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恕的生平、绘画与书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平论文,书法论文,郭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生平
(1)生年考
郭忠恕,字恕先,又字国宝,洛阳(今属河南)人。
关于郭忠恕的生年,各书均未见明确记载,但据有关文献仍可加以考证。如《宋史新编》:《郭忠恕传注》和《丛书集成》初编本《佩觿》附《郭忠恕传》都说:“弱冠,汉湘阴公(刘赟)召之,忠恕拂衣遽去。”当与苏轼《郭忠恕画赞一首并叙》所说的:“汉湘阴公辟从事,与记室董裔争事,谢去”(《东坡七集》卷二十)是一回事。可以肯定,郭忠恕到徐州出任刘赟的从事在乾祐元年。古时男子二十而行冠礼,如以是年为二十岁,郭忠恕当生于五代、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即公元929年。
下面还可与其他一些文献对证:北宋李廌《德隅斋画品》载郭忠恕在清泰元年(公元934年)画有粉本《水磨盘车图》。照此推算,他画《水磨盘车图》才六岁,似嫌年少了一点;还有郭忠恕《答英公(梦英)大师书》中“鹤发半生”的话,据考郭忠恕此信当作于宋建隆四年(即公元963年)之际。如他生于公元929年,则写信时为三十五岁上下。古人对“弱冠”一词的使用也不是顶明确的,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二十岁左右”的意思。如果把郭忠恕的生年从公元929年推前二年而到公元927年(天成二年),这样对照以上三条文献记载便都合于逻辑了。
因为其一,郭忠恕出仕为刘赟从事时二十二岁,同“弱冠”是符合的;其二,郭忠恕从小就是个“神童”,各书都载他在七岁就通九经,通过“童子举”的考试,那么在八岁那年画出《水磨盘车图》就不足为怪了。他八岁临摹前人的界画《水磨盘车图》,这是可以理解的。其三,如郭忠恕生于公元927年,他作《答英公大师书》时为三十七岁上下,也与“半生”一语相符。郭忠恕从小好学,加以屡受挫折,生活坎坷早生“鹤发”当属可能。
按此推算,郭忠恕于公元977年(宋太平兴国二年)去世,时年五十一岁。
(2)童年时期
郭忠恕天赋特高,苏轼《郭忠恕画赞一首并叙》说他“少善属文及史书、小学(文字学),通九经,七岁举童子。”(《东坡七集》卷二十)。《旧五代史》卷一百五《郭忠恕传》也说他“七岁童子及第,富有文学,尤工篆籀,常(尝)有人于龙门得鸟迹篆示之,忠恕一见辄诵,有如宿习”。郭忠恕七岁便能诵读九经,智慧确实异于常人。且篆籀和鸟迹篆等,一般市民接触的机会很少,郭忠恕既然从小就能认识且善于书写,由此推想他当出生在洛阳一个知识人家。《谈苑》曾有郭忠恕“侍读从祖宰天兴”的记载(见下“青壮年时期”)。
(3)青壮年时期
郭忠恕在青壮年时期,颇为自负,并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他参与了湘阴公刘赟的幕僚工作,在这次宫廷政治事件中,董裔被杀,郭忠恕逃走了。刘赟被杀和汉亡,对于郭忠恕的一生来说,是个大挫折,他在政治上的理想破灭了。
《宋史》卷四四二《郭忠恕传》说他在后周广顺中被召为宗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广顺只有三年,他任这些官职当在广顺二年至三年(公元952—953年)之际,年龄为二十六七岁。
在后周世宗柴荣统治时期内,据《宣和画谱》卷八说郭忠恕“以明经中科第,历官”。《宣和画谱》未载郭忠恕于柴世宗朝何年“以明经中科第”,但他既在周世宗刚即位的显德元年四月已出仕汝州某县县令,由此推知郭忠恕“明经中第”当在显德元年四月以前。《丛书集成》初编本《佩觿》附《郭忠恕传》在他历官宗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之后还说:“改周易博士。建隆初被酒与监察御史符昭文竞于朝堂。”可知他在后周末宋初担任的是《周易》博士。据此可知郭忠恕在入宋时,官阶品位已经相当高了。
郭忠恕在建隆初年不但以诗讽刺学官聂崇义,而且还与监察御史符昭文争于朝堂,甚至“御史弹奏,忠恕叱台吏,夺其奏,毁之”(《玉壶清话》)。他于是“坐贬乾州(今陕西乾县)司户参军(一作司户)”。同书还说郭忠恕到了乾州之后,并不“悔罪”,还殴打该州从事范涤,擅离贬所。因此又被配隶到灵武,“其后流落不复仕进,多游岐、雍、宋、洛间,纵酒跅弛①,逢人无贵贱辄呼猫。有佳山水,即淹留,浃旬不能去。”他就在这些地区过着流落生活。其时间大致在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到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前后十六年,郭忠恕的年龄为三十八岁到五十岁上下。这一时期郭忠恕经历了流放、游移不定以至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这种生活上的折磨,也使他从少就开始的恃才傲世、愤恶嫉俗、放旷不羁以至玩世不恭的性格,继续有所发展。
郭忠恕在《答英公大师书》中说:“忠恕自落朝班,累丞(通承)诏命,已得林泉之味,坚辞名利之场。鹤发半生,猨(猿)心久死。与师金兰敦义,香火修因,飞杯容许于醉狂,结社不嫌于心乱。”由此可见郭忠恕写此信时的心情,已经是绝意仕进,只想在山林与民间了其一生。从“飞杯容许于醉狂,结社不嫌于心乱”,也可以了解郭忠恕平时的为人、性格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郭忠恕于“建隆初”被贬到陕西乾县,继之以发配到灵武,第三次即他死的那年(公元977年)“决杖流配隶登州(今山东蓬莱)禁锢”。联系《答英公大师书》中的“紫寨云高,皇朝路远”“迁客”等语,可以肯定此信是在发配时所写。从陕西乾县到灵武很远,如果“建隆初”是元年(公元960年),则其发配到宁夏境内应该是建隆二年或三年了,据此推知郭忠恕离开灵武总要在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以后。因信中又有“鹤发半生,猨心久死”的话,推想是在他发配灵武期末所写,即建隆末乾德初(公元963年前后),是时郭忠恕年龄约在三十七岁上下。郭忠恕与僧梦英是知心的好友。梦英在《说文偏旁字源并自序》中认为自唐李阳冰之后,篆书之道中废,他与郭忠恕“于夏之日、冬之夜,未曾不挥毫染素,乃至千百幅,反正无下笔之所,方可舍诸。及手肘胼胝,了无倦色。”可见郭忠恕和梦英二人不顾夏日的酷热,冬夜的严寒,“共得阳冰笔法,同传史籀书,常痛屋壁遗文、汲塚旧简,年代浸远,谬误滋多。赖与吾师,同心正古”(郭忠恕《答英公大师书》)。既研究孔子屋壁所出的古文尚书,又探讨汲琢出土的战国竹简,这说明他们当时甚为勤奋,专心致志。郭忠恕约在乾德二年以后,离开宁夏回到长安,并活动在岐、雍一带。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僧梦英篆书《千字文》碑立于长安府学(现存西安碑林)。乾德四年四月,郭忠恕书写的《三体黄帝阴符经》被刻在唐《怀恽禅师碑》碑阴(原在长安府学,今存西安碑林)。此期正是郭忠恕在学术上最为活跃的时期,他的年龄当在三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上下。
