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广东龙怀高速某滑坡的成因机理研究,采用室内试验和反算分析法综合确定滑带岩土体抗剪强度,认为滑坡治理应建立在详细的分析基础之上,采用分区分块进行支挡防护,并且加强地表水的截流和地下水的排泄,充分发挥岩土体自身强度,以增加滑坡体的自稳能力。
关键词:抗滑桩、微型钢管桩、反算法、岩体结构分析;自稳能力
1 工程概况
滑坡工点位于K112+210-K112+630右侧,由两段挖方边坡构成,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均发生了浅层滑塌,设计根据开挖出露地层岩性,进行过动态设计。受本段复杂山体地质条件及降水的影响,上方山体均发生了不同情况的开裂和变形,并最终连接、贯通形成一处滑坡体[3]。
滑坡与公路相对位置示意图
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滑坡区所在山体属于剥蚀低山地貌,冲沟发育,地形起伏较大,斜坡自然坡度约为30°~45°,坡向近180°,地势北高南低,具北部呈陡坡向南呈缓坡状延伸的特征,龙怀高速从缓坡处切山体通过。
(2)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调绘及钻探资料,滑坡体垂向分布地层由新到老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素填土,更新统坡积含碎石粉质黏土,下伏石炭系下统测水组泥岩、页岩、砂质页岩、砂岩、泥质砂岩;石炭系下统石凳子组灰岩、泥灰岩;以及由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角砾岩。
(3)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华南板块东南缘,自震旦系以来发生了多次构造运动。根据本次勘察结果,结合补充地质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滑坡区下伏基岩为石炭系下统大塘阶砂岩、泥质砂岩、页岩、炭质页岩等,滑坡区因构造运动较剧烈,岩层产状变化极大,局部见揉皱现象。经基岩露头量测,滑坡区南部岩层产状为305-350°∠15-53°,滑坡区北部岩层产状为200~230°∠19~61°,总体呈向斜构造,轴部位于边坡开挖线附近,根据开挖面基岩出露情况,地层岩性主要为砂岩、泥质砂岩、页岩、炭质页岩,多呈透镜体状分布。
(4)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地质钻探成果,滑坡体主要为含碎石粉质黏土、全风化页岩、强风化页岩、全风化泥质砂岩、强风化泥质砂岩。滑动带主要由全风化页岩、炭质页岩及全风化泥质砂岩组成,钻孔揭露局部滑动痕迹。强风化、中风化灰岩、泥质灰岩、及部分强风化、中风化砂岩、泥质砂岩,本次勘察未见滑动迹象,稳定性较好[3]。
(5)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区所在山体坡脚为李坑河,其为该段主要地表水体,河面宽约10m,常年流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主要用水来源。滑坡区冲沟发育,主要通过4条冲沟汇水。
滑坡区地表水不发育,降雨时滑坡所在斜坡低洼冲沟地段的可汇聚少量地表水。在调查期间仅在冲沟1、3沟口内可见流水,在冲沟内沿滑坡裂缝消散,部分于沟口沿裂缝、裂隙流出。
滑坡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滑坡裂缝及滑动岩层中,其水量受大气降水控制明显,根据现场水文地质调查,滑坡前缘位置可见地下水泉眼11处,水量6~30L/H不等,其中最大出水点为K112+530断面第二级边坡平台处,位于泥质砂岩与炭质页岩、页岩界面位置,(泥质砂岩在上)涌水量15T/D,为泥质砂岩裂隙水,为当地村民临时生活用水井,已用水泥封面,有3根4cm引水管至村民蓄水池。
孔隙水赋存于斜坡局部坡积碎石土较厚地段,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以下降泉及潜流形式分散排泄,因地形较陡、碎石土的赋水能力差,降雨后补给快、排泄快,水量较小[3]。
3 滑坡特性及原因分析
根据钻探可知,本滑坡体的物质组成主要为含碎石粉质黏土、全风化页岩、全风化泥质砂岩、强风化泥质砂岩等,滑坡体中部厚度较大,一般25m~30m,下部及上部厚度略小,一般8.0m-9.0m,总体平均厚度约20m,滑体方量近310万m3,属于巨型滑坡[1] [3]。
滑床主要由石炭系下统大塘阶测水组(C1dc)强-中风化砂岩、泥质砂岩、石磴子段(C1ds)灰岩、泥质灰岩等组成,根据现场地质调绘及钻孔资料综合分析,该段岩层稳定,未见滑动痕迹,为稳定层。
滑动带主要为全风化页岩、炭质页岩软弱带。钻孔揭露岩芯局部见明显滑动痕迹,含水量明显偏高,土体强度低。根据边坡坡面剪出口出露情况,滑动带呈土状,较潮湿,为软塑-可塑状,滑面光滑、平直[3]。
