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均匀度的衡量方法与测度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乡论文,社会保障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2-8102(2012)11-0037-11
一、引言
社会保障均匀度反映的是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的均匀水平,也就是社会保障的福利待遇和福利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分布的均匀状况。均匀是一种相对平均状态,不同于完全绝对均等化,其中体现了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成分。社会保障均匀度并非越高越好,而应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且存在一定判别标准。最佳的社会保障均匀度应该表征的是一种最能体现社会公平性的社会保障福利资源分布状态。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存在明显区别: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统一的计划经济制度,城镇工业化部门基本采取国家统一单位包办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公费医疗和公费养老是当时的典型政策。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在城镇探索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1997年我国正式建立了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工伤保险随后建立,经过十几年的完善,已基本形成资金统筹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结合的社会基本保险制度。此外,由国家政策积极鼓励的商业保险等保障形式在城镇也得到较快发展。而在农村,新中国带给农村居民最大的保障就是土地保障。由于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在农村也发展过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社会保险项目,但推进速度相当缓慢,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农村居民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为主,除社会救助外,只有覆盖极少数农村居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城乡社会保障福利资源差异显著。最近十几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出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农业收入的减少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导致土地保障功能进一步弱化。在此背景下,与城镇相配套的现代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开始探索建立,但由于起步较晚,以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价格水平的较大差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和保障水平仍比较落后,更无法享受城镇居民拥有的社会保障资源。
纵观国内对于社会保障福利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其一是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来研究城乡或区域之间福利差异;其二是从收入再分配效应出发,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作用与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然而我们发现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状的分析与国际化比较,多停留在定性分析而定量研究严重不足。本文试图提出一种衡量我国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均匀度的计算方法—社会保障基尼系数法,并对我国当前主要社会保障项目—养老保障与医疗保障基尼系数进行了具体度量计算,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城乡社会保障均匀度水平进行了一次综合评价。
二、城乡社会保障均匀度的衡量方法—社会保障基尼系数法
(一)社会保障基尼系数的计算
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茨(1907)提出了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洛伦茨曲线。该曲线以人口累计百分比为横轴,以收入累计百分比为纵轴,而曲线上的任意点则反映一定人口数量累计百分比所拥有的财富收入累计百分比。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1912)在洛伦茨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基尼系数的概念。基尼系数等于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所围成的面积与对角线、横轴、垂线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收入分配越均等,则基尼系数的值越低;收入分配越不均等,基尼系数的值越高。