从乾德五年所刻《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石刻上,可看到有马去非等十二人的赠诗。立于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由释正蒙正书的《赠梦英大师诗》石刻(在长安府学)又列赠诗者郭从义、李建中等三十二人。从所列人名,大致可以了解梦英和郭忠恕当时交游和接触的人物相当广泛,其社会影响也是很大的。
《丛书集成》引《谈苑》说:郭从义镇岐下(今陕西省岐山、凤翔一带)常请郭忠恕停留于山亭间“张绢素、设粉墨于傍,经数月,忽乘醉就图之一角作远山数峰而已。郭氏亦珍惜之。”估计郭忠恕作为郭从义的清客活动于岐下一带,约在乾德二年至五年间。《谈苑》还记载:岐山有某富人,主官酒业,其子喜爱绘画,每天给他备好酒菜,设几案,摆好颜色、墨、绢、纸,多次恳请郭忠恕作画。“恕先取纸一轴,凡数十番”,于开头画一丱角小童,手持线车,其中引线有几丈长,最后才画一只风鸢(即风筝)。富人之子看他虽然名气很大,所画却又如此,大不高兴,便从此谢绝,不再请他了。《宋史·郭忠恕传》还说他“多游王侯公卿家,或待以美醌,豫张纨素倚于壁,乘兴即画之;苟意不欲而固请之,必怒而去,得者藏以为宝。”
(4)最后的流放与去世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即位的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郭忠恕已五十岁上下,成为著名的学者和书画家。
宋太宗素闻其名,召郭忠恕到京,赐袭衣、银带又钱五万,让他住在内侍省押班窦神兴的房子里,原拟重用。忠恕本来是个留着长胡子的美髯公,忽然一下全把它剃光了,窦神兴觉得很奇怪,惊问其故,忠恕说:“聊以效颦耳。”神兴大怒,马上向宋太宗汇报。原来太监是不长胡子的,他这一来,实在叫这太监头目太难堪了。太宗认为这个人实在少于“检点”,便命他搬出住到太学,给他一个国子监主簿的位置,令他订正历代字书。(宋初未设书学,实际为兼书学博士的任务)。
显然,郭忠恕对这一职位是不会满意的,于是,更加纵酒,并且毫无顾忌地评论时政,宋太宗开始还念他名气很大,略加容忍。但是后来实在认为他已经到了“谤读言”——就是毁谤“皇上”冒犯“天威”的程度(《圣朝名画评》说其罪是“忤旨”)。赵光义便下了一道命令:应论死罪,减一等,“决杖流配隶登州(今山东蓬莱)禁锢”②。这已经是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九月的事了。行至临邑(今属山东,在济南附近),郭忠恕告诉押送的吏卒说“我逝矣”。他自己动手挖个坑,估计可以容纳脸庞,“附窥而卒”——把脸庞附在泥里死了。一个富有才华的大学者和大画家,就因为他触犯了“皇上”“忤旨”,正当大有作为的盛年,就这样被封建皇帝迫害而死!死后草草葬于路旁。郭忠恕死时,年龄才五十一岁上下。各书记载多说“后数月故人欲改葬,但衣衾存焉,盖尸解也”。《宣和画谱》卷八还说“后阅数岁,陈搏会于华山而不复闻,盖亦仙去矣。”
二、文字学与书法及其著述
(1)文字学与著述
郭忠恕在当时的身份,主要是一个学者。他七岁就通九经,喜爱文学、史书、小学,也画画,这为他一生的事业打下了初步的基础。除青壮年时期担任湘阴公幕僚与县令外,五代末宋初主要担任国子监书学博士、《周易》博士。书学博士的主要任务,除传授学生知识外,受帝命刊定历代字书,并从事字体的研究。他一生在学术上的重要成就也在于此。
前代研究汉字字体的,主要有两种角度:一是文字的组织结构;二是书法的艺术风格。一般的文字学家多是书法家,郭忠恕正是如此。
郭忠恕作为书学专家,著作有《汗简》《佩觿》及《答英公大师书》等。
《佩觿》的所谓“觿”,本是古代解结的椎,用象牙制成。上古结绳记事,结打得太多,就把那些不再需要的结用锥来解开。郭忠恕是说他解释疑难像用“觿”来解结一般,所以用《诗经》“童子佩”来作书名。《佩觿》一书在宋代曾由宋庠手校珍藏,传世的有译存堂刊本等三种版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这书“上卷备论形声变之由,分为三种:一曰造字,二曰四声,三曰传写。中、下两卷则取字画疑似者,以四声分十段。”(后来清代编的《康熙字典》“检字·辨似”中“二字相似”“三字相似”等,多引自此书),并评他“洞解六书,故所言具中条理。……忠恕所论较他家精确多矣。”
《汗简》(《玉壶清话》作《翰简集》)三卷,《目录叙论》一卷(宋陈思《书小史》作十卷)。有清顺治二年冯已苍手抄本,又孙本芝抄本,康熙四十二年汪立名仿宋刻本③。在宋代已少流传,是李建中从秘府抄出(一说李建中手抄以进,宋太宗命藏之内府)的,大中祥符五年李直方得自建中。原无作者姓名,因注文下有“臣忠恕”字样,再证以徐铉所说,才断定为郭忠恕的著作。这书的分部全照许慎《说文》,偏旁凡五百四十一字。其所证引七十一家的书,至清初所存已不及二十分之一,后来讨论古文字的人,大半是从这书辗转援据的。其所录古文及书写方式同近代出土的三国魏《三体石经》多相符合。这种篆书的书体,一般称之为“蝌蚪文”。宋元间画家郑思肖在此书跋中说:“《汗简》之作,追古法于既泯,流新传于无穷,郭公之功多矣,后之业字学者可不知之!”清初《四库提要》也承认:“忠恕所编实为诸家之根底,尤未可忘所自来矣。”《汗简》确为我国继《说文解字》以后,一部系统研究古文字的书,并使我们今天还能读到那些失传的古文字学资料,极可宝贵。
郭忠恕和梦英继李阳冰之后,在文字学和书法上有所发展。《宣和画谱》卷八评价认为“忠恕作篆、隶,凌轹晋、魏以来字学。”但郭忠恕在文字学方面也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清代郑珍有《汗简笺正》予以补正,毕沅在《关中金石记》中也对他们加以指摘。郭忠恕被太宗迫害致死时,年才五十一岁上下,正值大有作为之年,这也影响他在书学方面取得更高的成就。
(2)书法与书论
关于郭忠恕的书法,《宋史·郭忠恕传》说他“尤工篆籀。”《五代史补》说:“郭忠恕富有文学,尤工篆、隶。”同时代的著名书家李建中等,都很推重他。北宋中期著名政治家欧阳修,在所著《集古录跋尾》中评论说:“《小字说文字源》郭忠恕书……世人但知其小篆,而不知其楷法尤精。”江休复《嘉杂志》云:“中朝书人,惟郭忠恕可对二徐(徐铉、徐锴)宋相(宋绶)云。”赵明诚《金石录》还说:“《汉重修高祖庙碑》郭忠恕八分书,字画颇软弱。余家有忠恕八分《怀嵩楼记》墨,乃其暮年所书,笔力老劲,非此碑之比。”清刘熙载《艺概·书概》:“忠恕以篆古之笔,益为分隶,独成高致。”