通过裂缝分布、钻探、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可知滑坡的形成原因为:
(1)路堑的实施开挖,切削边坡坡脚,形成新的临空面,破坏了原有斜坡应力平衡;
(2)地形条件,滑坡发生区域坡体前缓后陡,发生变形的前部缓坡自然坡面坡率约为15~20゜,后部陡坡自然坡面坡率约为30~45゜,属于易滑地形、地貌;
(3)地质条件,滑坡处于局部褶皱发育区,岩体破碎,岩层由砂泥岩夹炭质页岩构成,属于易滑地层;
(4)水的影响,斜坡体上部地形相对低洼,汇水面积大,遭遇到持续降雨,地表汇水下渗转化为地下水,增加了岩土体的饱和重度,削弱了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同时,在滑面形成渗流,对滑坡体产生一定的动水压力,从而增大了下滑力,降低了抗滑力,导致斜坡体失稳下滑;
(5)滑坡体处于向斜核部,虽局部岩层处于反倾,但后缘整体为顺倾向,边坡开挖造成前缘卸载和剪断。
综上所述,本滑坡为沿全风化页岩、炭质页岩软弱带产生的牵引式巨型滑坡。
4.滑坡稳定性分析
典型断面K112+350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
对上述4处典型横断面进行稳定性分析和计算。滑动面抗剪强度的选择是影响稳定性分析的重要参数,为此结合典型滑面的剪出口形态、滑面形成的时间顺序等进行反算,同时与室内试验成果相对比,综合取用。
4处典型滑面边坡均已发生滑动,处于临界极限状态,因此确定反算的稳定系数为0.95~1.05。根据不同断面裂缝的发展顺序、剪出口形态、地形特点,采用分区分块的原则,对不同滑面及同一滑面上不同区段的抗剪强度进行反算,反算采用简化Bishop法进行[1],计算结果如下图、表所示。
按照反算的C、Φ值,结合拟采用的安全措施,计算不同滑面滑坡的剩余下滑力,其中稳定安全系数按1.2取用,结果如表所示。
典型横断面稳定性分析结果
5 治理设计方案
5.1 坡体卸载
本段滑坡处于山体北部呈陡坡向南呈缓坡状延伸的部位,滑坡后缘裂缝基本位于自然坡体陡缓相交地段,因此卸载的原则为:
(1)尽可能卸载土方,减少剩余下滑力,减轻抗滑桩的压力;
(2)卸载后缘形成的新的开挖边坡不宜过高,确保不致引起新的边坡失稳。
按上述卸载原则,选用控制性断面K112+230及K112+620,保证其卸载后缘边坡开挖不致过高,通过反复试算,确定其平台加宽宽度及后部边坡开挖高度及坡率。
边坡主体卸载形成后,结合抗滑桩的详细设计位置、局部进一步卸载位置处滑面抗剪强度以及最终对剩余下滑力的影响,对第一级宽平台进行二次卸载,以期进一步减小剩余下滑力。经反复试算,对于K112+350正向、K112+430正向、K112+575斜向断面,主体卸载后的宽平台继续向后清方卸载20m,则稳定安全系数提高约0.007。然而对于K112+280断面,如宽平台继续向后清方20m,则稳定安全系数反而降低0.003,因此本断面结合场区边坡形式,向后清方14.45m,保证侧界K0+030断面不再清方。
5.2 支挡、防护方案
计算参数取用滑坡稳定性分析获取的反算参数,分析不仅选用已发生滑面,同时根据岩层岩性,考虑卸载后可能发生的潜在滑动面,则4处典型断面计算结果如下图、表。
K112+350正向断面卸载后剩余下滑力分析
典型断面卸载后稳定性分析及剩余下滑力计算
滑坡卸载后形成的高边坡,稳定性不足,需进行支挡。综合分析确定,采用抗滑桩和微型钢管桩进行分区分块支挡防护。在下滑力较小的区段,采用设置帽梁的微型钢管桩;在下滑力较大的区段,采用刚度较大的抗滑桩,必要时,在抗滑桩顶部设置帽梁,以提高群桩的整体刚度,设置预应力锚索,以减少抗滑桩的弯矩。同时,加强地表水的截流,设置仰斜式排水孔,结合排水竖井进行地下水的排除,以增强岩土体的抗剪强度,从而加强滑坡稳定性。
6、结论及建议
1、滑带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室内试验法与反算分析法综合确定;
2、滑坡治理应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块分区处治,对于下滑力较小的区块,可以采用带帽梁的微型管桩支挡;对于下滑力较大的区块,应设置抗滑桩支挡,必要时增设帽梁和锚索,已提高抗滑桩的整体刚度和减小桩身弯矩。
3、滑坡治理过程中,应重视地下水的排泄,使岩土体充分发挥自身强度,提高滑坡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徐邦栋.滑坡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2]黄哲学,袁坤.广东某公路滑坡的变形特征与整治措施研究[J].路基工程,2016年第3期
[3]广东龙怀高速K112+210-K112+630右侧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R].2016年9月.
论文作者:彭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9
标签:滑坡论文; 页岩论文; 砂岩论文; 断面论文; 岩层论文; 稳定性论文; 岩土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