以洛伦茨曲线为基础,笔者可以画出一条以福利人口累计百分比为横轴,以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累计百分比为纵轴,刻画一定比例的福利人口所享有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和资源的社会保障洛伦茨曲线(如图1)。同时,事实上洛伦茨曲线是由很多细小的折线组成的曲线,而科学的洛伦茨曲线要求收入严格按照由低到高的次序排列,也就是说,如果将洛伦茨曲线按照横轴n等分,则曲线上的相邻两点间的纵坐标之差(表示人口累计比重每增加1/n时收入占比的增加值)是递增的。与基尼系数的应用相同,社会保障洛伦茨曲线上的点也应按照收入由低到高的次序严格排列。
由此可得到社会保障基尼系数等于社会保障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所围成的面积与对角线、横轴、垂线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即社会保障基尼系数=。社会保障基尼系数越低,表明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的分配越均等,即社会保障均匀度越高;反之,社会保障基尼系数越高,表明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分配越不均,即社会保障均匀度越低。
然而我们发现,社会保障基尼系数与基尼系数存在一定的差别:社会保障基尼系数具有明显群体性特征,即不同的保障制度有不同的保障对象,呈现出不同的福利资源分配格局,而在同一保障制度下的群体间差别则相对不明显。如果以不同社保制度下不同对象进行分组,分别考察组内和组间的分配状况,由于同一组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相同,比如针对低收入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采取统一计算标准,具体福利差别只和当地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有联系,因此本研究忽略组内的不平等,只考察组间的不平等,即我国社会保障基尼系数主要是反映社会保障不同群体间不平等状况的统计指标。
(二)城乡社会保障基尼系数的计算
为计算城乡社会保障基尼系数,本文将社会保障洛伦茨曲线横轴的福利人口先按城乡划分,即按先农村后城市、收入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设收入x是一个随机变量,洛伦茨曲线描述的是收入不大于x的所有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同时假设城镇最低的福利待遇高于农村最高的福利待遇,则在城乡社会保障洛伦茨曲线上可以找到一点E,E左边的曲线描述的是社会保障福利小于x的所有农村人口所拥有的社会保障福利占总福利的比重,E点右侧描述的是所有农村人口以及社会保障福利低于x的城镇人口所拥有的社会保障福利占总福利的比重。然而实际上,农村和城镇都有社会保障未覆盖的人口,因此,社会保障洛伦茨曲线上E左边描述的是所有福利小于x的农村人口所拥有的社会保障福利占总社会保障福利的比重,而E右边的曲线则单纯描述城镇社会保障福利的变化趋势。城乡社会保障洛伦茨曲线是一条直观反映农村和城镇居民分别占有的社会保障资源情况的曲线。根据以上分析,城镇小部分人口占用了大部分的社会保障资源。因此城镇人口所对应的曲线斜率要高于农村人口,城乡社会保障洛伦茨曲线形状大致如下图2中的曲线OEA。
根据城乡社会保障基尼系数的几何意义,很容易得到如下具体计算公式:
城乡社会保障洛伦茨函数SL(x)为:
如图3所示,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实际上就是F在横轴上位置的变化:当农村人口数减少,F相应地向左移动到F',城乡社会保障洛伦茨曲线也随之变化,减小;如果F向右移动到C点,即社会上全部人口均为农村人口,则此时相应的城乡社会保障基尼系数可能的最高取值(全部是农村人口且都没有社会保障)等于1。而修正后的则与变化后的城乡社会保障福利分配格局相关,与人口结构无特定联系。显然,从数学的角度,更为准确地描述了城乡社会保障的组间差距。但是从经济含义上来讲,城乡人口结构变动应当考虑在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之内,因为城镇化导致的农村人口数目减少实际上也是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均匀度的一种方式。在下文的城乡社会保障均匀度分析中,尽管在特定年份最高取值无法达到1,仍然采取作为城乡社会保障基尼系数的衡量指标,而在本文中不对修正的基尼系数作进一步探讨。
(三)城乡社会保障均匀度的衡量
本文选取社会保障基尼系数作为社会保障均匀度的衡量指标,并根据社会保障基尼系数值将社会保障均匀度划分为5个等级:均匀、轻度不均匀、中度不均匀、重度不均匀、危机,并明确不同等级对应的社会保障基尼系数取值区间。在实际操作中,社会保障基尼系数作为衡量二次分配的统计指标,其区间划分应充分考虑我国特有国情。在我国国民收入差距悬殊的问题较为突出,同期相比的基尼系数要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社会保障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因此,本研究采纳国民收入差距较小的西方发达国家近几年基尼系数的平均值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基尼系数的合理取值。2006-2008年,基尼系数最低的10个国家其取值一般在0.24—0.28之间。故本研究取其平均值0.26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基尼系数的合理取值。由此按照覆盖范围逐渐扩大的原则明确社会保障基尼系数的取值区间(参见表1)。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基尼系数计算的是组间差距,当分组数较少,不同组人口比例较大时,社会保障基尼系数的实际取值区间会发生变化,表1中所描述的是社会保障基尼系数取值在[0,1]时的情况,而在实际运算中,如果不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保障基尼系数的最高取值可能无法达到1。因此,在不考虑人口结构的行业社会保障的计算过程中,以及在城乡与行业社会保障基尼系数与相应收入分配基尼系数比较的过程中,需要将相应的基尼系数在[0,1]区间内进行修正,按照修正后的社会保障基尼系数区间进行相关分析和比较。
