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结构扭曲与纠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改革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期发生的股灾引人深思。但由于股市的市值与整个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规模相比较,影响还算小的。所以,我们可以从更宏观的视角来探视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以防患于未然。 金融改革中的结构扭曲 1.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的扭曲 我国常用的直接融资比重指标是增量法,指每年新增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股票和债券)占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2015年上半年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合计融资1.35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15.3%,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达到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2015年年底该比重达到15%以上的发展目标。但由于2015年6月份之后发生股灾,IPO暂停,大量融资盘被强行平仓,很多人选择离开股市,股票融资受到了重创。尽管相关统计数据尚未公布,但可以预见的是,直接融资规模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若按增量法[(股市市值+政府债券余额+非政府债券余额)/(银行贷款余额+股市市值+政府债券余额+非政府债券余额)],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一直是G20国家中最低的。2012年年底,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为42.3%,不仅低于美国等市场主导型国家,也低于传统的银行主导型国家如德国(69.2%)和日本(74.4%),人均收入远低于印度(66.7%)和印度尼西亚(66.3%)等国。扣除政府债务后,我国直接融资比重为37.0%,尽管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6.1%缩小到22.2%,仍远低于高收入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1] 直接融资比例过低,一方面,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不相吻合;另一方面,社会融资过度依赖间接融资会给银行带来巨大压力和风险,特别是在实行利率、汇率市场化及经济下行期间,风险累积,极易引发货币金融危机。 2.银行股权结构的扭曲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经济良性循环和发展的“血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银行业一直在改革中前行,从国有独资专业银行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再到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政府对金融资源的管控一直存在。在三大类商业银行中,政府在国有商业银行中控股权最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次之,城市商业银行最小;从时间趋势角度看,国有股权在银行股权中所占比例的整体趋势在波动中下降,但仍是最大持股人,其充分说明政府对银行资源的管控一直存在。[2] 我国在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政府一股独大,国际上也是罕见的。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日韩等东亚国家由于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过多,也遭受金融危机的侵袭。一些国家吸取教训,金融走上“去行政化”之路。1997年11月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一大主要议题是减少政府对金融业的过多干预,对中央银行自身机构进行了改革,原有的省分行被撤销,跨行政区域设立九个大区行和两个营业管理部,货币政策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但在运行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央行大区分行的作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仍按省分行体制实施。银行监管职能在2003年分离出去、由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仍按行政区域承担后,央行大区分行体制名存实亡。我国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掌控日趋加大,则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2008年年末,国家为了应对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出台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旨在扩大内需,有效促进经济复苏与经济增长。但实际上,银行投入的信贷资金要大得多,仅2009年商业银行投入的信贷资金就达到9.59万亿元的天量水平,其后几年的信贷投放都是巨大的。也正由于商业银行股权单一,过多集中于政府身上,造成运行效率低下,金融创新不足,改革滞后,对外开放受阻;因此,一旦出现风险,最后政府必然要埋单。实际上,为了推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走上市之路,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就决定中央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补充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金;专门新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将13939亿元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剥离。改革成本不可谓不大。 时至今日,政府对金融的股权控制越来越大,可能源于一个理由,即地方金融机构出了风险由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政府控股地方金融机构理所当然;但同时也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即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完全由地方政府兜底,会带来极大的道德风险和“搭便车”风险。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利差缩小、利润下降,存款保险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风险可能向地方政府转移;而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该地区的地方财政可能是亏损的,进而会倒逼中央财政埋单。 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扭曲 从负债方看,住户居民和企业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这部分资金是不稳定的,即所谓的“笼中虎”,而资产方却大多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及国有企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负债方的储户和企业的存款资金是一种硬约束,是需要偿还的,且要偿付利息,但这部分资金却是不稳定的,特别是在经济和市场出现波动的情况下。而资产方却是一种软约束,更多受借款者的经营状况和还款意愿影响,其本息难以保证及时收回。这形成了资产与负债结构的不匹配。 再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看,负债大多集中在短中期,而资产一般要短贷长用,通过多次延期才能获得较长的使用期限,从而造成期限结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在经济下行期及利率市场化加快的过程中,极易酿成大的金融风险。 4.