郭忠恕书迹已留传极少,惟今尚存西安碑林的《三体阴符经》,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四月刻于唐怀恽禅师碑阴。碑高六尺,宽三尺六寸二分,二十一行,行二十字。内容宣扬道家思想。所谓“三体”,以篆书为主,又有隶书与楷书。此碑是研究郭忠恕书法最重要的实物。郭忠恕的篆书,主要继承唐李阳冰的传统,也保存有魏《三体石经》的意味,有古朴的气息,用笔藏势遏锋,含蓄有力,具有自己独立的面貌;唯结体略感疏散,笔势便易,不如李阳冰的安祥端雅。明赵崡《石墨镌华》评此碑说:“忠恕篆法徐铉而诮英公,正书有信本皇甫碑法,又工小楷。”《三体阴符经》中所保存的郭忠恕楷书也极可珍贵,赵崡说其楷书受到唐欧阳询的影响,楷法很像《皇甫诞碑》,劲险中有含蓄妍润,其成就是很杰出的。
郭忠恕的书论也有其独到的见解,今摘录数段如下:“鸟迹科斗,通谓古文。历代从俗,斯文患寡,目论臆断,可得而闻。太史公曰:礼失求诸野。古文犹不愈于野乎!”(《汗简》)
“小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隶书出,隶书悖而行书作,行书狂而草书圣。自隶以下,吾不欲观。”(《佩觿》)“八分之说,流俗有二:或曰八分篆法二分隶文;又云皆似八字势,有偃波。臣以为二说皆非也。今按书有八体,汉蔡邕以隶作八分体,盖八体之后,又生此法,谓之八分,近矣。”(《佩觿》)郭忠恕的书论,可以作为一家之言来看待,有他自己的见解。至于“小篆散而八分生,八分破而隶书出,隶书悖而行书作,行书狂而草书圣”的说法,是符合书体发展的历史规律的;而“自隶以下,吾不欲观”,看不起隶(实际是楷)书以后行、草的发展,则属于个人偏见,就不足取了。实际上行书通过郭忠恕以后的“宋四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才是大发展时期,草书也在其后继续发展,郭忠恕的这些看法也是历史的局限。
我们对郭忠恕在书学上的成就及其书论中的独立见解,应该加以肯定或尊重;但其不足之处,也应予以指出。他在书法方面有很高成就,独具一格。
三、界画与人物、宗教画
郭忠恕善界画、山水,也画宗教画和人物画。而他在中国绘画上的成就与贡献主要是界画和山水画。历来的评论家都认为,他以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加以勤奋的实践,改进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界画。
(1)郭忠恕界画的继承
所谓“界画”,是指以宫室、楼台、屋宇建筑等为题材,用界笔直尺作为主要工具所作的绘画,也叫“宫室”或“屋木”画。它最初是人物画的背景,其后发展为以楼阁等建筑为主,以山水为背景,人物、舟车为点缀的一种绘画形式。又因为界画还画都城、市肆、车马、船舶、磨坊等,故与风俗画也有一定的联系。界画在我国传统的绘画中是一门独立的画科。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有“记画十三科”④,“界画楼台”便是其中之一。
界画的起源很早,在《历代名画记·述古之秘画珍图》中,便著录有相传为西汉武帝时所画的《黄帝明堂图》《甘泉宫图》等,实为后代界画家们所画《汉宫图》《避暑宫殿图》一类的先驱。三国魏杨修画有《西京图》,当也是以建筑为主的绘画。顾恺之《论画》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说明这种“台榭”——宫室、屋木画,在东晋时已与人物、山水、狗马(畜兽)并列为一种画科。只是界画这一画科比人物、山水等画的成熟较晚,当时还不够引起人们的重视。
《宣和画谱》根据北宋内府藏画,其“宫室(舟车附)”门以晚唐画家尹继昭居首。尹继昭的学生有吕峣、竹虔(皆僖宗朝翰林待诏)、卫贤(南唐内供奉)、朱惊。其后又有何遇,“学慕卫贤,深得其趣”。因之可以说,到尹继昭及其弟子,界画已形成一个流派。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说:“恕先界画,原本尹继昭。”可见郭忠恕的界画与之有直接的联系。
郭忠恕的界画艺术,正是在上述这样深厚的基础之上,而又继续向前发展的。
(2)郭忠恕的界画与人物、宗教画
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认为郭忠恕的“屋木”画“为当时第一”“可列神品”。宋《宣和杂评》说:“宫室有量,台门有荆,而山节藻税,虽文仲不得以滥也。画者取此以备之形容,岂徒为台榭户牖之壮观哉!虽一点一笔,必求诸规矩,比他画为难工。”“宋郭忠恕既出,视卫贤辈不足数矣。信夫画之中,规矩准绳者为难工。游规矩准绳之内而不为所窘,如忠恕之高古者,岂复有斯人之徒欤?”这些论著对郭忠恕的界画评价极高。
元汤垕《画鉴》说:“世俗论画者,必曰画有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故人以界画为易事。不知高下、低昂、方圆、曲直、远近、凸凹、巧拙、纤粗,梓人匠氏有不能尽其妙者。况笔墨规尺,远思于缣楮之上,求合其法变准绳,此为至难。”又说:“近见赵集贤子昂(孟頫)教其子雍作界画云:‘诸画或可杜撰瞒人,至界画未有不用工合法度者。’此为至言也。”明文徵明也评论说:“画家宫室最为难工,须谓折算无差,乃为合作。盖束于绳矩,笔墨不可以逞,稍涉畦畛,便入庸匠。故自唐以前不闻名家。至五代卫贤始以此得名,然未有极致。独郭忠恕以俊伟奇特之气,辅以博闻强学之资,游规矩准绳中而不为所窘,论者以为古今绝艺。”(《甫田集》)这些评论都指出界画的难处及其创作的严肃性,而肯定了郭忠恕在界画上的新成就。而界画在人们的眼中,已不再是“台榭一定器耳”(顾恺之《论画》),“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了。五代以后的画家们虽不是把界画的位置摆在前列,但一般都认为作之不易;而且把界画和人物画、山水画联系起来,大多认为它是绘画的基础之一,故一般宋代的人物、山水画家,都普遍学习界画,如范宽、燕文贵、李公麟等都画楼阁亭台等建筑。历史上的名作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卷等,都采用界画来画城郭、楼台、亭阁、舟车等。
郭忠恕从小便从事界画的创作,一生在绘画上的主要精力也是投入到这一方面。据今知四十二种文献著录,郭共有绘画作品126件,去其重复约有86件,其中且有后人临摹作品与伪作,而主要的多是界画。根据今存实物,郭忠恕的界画代表作品有:《雪霁江行图》轴、《雪霁江行图》卷、《明皇避暑宫图》轴等。