三、城乡养老保障均匀度的测度
城乡养老保障均匀度采用城乡养老保障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指标,而城乡养老保障基尼系数的计算需要确定农村福利人口数和城市福利人口数,以及相应的福利待遇。目前我国无论城镇或农村,养老保障都没有达到完全覆盖,而城镇居民覆盖率要明显高于农村。考虑到我国如严格按照享受比例,应该计算当期获得养老保障支付的老年人口数以及其相应所获得的支付金额,然后按照福利由低到高的比例描绘洛伦茨曲线,但考虑到我国社会保障统计数据缺失,本文重点在研究城乡差距时,不对老年人口进行过细的划分,依照上文的结构分城乡确定相应的计算方法。
(一)城镇居民养老保障福利人口和福利待遇的确定
城镇居民的福利人口应当为当期(一般为1年)参与社会养老保障并已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全部城镇老年人口,福利总额应当为当期所有发放的养老金总额。然而,根据我国养老保障的目标,所有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均应被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项目所涵盖,因此已达到退休年龄但未被社会养老保险项目覆盖的城乡老年人口也应计入福利人口中,视为福利为零的部分,具体如下:
1.福利人口:养老保障的福利人口数应当为应享受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全部城镇老年人口,即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全部城镇老年人口。由于1982年以后我国的人口统计有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两种统计口径,而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并未与户口所在地严格挂钩,外地居民可在工作居住地参加养老保险,因此福利人口选择常住人口统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口中包含了未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部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②。因此,在相应的福利计算中要考虑两部分福利额。选取这一计算方式的政策含义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应覆盖除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外的全部城镇老年人口,包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农村老年人口,未覆盖的部分可看作福利为零的部分。③
根据我国目前的退休制度,女性退休年龄一般为55岁(也有50岁或提前内退政策),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也有55岁或提前内退政策)。因此,所有年龄高于55岁的女性城镇常住人口数和年龄高于60岁的男性城镇常住人口数即为福利人口数。
2.福利总额:我国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障方式包括针对企业职工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商业人寿保险,以及针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离退休制度。此外还包含家庭保障(子女赡养)等。其中商业人寿保险和家庭保障属自我保障范畴,政策上城乡之间不存在差异,因此此处不做考虑。鉴于我国并未针对城镇居民推出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但城镇居民可以直接到社保机构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因此目前在城镇范围内推行时间较长、覆盖较广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年金制度。此外,主要由财政拨款负担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也应考虑在内。因此,城镇居民养老保障的福利总额包含三个部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福利待遇额、企业年金的福利待遇额和由财政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费。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选用相应的基金支出和财政决算数据作为统计指标。
(二)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福利人口和福利待遇的确定
我国农村居民以土地保障、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因此,福利总额的确定需要综合三项保障之和。
1.福利人口:在农村各保障项目中,覆盖最广最为根本的为土地保障制度。而我国的土地分配原则是以农村户籍制度为分配依据,原则上要求耕者有其田,即户籍在农村的人口都应享有划分的土地。鉴于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中属城镇户籍的较少,此处不做过细分析,不加以考虑,认为农村的老年居民均属农村户籍(农业户籍人口数高于常住人口数),有土地保障。因此,本研究选取农村常住人口中的老年人口,即所有年龄高于55岁的女性农村常住居民和年龄高于60岁的男性农村常住居民人数为农村福利人口数。
