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依赖与矫正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青少年学生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105(2008)01-0108-05
网络像吞噬时间的黑洞,过度沉迷于此,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当前社会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依赖程度如何?严重网络依赖的人数占青少年学生总体的百分比是多少?网络依赖的表现类型及形成原因为何?网络依赖严重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怎样影响?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究,并从认知、行为、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几个方面提出预防和矫治网络依赖的措施,帮助青少年学生从对网络的过度迷恋中抽身出来。
一、方法与步骤
(一)调查对象
对实验小学高年级学生、文献中学学生、莆田一中学生、莆田五中学生、税务学校学生、莆田学院学生采取简单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问卷;对一些网吧老板、个别有网络依赖的学生及其家长、老师进行访谈。由于采取较科学的抽样与问卷,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较高的可信度。
样本构成如下:小学高年级学生100人(收回问卷89份);中学生300人(收回问卷280份);中专生300人(收回问卷252份);大学生300人(收回问卷251份)。回收率87.2%。
(二)资料搜集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法、访谈法和文献法进行资料搜集。数据的收集主要依靠问卷法。第一份“青少年学生网络使用情况问卷”由51个问题组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个人的基本情况,即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学习成绩、家庭情况等;第二部分主要测查对网络的痴迷程度[1];第三部分了解对网络的认知和行为。第二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由SCL—90自评量表和MHT量表改编而成[2,3],由焦虑(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孤独、自责、过敏、身体症状、满意度、恐怖、人际社交、强迫、自我评价等10个因子72个问题组成。为提高问卷信度和效度,在正式调查前抽取了一个班级进行预测,接着对答题者进行访谈,而后根据访谈对该问卷进行了修整(重测的相关系数r为0.821)。
两份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同时施测。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000份(两份问卷装订在一起为完整的1份),回收872份,其中有效问卷729份,有效率为88.15%。
(三)数据整理
全部问卷经检查核实后进行编号,利用ACCESS进行数据录入及整理,采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
1.通过“青少年学生网络使用情况问卷”的第二部分甄选出网络依赖严重的青少年学生(20道题的得分超过70分),网络依赖的检出率为2.01%;有网络依赖倾向的青少年学生(20道题的得分超过60分),在青少年学生总体中的比例为8.36%。说明可能或者已经有网络依赖问题的本市青少年学生中大部分尚处于“有网络依赖倾向”阶段,绝大多数属于网络使用过度。
2.与国外研究一致的地方:性别是网络依赖的主要影响因子。另外,家庭经济条件、网络的可获得性对网络依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依赖严重者中:男生多于女生(男生占三分之二,女生占三分之一);来自城镇的(73.3%)多于农村的(26.7%);家庭经济较好(经济一般以上占80%)的多于家庭经济较差的。
3.在网络依赖的学生中热衷于交际的最多(经常从事QQ聊天的占80%),游戏成瘾的学生次多(经常从事电脑游戏的占40%),造成网恋(53.3%)、逃学(53.3%)的亦不少,甚至有20%经常涉及色情网站。
4.网络依赖学生的网龄普遍较长(3年以上占80%,5年以上占63.3%),平均每天在网5小时以上者占50%。有60%的网络依赖学生上网地点多在网吧。有40%的网络依赖学生经常在网吧吃便餐、过夜。在网络依赖严重的学生中大学生占51.14%。该结果说明网龄越长、年龄越大,越容易导致网络依赖。
5.网络依赖的学生多数与其他人关系一般或不良。此次调查中网络依赖学生竟没有一个与父母关系很好,关系一般的占47.14%,关系紧张的占52.86%;与现实中朋友关系一般或不良的占80%。他们对人焦虑、孤独、人际社交的得分都比无网络依赖学生高。
6.网络依赖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表1。网络依赖的学生在焦虑(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孤独、身体症状、自责、过敏、满意度缺乏、恐怖、人际社交、强迫、自我评价不良等因子上的得分都高于没有网络依赖的学生。经t检验,网络依赖的学生尤其在过敏、强迫、人际社交、自责、孤独、对人焦虑、恐怖上的得分与没有网络依赖的学生相比有显著差异。
7.网络依赖严重的学生普遍自评学习成绩较差(53.3%),学习焦虑的得分也高于无网络依赖的学生。说明他们存在较大的学习困难或学习压力。
8.54%的学生认为因为花费太多时间上网会造成视力下降、浪费金钱、学习成绩下降等不良后果。
三、分析与对策
(一)分析
