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理的“群众本位”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_徐特立论文

徐特理的“群众本位”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_徐特立论文

徐特立“群众本位”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位论文,现实意义论文,群众论文,徐特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10)05-0109-05

徐特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科学教育思想。“群众本位”教育观是徐特立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贯穿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红线,[1]214-215其精髓是:人民群众创造了教育,教育属于人民群众。[2]17当代中国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在此背景下,认真学习领会徐特立“群众本位”教育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群众本位”教育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使命,教育属于人民群众。当代中国要重视对全体国民,特别是普通群众的教育,坚持把教育公平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

徐特立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为人类社会所特有。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劳动,而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是创造人类社会各个文明发展阶段的本源,[3]404-407因此说人民群众创造了教育,教育原本属于人民群众。

但是,有什么样的社会形式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原始共产社会,……劳心与劳力、生产与教育完全统一起来。……产生了阶级,也产生了劳心与劳力的对立、生产与教育的分离。……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时候,那就会开始使劳心和劳力逐步统一起来,使生产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3]588“非民治社会就不会产生什么教学做合一的方法,非群众的力量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一种力量,也就不会有教育的群众化。”[3]408而“教育的最高原则之一是消灭教育的畸形发展。这畸形的表现,就是富人有教育,穷人无教育,城市有教育,乡村无教育。”[3]404徐特立进一步分析认为,中国国情的首要特点是建立了人民政权,“我们今天的社会与过去中国一切时代的社会根本的区别,就是国家的主人翁是人民大众”。[3]543因此,“我们的科学与资产阶级不同,即不应该把握在少数科学家手中,而应该被大众把握着,或者科学能通过大众自觉的接受而把握着大众。”[3]385加之“我们国家地方大,人口多,要改造大自然,不是短时期能办到的。……六亿五千万人口,许多人不识字,不少少数民族,解放前连文字都没有,这些都是我们的困难。”[3]630“为了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中国的社会问题,经济建设问题,这就要提高大众的文化”。[3]493他指明说:“我们的党曾提出科学化、中国化、大众化的文化教育原则,所谓大众化,就是一切文化教育,无论是方法或是内容,其注意力都要放在大众的身上”。[4]176徐特立强调新中国需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教育,针对科学大众化的问题,他认为“所谓科学大众化,不仅是量的扩大,其内容和形式也必须适合大众的要求和接受的程度。”[3]384由此可见,“群众本位”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为大众,其强调的主要教育对象是“工农群众及其子弟”,其意义在于,认定社会是划分阶级的,而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阶级是社会的基础,教育若不以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和依靠力量,所谓教育依靠社会并为社会服务,都可能流于空谈。[1]228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条件、机会和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但若从“群众本位”教育的视角来看,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教育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教育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教育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教育差别等。[5]其中最典型的是教育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这诸多差异从一个角度说明我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人)公平地享有相对满意和适宜的教育。而“以数亿计的工农群众及其子弟,这是经济建设中的基本力量,离开这些人就不可能有经济建设。”[3]579因此,“必须使科学文化和广大劳动人民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广大群众的无穷创造性,才能使生产力很快提高,”[3]589也才能使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徐特立曾郑重指出:人民群众总是把接受与自己的需要相结合的教育看做是“自己的权利”。[3]322既然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那么普及与平等自然就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延安时期,徐特立确定地说:“……一切儿童,一切青年,不分男女、成分,都应施以平等的教育。”[4]175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更要注重教育公平,保证教育机会,从政府、学校到社会各界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真正做到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平等性。当然,产生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因而其解决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值得重视的是,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教育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认识和调整制度性因素如教育资源配置不公、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公、教育结构欠合理等,应当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值得欣喜的是,党和国家已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从政策制度方面致力于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我们坚信,在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有效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十数年的努力,科学的公平的大众化教育一定能够在中国开花结果!.

二、“群众本位”教育的实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当代中国要实现“学有所教”的目标,必须依据社会现实条件,不断优化教育资源,科学调整教育结构,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同教育需求

徐特立认为,教育培养怎样的人才,运用什么内容、方法和途径,教育事业以怎样的速度和规模发展,都应该既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现状,又要预计到将来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到见远又见近。“见近不见远,只是帝国主义资产阶级中的实利主义者;见远不见近,只是小资产阶级的乌托邦主义者。”[4]197新中国成立前夕,徐特立就敏锐地指出:“今日从地狱中解放出来的广大群众迫切需要科学知识,用以进行产业革命,需要普及也需要提高。”[3]374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谈到,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全国性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一方面国家的建设事业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也空前高涨,迫切希望教育事业加速发展。但群众的文化基础不同,接受教育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加之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总会有一定的局限,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办教育就要根据见远又见近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以发挥教育的最大效能。[6]96-97