2.福利总额:计入农村养老保障福利总额主要包含土地保障的价值、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福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福利。根据各保障方式不同的特点,分别计算其福利额,然后加总为福利总额。
(1)土地保障:本研究用耕种土地所取得的纯收入作为衡量土地保障价值,即土地的总产值减去物质消耗(同样等于净利润与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之和)。
(2)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推出之前,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覆盖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研究选用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额作为福利额的取值。
(3)农村居民新型养老保险: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自从2009年推出至今(2010.12)仍处于试点阶段。虽部分省份已经得以推广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制度仍处于建设完善阶段,尚未成熟,对其衡量只能选择部分省份公布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行效果作为取值。
(三)城乡养老保障基尼系数的计算
根据上述衡量方法与我国统计数据的特点,笔者对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障的福利人口和各项福利待遇进行了具体数据的搜集、指标的估算和推算,具体过程与结果如表2所示。
1.城镇福利人口的计算:我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没有专门区分性别、年龄的人口统计,但包含有划分较为详细的人口变动调查抽样数据。故根据抽样数据中老年人口的比例推导城镇居民中老年人口的比例,福利人口的计算过程如下:
城镇抽样老年人口总数⑦=50012(城市)+40423=90435(人)
城镇抽样总人数=289367+250330=539657(人)
城镇抽样老年人口数占城镇总抽样人数之比=90435/539657≈0.168
城镇福利人口数=城镇抽样老年人口数占城镇总抽样人数之比×年末城镇人口总数⑧=0.168×60667=10166.5(万人)
2.企业年金的计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9年6月公布了2008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管理的情况。2008年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1911亿元。但无具体基金支出数据,故此处用2008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额与累计结余之比估算企业年金的支出额。
根据人力资源与保障统计年鉴,2008年全国社会保险的基金支出与累计结余之比为:
9925.1÷15176.0≈0.654
据此推算企业年金的支出额=1911×0.654≈1249.8亿元
3.农村福利人口的计算方法:与城镇福利人口计算方法相同,通过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的抽样调查数据推算:
农村抽样老年人口总数⑨=111924人
农村总抽样人数⑩=638824(人)
农村抽样老年人口数占农村总抽样人数之比=111924/638824≈0.175
农村福利人口数=农村抽样老年人口数占农村总抽样人数之比×年末农村人口总数11=0.175×72135≈12623.6(万人)
4.土地保障价值的计算:土地价值用土地的纯收入即土地的总产值减去物质消耗的值,具体计算上,本研究采取全国种植业产品的平均纯收入计算该指标。
全国种植业产品的平均纯收入(11)≈1037.09元/亩
人均耕地面积(12)=2.18亩/人
土地保障价值=全国种植业产品的平均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福利人口数=1037.09×2.18×12623.6≈2854.0亿元
由上表各数据可计算得出:
城乡养老保障的福利总人口=10166.5+12840.03=23006.53(万人)
城乡养老保障福利总额=7389.6+1249.8+1812.5+2854.0+56.8=13362.7(亿元)
从上述计算结果不难看出,2008年我国农村养老占老年人口55.81%,农村老年居民只享有21.78%的养老保障福利,社会保障基尼系数呈现中度不均匀状态,城乡养老保障的福利待遇存在着比较明显差距。
四、城乡医疗保障均匀度的测度
城乡医疗保障均匀度的测度同样以城乡医疗保障基尼系数为基础,而城乡医疗保障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与养老保障类似。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包含多种医疗保障方式,其中覆盖城镇居民的主要为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个人商业保险以及主要覆盖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公费医疗制度。覆盖农村居民的主要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不过城乡医疗保障的差异不仅仅存在于医疗保障制度本身,还包含有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导致的分配差距。因此对城乡医疗保障基尼系数的计算同样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直接医疗保障差距和间接医疗保障差距。直接医疗保障城乡差距主要描述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在城乡间的分布状态,从而确定城乡居民从中获利的差异。间接医疗保障城乡差距着重描述医疗资源分布状态,确定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的城乡居民疾病医治成本的差异。