《雪霁江行图》轴与《雪霁江行图》卷。
此轴是郭忠恕的名作之一,绢本、墨画,74.1×69.2厘米,首见于明都穆《寓意编》、詹景凤《东图玄览》著录。《寓意编》说:“《郭忠恕雪霁江行图》上有徽宗御书‘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迹’十字”,并有李东阳(西崖)、吴宽(匏庵)、程克勤(篁墩)题诗并跋等。据以上诸人所题,此图原为宣和御府收藏,北宋亡后流落江南民间,后为沈周(石田)巨金购得。其后又见《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画上有乾隆题诗,当在乾隆时进入内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作两只大船,其后牵带一小船。牵绳至图边被切断,当如乾隆题诗所说,已不全。船的构造系巨型艨艟,中心有巨大的桅杆,装有轴轳,可以起倒,共有六个大舱,中间有大而装饰华丽的门,舱侧有雕花的木窗,上有帘,可以启落,船前还有垂挂的布幕,说明不是载货的商船,而是作为长途运行载人的“官船”。吴宽题诗说:“路出三峡风飕飕,江天雪霁宜行舟。水枯滟滪高突兀,木叶落尽俱东流。艨艟相联蔽江下,半空结构如危楼。两舷之间可走马,主人恐是王益州。……什器满载余瓿瓯。青帘翠幕互掩映,彩绳锦缆纷绸缪。玉炉频爇沉香火,寒气不到珊瑚钩。篙工柁师噤无语,指落层冰谁为收?……人生得意在富贵,乡里小儿惊宦游。望中隐隐连远洲,深树落照哀猿愁……”画面表现的正是这对联结的巨艨,经过三峡向下江行进的情景。这是一个大雪初霁的清晨,船背上尚积有很厚的雪,寒气凌人。前面船背上一船夫弯腰似在整理东西。一老者刚起床,以双手呵暖。而小童尚觉睡眼朦胧。后面一人似在整理缆绳。撑篙的船工手僵脚冻,有气无力,“指落层冰谁为收?”其艰苦可知。后面大船的船尾,一戴官帽的人(像是二管家)正在对着柁师指点交代一日的行程。而船舱中高卧的“王益州”一类大官儿,正在做着甜蜜的好梦,显然舱外的严寒他们是感受不到的。“狂仙(指郭忠恕)画笔穷冥搜,图外意思令人求。”官人和船夫,两个不同的阶层,在这大船正在起航的雪晨,其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画对于人物的处理,按照其身份行动,颇合情理。船的线条都用界画手法处理,结构复杂,比例、透视都很准确得当,线条而外,略用淡墨渲染,雪后的天空与水,以及船与物件的阴阳向背,表现都很妥帖,生动而不板滞,深合当时的评价。今存北宋画船与船上生活的画不多,惟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画可以与之比拟。
另一件《雪霁江行图》卷,绢本,墨画,淡彩,高49.0厘米,长143.0厘米,现藏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美术馆。画后有元代赵孟頫、虞集、周密、明吴宽等人跋,至明末为大收藏家项元汴所有。约在清嘉庆朝入藏内廷,见于清《石渠宝笈三编》及胡敬《西清札记》著录,有宋徽宗题字(仿作或钩填),无乾隆题诗,其制作时代要晚于画轴(约为南宋时仿本)。
查詹景凤《东图玄览》记载:“郭忠恕《雪霁江行图》,皴是小披兼刮铁,法本自王右丞(维)《候潮图》⑤ 而来,前作远山疏林数重,林木不满寸许,山与木称。末作一(按:应为二)舡迳尺,尾系一脚船,迹迳四寸。前作数人岸上拽船,船中器具与船人理船之事备极。”据此可知在明末詹景凤看到此画时,还是完整的,当是横长的图卷。现存的画轴已缺少“前作远山疏林数重”和“前作数人岸上拽船”的前段。《雪霁江行图》卷比画轴前面多出一大段,还可看到远山、疏林,且有拽船的数人,一如詹景凤所载。因之,此卷虽为摹本,但可作为郭忠恕所作完整的《雪霁江行图》来看。
《明皇避暑宫图》轴。
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原藏故宫博物院(现在台湾),为一大立轴,宫殿建筑几占去画面中下部三分之二的部位,其居于中轴线的主要建筑安排在画面中间偏右的地方,避免了构图的过于对称。最下面有台阶,上为一高台,台上有殿阁,其左边作山石,上有大树,再左有临水殿阁。台后又有台阶而上为中间主要建筑群,四周回廊围绕中间一主殿,其左临水又有一殿。再上为造于山坡上的建筑群。山坡用粗笔画山石,皴法清楚,古树槎枒,掩映着后面的殿台楼阁。在这些宫殿建筑间,穿插各种人物,有由下而上入殿的,有指点与引导的,还有宫女内侍往来其间。与巨大宫殿相比,人物如豆。最上三分之一处画远山,皴法是披麻兼刮铁,有明显的渲染,远树用点子点出,其表现特点与风格和传为郭忠恕临王维的辋川图极为相似。
最能表现郭忠恕界画特点的,是占全画主要部分的宫殿建筑,都是用界尺画出的极细的直线,重重叠叠而又规矩整齐,工细又极精致。各殿均用“仰画飞檐”的仰视法,表现了五代至宋初界画的特点。诚如文徵明《题郭忠恕避暑宫图》所说的:“千榱万桷,曲折高下,纤悉不遗,而引笔天放,设色古雅,非忠恕不能也。”张丑还认为郭忠恕画道释人物、宫室器具,大都面部衣纹以及栋梁门户,事物样式,分秒皆有尺度,初非规规用意为之,往往从心所欲而自不逾乎矩,惟善鉴者方能知其心画之妙焉。也如清朱彝尊在评郭忠恕《钓鳌图》卷所说的“第有水阁,一斜百随……睹其界画,洵无可疵。”
惟这一图轴所画的临水宫殿,既未见垂钓的钓竿之类,也未见垂钓的人,且文微明、朱彝尊著录的《避暑宫图》或《钓鳌图》均系卷装,与此画轴不同。画面上实难看出“钓鳌”所引酒令的特点。因而今存的《明皇避暑宫图》是否即为文、朱二人所见的《避暑宫图》或《钓鳌图》,实难肯定。但是此轴在今存相传为郭忠恕的作品中,应是了解他的界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了。
《宫中行乐图》。
此图为清官藏《宋人合璧画册》中之一页,《石渠宝笈续编·御书房》著录云:“绢本,圆式,竿标郭忠恕宫中行乐。设色界画宫苑楼阁人物。”现在台湾,《故宫书画录》卷六著录。
《汉宫图》。
此图原刊于《宋元宝绘·墨集》,原为平等阁藏,上有“林屋清玩”印。全画也以宫殿楼阁为主,适当配合山、水、树、石,其构图与风格都与上述《明皇避暑宫图》相仿。查清胡敬《西清札记》,著录有郭忠恕的《汉宫春晓》(册页),未知是否即为此图。
《山店风帘图》。
此图原刊于《故宫周刊》第488期,为绢本着色小幅团扇,无款识。为《四朝选藻》之一,旧题签为郭忠恕作。对幅有清高宗(乾隆)御题诗:“石渠多所弃,真赝或兼之。小幅看山店,情在酒旗。汉唐不拘法,天地可为师。设以循名较,疏狂恐勿宜。”画面有“八徵耄念之宝”印。画面中间偏右作一巨大山崖,崖下有酒店与客栈,“风帘”高高挑出,屋内有人卖酒与张罗食宿,店前有停歇的牲口正在喂料。山路上有牛马拉的大车多辆,正在繁忙往来,其间安插落叶树、山石、远山,富有生活气息。此画风格与《雪霁江行图》及《明皇避暑宫图》颇不相同,但属宋画当无疑问,因而也有定为“宋人”所作的。
