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然而部分大中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破坏了自然水文特征,在城市焕然一新的同时,却难以抵抗雨季来临时的内涝,造成“城市看海”的现象频发。而“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为改善城市水资源、预防洪涝灾害发生、兼顾城市径流污染控制、推进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等问题的关键。因此,在进行海绵建设之前需要对相关城市近年污染情况、环境保护、城市建设进行全面的调研考察,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进行明确的思考、总结,提出和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为今后城市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按照规范化建设的原则,实现了海绵城市建设中各种功能或者各项设备发挥自身作用的目的,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本文便通过对建设“海绵城市”的城市理念、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研究,保证城市水资源、地表径流的恢复。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建设;问题
引言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城市建设密度过高,城市中,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钢筋混凝土充斥了大部分现代化城市建设,覆盖了原有的土壤表面,让城市无法“呼吸”,这就是近年来一些大中型城市遭到暴雨侵袭之后,“城内看海”现象频频出现的主要原因。暴雨过后,城市的硬化路面导致降雨地表径流量大量增加,雨水裹挟着地面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地下管网,然后排入湖泊河流,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这不仅仅是单一的排水系统不合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城市在开发建设中忽视了生态,让其失去了原有的“弹性”。
1.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困境分析
1.1城市“海绵体”资源稀缺
海绵城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水体、绿地或者人工蓄水池对雨水进行存储和排泄,防止内涝和水量的过渡蒸发,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在城市得到了高度的集中,使得城市房地产市场炙手可热,各种土地资源非常稀缺,房产市场的发展使得土地的价格远远高于其本身的价值,土地价格抬高,各种商业体层出不穷,城市绿地的规划正在逐步减少,硬质地面则在不断增加,城市的热岛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这些使得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缺乏基础性的保障,这也是其难以推进的主要因素。
1.2政策难点
当前政策方面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有四点。第一点是规划管理。只有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方针中,对海绵城市建设做专项规划,才能加快海面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二是对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融资,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无法以产出进行测算,缺乏资金与经济效益,难以推动进程发展,需要民营资本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投资,以达成双赢;三是明确主体。在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群龙无首,各方都不愿承认自身为建设主体或运维主体,这便需要政府对行业进行管理规划,将建设主体与运维主体进行明确规定,以保证建设和运行维护的正常运作;最后是地块开发问题,在中央此前下发的排水设计规范中,改建后的径流量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对于新型的海绵城市理念,如何评估与考核依然不明确。
2.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2.1升级灰色基础设施,建设海绵体
城市中大多数排水方式采用老旧的管道运输,不仅导致大量雨水资源流失,而且还造成严重径流、地下水污染。所以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可以一边对传统设施进行检查,一边对剩余残留价值的排水系统进行维修改造。同时,海绵体的建设也必不可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方面对于传统海绵体(河流湖泊等)定期维护,另一方面修建完善新的海绵体(人工湿地和公园绿地等)来提高雨水渗透率。改变传统“快排”模式,评估排水脆弱区域,注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结合公园湿地、公园绿地、生物栖息地等现有自然资源并充分利用微气候调节,减弱城市热岛效应,保持水土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2储蓄技术
水,是生命之本。中国是人口大国,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虽多但人均水资源却十分紧缺。因此,将雨水看作资源,通过收集、净化和存储等措施使天然的雨水得到多次利用,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还可以控制降雨径流对城市引起的负面影响。城市建设打破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无法正常排入地下的降雨汇集在地表,无法再次利用,大量水资源就被白白浪费掉了。雨水储蓄技术正是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把雨水资源储存起来,从而实现再次利用。蓄水池一般设置于城市地下,降雨时,雨水可通过道路两旁的溢流式雨水口排入地下的蓄渗设施,并将雨水暂时蓄留其中,超过蓄水池储存能力的雨水会慢慢排入排水管网。储存在蓄水池中的雨水通过净化设施的处理,可以实现二次利用,如用作生活用水(冲洗马桶)、汽车冲洗等等。地下蓄水池的设计能有效减少年径流总量,也符合与洪为友,变废为宝的雨洪管理思想。雨水湿地是最天然的“蓄水池”,其作用与人工储蓄系统类似,不仅可以储存降雨,还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能力。
2.3加快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制定
政策法规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落实和推行非常关键,在建设过程中,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政策的引导,进行一定程度的资源倾斜,才能更好地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海绵城市已经是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关键内容,也是绿色发展的战略框架,但是这一过程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一些具体的标准规范,根据不同的城市特点制定不同的标准和设计规范,使海绵城市设计建造有章可循,指引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造走向规范化和产业化道路。
2.4建设海绵体
海绵城市建设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海绵城市设施,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功能又具有多样化,海绵城市设施的建设应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选择。在城市建设中通过改变发展理念,改变以前城市建设中只强调雨水管网建设,简单通过雨水收集,管网集中排放到河道的处理方式,而是通过海绵城市设施的作用,通过对雨水的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减轻城市雨水管网的压力,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缓释。以成都市为例,今年雨季的集中暴雨,又对城市排水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建设海绵城市已经刻不容缓。“缺水、内涝、水脏,是成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因,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根据成都市特有的地理和水文条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采用了道路人行道透水铺装、车行道透水沥青、屋顶花园、市政绿道、湿地公园、立体绿化等措施,结合城市旧城改造、市政道路、城市景观工程项目,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屋顶绿化、透水铺装、多样植物的种植、增宽步道、增加了人性化设施、设置雨水花园等措施,利用周围的资源,考虑生态自然的发展,并对水资源进行明确的管理,以此来增加雨水的吸收渗透,保证水土蓬松,拓展城市建设低碳发展。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共建成82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新增公共绿地34.88万平方米,建成了中环路、三环路、府城大道等海绵型市政道路等城市海绵体,极大提高提高了城市排涝治涝能力。
3.结语
海绵城市在我国的推行实践任重而道远,这其中有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本文在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刻认识上,阐述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传统城市建设的差别。其次,归纳了目前海绵城市建设所存在的困境,包括“海绵体”资源缺乏、相关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科研创新力度不足以及公众意识不强等。最后,在对这些问题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和方法,进一步推动了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应用实践,提高了海绵城市设计水平,增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妙妮.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10):8-8.
[2]张毅,李俊奇,王文亮.海绵城市建设的几大困惑与对策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6,32(12):7-11.
论文作者:冯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海绵论文; 城市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雨水论文; 径流论文; 理念论文; 水资源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