(一)城乡医疗保障福利人口的确定
城乡医疗保障的福利人口包含城乡直接医疗保障的福利人口和城乡间接医疗保障福利人口数,为计算城乡医疗保障基尼系数,需要确定统一口径的人口数据。
1.直接医疗保障的城镇福利人口:在城镇居民的多种社会医疗保障方式中,覆盖较为广泛,制度结构较为清晰的是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主要覆盖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公费医疗制度。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我国城镇居民已经基本实现社会医疗保险完全覆盖。根据我国福利人口含义与城镇参保人数的特点,直接医疗保障的城镇福利人口基本为城镇户籍人口数(非农业户口人口数),其中在2010年以前未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口数相当于福利待遇为零的部分。
2.直接医疗保障的农村福利人口:根据城镇福利人口数的计算方法,直接医疗保障的农村福利人口数为在农村覆盖最为广泛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福利人口数。鉴于新农合制度截至2010年底基本覆盖了全部农村户籍人口,因此直接医疗保障的农村福利人口数为农村户籍人口数(农业户口人数)。2010年以前未覆盖人口相当于福利为零的部分。
3.间接医疗保障的城镇福利人口数:间接医疗保障描述的是城乡医疗资源分布状况所导致的医治成本的差异。因此,医疗资源分布的地域常住人口即为间接医疗保障的福利人口。因此,本研究选取城镇的常住人口数,即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作为间接医疗保障的城镇福利人口。
4.间接医疗保障的农村福利人口数:与间接医疗保障的农村福利人口数相同,间接医疗保障的农村福利人口数为农村常住人口数。
5.医疗保障的城乡福利人口总数:城乡医疗保障基尼系数的计算需要统一的人口口径,结合直接和间接医疗保障福利人口的统计数据,本研究用城乡居民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平均数分别代表城镇和农村医疗保障的福利人口数。
(二)城乡医疗保障福利待遇的确定
城乡医疗保障的福利待遇同样包含直接与间接医疗保障的福利待遇。其中,根据福利人口的确定标准,城乡直接医疗保障福利待遇为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待遇,而城乡间接医疗保障福利待遇为疾病诊疗的成本。
1.直接医疗保障的城镇福利待遇:城镇直接医疗保障的福利待遇应包含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福利待遇和公费医疗的福利待遇两部分。其中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福利待遇应当为在当期参保人通过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诊疗、医药费用总和;公费医疗的福利待遇应当为纳入公费医疗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或学生)在当期通过公费医疗报销的诊疗、医药费用总和。根据我国相应的医保统计数据,此处选用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基金支出额以及政府预算支出中的公费医疗经费之和估计直接医疗保障的城镇福利待遇。
2.直接医疗保障的农村福利待遇: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覆盖最广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直接医疗保障的农村福利待遇选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基金支出额表示。
3.间接医疗保障的城乡福利待遇:我国的医疗保障资源在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均,大量优异的医疗资源均集中于城市。农村居民如果希望享用同等医疗资源则需要付出更高的“看病成本”。这一部分超额支出即是城镇居民较农村居民多享有的间接福利待遇。此外,由于新农合制度同样赋予农村居民进城医治的权利,只需要更复杂的转诊过程,医药费用的差异此处就暂不考虑(实际上农民进城看病很多情况是自费),农村居民进城看病的成本主要包含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城乡物价差导致的其他消费支出,可以此估计人均看病成本,具体见下文测算过程。
(三)城乡医疗保障基尼系数的计算
根据以上对城乡医疗福利人口和福利额的确定方式,利用2008年相关数据,对福利人口和福利总额的具体数值进行计算、推算和估算。从而对我国2008年城乡医疗保障基尼系数进行测算。具体测算结果与过程如表3所示;
1.城镇常住人口数为60667万人,非农业户口人数为43971万人。
故城镇福利人口数=(60667+43971)÷2=52314万人
2.2006年政府预算支出中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经费(即公费医疗经费,称呼不同)为374.6亿元。
1978-2006年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经费的平均增长率约为16.21%,则2008年公费医疗费用的估计值为:374.6×(1+16.2%)×(1+16.2%)≈505.8亿元。
3.交通费以及以下两项费用的估算都需要确定农村进城看病的人数和停留时间。而交通费的估算需要同时考虑门诊和住院两种情况,可认为看门诊不需要陪护,而住院需要陪护。而卫生统计年鉴中没有门诊人次的专门统计,但有诊疗人次的专门统计,诊疗人次实际上包含了住院人数,为避免重复运算,在计算住院病人的交通费用时仅计算陪护人员的交通费用。
