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习题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对“语文课程标准”第三段教学目标的认识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小学高年级习题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对“语文课程标准”第三段教学目标的认识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对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习作教学目标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作论文,教学目标论文,课程标准论文,语文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大致为十一二岁。这一阶段是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进入初中的过渡时期,是学生逐步由儿童进入少年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自主意识、自我控制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智力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正是针对这点,在这一学段加大了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力度,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尽快让学生由低、中年级的“放胆文”向高年级的“小心文”发展,从自发学习转入到自觉学习上来,以逐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对第三学段习作教学目标的分析,深入、全面认识这一学段习作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小学写作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从而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目标。

一、初识文体写作,重视作文方法

当前,不少教师有一种错误认识:小学生写作不必考虑文体,教师也不必传授写作知识,让学生放手写就行了。其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淡化文体并不等于不要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体写作;强调学生自由表达,并不等于写作没有其内在的规则。

基于小学生刚刚接触写作,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在设计理念上,尽量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着重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如第一学段的目标有“对写话感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的目标有“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和运用词句的能力(如第一学段的目标有“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的目标中有“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因此,在这两个学段的写作要求上,既没有让学生“戴”上文体要求的“枷锁”,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可能束缚学生思维和兴趣的写作方法,而是淡化文体教学,强调自由表达,快乐作文。[1]但《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则明确提出了文体写作的要求,并强调了写作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读书笔记”“应用文”“记实文”和“想象文”(“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四种文体的概念。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宽松的实用文体,此学段提出这一目标无疑有其重要的意义:读书笔记总是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独特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要有阅读,就一定会有所得。读书笔记形式上的自由和内容上的个性化,完全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和写作心理;同时,读书笔记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相互结合,有益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了“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这就已提出了简单应用文写作的训练要求了,但未像第三学段明确提出了“应用文”这一文体名称。应用文是语文教学四种传统文体中的一种,在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只沿用了应用文这一种文体,突出了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基本特性,突出了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记实文”和“想象文”这两种文体是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没有的。什么是记实文和想象文呢?张化万先生认为,记实文就是写孩子们周围真实发生的生活,记述的是孩子们的昨天和今天正在发生的事情。它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习作写的是真实的生活事件,关注的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而想象文是写儿童的梦幻生活,是儿童对明天美好世界的一种追求,是对现实生活中缺憾的善意的补充和解说。它关注的是学生大胆美好的想象,本质特征就在于习作追求的是生活本质的真实。[2]可见,记实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想象文重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趣。虽然记实文和想象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但是两者都要求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都追求表达的个性和创新。这两种写作练习都符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是特点各异而又相互补充的训练方式。应注意的是,课程目标提出的文体要求与传统强调写作结构和表达方式的文体划分不同,它并不是为文体而谈文体,其划分的标准是根据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的,以期通过文体来提升学生包括写作能力在内的整个语文素养。

其次,在这一学段的目标里,还特别重视学生的写作策略和方法,提出了“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写读书笔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等习作目标。其中“积累习作素材”“交换修改作文”“学写读书笔记”既可视为对写作能力的要求,也可看作写作的策略和方法。素材是指作文的原始材料,作文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就好比战斗时准备了充足的弹药和“粮草”。“学写读书笔记”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勤于思考、乐于表达个性思想的重要方法。而“交换修改作文”不仅能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而且能更好地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写作方法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技巧,而是一个过程、一种习惯、一种综合的素养。语文教师在学生习作指导过程中,只有深入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关于习作教学的要求。

二、珍视个人感受,学会传意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等目标。从以上目标表述中都可以看出目标强调了“自我”“独特”。走进自我、张扬自我、彰显个性是写作的动机和重要目的,排斥自我、压抑自我、扼杀个性是写作之大忌。写作中,学生不能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就不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小小的年纪也就会假话、大话、套话连篇。在应试的指挥棒下,许多小学生作文中充满了圣人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让人痛心,激人思索。课程目标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就是针对应试教育之下的写作教学扼杀个性、缺失自我这一现象提出来的。