《仙壶延箓》。
这幅画绢本设色,相传为郭忠恕所作,也是他仅知的以道教为内容的绘画。上有“郭忠恕敬绩”款。见于《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画面表现松鹤间一仙人执卷,侍者捧帙,作进奉状。
宋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曾说:“(郭忠恕)凡欲画,多与王士元对手,而忠恕于人物不深留意,往往自为屋木,假士元写人物于中,以成全美。”但《宣和画谱》曾著录他画的《尹喜问道图》《飞仙故实图》《九曜像》,都是以道教为内容的宗教画;还有《织锦璇玑图》《吹箫图》《楼观仕女图》,以及《东观余论》著录的《摹开元按乐图》则又是人物画。黄伯思《跋郭忠恕所摹按乐图后》说:“开元《按乐图》周昉画,是本盖国初郭忠恕所摹,中有髯者,乃恕先。自写真也。”因而不能说郭忠恕不会画宗教画和人物画。郭忠恕生活的时代,一般的界画与山水画家还是兼长人物画的。惟现在还没有明确肯定的郭忠恕人物画作为比较,此画就其时代气息来看,似尚不到五代宋初,但可作为了解郭忠恕人物画的参考。
其他见于文献著录而今已经失传的郭忠恕界画作品,尚可提到的有:《楼居仙图》《越王宫殿图》卷、《车栈桥阁图》等。
(3)郭忠恕界画的艺术成就
郭忠恕界画的特色和成就有这样几个方面:
①精通界画所必须具备的建筑学、数学,这里包括现代建筑学中涉及的设计、画样、数学以至力学等方面的学识。也是前人所说的:画界画者,胸中要有一部《木经》。《玉壶清话》说:“郭忠恕画楼阁重复之状,梓人校之,毫厘无差。太宗闻其名,诏授监丞,时造开宝塔,浙匠喻皓⑥ 料十三层,郭以所造小样末底一级折而计之,至上层余一尺五寸,收杀不得。谓皓曰:‘宜审之。’皓因数夕不寐,以尺较之,果如其言,黎明扣其门,长跪以谢。”宋邵博《闻见后录》也说:“(郭忠恕)画重楼复阁,间见叠出,善木工料之,无一不合规矩。”这些都说明郭忠恕的博学。因之郭忠恕的界画也有建筑学的价值,可借以了解宋代的宫殿建筑。也因此,界画往往被那些文人画家们视为畏途,不敢轻于尝试。
②透视与投影方面。《圣朝名画评》说“忠恕尤能丹青,为屋木楼观,一时之绝也。上折下算,一斜百随,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其气势高爽,户牖深秘,尽合唐格,尤有所(按:此‘所’字疑为‘可’字之误)观。”《德隅斋画品》说:“至于屋木楼阁,恕先自为一家,最为独妙。栋梁楹桷望之中虚,若可提足,闲楣牖户则若可以扪历而开阖之也。以毫计寸,以分计尺,以尺计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规度,曾无小差,非至详至悉委曲于法之内者不能也。”
所谓“上折下算,一斜百随,”就是透视和投影的画法。画殿台楼阁必然要画很多直线,先定其中的一线,其他的线条都随之倾斜。但中国界画的透视有其科学的根据,却又根据艺术需要加以灵活运用。如:画建筑物前大后小,这是透视画法;各线之间大多平行画出,不作灭点,这是斜投影的画法。这样巧妙地把两种画法结合,既有远近距离,又在视觉上觉得很舒服,符合艺术的要求;画长卷山水与楼阁,一般采用散点透视——视点作左右横向移动。而界画(一般用画轴的形式)的视点在一条垂直线上下移动。多用鸟瞰式(画建筑视点很高),这样前后的建筑不会遮盖,显得千门万户,复杂而有变化。但画人物时,又将视点移下,这样画面上的人物才不会个个头大身小只见其背,变成侏儒。这都是界画的创造。而在画具体的建筑时,又能巧妙地运用“灭点透视”法,使“栋梁楹桷望之中虚,若可提足”进入,栏杆门户“若可以扪历”而开合,富有真实感。
③构图命意有自己的特点。郭忠恕的界画,既符合于建筑的原理,但又不把它作为建筑图样来画,宫殿、亭台、楼阁等都巧妙地安排在优美的自然环境或园林之中,再穿插以舟车、人物,有的还有情节故事,这就使画面不都是直线条,可观可玩,给人以艺术的美的享受,不觉得呆板乏味。如《雪霁江行图》《明皇避暑宫图》等都是如此。而且注意季节,“江行图”安排在大雪的冬天,《避暑宫图》安排在盛夏的暑日,随着季节的变化,人物、花木等环境都随之变化。元黄公望题《郭忠恕仙峰春色图》诗说:“闻道仙家有玉楼,翠崖丹壁绕芳洲,寻春拟约商岩叟,一度花开十度游。”“仙人原自爱蓬莱,瑶草金芝次第开,疑乃歌青雀舫,逍遥响凤皇台。”⑦ 画神仙的玉楼,衬托以翠崖、丹壁和芳洲,加以瑶草金芝……处处引人入胜。
④用笔与书法的结合。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已经指出:“画之为屋木,犹书之有篆籀,盖一定之体。必在端谨详备,然后为最。忠恕俱为当时第一,岂其二者之法相近则然耶?”晁补之评郭忠恕《画本》,也说他界画“一二曲折,毫发点缀,惟谨不谬。”(《鸡肋集》)这些都说明郭忠恕以书法的用笔入画,像篆书中的运笔藏锋,如“以锥划沙”“如印印泥”,执笔沉着而痛快,虽然同样是直线,而有韵律感,能够“蝉蜕变化”,这样界画的线条便不是机械制图,而是一件纯粹的艺术品了。
⑤设色古雅。郭忠恕的界画,大多绢本设色,画面具有古雅的气息。《宣和画谱·宫室叙论》说他的界画“高古”,其设色典雅当也是构成的成分之一。文徵明是个善于设色的画家,也说《避暑宫图》“设色古雅”。这种设色亭台楼阁而外也包括山、水、树、石。郭忠恕的《仙峰春色图》除黄公望诗外,还有吴镇的题诗:“层轩缭绕绿云堆,坐挹空青落凤台。一石负鳌三岛去,九峰骑鹤众仙来。越南翡翠无时见,洞口蔷薇几度开,春去春来花木好,谿头时听棹歌回。”⑧ 画面天、水均设色,衬以青绿的石崖、丹红的石壁,花木有瑶草、金芝、蔷薇等等,色彩的丰富典雅更能烘托出神仙居住的境界,而又能摆脱庸俗与繁琐。
(4)郭忠恕界画对后来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界画,自从出了大画家郭忠恕以后,宋代画坛形成一时的风气,对当时及后来影响极大。首先受其影响的是王士元。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画屋木者,折算无亏,笔画匀壮,深远透空,一去百斜。国初郭忠恕、王士元之流,画楼阁多见四角,其斗栱逐铺作为之,向背分明不失绳墨。”因王士元是郭忠恕好友,经常与郭合作,致其界画被郭若虚用与郭忠恕相提并论,成就当有可观,惟未见作品流传。其后燕文贵、高克明、李公麟、李唐都能界画,如燕文贵《江山楼观图》卷、传为李公麟所作的《夏阁图》、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等作品中的建筑部分,都为精致的界画。
界画在南宋画院内外尚相当盛行,赵伯驹、马远、李嵩、刘松年等,都画界画。赵伯驹的《汉宫图》、马远的《华灯侍宴图》、李嵩的《水阁纳凉图》等,是比较突出的,但评论界认为其成就比之郭忠恕已有很大距离了。