网络依赖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IAD),指一些人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持续聊天、浏览、游戏,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当人们初尝网络的成功后,便有了一种愉悦感,越成功越想去尝试。如游戏的不断升级造成他们因不停地产生新的刺激而不懈追求并沉迷其中。IAD虽不像真正的毒品会危及生命,但长时间上网将致: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睡眠剥夺及免疫功能减弱、学习退步、无法工作、家庭不和甚至解体和犯罪。我们从调查和临床表现来归类,IAD至少包括下列五种:1)色情网络成瘾;2)网络交际成瘾;3)网络强迫行为;4)强迫信息收集;5)网络游戏成瘾。青少年学生是网络依赖的易感人群,这是因为青少年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然因青少年心智未成熟,自制力不足,加之网络能满足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东西,结果导致不能自拔的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4]。
图1 学生使用电脑主要从事活动的柱状图
网络依赖的问题在学生中越来越突出。现阶段上网最多的除了信息业工作人员,应该就是学生了,如图1。问卷多选题的答案表明,学生使用电脑主要从事的活动有:QQ聊天(67.67%)、听音乐(64.66%)、查资料(63.65%)、玩游戏(39.22%)、看影视(37.36%)、学电脑(18.68%)、阅读新闻(16.09%)、下载软件(14.8%)、逛论坛(13.51%)和搜索引擎(10.49%)。与繁重的学习比起来电脑当然有趣多了,人在电脑前连续坐上十几个小时也不会感到累。据报道,在上海某高校2001年退学试读和留级的237名学生中,约有80%的人是因为无节制地沉迷于电脑游戏、看碟片和上网聊天而荒废了学业[5];该院一网络依赖的学生把学费拿来通宵达旦地上网玩游戏。面对愈来愈多的由网络诱发的心理问题,我们当然不能追堵打压甚至因噎废食,毕竟像学生们认为的那样,若能科学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工作,互联网带给人类的还是利大于弊。
(二)对策
面对网络依赖这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课题组的观点是:家庭、社会、自我应该协同起来对其进行“防治”。
1.家庭:家庭教育缺陷是导致孩子迷恋网络的一个重要因素。陶宏开教授认为,孩子上网成瘾,主要的是家长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家长的爱多表现在物质的慷慨而忽视了精神、情感上的关爱。家长简单粗暴地反对孩子上网,极易引起他们的反感[6],但预防网络依赖要从小抓起。
(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长要告诉孩子:电脑是一种工具,是给人们用的而不单是玩的,学会用的人是聪明人,只会玩的人则是愚蠢的。同时,丰富家庭生活的内容,休息日不妨一起出去运动或娱乐,到野外游玩,或一起野餐并在活动中进行沟通,避免把时间精力都耗在网上。
(2)家庭成员在电脑上网使用方面应该互相关心(此处指在保健方面的关心)。注意多让孩子吃胡萝卜、鸡蛋、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和蛋白质的食物,适当喝些绿茶。
(3)家庭成员在电脑上网使用方面还应该互相制约。制约是指在网上操作时间方面的制约,尤其是夜间上网时间不可过长,特别是年少儿童上网,一定要有成人在旁监督,计算机要注意设定密码,上网的安全级别也要设成最高。
(4)有条件的家长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孩子一起学电脑,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体系,与孩子缩小代沟平等交流,把孩子对电脑的兴趣引导到查找资料等学习和扩充知识面上。
2.社会: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在网络中寻找乐趣?调研结果表明:因为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缺乏精神支持,缺乏可供其在青少年期的思想、精神、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得以发展的平台,因此:
(1)规范电子游戏市场,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大力组织开发具有我国文化特色、主题积极、内容健康而又情节生动的电子游戏产品是阻止不健康进口游戏泛滥的最佳途径。开发滤黄软件,规范网吧、游戏厅等,采取措施控制网络传播劣质文化更是当务之急。
(2)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体系。有政协委员建议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有关“网络成瘾症”相关的惩罚条款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条款,增强可操作性。
(3)加强对青少年的《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教育,增加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投入,扩大未成年人的课余活动空间,加速少年宫、科技馆及社区少年活动场所等的建设。
(4)网吧经营业主不能受到利益驱使而放纵青少年“网游”,应配合学校、家长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
(5)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救助行动。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办一些心理咨询网站,利用聊天室的功能开展群体交流和咨询。对于网络依赖者的治疗,最好是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相结合。其中心理学工作者分析依赖的原因,给予相应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使人们对网络趋之若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能满足人们心理上的种种需要,尤其是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满足的需要。课题组通过调查和访谈,比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总结出网络依赖的心理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安全需要和生理需要。一些为社会规范或文明所不允许的血腥或暴力打斗甚至战争可使许多上网游戏者发泄潜在的攻击、愤怒或仇恨的能量,因而许多男生迷恋于此。现实中那些难于启齿或难见天日的黄色或反动内容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应的网站,制作或收看这样的内容也不用担心会接受什么审查和惩罚,如此可使安全需要或生理快感得以满足。