进城农民的诊疗人次(15)=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全国人口总数(全国人均诊疗次数)×农村常住人口数-乡镇医疗机构诊疗人次=(35.3÷13.2)×7.2-8.3≈10.95亿人次
住院人数=(不含乡镇的医疗机构住院人数-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数(16))×农村常住人口比例=(11483-3313)×56.41%≈4608(万人)
住院停留时间=我国医疗机构的平均住院日(17)=8.9天
交通的估算:设到周边城市看病的路途(最短)为30公里,到距离较近的城市路途(适中)为100公里,到距离较远的城市路途(较远)为500公里,则看病的平均路途为210公里。
我国的交通运输有公路、铁路等多种形式,中等距离的行程以铁路运输为主。火车票的定价涉及很多因素,一般按照超出基本行程后路径增加票价低价的原理加上营运成本,保险等多方因素综合而定,区分硬座、软座、硬卧、软卧等不同票价。本研究通过公里数与210相近的各种火车票价格综合推算,一般硬座为30左右、软座为70元左右,据此,本研究将交通运输的人均单程成本估算为50元。故:
门诊病人的交通费用=人均往返交通费×门诊人次=50×2×10.95≈1095亿元
(注:此处不考虑进城一次多次看门诊的情况,即每个农村居民进城看门诊只看一次不住宿直接返乡)。
住院病人交通费用=人均往返交通费×陪护人数(住院人数已经包含在医院诊疗人次的统计中,为避免重复运算,此处指计算陪护人员的交通费)=50×2×4608=46.08亿元
交通费用总计1095+46.08=1142.08亿元
4.住宿费:一般城市住宿也有多种标准,以城市的最低住宿标准计算,床位价格最低为一天30元。
故住宿费=4608×30×8.9≈123.03亿元
5.误工费用: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进行估算,由于农民进城门诊视为当天返回不计算住宿费也同样不计算误工费。误工费的具体计算如下:
误工费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进城停留天数/年劳作天数)×进城看病的生病人数=4760.6×(8.9/200)×4608≈97.62亿元
(注:实际上,按照上述方法估算的数值应当会高于实际值,但是这更充分表明农民因为医疗资源的相对缺乏而放弃诊治的看病难问题。与实际值相比多出的看病人次和人数的看病成本即为农村居民的潜在看病成本,同样应当考虑在内)。
6.农村常住人口数为72135万人,农业户口人数为88159万人
故农村福利人口数=(72135+88159)÷2=80147万人
由前页表3各数据可计算得出:
城乡医疗保障的福利总人口=52314+80147=132461(万人)
城乡医疗保障福利总额=3040.4+505.8+1142.1+123+97.6+662.3=5571.2(亿元)
将上述指标代入公式2,计算2008年我国城乡医疗保障的基尼系数为:
从上述计算结果不难看出,2008年农村医疗福利人口占总医疗福利人口的60.51%,但却仅享有11.89%的医疗福利总额,社会保障基尼系数呈现重度不均匀状态,我国医疗保障在城乡之间也存在着很显著差异。
五、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均匀度的评价与政策启示
由前面分析,养老和医疗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差异所在。因此,二者的综合水平是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均匀度的整体反映。相应地,城乡社会保障基尼系数值可通过城乡养老保障基尼系数和城乡医疗保障基尼系数进行加权平均。鉴于养老与医疗保障地位同等重要,加权系数的值取0.5。从而城乡社会保障基尼系数的值为:。根据社会保障均匀度的分类标准(见表1),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基尼系数整体处于中度不均匀状态。
由前文计算得出我国城乡养老保障均匀度为0.342,呈现中度均匀状态,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城乡养老保障福利结构得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城镇居民养老保障的主要福利来源,大约占福利总额的70%左右,而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福利几乎全部来自于土地保障(占福利总额的比例在98%以上),这表明农村基本没有享受到社会化保险政策的福利。而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规模的比较来看,农村养老保险的基金支出甚至不足城镇社会化养老保险支出的1%。相应地,社会化保险政策的发展与完善对农村居民福利待遇的提高作用甚小。可通过提高农民土地收入的各项农业政策以提高农村福利收入,从而对缩小城乡养老保障均匀度差距可能更具实际作用。
同时我国城乡医疗保障的均匀度为0.486,呈现重度不均匀状态,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福利构成得知:(1)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的唯一来源,与城镇居民相应的社会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制度对比,其保障能力非常有限,尽管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推进,这一趋势有所缓解,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基金支出依然不及社会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支出的20%。这表明我国城乡医疗保障的制度建设存在着严重差距,农村的制度安排明显落后,这是影响城乡医疗保障均匀度值偏高的一个主要因素;(2)如果进一步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福利进行分解,发现1999年间接福利占城镇居民福利总额的比重达到75.5%,而在2008年则下降到27.7%,城镇间接福利占福利总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在1999年及之后的几年间,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是导致城乡医疗保障均匀度值过高的主要原因;而从1999年至今农村医疗福利中间接福利所占比重一直很低,但从2005年起有缓慢上升态势(仍小于25%)。