界画到了元朝的王振鹏,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元虞集《道园学古录》评论说:“振鹏之学,妙在界画,运笔和墨,毫分缕析,左右高下,俯仰曲折,方圆平直,曲尽其体,而神气飞动不为法拘。”著名的作品有《大明宫图》《大都池馆图样》《金明池夺标图》《大安阁图》《水亭图》等,被称为“绝笔”。今存作品尚有《阿房宫图》《龙池竞渡图》及人物画《乾坤一担图》等。从《阿房宫图》来看,其界画宫殿楼台,与郭忠恕的《明皇避暑宫图》很为相似,也穿插山水树石,但构图比之《明皇避暑宫图》,疏密处理更富于变化,树石安排也舒畅妥帖。其弟子李容瑾的《汉苑图》轴,则基本上参照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而略有变化而已。明文嘉《严氏书画记》也说:“其图精细古雅,不让郭忠恕笔。对客展观,令人目眩。”王振鹏是郭忠恕界画的重要继承和发展者。
明代界画略见衰落,《明画录》“屋木”一科,列其突出者有石锐、杜堇二人。文微明、仇英都很重视界画,特别是仇英的一些精心杰作,其作为背景的亭台楼阁,多得力于界画。清萧士玮《玉几山房画外录》曾著录有仇实父临郭忠恕《阿房宫图》云:“工细之极,笔意殆不减小李将军。”
到了清代,又新出两位界画大家袁江和袁耀。袁江是江都人(今江苏扬州人,生活在康熙、雍正年间,艺术活动在1698—1724年前后),相传在雍正朝曾供奉于清廷养心殿。他的界画被誉为“有清一代推为第一”。袁江所画山水楼台,初学仇英,后吸取宋人画法。作品有《出峡图》《骊山避暑图》《东园图》《山水楼阁册》等。构图曲折有致,笔墨着色严整,有自己独特的面貌。袁江侄袁耀,继承其业,艺术活动在乾隆时期,曾任如意馆供养。作品有《广陵送别图》《阿房宫图》《骊山避暑十二景》《扬州名胜图》等。此外与二袁同时的李寅、王云和李寅的学生颜峄等也都能界画,但其成就远不及二袁。二袁生活在“四王”画派风靡一世之时,界画不被社会重视,但他们能独辟蹊径,取得成就,继承并发扬了界画的传统,这是难能可贵的。二袁的界画大轴而外也作屏条,其长卷式的界画,时而参以园林假山亭榭,表现了清代的时代气息。只是由于人物画的衰落,画面上的人物比以前为少,所画建筑的屋檐斗栱也比以前简化。
二袁以后,我国的界画,直到清末,几成绝响了。
四、山水画
郭忠恕山水画的渊源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唐代王维与其后毕宏、张璪、王洽、顾况的传统;一是五代的关仝;同时也受到李成的影响。
郭忠恕的山水,继王维、王洽、顾况之后,还有所发展。《麈史》说他在墨汁泼绢上之后赶快拿到涧水里冲一冲,然后从容不迫地随其浓淡涂抹加工而成“山水之势”⑨。这种泼墨山水画的作画过程与技术处理,与何远《春渚纪闻》⑩ 所说北宋另一山水画家朱象先颇多相似之处。郭忠恕山水画今存作品,有传为郭忠恕的《摹王维辋川图》等。
生活在宋元间的李珏,在《宋郭忠恕摹辋川图》的题跋中说:“王右丞《辋川图》与余昔在杭、苕故家见者一样。前有集贤院御书印‘内合同印’,题摩诘本,后书‘河北郭忠恕奉命复本’,则知为江南李后主时临本也。虎贲中郎更无辨处,郭亦妙笔矣。……大德戊戌(1298年)冬至庐陵八十叟李珏元晖敬跋。”(《佩文斋书画谱》卷八十二引《书画题跋记》)李珏所见有两种称为郭忠恕摹《辋川图》的画卷。画上既有南唐的集贤院御书印与内合同印,那么郭忠恕“奉命复本”,可能是他在五代末宋初(南唐降宋前)所摹,后又流入南方。或者南唐内府所藏系郭忠恕摹本的再摹本。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画跋,又见于清初安岐《墨缘汇观》著录的《郭忠恕摹摩诘辋川图》卷,和乾隆时期《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宋郭忠恕摹辋川图》卷(上等宇一)。《墨缘汇观》卷四说:“郭忠恕摹摩诘辋川图卷,绢本、水墨,淡色长卷。后细书小字款二行。有李珏、袁桷等题,有‘内合同印’,及明武林高深甫家藏印。”
安岐著录的当是董其昌一题再题的一卷。也就是清官《石渠宝笈初编》著录的“上等宇一”的一卷。《石渠宝笈初编》说:宋郭忠恕摹辋川图一卷。上等宇一。素绢本着色画。款识云:“河北郭忠恕奉命复本”。每段俱隶书标记,前卷隶书“摩诘本辋川图”六字。……拖尾李珏题识云(同前《佩文斋书画谱》引文,略)“赘(此字疑衍或误)绝句云:园图宋画早流传,已是人间五百年,凝碧池头秋句在,当时几负此林泉。”又袁桷题识云:“辋川图有二本,此从矮本所临,画格高绝,观此犹有生意,为赋短句,袁桷。诗中传画意,画里见诗余。山色无还有,云光卷复舒。前溪渔父宿,旧宅梵王居。千古风流在,披图俨起予。”又董其昌跋云:“万历丙申秋奉旨持节封吉藩,道出武林(今杭州)获林(林字疑衍)观高深甫所藏《郭忠恕摹右丞辋川图》,其画法尚沿晋宋风规,有钩染而无皴笔,所谓云峰石迹迥绝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古人评维画无一字虚设矣。”又董其昌在跋宋赵令穰《江乡消夏图》中说:“高氏所藏郭忠恕《辋川图》二卷皆天下传诵北宋名迹,似视此卷不无退舍。盖《瀛山图》笔细谨,而无澹宕之致;《辋川图》多不皴,唯有钩染,犹是南宋人手迹。”(《画眼》)
以上这些文献著录大多与现藏美国萨托罗美术馆(Seattle Art Museum)的《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卷相合,因此很值得重视。此卷为绢本墨画着色。高29.9厘米,宽480.7厘米,与《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之“高九寸一分,广一丈六尺二寸有奇”很为接近。也是“每段俱隶书标记”。其艺术表现特点正如董其昌所说的“多不,唯有钩染”有“澹宕之致。”也与清王翚评郭忠恕山水画所说的“笔意纤秀,辟境旷远”相同。整个看来,此卷具有较为浓重的宋画气息。因之,在今传为郭忠恕摹的多种《辋川图》中,以此卷最能代表郭忠恕山水画的一些特点,它很可能是南宋时或者是明代的再摹本,其所据的母本当是流传有绪且比较可信的郭忠恕摹本。
其次,值得重视的是原为故宫博物院所藏(现在台湾)的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卷。此卷为绢本墨画着色,高28.7厘米,宽345厘米。卷首有隶书“王摩诰辋川图”六字,也是每段隶书标记。其艺术表现特点大致与上卷相同(一说此二卷皆从“矮本”临摹),宋画气息也较浓厚,惟水平似较前卷略逊一筹。《石渠宝笈初编》卷十六“贮养心殿七”著录有《宋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一卷,次等第一。素绢本着色画,款云:“郭忠恕摹本”,每段隶书标记,卷前隶书“王摩诘辋川图”六字(按:此正与在台湾此卷相合)。