徐特立所指的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实际上包括了教育结构多元化、学习方式灵活化和办学主体(含投资渠道)的综合化三方面内容。

从教育结构多元化和学习方式灵活化方面来看,建国初期,徐特立针对工农群众及妇女中的“失学的青年和成人方面”的教育,科学地提出“要有各种的学习形式,如补习的、函授的、业余的、分散的、集中的等等;在普通教育方面,尤其是小学,要有全日的、半日的,以及二部的、三部的;至于专门学校,吸收工农分子,应该特为之设预备学校和预备科、预备班,以预备专门技术方面必要的科学知识”。[3]407后来他进一步指出,群众教育无论是普及还是提高都要坚持“劳心与劳力结合,生产与学习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三个原则,走多条道路。“这多条道路,一条是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当中也要有课余劳动和一定时期的集中劳动;再一条是中小学毕业后从生产劳动中进行业余学习以继续提高;再一条是劳动人民没有进过所谓‘正规’中小学,只从业余学习中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并强调“这几条道路虽不同”,但“都走同一方向,这同一方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高劳动人民的政治文化科学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我们总是要把工人农民的文化水平,逐步提高到工程师、农艺师的水平。”[3]592徐特立这些精辟的论述实际上指明了我国的教育结构应包括三大系统和三种学习形式——普通学校教育系统、成人教育系统和职业教育系统;全日制学习形式、半日制学习形式和业余学习形式(有指导的自学形式)。徐特立这种多元学制理念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非常切合当时的国情,无疑已产生了巨大的实践效能。

从办学主体的综合化方面来看,徐特立深刻意识到“群众本位”教育是公益性的社会事业,而要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首先政府在普及教育中应担当主要责任;但政府在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利用上,应该特别关注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徐特立曾有这样的论断:若国家财力允许,“一切儿童可施以免费的、同等的教育”。但“免费制度目前还不能普遍实行。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区域,应由政府多派较好的教员,多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对于贫苦人民,还须要有最低限度的津贴费”。[4]175-176由此可见,徐特立非常重视群众教育,主张国家在公益性群众教育中的主要资源担当及资源合理配置的责任。但他又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总会有一定的局限,因此,还要“利用学校、机关、部门及其他社会团体”,“来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普及的民主教育。”[4]212这其实就是徐特立的依靠群众办教育的思想,其实质是广泛集聚社会资源并积极优化教育资源,以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当代中国正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指出的——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势在必行。然而,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但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和观念上的原因,我国的教育结构和办学水平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对教育的多种需求。

就教育结构而言,我国教育内部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尚未建立起良好的相互沟通和相互衔接的关系;在职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还比较薄弱;农村教育还相对落后、质量不高;社会成员的非学历、非正规教育需求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结构体系是教育的基础平台,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规模的扩张就很难带来效益,甚至会导致有限资源的浪费,教育质量也无从谈起。因此必须优化教育结构,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满足公民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理想的教育结构体系应能为具有不同特点、不同志趣、不同学历、不同需要的人提供多种选择机会和学习途径。当前我国教育结构体系调整的重点应该是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同时积极构建和形成包括学校教育系统、行业(企业)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网络教育系统在内的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结构体系。

就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来看,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及不同教育层次的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尤其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明显不均衡,其中除了各级政府对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以及政策资源不均衡外,师资力量配置与学生数量增长的比例也不够协调。另外,我国教育在利用群众(社会)资源方面还做得很不够,资源有效使用还存在不少问题,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价与监督,以致一些乱象得不到遏制和改善。因此,强化教育的公益性和法制化,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平民化和普及化当是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理想方向。当下而言,教育资源配置的重点有二:其一,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困难家庭和低保群体倾斜,使城乡教育的起点更加公平合理,以适应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其二,充分依靠群众(社会)力量办学。各级人民政府对社会力量办学应当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关键是激励人民群众,充分发挥村、乡(镇)和县(区)领导者的组织化作用,使基层行政和人民群众双方积极性相结合,便可开创以“教育为本”,教育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本的局面。也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从学校扩大到社会,使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劳动者知识化,从而逐步缩小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为我国知识经济文明铺路奠基。

胡锦涛主席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已明确指出:“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可谓一言中的,高屋建瓴!