随着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医疗资源的分布差异对城乡医疗保障均匀度的影响会逐渐变小,不过间接福利资源分配仍然是造成城乡医疗保障均匀度过高的另一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城乡人口结构对社会保障均匀度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大,如果剔除掉人口结构对组间差距的影响,单纯考察城乡间福利分配的绝对差距,则修正后的城乡养老保障基尼系数(0.61)和城乡医疗保障基尼系数(0.79)均处于危机的状态。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的福利待遇和福利资源的分配上存在着极为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同时也表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在城乡之间是不合理公平的,社会保障未能有效调节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格局,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当前应采取行之有效措施缩小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均匀度,以维护国民社会的公平和谐。
注释:
①城乡人口流动对城乡社会保障均匀度的影响同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结构变化使得均匀度发生变化,二是人口结构变化引起相应福利待遇分配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城乡社会保障均匀度,本文中修正的城乡社会保障基尼系数可以反映第二种变化,但无法反映单纯人口结构变化对城乡社会保障均匀度的影响。
②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中一部分纳入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另一部分尚未纳入,依然采取财政全额或部分拨款形式发放离退休费用。
③此处的人口数中包含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老年人口数,由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推进效果较好,此处不进行过细划分。
④数据来源:《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统计年鉴2009》,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一部分职工也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一基金支出实际包含两部分,企业基金支出为6507.6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金支出为882.0亿元。总和为7389.6亿元。
⑤数据来源:《中国财政统计年鉴2009》中的2008年全国财政支出决算数。
⑥数据来源:2008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⑦数据来源:根据《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中的根据《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城市和镇所有55岁以上女性和60岁以上男性抽样人口数,相加得到。
⑧数据来源:《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
⑨数据来源:根据《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中的根据《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计算所有农村55岁以上女性和60岁以上男性抽样人口数,相加得到。
⑩数据来源:《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
(11)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11种种植产品产值与物质和服务消耗以及土地成本之差的平均值。
(12)数据来源:《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9》。
(13)数据来源:《中国财政统计年鉴2009》。
(14)数据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
(15)数据来源:相关诊疗人次统计来自《2009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人口数统计来自《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09》。
(16)住院人数数据来源:《2009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7)数据来源:《2009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标签:均匀度论文; 老年人口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社会保障论文; 社会保障资金论文; 社会保障支出论文; 福利人论文; 城镇人口论文; 城乡差异论文; 养老论文; 医疗论文; 城乡差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