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扭曲 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主要是:货币发行+商业银行缴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央行票据+政府存款,以本币形式表现出来;而2015年7月末,资产方的外汇资产占总资产的82%。这种结构一方面受制于外汇资产的增减变化,造成央行的负债也是不稳定的,导致央行丧失一定的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受到外币错配的影响,由于汇率变动大,造成汇兑损失较大。发达国家一般会公布央行的损益情况,但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做。而实际上,央行的外汇资产从汇兑上看可能遭受较大的损失。静态看,央行用本币购买的外币资金只要不兑回本币,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只是账目的损失。但若动态看,损失巨大,因为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中,央行大多是高买低卖;而且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收益”项中外商多年积累的外汇数额过多,因人民币升值和在中国的投资收益较大等原因没有汇出,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因我国经济下行、人民币贬值预期等因素集中汇出,将造成外汇储备在短时间内的大幅下降,反过来引发人民币的加速贬值。资本外逃的同时,还可能会带来国内居民恐慌性购汇行为,形成货币替代,控制不好进而会引发货币金融危机。这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发生,则影响要远大于股市,且难以控制。 5.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扭曲 人民币汇率是由银行间外汇市场,通过外汇指定银行外汇头寸的余缺调剂而形成的,很难反映零售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近十余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处于双顺差格局,商业银行在外汇头寸限额下,基本处于卖方,而中央银行成为唯一的买家,人民币汇率难以反映整个外汇市场的外汇供需状况。同时,外汇市场与人民币短期资金市场脱节,人民币非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相关性极弱,利率平价理论难以成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民币“内贬外升”现象,使得一些企业和银行包括外商利用我国金融市场利率与汇率的价格扭曲,在资金的大进大出中,进行无风险的套汇套利行为,获取暴利。近期央行改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定价机制,即参考上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价,并非发动“货币战争”,而是对外汇市场定价机制进行纠偏的市场行为。 金融发展中纠偏的对策措施 1.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比例 由于间接融资体系存在的弊端短期内很难改变,且体量过大,通过间接融资体系支持实体经济的空间有限。因此,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大力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切不可因本次股灾因噎废食,更改原来的战略布局,而应借此变“危”为“机”,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有利条件下,整章建制,弥补制度上的漏洞,加大监管力度,将发展资本市场与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同一个问题来解决。如尽快将股市融资余额占股市总市值比率降至国际平均水平(美国低于2%,日本低于1%);在我国股市交易仍以散户为主的情况下,应严格限制和监管股指期货;禁止场外配资非法进入股市;规范大股东和高管减持本公司的股票;严打虚假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行为。 2.优化产权结构,让政府资本逐步退出商业银行,引入更多的民营资本,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 我们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对于政府欲支持的某些大型项目和行业,由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作为种子基金,金融机构作为机构投资者,建立公共建设投资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新加坡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在金融行业和机构起步阶段,政府可对其进行注资和管控;当金融行业逐步发展走向正轨,政府股权可逐渐减少甚至退出,私人股权可相应增加,做到让利与民,不与民争利。实际上,积极扶持我国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壮大,一方面可以完善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培育更多的民营金融机构将来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对外投资战略。 3.完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优化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和资产结构,应大力发展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允许发行金融债券,拓宽融资渠道,改变过度依赖存款的格局。资产方要限制投向地方融资平台,而更多地支持民营、“小微”、“三农”经济的发展。 4.完善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改革我国货币发行机制 借鉴美、欧、英、日等发达国家经验,通过制定外汇资产管理法,将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由财政部行使管理权,央行行使经营权;在此基础上,由财政部发行人民币特别国债,购买外汇,一部分委托给央行经营,一部分由财政部控股的投资公司经营。这一改革,可将央行的货币发行与外汇储备资产隔离开来,优化央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央行的负债更多地购买国债,可以使原来的资产由过多地集中于外汇资产转向国债资产,其将有利于央行更好地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5.健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真实地反映外汇市场的外汇供需状况 建立外汇经纪人制度,将外汇零售市场与外汇同业市场打通,使人民币汇率反映整个外汇市场的外汇供需状况。一方面,加强外汇市场与短期货币市场的联系,完善做市商制度,提高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加强外汇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外汇衍生产品,提供外汇避险工具。在此基础上,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逐步实现汇率市场化改革,促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实施。 6.发展“普惠+民生”金融,从宽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改革现行的金融体系 普惠金融,是旨在建立有效的、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尤其是为小微经济体提供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权利和机会,与传统金融体系不同的新体系。民生金融,则是从源头上解决金融到底为谁服务的问题。从民生的需求方来设计金融服务的对象、流程和目标,并非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的唯一目标。服务民生的金融体系将改变现行金融体系的股权结构、法人治理、内控机制及经营模式等。进入互联网新时代,应积极借助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进一步改革和深化现行金融体系,提供便捷、低成本、高效的金融服务。标签:外汇论文; 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外汇交易论文; 人民币汇率论文; 外汇市场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金融体系论文; 金融工具论文; 交易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