第二,认知需要。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发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人们常常希望获取最新、最全面的信息,而又不必花费太多。调查表明,学生们往往通过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查找所需的信息资料。
第三,归属和爱的需要。由于缺乏社交技巧抑或性格羞怯,现实中社交面太窄的人都转向匿名性、多对多、即时性、范围广、自由度高的网上聊天,希望与“网上知音”进行观念沟通和情感交流以获取安慰支持以宣泄平时积郁的情绪。网络可使从未谋面的陌生人迅速成为神交。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木讷、与父母朋友关系紧张者更渴望这样的机会。
第四,尊重的需要。由于现实生活中不敢表现或缺乏表现机会,而因在网络中身手不凡受到网友的欣赏甚至追捧,上网者的尊重需要便得到了满足。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网络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这样的愿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但在现实中不可能成为的人,得到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在网络上因为匿名,人人平等便可毫不顾忌地畅谈,且观点越是标新立异,影响越大,回应越多。现实中一个内向害羞、缺乏自信的大学男生,网络上却可以有优秀的表现。对自己的《传奇》游戏成绩颇为自豪,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游戏的每个玩家都对我心悦诚服,我拥有高级的装备,我可以统领千军万马。”现实中沉默寡言的普通男生,网上却可以变成一个滔滔不绝、幽默风趣的才子。网络可以造就“文学家”、“歌星”……
寻求需要满足本无可厚非,但因此过分依赖于网络,就会离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分不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形成了社会适应越来越差,更向网络逃避的恶性循环。
因此,咨询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与来访者一起寻找他们沉迷于网络的原因,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需要,发现满足需要的其他途径所在,做到合理利用网络,改善上网的心态。若发现学生是因为学习困难、成绩不佳而丧失信心,耽于网络,就需要对他进行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等方面的指导;在人际关系上有障碍的学生,就给予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指导;而对失恋的学生则给予对待情感挫折的有效指点。总之要让来访者融入、适应现实生活和社会[5]。告诉有网络依赖的学生:人不能只活在虚拟的世界中,网络毕竟只是人生的一点组成部分。
3.自我:心理咨询中,任何好的方法和技术都离不开自我的教育和努力。
(1)对于网络的使用应一分为二,扬长避短,尽量避免其负面效应,切不可沉迷于网上娱乐,不可接触网上的色情内容。
(2)增强自我管理,矫正网络依赖。自我管理法是一种有效的矫正非期望性行为过剩的行为矫正方法。与烟瘾、赌瘾等类似,对网络依赖也属于行为过剩。自我管理法表现在行为者要使用控制行为去影响目标行为将来的表现[5]。
第一,转移注意力,自我调控。依赖者可逐步减少自己在网络上停留的时间,而把注意力集中到书本上或转移到其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尽量到教室自修,少留在装有电脑的家中或宿舍里,把所有的电脑光盘送掉或锁起来;写下目标行为的程度标准及其出现的时间范围;可规定每日、每周的学习时间表并监督目标实施的情况。
第二,制定行为契约,进行强化或惩罚。依赖者可以做一些自我约定,如果平时能做到不碰电脑,那么周末可安排几个小时玩电脑;若有违反,则该周末不得接触电脑。如果网络依赖学生能执行契约,则奖励自己从事喜欢的积极的活动;或采用厌恶疗法,一动上网念头就用套在手腕上的橡皮筋弹得自己疼痛。有条件也可请旁人监督自己,帮助实施强化或惩罚,如定期向家长汇报近况,获得家长的赞扬或批评;若未能自控,则要责罚自己。
第三,寻求社会支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Weitzman的研究和本调查均表明,孤独感和缺乏社会支持容易导致网络依赖[7]。网络依赖学生可与爱学习的同学约好,经常一起去自修去学习。寻求朋友的良性支持,并远离同样沉迷于网络的朋友。当又动了上网的念头可反复自我暗示:“现在不是上网时间!应该学习!等周末再说!”当能抑制住上网念头的干扰,过了一段认真学习的时间后反思自己的进步,可自我勉励:“有进步!坚持就会胜利!”
有针对性地矫治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依赖行为,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大事。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与医学工作者应携起手来,与广大志愿者一起努力,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帮助青少年学生摆脱网络依赖的困扰,使其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