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新型师生和谐关系构建探讨论文_孙辉

中学新型师生和谐关系构建探讨论文_孙辉

齐齐哈尔市第三中学

摘要: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顺应了新时代所需的对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为改善师生间的不良关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有裨益。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为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要把全民终身教育视为发展目标,积极打造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中学;新型师生; 和谐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师生间通过语言是媒介进行交往,交往的效果得益于言说者和听者对语言的运用与理解程度,得益于主体间能否建立起理想的语言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育主体的话语权,更要注重受教育主体的话语权,使两者之间形成平等、尊重、相互理解的交往关系。

一、中学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面临的挑战

1.师生关系扭曲

自媒体时代知识传播的方式及手段相较传统媒体而言,更加自由、自主。教学过程中信息传播主体由教师主导转为学生群体共有。继而,教学模式也有相应的转变。现代课堂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部分采用PPT教学、慕课等新媒体教学形式,弥补了“板书式”教学的弊端,教学课程改革已然成为现代教学发展的大势。面对新时代教学模式下的新要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愈发成为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第一,新型教育教学手段的普及率和应用使得教学过程缺乏感情色彩。冰冷的教学技术手段代替师生之间原本的人文情怀,教学实效也被成绩、职称、物质等束缚。第二,新媒体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样甚至更出色的完成了“传道受业解惑”的任务,但也导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减少、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课件的重复利用度高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第三,师生间的交流仅限于课上,课堂之外的生活式教学交往活动缺乏,师生间本应密切的关系逐渐式微。

2.教学模式固守单主体结构

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应十分注重使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双向互动。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师生有效的互动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实效。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质量的师生关系,也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凭借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优势决定了其在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主体又发挥主导作用,导致学生自身的能动性、积极性被忽视,教师和学生之间陷入单向的主体—客体结构模式,即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不良师生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长此以往,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受角色定位的影响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师生冲突。自媒体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获取渠道,学生使用新技术手段的机会大大增多,相应地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减少,互动效果更是大打折扣。

3.教学内容“去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承担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又要开展科学研究,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会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学实效,忽略了与学生在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不能及时给学生以正确引导,教学实践活动匮乏,导致师生之间的交往仅停留在授课这一形。师生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 。

二、中学良好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1.平等性——师生和谐关系的价值追求

理想的话语环境应该是和谐的、平等的。教育者的命题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可靠的,以便受教育者可以汲取并分享教育者的知识内容;教育者必须真实表达他的意图,以便受教育者可以相信教育者的话语。以此最大程度上保证参与交往活动的主体间在实践中真正都平等地享有话语权。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做到人格上的平等,还要做到师生关系中地位平等,即要求教师尝试放下“教师权威”的优越性,发挥学生的本体论价值,师生合力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理解尊重学生的差异是师生关系趋向平等的又一重要体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不可避免的具有差异性。教师应该做到尊重不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在性,使处于独立主体状态下的学生,在与教师的教育交往中,在双方的相互理解下,从被动接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能动的接受教育的能力主体。

1.双向互动性——和谐师生关系的交往方式

交往是一个双向构建的过程,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互动发展而来的。交往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或特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形式、性质的互动的外在呈现形式。良性的交往双方均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平等的人格和地位,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参与,而是能够自主地选择何时交往、怎样交往,否则一切都会变成圆圈式运动,重新回到传统教育模式的老路。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最基本的特点,即主体间性。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交往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性理论使双方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深化理论精华,深层次地总结和吸取教育实践当中的经验教训。

师生交往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其工作不允许出现次品。这就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生间的和谐交往不仅影响人才培养的过程,而且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新时代要求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模式,把关注点转移到师生的双向交往互动上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相辅相成,共同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过程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

3.生活性——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

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不仅需要一个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场所,更需要一个能表达感情的场所,需要一个能够被信任的成长环境。教师一方面要做到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一个和谐、团结、有向心力、互帮互助的班集体,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享受爱与被爱的归属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共享、情感共享、价值观共享。当学生遇到困境时,能自然地抛开师生之间的身份界限,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同时老师又能舍身处地的理解学生。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能够提高自信心,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应该如此。学生之间的交往如果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相互扶持,他们就能做到对困难不轻易认输,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二者实现共赢的必然选择。

论文作者:孙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  ;  ;  ;  ;  ;  ;  ;  

中学新型师生和谐关系构建探讨论文_孙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