三、“群众本位”教育的发展有赖于优秀的人民教师队伍。当代中国教育正面临公平普及与质量提高两大任务,有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关涉到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效

徐特立认为“教师是在教育工作中占主要地位者”[7]126,并强调指出:“教师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重要的岗位,而且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它对国家人才的培养,文化科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后一代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7]295尤其是小学教师,他认为“在经济建设上,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教育这种伟大的任务就落在小学教师身上”[3]579因此,“从人类知识能力道德出发来看小学教师的地位,小学教师是掌握人类的基础教育者。为着爱护儿童,必须爱护小学教师。”[3]546既然人民教师是群众本位教育的主导力量,那么“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方面,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要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的生活要有保证,使他把做教师看成是终生的事业,干到底。职位低,但是社会地位高,政治待遇高,这是没有问题的。”比如“小学教师教得好的,有的可以拿中学教员的薪,而仍任小学教师的职,政治待遇可以提高一级,……”[7]206“小学教师就是有知识的文化干部”。[3]546徐特立强调给公教人员以干部的待遇,是在为着提高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使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当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首先,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毕生从教,矢志不移。徐特立经常勉励“教师同志们”树立专业思想,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他说:“教书是一种很愉快的事业,你越教就会越爱自己的事业。当你看到你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走向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你会多么高兴啊!”[7]295-296直至耄耋之年他还谆谆教诲有志报考师范专业的青年学生“热爱自己教书的职业”,勉励他们“一生都做教师,再也不想别的”,立志成为教育“专家”。[7]288

其次,教师既要是经师,也要是人师。徐特立认为“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的,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他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7]204-205对此,他特别强调做好人师,再三强调教师要“做园丁,不要做樵夫”,要以身作则。

第三,教师要掌握教育科学。徐特立指出:“并不是只有学师范的人才能教书,可是一个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教师,教起书来总要比较好些。”[7]295“我们要知道,教师是真理的传播者,方法好,学生接受快;方法坏,学生接受慢。”[8]102因此教师“想成为专家,只能钻研一门科学,我希望你们钻研教育科学……在教育科学中解决实际问题,有创造,就是专家了。”[7]288

第四,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徐特立一贯反对因循守旧,崇尚创新精神,重视对青年一代创造能力的培养,反对把学生培养成无用的“字纸篓”或只是作摆设的“书柜”。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勇于创新。“教师主观地教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双方都没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只可在旧社会培养奴才,不能在新社会培养社会的主人翁”。[8]104

第五,教师要勤奋学习,不断提高。无论是从经师的角度还是人师的角度,教师都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关于教师的学习,徐特立非常重视教师在工作中自学的作用。徐特立认为,一个人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学校“不能包他的一生”,人们丰富的知识主要是从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求得的,是从所从事的职业工作需要中获取的。所以,他曾提出学习与工作合一的办法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必要的业务进修方式,如工余自学、举办函授教育等。[3]592-594

当代中国教育正面临着公平普及与质量提高两大任务,就基础教育而言,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农村及落后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堪忧。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师资力量的不均衡,农村及落后地区学校较普遍地存在着师资不足、队伍不稳、教师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严重制约着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当前,党、国家及各级政府已就解决这些问题制订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如《教师法》的颁布、《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再如: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工程、扩大“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规模、推行城乡教师交流政策、推动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部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教育及教师绩效工资制改革等。这些举措在实践中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农村及落后地区学校师资矛盾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从长远来看,徐特立“群众本位”师道理论依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首先,要有效提高教师特别是落后地区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激励教师“一生都做教师,再也不想别的”。温家宝总理曾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国未来教师队伍建设如何发展,教育面貌如何改变,都与教师素质息息相关。而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教师素质,关键就是要提高这些特殊地域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要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学习条件,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吸引大批优秀的教师甘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在今年7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再次强调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这高瞻远瞩的决策无疑是我国教育和谐发展的福音。

其次,必须深化师范院校改革,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袁贵仁部长于2005年6月17日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师范组会议上曾强调: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关键在于发展教师教育,提高教师质量。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师范教育采取的诸多举措都表明国家的政策导向是明确的、正确的——“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培养各级师资”。事实上,这种科学导向下的我国师范教育已为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我国中小学教师供求关系正在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失衡,我国教师教育必须完成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面对新形势,师范院校必须以培养专业化教师为方向,从教师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以强化师范生的职业情意教育、教育科学素质、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为我国教育持续不断地输送大量的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的高质量教师。

第三,重视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职业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他既是“授业者”同时又是“学习者”——终身学习者。因此,重视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从国家层面看,构建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已大致形成,基本目标就是要建成“开放灵活高效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形成“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构建以高水平大学为先导和核心,以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为主体,以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纽带,以卫星电视网、计算机网络相通融为支撑,以中小学校本培训为基础,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沟通,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开放灵活、多元高效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但现实中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还较多地存在着非系统性、功利化、形式化、不均衡性、盲目性等弊端,这严重制约着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未来的教师继续教育应在转变价值观念、制度规范、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和融通机制等方面做足功夫,并充分挖掘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和教师自主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努力创造一个现代、科学、灵活、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标签:;  ;  ;  ;  

徐特理的“群众本位”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_徐特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