径。第19题要求选择一个触动自己的场景写感想,既重视文本阅读,又需要考生能够由此及彼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这是有限制的开放,从命题角度来看,亦是一个不小的变化。
今年的作文题目是“记住这一天”。在导语中明确地提示考生“这一天”既可以是一整天,也可以是一天中某一个有意义的时刻,基本为考生扫除了审题障碍。这一命题除了有一定的时间限定之外,给了考生极大的选材空间,关键是看考生如何通过文章回答“为什么这一天值得记住”。文章可以写群体“我们”,也可以写个体“我”,但都要从关注生活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于有了“这一天”的限定,就要求考生在文章中更加关注过程,关注平凡生活中的寻常小事,关注有价值的生活细节,有“关注”,才会发现“意义”。也才会“记住”。因此,对考生的叙事和描写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记住这一天”还要求考生能够以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来关注生活,发现身边的美好,感悟平凡中的价值。
总之,2007年的中考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把握学业考试的特点,既保证及格率,又兼顾高中阶段选拔的需要,有一定的区分度。我们期望试题不仅能有效检测考生的学业水平,而且还能对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整套试题,在与历年中考题型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语言品读,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有一定的创新,也有很多亮点。同时,我们在评分规则上进一步强调赋分的层次,以期对不同水平的考生都能有相对公正、合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