以上二卷是今传作为了解郭忠恕摹王维《辋川图》的最重要作品。再者就是今存日本为贝塚茂树收藏的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卷(曾刊于日本平凡社《世界美术全集》)。此卷为绢本墨画着色,高29厘米,宽468.1厘米。构图布景大致与以上二卷相同。但已具较为浓重的明画气息,如皴法比较明显,颇似董其昌山水画的某些表现手法,大致可以认为是明末人的摹本。
此外尚有一种传为明仇英摹郭忠恕《辋川图》卷的作品(部分照片曾刊于《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7期),其构图与表现特点略如日人贝塚茂树藏本,时代当也属于晚明。这些相传为郭忠恕摹王维《辋川图》的或仇英再摹本的出现,正是明代晚期董其昌极力赞赏王维画的产物。这种意见是值得参考的。
关于郭忠恕摹《辋川图》卷,还有石刻拓片流传:一为刻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的;一为明万历丁巳(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题“上党郭世元写”的《摹郭忠恕辋川图》卷的石刻拓片。前者大都用单线勾刻出山、树、房屋、水、云的轮廓,各处都用文字标出,文字外有方框。后者也是阴刻线条画成,各段有文字标出,高30.4厘米,长492.8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以上两种石刻拓本大体相似,但风格并不全一样,其山的法已是明清木刻版画面貌。但构图与各处文字标题等,尚存一些唐画气息。这也是研究郭忠恕摹王维《辋川图》的重要实物。从今传郭忠恕摹王维《辋川图》的摹本与石刻拓片,能够了解到多少王维绘画的真面目,这是很难说的。这里只能从构图、线条等,进行一些推想。然而要想藉此了解一下郭忠恕的山水画,再联系其他郭忠恕界画中的山水衬景与文献记载,还可进行一些探讨。
从构思构图来看,苏轼说郭忠恕山水画章法常是“长松搀天,苍壁插水”;在意境方面则“空蒙寂历,烟雨灭没,恕先在焉,呼之或出。”(《郭忠恕画赞一首并序》)李廌说他《楼居仙图》“萧散简远,无尘埃气。”董逌评他的《寒林晚山图》“风干木老,沙平水静,烟开雾合”“随意取之,往往得于形似外,人以见有而索之,恐不可尽得也。”(《广川画跋》)清代安岐则说他“布景新奇”王翚又说“辟境旷远”。或者树木相错,波涛连绵,充分表现了文人画家山水画的特色。
在笔墨方面,宋晁补之说他“笔墨精妙,蝉蜕变化”(《题郭忠恕画本》)。其用笔,一种是较细的,即王翚所说的“笔意纤秀”,董其昌又说他用笔“有澹宕之致”;有时甚至近于刻划,如萧云从所说:“昔《辋川图》出右丞手,以米氏父子临之,独自叹为刻画。得郭忠恕先细绣妙颖。始贞砥。”(《题孙逸临唐六如鹤林玉露册》)这当是指石刻线画临王维《辋川图》而言。一种则是疏(粗)放的。董逌评他的《寒林晚山图》“笔迹天放,不入畦畛”“气摄万山”。至于苏轼所说“醉中狂笔势澜翻”(11),王得臣所说的泼墨则至今已不可得见了。
青绿山水的设色方面,宋李廌记他的《楼居仙图》说:“作石似李思训,作树似王摩诘”(《德隅斋画品》)。从元黄公望题其《仙峰春色图》,可知其设色既秀丽又有幽澹之气。李珏说他“精密细润,在小李将军着色山水上。”(《郭忠恕摹辋川图》)清张庚则说郭忠恕摹的王维《辋川图》“观其勾勒皴擦及双夹叶,俱有笔意,青绿亦冲和,盖出自好手,故犹有可取。”(《图画精意识》)
历来评郭忠恕的山水画,都联系他的为人和画格,着重在一个“逸”字。宋晁补之说:“世传图上一角数峰,尺素本末作童子纸鸢,中引线满之,离绝匠意,此又岂规矩笔墨可求者哉!”(《题郭忠恕画本》)李廌评论说:“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所谓‘猖狂妄引而蹈乎大方’者乎?其为人无法度如彼,其为画有法度如此,则知天下妙理从容能中度,使恕先规度量而为之,则亦疲矣,恕先亦如是乎?”(《德隅斋画品》)清恽南田说:“郭忠恕远山数峰,胜小李将军寸马豆人千万;吴道子半日之力,胜思训百日之功,皆以逸气胜故也。”明陈继儒甚至说:“至郭忠恕、马和之,又如方外不食烟火人,另具一骨相者。”则又把他的“逸”字说得太玄了。
我们要理解郭忠恕的山水画的“逸格”“逸品”,还可联系他的师承——如《宣和画谱》说郭忠恕所师的关仝,其画格主要是“深造古淡”。郭忠恕的为人也是属于“逸格”的,这种“逸”是“清逸”,即给人清俊、古淡、旷远、空蒙之感,而又具有澹宕之气;另一种是“放逸”,即能突出旧规创新,然而有时则是完全超脱世俗的。
郭忠恕的山水画,得到董其昌、王翚等的大力肯定,并把他摆在文人画体系中重要突出的地位。(12) 这虽和董其昌等极力推崇王维有关,但郭忠恕本人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泯灭的。
郭忠恕山水画对后来影响也很大。宋邓椿《画继》说:“无咎(晁补之)又尝增添莲社图样,自以意先为山石位置向背,作粉本以授画史孟仲宁,令传模之。菩萨仿侯昱,云气仿吴道玄,天王、松石仿关仝,殿堂、草树仿周昉、郭忠恕,卧槎垂藤仿李成,崖壁、瘦木仿许道宁,湍流、山岭、骑从、服仿卫贤,马以韩干,虎以包鼎,猿、猴、鹿以易元吉,鹤、白鹇若鸟鼠以崔白,集彼众长,共成胜事。今人家往往临摹其本,传于世者多矣。”(13) 晁补之是北宋仁宗至徽宗时期的人,说明郭忠恕的界画与山水草树画是当时创作的重要借鉴对象。南宋曹勋在《跋郭恕先画》中还说:“郭恕先神仙也,……能画,入神品。”对其画评价也极高。明代董其昌对郭忠恕做了不少研究工作,除了在南北宗论中给予极高评价外,收集和所记郭忠恕的作品除青绿着色的临王维《辋川图》外,还有辋川粉本,并亲加临摹。又记郭忠恕《谿山行旅图》说:“余得之长安,馆师韩宗伯见而奇之,谓此图如沧海沈珠、荆山韫玉,卞和一出,真是绝凡。余每叹服斯言。”说:“画平远师赵大年,重山叠嶂师江贯道,皴法用董源麻皮皴及潇湘图点子皴,树石用北苑、子昂二家法,石用大李将军秋江待渡图及郭忠恕雪景,李成画法有小幅水墨及着色青绿,俱宜宗之。”董其昌对郭忠恕评价可谓极高。这里也可看到郭忠恕在明朝的影响。
而明末清初的萧云从更是郭忠恕的极力崇拜者。黄钺《画友录》和《芜湖县志》都记载了萧云从出生时,其父梦见郭忠恕投胎的传说。(14) 而萧云从确曾刻过一枚“郭恕先后身”的图章,见于今存的《云台疏树图》和《青山高隐图》卷上。萧云从著名的《太平山水图》便明显受到传为郭忠恕摹王维辋川图石刻拓本的影响。其中“当涂十五幅(五)《望夫山》”上题“李白五言古诗。”又说“临郭忠恕法。”
其他的明清时代文徵明、王翚、恽南田等诸家对郭忠恕的评价,已见前引,此不赘述。
附录:郭忠恕年表
五代、后唐
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丁亥,一岁生于河南洛阳。