然而,课程目标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提出“写作是为了与人交流”这一新的理念,突出了写作的实用功能和生活价值。在发达国家,一直有重视自我表达的传统,但在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恢复基础”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许多国家就也很强调包括写作在内的语文能力的实用功能。如美国《提高写作技能》一书开宗明义就表明,“写,是为了有效地交流”。这本书举出了一个普通的美国人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在两周内的写作统计:写了两份广告,填了一张保险股价单、一张所得税表,写了两份理由说明、一封抗议信、一封收款信、一封家书、一封申请书。以此说明,“‘写’包围着你”。[3]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和玛尔柯娃的“语言表达理论”也主张作文教学要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主线。现AI写作作学理论“传意学”认为,写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信息传给读者,引起共鸣,甚至影响读者,从而实现自我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也是为了与人交流”,并在小学阶段要求学会写常见应用文,就是在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写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的实际能力。

也许是由于我国写作教学一向重视共性教育、实用教育,忽视学生自我表达和个性发展,以致许多教师以为新课程下的写作教学就是要对传统写作教学全盘否定。从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强调自由表达、自我表达和创新表达的重要性,却忽视向谁表达、表达是否清楚、表达是否能让别人接受这一基本的语言交际功能,忽视对学生作文内容价值观的引导。如,有的作文语言运用不规范,各种方言俚语、网络语言、外来语词汇混杂一起,写出来的也许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文字;有的作文虽然抒写的是真实的自我,抒发的也是个人感受,但其内容或低俗或自私。据报道,在一次题为“20年后的我”的统考作文中,两千多名学生中绝大多数选择今后当市长、老板,甚至黑社会老大,为的是自己拥有金钱、别墅、权力……[4]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些教师在评阅批改这类作文时居然还给出了“有个性”“有创新”“词语鲜活”等之类的评语,理由就是新课程要求学生自由表达、强调个性。这无疑是对新课程下习作教学应发展学生个性这一理念的片面理解,违背了习作教学要求的“作文与做人相结合”“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等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在落实这一阶段的习作目标时,尤其要注意个人和他人的联系、自我和生活的联系,既要真实反映个人感受,又要尊重“读者”,做到平等、文明地交流。

三、提高写作速度,适应时代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了“课内习作每年16次左右”的教学目标,突出了作文训练的数量,而在第三学段里则进一步提出:“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这就强调了写作的速度。笔者曾对某地区10所不同层次学校的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作文测试,发现30.6%的学生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400字的习作。即便完成的学生也有一部分存在明显的为完成而完成的现象:或字迹潦草,或语句不通顺,或内容空洞等。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书写速度太慢,有的学生没有养成好的书写习惯,书写时涂涂擦擦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耽误很多时间;平时缺少速度训练,许多学生反映都是课外完成作文,课堂写作训练较少,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受教师平时批阅作文、评讲作文的影响,学生写作“顾虑”太多,如担心跑题、担心“老师不喜欢”等等。

为什么课程目标要提出写作速度的要求呢?张志公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就指出:“下一代需要什么样的写作能力?……‘那种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的时间很珍贵……”[5]当今时代,堪称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快速增长,观念不断更新,新鲜事物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信息迅速加工,迅速传播。因此,快速成文的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新闻稿件要求抢速度、各类申请报告要及时、起草文件文稿要高效;即兴演讲、临场作文、法庭辩论……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还死守古人“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的话,就只能贻误时机。特别是进入到信息社会以来,人们已经开始电脑写作和信息网络传播了,快速作文显得尤为突出了。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如果没有一定的写作速度,没有养成快速作文的习惯,这势必对以后的写作造成不利影响。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当前要提高学生写作速度至少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内容入手,通过积累习作素材,丰富记忆表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巧妇有米下锅”,让学生有话可写;二是从构思入手,通过剖析案例(包括范文和习作)、学会打腹稿等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三是从表达入手,通过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相结合的各种训练形式,让学生逐步形成由内部言语快速转变为外部言语的能力;四是从输出入手(包括纸笔输出和键盘输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键盘操作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40分钟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这仅是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最低要求。测试中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这一目标就可以推断出这一目标是恰当的、科学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目标提出的重要意义,认真理解并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教学新理念,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应注意的是,强调写作的速度并不排斥或反对学生在写作中的反复推敲和修改。

标签:;  ;  

小学高年级习题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对“语文课程标准”第三段教学目标的认识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