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癸巳
少善属文及史书、小学,通九经。七岁童子及第。
璐王清泰元年(公元934年)甲午
画《盘车图》(粉本)
后汉
高祖乾祐元年(公元948年)戊申,二十二岁
湘阴公刘赟镇徐州,召为从事,与记室董裔争事,拂衣遽去。
隐帝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己酉,二十三岁
在徐州,任刘赟推官
隐帝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庚戌,二十四岁
郭忠恕随刘赟至宋州(今河南商丘),郭威兵变,自立为帝。郭忠恕面责冯道。
刘赟被杀,忠恕逃亡。
太祖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壬子,二十六岁
广顺中,被召为宗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改《周易》博士。
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甲寅,二十八岁
是年春(四月前)以明经中第。四月,任汝州某县县令,撰并书《文宣王庙记》,题云:“县令郭忠恕”“甲寅四月十五日撰。”(汝州在今河南临汝县界中。)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庚申,三十四岁
于宋朝廷任职。此顷聂崇义拜学官,忠恕使酒其姓玩之。
建隆初,被酒与监察御史争忿朝堂,怒叱台吏,夺其奏,毁之。坐贬为乾州司户参军(一作司户)。
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辛酉,三十五岁
在乾州,欧从事范涤,擅离贬所,削籍配隶灵武。
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壬戌,三十六岁
仍在灵武。
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癸亥,三十七岁
此顷在灵武作《答英公大师书》。
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甲子,三十八岁
此顷离灵武,到长安,与梦英相处。
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乙丑,三十九岁
在长安。
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丙寅,四十岁
在长安。书《三体黄帝阴符经》碑,四月立。
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丁卯,四十一岁
在长安。此顷陶穀撰《高僧传·序》,梦英书,郭忠恕篆额。
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戊辰,四十二岁
是年前后郭忠恕在岐下,郭从义常请之停留山亭间,张绢素设粉墨于傍,经数月,忽乘醉图之一角作数峰而已。为岐下某富人子作画亦在此时。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丙子,五十岁
太宗即位,素闻其名,召之赴阙,赐袭衣、银带、钱五万,馆于太学,授国子监主簿,令刊定历代字书。
是年太宗令喻皓设计开宝塔,郭忠恕曾帮其审查、计算。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丁丑,五十一岁
九月,以放纵使酒肆言时政,太宗诏减死,杖流登州禁锢,行至齐州临邑(一作临清)卒。
郭忠恕死后,李建中手写忠恕《翰简集》(《汗简》)以进,皆科斗文字。太宗深惜之,诏付秘阁。
郭忠恕著述有:《古文尚书(释文)》《佩觿》《汗简》(后二书今存)。
注释:
① 跅弛,跅音托。语见《汉书·武帝纪》。注:“跅者,跅落无检局也,弛者,放废不遵礼度也”。
② 关于郭忠恕卒年与死处,《宋史·郭忠恕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均作太平兴国二年卒于齐州临邑;《东坡七集》《东都事略》《图画见闻志》《谈苑》均作卒于太宗朝,无年份,死处在临清;《圣朝名画评》说“太祖有天下,忠恕以忤旨流岭南(今广东省),道死、槁葬”;《德隅斋画品》说他“卒以傲恣流窜海岛,中道仆地,蜕形仙去”;《旧五代史·郭忠恕传》说“忠恕窜迹久之,晚年尤好轻忽,卒以败,坐除名配流,会赦归,卒于武兴(今陕西略阳)”;《宣和画谱》又说“其官江都,逾旬失其所在……盖亦仙去矣。”以《宋史》与《续资治通鉴长篇》所载为恰当,从之。其他或纪年不明确,或与事实不符,或近于荒诞,仅录之作为参考。
③ 近人商衍鎏云:“郭忠恕《汗简》一书,闻是手写入板,汪西亭从曝书亭借刻,摹印颇精。”
④ 《辍耕录》记画十三科: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⑤ 《东图玄览》:“许公子伯尚王摩诘《候潮图》一卷,细绢,画山石是小斧劈,然工而不着,笔亦古雅。内作高松杂木,长不满六寸,而一舟大几迳尺,舟中用之类甚悉。后有宋元人跋。细阅皆双勾廓填,然纸墨旧。”
⑥ 喻皓,又名浩,浙江人,生活在五代至北宋初期,是著名的木匠、工程师,著有《木经》三卷。
⑦ 见清代陈邦彦编《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⑧ 见清代陈邦彦编《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⑨ 《麈史》:“郭恕先侨寓安陆,郡守求其画莫能得,阴以缣属所馆之寺僧,时俟其饮酣请之。乃令浓为墨汁悉以泼渍其上,亟就涧水涤之,徐以笔随其浓淡以为山水之形势。”
⑩ 该书云:“朱象先少时常恨画笔少前人深远润泽之趣。一日于鹅溪绢上戏作小山,觉不如意,急涤去之,用故墨再三挥染,即有所悟。自后见其作画,多涤去再画。”
(11) 苏轼《题李景元画》:“闻说神仙郭忠恕,醉中狂笔势澜翻,百年寥落何人在?只有华亭李景元。”(宋孙绍远《声画集》卷八)
(12) 董其昌《画旨》:“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所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
(13) 见《画继》卷三《晁说之》条。
(14) 参看王石城《萧云从》(《中国画家丛书》)一页并注。郭忠恕年表附录:郭忠恕年表。
标签:宣和画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